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十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0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敎選之制 (下)

 

1.1. 貢擧事目

3
一。先爲禮。命公卿大夫三品以上及近侍賢儒。臺諫侍從之外。勿論職秩高下。苟其賢士也。則亦特命薦士。方岳州縣之吏。悉心推訪。明先王之道。德業充備。足爲師表者。其次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皆以名聞。備述道德學術材行。一如薦狀式。其得人謬擧功罪。亦一依薦擧法。其有道之士。朝廷厚禮迎聘。其餘命州縣敦遣。萃於京師。館之寬閑之宇。擇一近闕寬閑公廨。以爲聚講之所。如程子所言延英院之爲可也。給其廩俸。不遽進以官。止以應敎命名。前衘則量品給俸。儒士亦給廩俸。如今軍職付祿例。以大臣之賢者。典領其事。俾羣儒朝夕相與講明正學。時賜召對。訪問治道。論講學術。其表著者則輪使入參經席。其餘亦如輪對之例。以次登對。久則擧其賢傑。以備高任。擇其學業大明德義可尊者。爲太學之師。次以分敎京外州縣之學。
 
4
一。凡差州縣敎官。必以其邑及隣邑之人。隣邑無人則以其道之人。
 
5
一。若其地及近地有學明道著可爲人師者。勿論前衘官與儒士。唯以德行可合。亦許學中申請監司。諸生呈書監司。守令亦報狀。監司啓聞。下吏曺更審除授。前衘之官高者。亦許以原任兼之。階過者爲行職。階卑者爲守職。無階而超授者。亦爲守職。其有除朝辭赴任者。則學中以禮延請本邑殿牌。肅拜然後上任。待任滿入朝啓事。○凡兼行守職。其計考陞資則各從原階。
 
6
一。敎官之任。爲世所賤久矣。今世科擧取士。所謂師弟子者。皆無所資於學術行義。故敎授因爲冗官。至於訓導則尤爲至賤之任。必庸下貧賤者然後乃授其任。使侵漁校生。免其飢寒而已。當痛革其弊。朝廷旣重師儒之選。責以成敎育材之效。凡使命之至。皆禮敬待之。不入學校則不爲祗迎。朝廷使臣至學者。乃祗迎於門內。法典外官迎送使臣。每品各異然。敎官事體。自異他官。雖一品使臣監司至學。祗迎於大門內。除望闕禮及儒生考講外。凡公事並不會參。每歲春秋。監司親巡。考其成績。但試講儒生敎官則與之商論敎誨之術。只考所敎儒生之學問能否。持身敬肆。以爲褒貶之地。勿爲如今幷試訓導也。使儒生知尚道學。整其威儀。飭其行實。其讀書以窮理爲要者。績之上也。使讀書不倦。操行無疵者爲次。如有作成多士。敦德達材者。啓聞特加㫌擢。或有碌碌無績者。課以殿。若如舊貪鄙無檢酗昵酒色者。依律論罪。又罪其擧主。皆待任滿。隨其績效超遷。使敎官臺閣。混爲一途。
 
7
馬端臨曰元豐中。大興學校重師儒之官。不肯輕授。與入館閣者。其選同科矣。
 
8
虞集曰今天下學官。猥以資格授强。加之諸生之上。而名之曰師爾。有司不信之。生徒弗信之。於學校無益也。如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無所見聞。父兄所以導其子弟。初無必爲學問之實意。師友之遊從。亦莫辨其邪正。然則所謂賢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安有可望之理哉。爲今之計。莫若使守令求經明行脩成德者。身師尊之。至誠懇惻。以求之其德化之及。庶乎有所觀感也。其次則求夫操履正直而不爲跪異。確守先儒經義。不妄爲奇論。眾所敬服者延致之。日諷誦其書。使學者習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則他日亦當有所發也。
 
9
丘濬曰禮曰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祖宗朝最重敎官之選。往往取之耆儒宿學。其後科目興。乃取之一榜擧人。其有優異者。不次擢居顯要。故居是官者。人人自奮。旣皆以道自重。而一時公卿大臣藩臬守令。亦皆重之。人旣樂爲之。莫不謹身飭行。嚴立規模。以爲敎善人多而風俗美。近世師儒之職日卑。公卿藩臬略不加之以禮。而人不屑就。徒取充位者。所謂敎法者蕩然矣。臣以爲國家要務。莫急於儲賢。儲賢必先於敎養。所以代君以施敎養者。師儒之職也。其任至重。自今宜愼重其選。朝延旣選其人。而仍勑有司。申明憲綱。以禮待之。違者坐以罪。如此則敎官得人。敎官得人則生徒充業。而國家有得人之効。所以成世務壽國脉。此其基也。
 
10
一。大夫士子弟志學及凡民俊秀者。年十五以上。皆許入學。京則四學敎官。外則守令敎官。考其志學而後入。隨學生闕額。每歲春秋釋奠前期一兩朔。許人入學。將入者之訓師若鄕里長老。呈單子于學中曰。某人之子某。年旣志學。敢請入學。謹候進止。若其親長父兄呈單則曰某親某之子。若某之子若弟。年旣志學。敢請入學。若無呈單之人。則將入者自爲單子曰某年旣志學。愚未有聞。敢請入學。若年紀已多則云年紀已多。謹候以下並同。學中以告于師長並告長貳守令。亦是師長。而許之。初到令接學村或外舍。拜師長見諸生。如常儀。參講。與諸生別行坐。觀其志學。師長會坐。別定講日。師長會坐學中。齋任並會坐。考講小學四書。然後乃許入。凡初入學者。講畢出俟外次。候師長坐堂禮拜。如師長初上任儀訖。退與原在齋者。行相揖禮。只與外舍生行揖禮。內舍生則入內舍然後乃行。○工商市井之子。巫覡雜類之子及公私賤口。不許入。而敎之。蠲其所受田二頃保布。初入者爲增廣生居外舍。居外舍周年以上。然後乃許入內舍。若周年內居學未滿七十日者勿計。○若年長學業優異者。雖未滿歲。亦不拘。每歲春秋。擇其有材行力學者。長貳若守令敎官。參以眾所稱許。而審察其實以擇。會坐考講入內舍。並如前例。但無呈單。○講小學四書近思錄及六經中。自望一書。○凡言四書。謂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六經謂詩書易春秋周禮儀禮。禮記附。○凡講皆臨文。而逐卷以講。如孟子七篇則七篇皆抽一章。他書倣此。幷傳註從容講問。詳盡意義。但卷秩多者。無過八章。每卷各抽一章一日所講。無過十數人。切勿怱率苟簡。只憑句讀。後皆倣此。入內舍者。蠲其所受田四頃保布。凡入學者。內外舍皆以齒爲序。凡坐次。別其內外舍而各序以齒。其久無向善之志及大不率敎者。斥之從役。不向善不率敎。如上學規。向學不篤。違規作過之類。○凡汰削從役者。依軍民出保布一頃外。還其所受田。其應爲忠義忠順衛士者。入屬其衛。還其二頃外田。世嫡親蔭之類。只出籍。而依本科不還田。
 
11
或曰國俗兩班庶孽庶族。別其品流。不相爲齒。而今使一㮣序齒何也。曰禮。天下無生而貴者。是以天子之子。入學亦以齒序。况士大夫之子乎。本國徒尚門地。俗成苟且。唯論族世之華楚。不問行義之修否。若世閥子孫則雖庸才鄙夫。分通於卿相門。係寒素則雖碩德茂學。不齒於士類。世道之不升。人才之不興。政刑之紊亂。皆以此也。是豈先王體道規世之意哉。曰然則名分不必嚴乎。曰名分乃天地自然之理。豈可不嚴。夫所謂名分者。本出於貴賤之有等。貴賤本出於賢愚之有分耳。今欲莫卞其人之善惡貴賤。專差先世之職秩華楚。而曰嚴名分。於義何所當乎。而况鄕黨學校。乃序長幼敦風化之所。尤不可以門閥爲序也。曰然則貴者之世。若無才德。則卽爲凡庶乎。曰古語不云乎。公卿之子爲庶人。貴賤之不以世。古之道也。但先王念其有功德於民。而特置蔭及之典。忠厚之至也。其有蔭者。在法當列士類。法所不及者。無可論也。曰是固至矣。但本國久行此法。難以頓變。且恐駭時俗。若令學校內外舍。兩班與庶孽庶族。各以其類序齒。內舍生居前行。兩班與庶孽庶族雖同行。而兩班序以齒後。庶孽庶族間其位序齒。外舍生居次行亦然。其論升則不問門地。一以學行材能。及入太學則不復有別。一以齒序。其於鄕會則庶孽庶族坐於南行。若學行表著及爲選士爲朝官者。亦許齒序兩班。如此恐合時義。曰此猶是俗見而未悟也。以爲時義當然者。亦甚不然。凡事本末之序有先後。而古今之宜無二致。誠能先自朝廷尚德敦實。取捨一唯賢不肖之爲。則人人自奮於行義。而敬讓之風。行於鄕邑。弊習雖痼。自然變矣。若徒齊禁令之末。而興紛起怫。懼其難變乎舊。而姑爲苟簡者。皆非知治者也。且恐駭時俗者。匹夫處世之道。非王者行政之所當言也。時者君相之所爲也。俗者政化之所成者也。
 
12
或曰庶類之升爲選士者。才德旣著。與兩班序齒可矣。其在外舍時則未知其材行之卓爾。而亦許齒序何也。曰業同則事同。事同則列同。而序以齒。天下之通義也。曰如此則吏胥之子。或有入學者。亦當序齒於官員之子弟矣。其父趍走於庭。而其子則齒於子弟可乎。曰彼各有所當也。夫趍走於庭者。爲其官長也。非爲其子弟也。同列而序齒者。爲其同業也。非爲其吏胥之子也。唯其如是。故雖兄弟之親。弟業士而兄業民。則弟齒於士而兄不得齒。雖一人之身。前爲士而後爲民。則前齒於士。而後不得齒。夫人之所以爲人者。以其有道義也。是以尚德之義。體三綱。同立於天地間。而師友列於五倫也。只爲後世此義不著。故旣與之同業。而復疑於同序耳。若夫門族者。自係其華素之形爾。非所與論於立敎敦序之地也。公義旣是如此。而聖人之制。公義私恩兩不相妨。親戚兄弟或有貴賤之異者。則於其家族各序以屬。而公會値壓。亦許相避。以全其私。此又義理之曲盡其當者耳。
 
13
或曰朱子鄕約。有非士類則勿齒之文。以此觀之。亦不可無士族庶人之別。曰士類云者。與今之所謂士族者。其意不同。所謂士類者。治儒行而爲士類者也。士族者。士夫之子姓族屬也。若以行義則天下競勸於德行。禮俗所以成也。若以門地則天下唯辨其門閥。爭端所以興也。
 
14
或曰如此則貴賤無常。不無賤凌貴之弊耶。曰若不以德而徒然混同則誠有此弊。苟爲考德分類。以類序齒。則尚德之風明。而貴貴之義。自益著矣。有何弊乎。今夫武科只試弓馬之間。太半麁賤之輩。而庶族同科者。雖序士族。而未聞其類之不第者。因此生濫也。技力尚然。况德義之選乎。以玆驗之。亦可知矣。且雖如此。爲士類者皆是世族子弟。起自凡民者。幸有一二。何者。人稟淸濁。大抵係於氣類。又况居養所移。世家與凡民絶異。蓋以依倚門緖。無沈淪之虞。故恬常不修。名義罕立。此乃法使之然也。若惟善是擧。不才自遺。前見榮顯。後臨泥塗。則凡根聰明之性。習父兄之敎者。孰不勉勵。然則中品之人。悉爲長材。雖是德選。捨之何適。但選以德行。而世族之多才。自然之勢也。限以門地。而靡人才虧世敎。莫大之害也。此國家治亂世道升降之大段大機也。
 
15
或曰然則庶孽全無差等否。曰庶孽於其家族。嚴嫡庶之分。兄弟雖同行。而庶兄弟次於嫡兄弟。間其位差退。不敢並坐。凡事不敢敵耦之類。若論品數之制。則王子宗室。嫡庶品位。賜稅有等。卿大夫嫡庶子。蔭田有差之類。於鄕黨學校。正序齒之義。鄕黨學校。旣是士類。則一㮣序齒。
 
16
一。京外學儒額。皆有定數。擇講者過數。而行同學均。則別之以射。下至太學論升。凡有行同能偶者。則別之以射。未滿數則姑闕之。以待勉業者。切不可苟然充數。
 
17
一。在學儒生。守令待之以禮。大小官任。亦不得差定。只令專心學問。鄕官將官擇任等事。詳見郡縣及兵制條。凡在學末免番者。不得授以大小官任。只令講明學術。使臣之來。視學拜聖。則諸生祗迎于學門之外。唯監司都事初巡及御史爲然。其餘使臣雖至學。但拜聖就講當後旅拜。凡旅拜。皆有荅揖。不視學則不迎于官門。
 
18
一。學儒生皆分五番居學。如元數六十人。則每番十二人。凡上下番者。皆以朔望交遞。饋以公糧。當番居學者。皆饋公糧。非當番而欲仍留講學者亦許。但不食公糧。○春秋祭祀齊會時。則番外諸生亦饋以公需。公需者學田所入也。臨番不就者。春秋祭祀及四孟朔不參者同。一度則面責。二度則黜座。三度則黜齋。黜齋者。告于師長。不得入學。必改過自新後許復入。凡黜齋者復參坐時。必面責以謝過。周年無意來學者。削其籍。凡削籍者從軍役若有疾病事故。則具由呈單子于師長免罰。年至四十者免番。雖免番。有事則會參。其欲居學者。任意往來。其掌議等任及升貢。則論免番在學。○外舍免番者。亦有事則會參。亦許以時往來。
 
19
唐制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二十人。州縣學生。長官補長史主焉。又今大大明之制。天下府學廩膳生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皆有廩給。每人月給。糧銀一兩。廩膳生外又有增廣生。此則無廩給。
 
20
或曰今不籍學校。無識閑遊者甚多。此則何以處之。曰年未滿者。姑令從學。若年長者則當悉充軍額也。然此在今日不得已用法令之威耳。若田制旣行則不待法令而自歸於正也。
 
21
一。凡敎學之方。六德六行六藝。皆所講明。而修己治人之道。悉已具於聖賢經傳。約而言之則程子所謂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敎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礪漸磨成就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鄕人可至於聖人之道者是也。非若近世詞章科擧利祿之謂也。
 
22
一。學校之官。躬行正道。以表率多士。諸生所讀之書。日作課程以督之。每日開講間五日通讀講論。每月朔敎官京四學則敎導敎授皆會。外州縣學則守令亦諸學。率諸生謁聖讀法。儀見學規。考講諸生。望日亦考講。○凡應講生。分上中下。大約半月。上則三十張。中則二十張。下則十張。許隨所讀過標定。並塡書圖。抽籤考講。不通者降立階上。撻楚十五。○除敎官。每日課受有日課授學者則背誦。外。凡考講皆臨文以講。詳盡義趣。諸下番者亦依上例書圖。上番日考圖以講。若有出入事故。則皆塡錄書圖。凡學術優異。不待課程而自勉者及年過三十五歲者。勿爲書圖。只參通讀。仍相與通讀講論。望日同。○凡月朔謁聖讀法。朔望考講通讀。每朔望則上下番及凡在學者參。四孟朔則諸下番者。齊會皆參。○守令朔望外。亦宜以暇日。數至學中。同敎官勸勵。朔日有故未就。則只敎官行之。雖或敎官有故。守令獨行。凡試儒生。必親詣學。不得使儒生移就官府。○京四學則每月朔。四學敎官。輸次率諸生。只其朔番生往參太學。謁聖通讀。○中學及京營學。則四仲朔兩學師長。輪次率諸生。往參太學。謁聖通讀。○外方監營所在邑學。則每月朔皆參謁聖。而四仲朔一參。通讀於營學。每四時一製述。悉罷詩賦表。但以經書義諸子史論時務策。間或以箴銘。而不使庭列如今科塲之爲。每發一題。使在家或居齋從容以製。其體制但當直述。不爲新巧。畧如蕫韓程朱文。又不必多言。義則百字以上。論則三百字以上。策則六百字以上爲式。待會日納之師長。聚以評論。其有未善則召以敎之。更不考定高下。以啓文詞之弊。一射侯。畧以鄕射之禮。定其儀式。一考書。不用草書。每人正字一百字。篆字五十字。正字以洪武正韻爲式。篆字以古文韻律爲式。亦令在家從容以書。會時呈納師長。評敎如製述例。
 
23
所謂敎學。非徒講說而已。以得之於心。而修身齊家。以及天下也。古之敎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荅問者。是皆因人善喻。各盡其才也。故曰時觀而不語。存其心也。又曰當其可之謂時。要在爲師者自有其德而時措之宜爾。
 
24
射者六藝之一。而先王以是觀德而擇士。其意深矣。今之爲士者。視以爲武弁兵卒之任。而莫或知爲儒者已分事。誠由禮壞敎失而然也。凡京外學校。皆行射禮。卽上四時射又以暇日。或講讀之餘。諸生習射。敎官守令。亦暇日以射可也。
 
25
丘遁曰儀禮射有三。大射賓射燕射。天子諸侯卿大夫皆有之。士無大射。而有賓射燕射。三代之後。射禮不行久矣。惟晉庾亮曾依周制以行。我太祖初得天下。欲以之取士。以復古人擇士泮宮之制而不果。令天下州府縣學。訓誨生員。每日講讀經書罷。於學後設一射圃。敎學生習射。朔望要試過。其有司官閑暇時。與學官一體習射。命禮部定圖式儀注凡八則。一射式。二樹射鵠。三置射位。四主射。五賞酒。六司射。七射器。八射職。九射位。十儀注。所謂射器者凡九。射職者凡七。至今天下皆立射圃。朔望有司躬謁先師及聽諸生講讀後。詣圃行射禮。
 
26
一。每春秋。京則司敎。卽中學師長。外則監司巡列學。監司亦必親詣學。若不就學而令諸生移就官府者。論以重律。後皆倣此。與本學敎官會坐京則敎導敎授。外則敎官守令。皆會坐。後皆倣此。○外則監司謁聖行禮後。與之會坐。後亦倣此。讀法考講諸生。小學家禮中抽籤一書。四書中抽籤二書。六經中自望一書及近思錄皆臨文。其不通者撻楚。○增廣生。家禮小學中抽籤一書。年未二十者。從自望。四書中抽籤二書。○不用製述。仍與通讀講論。明日又行射禮。如其儀○若司敎監司其故。則司導都事代行。後倣此。凡下番免番諸生皆齊會。無故不參者。撻楚三十論罰。凡講射各全日。務令從容淸洽。○升太學者。及升中學營學者。及免番中時任鄕官庠師將官者。時任者外曾經者並參。○凡言鄕官。各鄕正。亦在其中。及年六十者。幷不會參。
 
27
或曰曾經將官者。復着儒巾而參講如何。曰此何所妨。文武本不可歧而二之。但當在文事則冠巾。當武事則戎服而已。後世敎失其道。故文武不相通。此襄季之末弊也。至於近歲。名爲儒士者。一操弓矢則不得復入學校者。尤末弊之末弊也。
 
28
一。每三年。卽式年也。秋巡講兼之可也。京則司敎。外則監司巡列學。與本學敎官會坐。讀法考講諸生。內外舍免番諸生。亦皆會講。小學家禮中自望一書。四書六經中自望二書。庸學則二書。准他一書。不用製述。○升太學者。及升中學營學者。及任鄕官庠師將官者。曾任者亦並免講。及年六十者。皆免汰講。○凡應參講者。無故不參。則以不通論。其有故者。追講於考官所到處。汰其不通者。出籍從役。年未二十者。只撻楚勿出籍。其世嫡及有親有蔭者。只出籍勿定軍役。其應爲忠義忠順衛者。入屬其衛。其餘皆屬軍役。○或有代講者則借者代者皆削籍定軍役。掌議有司不察者。亦治罰。
 
29
一。每三年季秋。子午卯酉年。與戶籍同歲。司敎監司預以升士列學日。知委於列學列邑。○凡期日前半歲。吏曺啓令該司擇日。乃移文於中學營學。下太學及升朝。皆倣此。或元有定日亦可。大比。京則本學敎官長貳。外則守令敎官。攷其德行道藝。而選賢者能者。有德行者謂之賢。有道藝者謂之能。○守令敎官考其平日鄕約學規所書德業過失及材學優劣。一從鄕黨學眾所推稱者。更加詳察其所取。必以行著鄕里。學明經術。材能可任三者。必先審公共之論。而唯在長貳之裁鑑耳。論升于中學營學。會其鄕老學眾。以鄕飮酒之禮禮賓之。論其德行道藝之實。明白陳述。依式成狀。京四學升于中學。各州縣學升于營學。○鄕飮酒禮優節見下。以所興賢能爲賓。若二人以上。則以其次爲介爲三賓。其行酒至亂及用妓女娼樂者。當該官從重論罪。凡大小宴會皆同此。旣行禮明日。與狀吏偕行。其非京學及營底邑學則皆給路資錢各一百文。准米五斗百里外加百文。每百里各加百文。皆以其邑經費會支。
 
30
凡學中考講製述時。觀言意以爲省勵其實之地而已。非若今之科擧以是爲選格也。其論升則不在句讀文字。亦不以門地貴賤。唯以賢能之實爾。主敎選者宜深體此意。
 
31
一。擧狀式。
 
32
某學生外方則曰某邑學生。姓名年甲。
 
33
某職某某職某等謹申。或代以報字。爲貢擧事。右件人云云。具論其性行學術材能之實。唯其所當。可合陞貢。某等知賢。不敢不擧。或云某所諳知。不敢不擧。如或擧人材學荒莽。行義虧缺者。甘坐謬擧之罪。謹具申狀云云。若擧二人以上則一狀列論。不必別爲二本。
 
34
年月日某職某。
 
35
某職某。
 
36
中學營學擧狀同此式。太學升朝亦同。但爲啓本。而改可合升貢。爲可堪某任云云。如或任後贓汚敗常及疲懦濫酷。違法害民。甘與同坐。太學亦列書長貳以下諸官。而其功罪則長貳當之。凡擧狀各留藏於中學營學太學政曹。以爲後考。
 
37
若外方州縣。或乏可擧之才。則雖從實闕之。亦必申狀。具其所以無人之實。以爲考覈之地。
 
38
一。司敎監司。聚其所升之士而敎之中學營學。初至會坐考講。中學則必司敎司導。營學則監司都事會坐。○所升之士。旣集學下。考日。於學門外設次。別定官員一人。以主待升士。待以主客之禮整其禮貌。又主禁門外喧亂。考官坐講堂。升士每二人爲耦。以次而入。升自西階。上堂就講席。拜坐。講四書中抽籤二書。六經中自望三書。近思錄。講畢出就私舍。侯講罷。長貳坐堂。禮拜如師長初上任儀訖。退與原在學者。行相揖禮。其不通者罷歸。○司敎監司詳具擧行事狀及名簿啓聞。下太學及升朝同。凡中學營學廩養之具。極其豐潔。不復分番。其有父母之養及不得已故者。聽其往來。告歸者。必呈單子于師長。師長量其久近。從優給暇。○春秋祭祀及講射。凡歸家者亦齊會。其無故不來及久不來學者。從輕重論罰。居京及營底本邑。而無故不參朔望講讀及三朔內居學未滿十五日者。齋中笞其家僮。重則論罰。其五日通讀講論。月朔讀法。四時射侯考書。並同諸學例。春秋會坐考講。必長貳皆會坐。講四書中抽籤二書。六經中自望二書及綱目。○凡綱目每限十卷。卽全卷五十。九篇之一如自一卷至十卷。或自五卷至十五卷之類。其下倣此。皆於擧案中。自列應講書。凡所升之士。如有學荒行虧材下者罷歸。而啓罪其敎官若守令敎官。凡罷歸。除講書不通者外。必須經久。善惡著明。然後乃行。後皆倣此。
 
39
監司都事常課外。宜以暇日數至學中。講說勸勵。又於無事時。或淸夜燕閑之際。輪召三四人。凡會諸生講讀。則必親詣學。而不得令諸生移就官府。此則不在其限。與之論議學術。凡身心性情彝倫日用之常。以及古今事物之宜。至於民事利病。風俗治道。唯其所議。而皆可商確。凡大小學校州縣之長。皆當如此。
 
40
一。論升之明年秋。司敎監司與司導都事。攷其德行道藝。而又選賢者能者。論升于太學。並如前法。而尤加精擇。會其學眾。以鄕飮酒之禮禮賓之。並如前例其學未加進者。仍留營學而敎之。後式年論升時。幷合新舊以擇。
 
41
一。太學長貳聚其所升之士而敎之。初至會坐考講。太學長貳以下諸官皆會坐以講。其賓待入學之節。並如前例。但講四書中抽籤二書。六經中抽籤三書。其不通者罷歸之。凡太學廩養之具。極其豐謹。今太學養士之規。亦頗詳備。當依今例。不復分番。其有父母之養及不得已故者則聽其往來。其五日通讀講論。月朔讀法。四時射侯。春秋考講。必長貳以下皆會坐。幷同前例。凡所升之士。如有學不明行不修材不可進者罷歸。而啓罪其中學長貳若監司都事。凡旣升於太學則爲選士。凡其敎之之術。益加篤厚。尤以大人成德達材之事責之。
 
42
一。每歲秋。太學長貳攷其德行道藝。而又選其賢者能者。亦先使學眾僚屬。攷其德業勉否。眾推之而長貳更加審察。必以性行端正。有廉恥禮讓。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論啓而升于朝。並如前法。而尤加精擇。會其學眾。以鄕飮酒之禮禮賓之。亦如前例其學未大就者。仍留太學而敎之。每後論升時。幷合論擇。
 
43
按古者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其重道尚賢之意深實若此。此所以民興於德。而人不敢妄擧也。世之人主誠知此義。治國安民。猶運之掌也。君上再拜受之一節。今不敢直書條目中。人主所當深省而必行之者也。
 
44
一。升朝之士。命大臣與公卿臺侍。會坐考講於闕內。大臣取旨爲命官與政府堂上一員。六曺堂上各一員凡言堂上必首堂上有故然後次堂上行下皆同此弘文館司憲府官各一員會坐闕內其延待入講之節。如前例。於闕門外設次禮曺郞官一員主客之。以次引入以講所講之書如太學例但加綱目比則不限卷。於全帙中抽八卷而各抽一章。大典其不通者罷歸。旣升於朝則爲進士。進士亦書名奏御副在政曺而已。無如今放榜等事。入直本院。院卽下所謂進士院。如漢之擇士。直三署給宿衛待次之制。冠帶從事。給祿月四斛。給宿衛備召對。審察其實。如有學業不明。行義不修。材能不可用者。罷退而罪其大學長貳。
 
45
一。進士院。姑擬此號以待擇定。院當置於弘文館近處。政府政曺提領其事。政府吏兵曺堂上。如今屬曺堂上之例。其堂下官。亦如屬曺郞廳之例。進士無職掌無定員。如今權知。無定員。但待其升士而已。○院有書吏二人。直廳皁隷八人。進士每員各給小史一人。分番入直。分三番四時講大臣首相有故則亦次堂上代行。下同。與政府堂上。吏兵禮曺堂上各一員。弘文館官二員。會坐通讀講議。射。停親臨則大臣與政府堂上一員。六曺堂上各一員。弘文館官一員會行之。○按古者天子諸侯將有祭祀。射以擇士。故曰諸侯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者不得與於祭。射以擇士與於祭。古之制也。今亦依此。四時祭享。前期設行。兼以取諸執事可也。其耦射揖讓升降周旋之節。當參酌古禮。定爲其式。雖或仍今試射。亦宜略著揖讓恭敬之節。以定其儀。凡射俟羣耦畢射。又升射。三射而後止。每上視朝。侍衛殿上。只入直者入侍。或輪入經筵。或燕閑時輪對。祭祀則差諸執事。如此則侍衛助祭之人。皆是忠藎莊敬之士。召對之際。經義學術。治道時務。四方風俗。民間得失。皆得以聞於人君。大有所益。而觀人之道備於此。自然可知其爲人也。居一周然後。如此則不唯在上者知其爲人。政府政曺百僚皆得相接習熟。皆知其材之高下大小。辨論其差等而命之官秩。政府政曺隨其德行道藝之實。而辨其差等之論。稟旨以定。量簡其若干人。直除六品以上職。在其時酌宜以定。或二三人或五六人。直除五六品。若有俊德之人。勿限品。唯其當。餘除九品以上至七品職於臺侍。○百執事內外學。校州縣軍民之任。量其器能。而待闕注補。○凡始授階者。必自從九品始。若其直除五六品七八品職者。依守職例授階。凡他不次擢遷者同此。○除特薦者。及試州縣鄕官陞遷者。及衛士叙用者外。內外東西班職。以至從九品。非此選進者。勿許入仕。以淸仕路之源。
 
46
按旣如此則今四館參下官數。自當減省。又國典凡朝會燕享。司僕侍御側。內禁衛列階上。旣使所進之士侍殿上。則司僕亦當革罷也。
 
47
或曰升於朝者。依漢策賢良遺制。策以時務。似合考言審才之意矣。曰古之所謂考言。非試文之謂也。漢策賢良。亦非試之也。乃訪以治道而施於有政也。是以非獨秀孝對策。其已爲大夫者。亦同對策也。然由此之故。漸至文弊。後漢中葉以降。人才氣象文章。蓋可見矣。夫文者出於心者也。見其文則其人學術之精粗。亦可知也。然志於爲文則用心已外而喪其實矣。朝廷誠欲察其賢否。年歲之間。考其行事。接其言議。周旋應對之際。皆可以得之矣。奚必庭列收卷。試其一日之久而後。乃爲審也。今若試之以策。則始學後進。必爭相傳抄。以模綴文字爲事。州縣之擧。亦必以文詞爲先。其害豈淺淺哉。陶造化而司風敎之本者。不可以不謹乎此也。且人君親試則是以太學論升。爲不足信。而自爲試之也。旣爲試可則後雖其人不才。安能責其擧主乎。此虛實失得之分也。世道之升降。人才之成毁。斯其大機。小知治體者。必不爲此擧也。曰然則州縣學校之有時製何也。曰此其事勢有不同者焉。夫朝廷者。樞機之地。賞罰之則四方之所響應者也。朝廷之所貴。唯在實德。則有司之所求。人士之所志。莫不以實。故州縣師長。雖時令製述。只可爲驗其學述之一助。而不至爲害。然自營學絶此者。恐其因成弊習也。若朝廷而試之文。則上下四方。先已馳於捏虛而文爲僞說。將淪胥喪心敗才之不暇。尚何考實之可言耶。
 
48
一。太學中學長貳。四學敎導,敎授及監司,都事,守令,敎官。必居任滿歲然後乃薦士。長貳中一員滿歲。則一員雖未滿歲。滿六朔後乃薦。其遷遞當薦士前十朔以內者。限薦士仍任。
 
49
一。凡居四學及鄕學者。皆滿三歲然後得充薦。居中學營學及太學者。滿一歲後得充薦。年未四十者。不得升朝。謂自太學升於朝。若有茂材異行非常格所拘者。謂學行卓爾。眾所信服者。雖居學未久及年未四十。亦備數論薦。雖不居學。亦得數外別薦。居學未久者。於擧狀中幷論其所以不拘之意。年未四十者亦然。○其不居學者。於常數外別論以薦。雖州縣所未升。而苟有其人則監司亦得別爲論升。雖營學所未升。而太學亦得別爲論升。○凡所升之士。本學及升學。皆書名以藏。
 
50
或曰古雖云四十而仕。人之才分不同。何有於長少。且古者人多壽考。後世六七十者亦稀。似不必泥古。曰非以泥古。欲事之盡其宜。則古人已先獲之。凡古人制節。無不極當。非精夫物理而有得焉者。不足以語此。夫人之愚智不齊。而其志氣之所進。血氣之所就。大㮣皆有向定之期。是以聖賢亦謂四十而不惑。凡人少長。其心思所至。亦自有異。此所以禮云四十曰彊而仕也。况此論升。本以才德。而又有材行茂異。不拘常格之文。而隨其後者耶。當患其才之不及成。而不患其用之不及時也。且國家設官有常員。任職之人有常數。以彼以此。其實一也。是以雖稱四十而仕。自不無不拘常格者。雖許早歲而仕。年少入仕者。亦自爲罕。但㮣以四十。則雖不無不拘常格者。而天下之人。方其小也。無利可慕。唯志於善。故長易成德。許令早仕。則雖早仕者自爲罕。而天下之人。從少已有汲汲趍利之心。無由向善。故長漸陷溺。天下向善以上有無限好事。天下趍利以下有無限不好事。後世政事才術之不逮。傾危反亂之多者。蓋以此也。後世用人太早。非爲人不壽考而然。本非可論於此。然人多不壽。雖云氣數已衰。果令人心莊靜。風俗淳正。則亦必壽考者之多也。
 
51
一。守令敎官闕薦者罷職。若有不薦士者。則監司以名啓聞。命推考。若實無其人則仍之而責後效。餘皆罷職。京學倣此。○苟無其人。不可苟充。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至於闔郡無人。則是學校不興也。守令敎官。皆不許中上以上考。若有賢俊而掩不以聞。則另以蔽賢之罪罪之。
 
52
一。凡誤薦者罷職。其情狀可恕者。降祿五等周年。其餘皆罷黜。所擧二人以上。各加一等。罪止除名爲民。其徇私故擧者。以欺罔論。此爲知其不才而徇私。欲視勢利而故擧者。苟賢能也。雖其子弟。不以此論。敎官守令。司敎監司論罰。司敎監司。太學論罰。若夫太學有誤。則朝廷自當論其罪罰。並毋論赦前及去職。其進賢者特加㫌擢。或賞賜加資封爵。隨其大小之宜。○凡論賞罰。除庸謬無識者外。必歷驗之久。賢不肖著見然後乃行。○雖擧主已沒。應奪官者追奪。應進職者追贈。有謚者隨其善惡亦改之。
 
53
一。如子年爲式年。則子年秋。四學州縣。升士于中學營學。丑年中學營學。升于太學。寅年太學升于朝。太學則每歲論升。又次年爲式年。
 
54
一。每三年京外所升選士一百五十人爲額。每歲升于朝者三十五人爲額。
 
55
按本國內外。正官一品至九品。幷東西班約可九百餘員。夫士四十前後從仕。七十前後休宮。大㮣不過三十年。其間又不無壽夭喪病雜故。取其中數則約可二十餘年。而新入者與舊盡者相當矣。若每年入仕者三十五人。則積至二十餘年。便得七百餘人。可充七百餘職。其餘則須特薦人。卽貢擧外。朝廷三品以上公薦之類。及州縣鄕官升遷。朝廷公薦。勿論已仕未仕者。州縣鄕官。亦不無已被選及前衘之人。及武選升仕之類。醫譯筭律雜擧人。亦在有中。而各有本衙門。○若職官之數。合有增損。則此亦准宜加減以定。
 
56
一。選士定額一百五十人。則每加一半。以二百二十五人。爲中學及各道營學之額。卽四學及州縣所升之數。皆從戶口眾寡。學額多少以分定。如太學選士一百五十人。每三年內百五人升朝。則餘留者四十五人。積至二十一歲七式年。則所餘留者爲三百十五人。每新舊幷合論升。則於四百六十五人內。升百五人矣。二十四年後則新入與舊盡者。庶可相當矣。又如中學及各道營學生。合二百二十五人。每式年一百五十人升於太學。則餘留者七十五人。積至七式年。所餘留者爲五百二十五人。新舊幷合論升。則於六百七十五人內。升一百五十人。爲選士矣。一從戶口眾寡。參以學額多少。分定各道。各道又以此分定各邑。漢法孝廉。郡國口二十萬以上。歲擧一人。四十萬以上。歲擧二人。六十萬三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今亦依此。約以二三萬或四五萬口爲一分論。每滿一分以上。一式年一人。二分以上二人。不滿一分則二式年一人。以是爲差。或二式年三人。或三式年二人。盡計帳口大數。參以學生實額。而分定如式可也。各道戶口之數。今未可詳。倣今鄕試分數。姑擬其例。○若加定之數太狹。則監司無所攷擇。又難以分敷列邑。若太優則或有濫雜不精。又久後留餘者眾。而鄕里實行之士。多見積滯。今加一半以定。更當審量其宜。
 
57
選士一百五十人分諸道。加數分定例。
 
58
中學八。以十二分定四學。
 
59
京畿十八。以二十七分定州縣。
 
60
忠淸道二十。以三十分州縣。
 
61
全羅道二十二。以三十三分州縣。一濟州
 
62
慶尚道二十八。或二十九以四十二分州縣。
 
63
江原道十四。或十三以二十一分州縣。
 
64
平安道十六。以二十四分州縣。
 
65
黃海道十二。以十八分州縣。
 
66
咸鏡道十二。以十八分州縣。
 
67
右如忠淸營學所升三十人。而升於太學者二十人。則餘留者十人。積至七式年。所餘留者爲七十人。每幷合新舊論升。則於百人內。升二十人矣。又如慶尚道四十二人。而升於太學者二十八人。則餘留者十四人。積至七式年。所餘留者爲九十八人。幷合新舊則於一百四十人內。升二十八人矣。又如黃海道十八人。而升於太學者十二人。則餘留者六人。積至七式年。所餘留者爲四十二人。幷合新舊則於六十人內。升十二人矣。此其大數也。於其中不無罷歸者。又有由特薦及鄕官而出者矣。其不居學校而別薦者。又不在此中也。
 
68
此比今科額則似過少。然今科額本京數太濫。不可據以爲准也。若比古京府擧額則此亦多矣。學校未興之間。則姑減兩界各二人。添於京學。待五六年後。西北州縣學校興行。京中浮客各歸定居。然後依其本數可也。
 
69
或以爲京中浮居。雖各歸田里。然京都人士之眾。比外大府不啻十倍。學校興行後。西北四額。雖歸本土。京都則不可減。此蓋今用人不公擧四方之賢。而只私目前冠冕。皆是京人。故因成如是。若變今弊。事自歸正。豈至是乎。然大㮣此在戶口實數而已。若各安定居之後。京都人士猶爲過於儒額差等之本數也。則亦當仍此不減。而四學儒額亦各增爲百二十人可也。
 
70
今式年文科數三十三人。
 
71
初試三百四十人內。
 
72
館試五十。
 
73
漢城試四十。
 
74
京畿二十。
 
75
忠淸二十五。
 
76
全羅二十五。
 
77
慶尚三十。
 
78
江原十五。
 
79
平安十五。
 
80
黃海十。
 
81
咸鏡十。
 
82
今生進數各一百人。
 
83
初試各七百人內。
 
84
漢城試各二百。
 
85
京畿各六十。
 
86
忠淸各九十。
 
87
全羅各九十。
 
88
慶尚各一百。
 
89
江原各四十五。
 
90
平安各四十五。
 
91
黃海各三十五。
 
92
咸鏡各三十五。
 
93
或曰州縣升士。各有定額。則不無此邑所遺者。優於彼邑所升者之弊耶。曰州縣旣適其宜。州郡縣本差田丁多少爲定。而升士之額。一從戶口眾寡。參以學額實數。差分以定。則自爲均矣。如令其間不無人才盛衰之異。此則當責之主其風敎者而已。若其山川之淸濁開塞。則其爲州爲縣。已與其地形之宜相符矣。地形好處。自爲大邑也。○有敎無類。若自國家綱紀敎化則何地不興於善。今之華楚相懸。或至百什者。形勢使然。亦猶田制壞而强漸强弱漸弱之勢也。果令雖有敎化。終於無益。則何爲而置學立師乎。且列邑所升。雖或有彼此優劣。每合新舊論升。則優者常升於太學。而太學則皆得其優者矣。太學亦如是。而朝廷則皆得其優者矣。然則朝廷所得者。皆是人才之優者。而人才眾多處。自多登進之人矣。寧有遺才之患乎。若曲慮其不均。而不定其數。則法不爲法。而將不勝其弊矣。古者諸侯貢士。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而云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其有一定之數可見矣。漢時貢擧。亦一從戶口。差定其數。而無他語。今之科擧。京及各道解額。亦各有一定之數。古今取人。其所以取之者不同。而其有定限則不能改易也。嘗見中國論者。謂南方文勝。會試南人多占。而北方有用之才見遺。請分元額。分取南北之人。此在科法中。不無意見者也。若夫常數之外。許令別爲加減。此係一時權時制宜。不可以爲經法也。
 
94
一。凡事貴於明見不惑。而亦須處之有序。國家之不敎士久矣。後世導率。無非嗜利僥倖之習。是以士之稍有才者。爭爲庸瑣雕摘之文。以幸一朝之利。人之精神志慮。全在於是。故名爲讀書。而實不識半句經義。且登仕當路者。皆是京華形勢之子。故鄕曲之人自畫暴棄。名爲校生。而目不識字者亦多。今若卒然律之以此。而盡汰軍役。則非徒興怨。實是罔民之大者。宜先數年。自上親下明信懇惻之敎。頒示事目。使人人曉然知上意之所在。而興起勸勵。又擇監都事二三巡考講賞罰。然後從而行法。畫一無撓可也。今西北尤荒莽無文。另加寬限。待其興業。且今不無有志學問之士。或有鄕曲積行之人。而率爲擯斥淹滯。貢擧設行之初。限一式年。州縣薦士於常額外。量宜加數。以備任使。且使人心知所勸戒可也。
 
95
一。永革浮詞之科。嚴禁雜戲之習。旣罷科擧。興貢擧。則其間戲樂不經。壞人心敗世敎者。自當除去。然習俗已久。人熟心目。亦須嚴立條禁乃止。夫士初出身立朝。則尤當愓勵加修。以求盡其事君治民之道。不當優倡戲樂。遊娛市街。其先進之待之也。亦當禮貌之。而勉以致君澤民之意。不當爲之慢弄。使作醜恠之戲。今初出身者。謂之新來。例爲導倡張樂。周遊市街三日。又設宴會謂之慶宴盛。張聲樂優倡傀儡。其先進之會筵者。必戲弄新來。以至禽獸之狀。可駭可愕之態。無不使爲相與。以爲娛樂。此直胡風之未變者。若貢士之後。或有仍舊不改而近倡優設宴戲者。則其先進削籍除名。新來幷削其薦。有家長者亦令同罪。至於賜花賜樂等事。本出於唐明皇之以逸欲敎有邦。宜一切革罷也。或曰設宴張戲固不可。至於人子爲親則似無所妨。曰爲己與爲親。本非二事。敎子與事親。亦無二道。人子事親之節。四時祭燕。本載於禮。豈可以已登薦。自以爲慶而設燕張樂。名之爲慶宴。然後乃爲事親之道耶。苟如是則登薦與進職。其事無異。若赴州收登卿相者。必開設慶宴。以幸其升。而娛樂其親爲可耶。今非獨初登科者爲然。參下淸選槐院翰林。亦皆戲弄新進。責辦酒食。宣傳官監察。以至大小百司。無不責辦酒食而後許參同坐。朝著旣如此。下人效尤。書吏皁隷軍卒之類。其弊尤甚。至於外方鄕校儒生新入者。亦責辦酒食而詐參。或使納布。謂之新入價。流習之弊。觸處寒心。皆當一軆痛禁。以期變俗。犯者其先進在坐者及聽從新參者。勿論文武大小官。皆削籍除名。臺諫及外方官長不擧劾者。並重論。
 
96
或曰科擧之害。先哲論之盡矣。但行之已久。難以頓改。若賢良科則不變科擧之名。而有得人之實如何。曰己卯士類。亦不得已而行此。然柳西峯藕亦言其苟且矣。凡事名實須相副。天下未有假借他名而終成其事者也。人主不先立志。則萬事本無可言。果人主學明志定。則當剛健明斷而行之不疑。自有實效。何苦而依阿苟且。以冀其成也。
 
97
或曰庭試謁聖則人君親試。其或無害否。曰所謂庭試謁聖。亦命有司燭刻試之。其所試不過對偶之文。而瞥眼之間。定其取捨。故諺曰庭試謁聖。盲人亦望。是以乳臭小兒。亦皆爭試。而其所取率皆輕佻僥倖之輩。尤爲可笑。至於表詞空言之中。尤爲文字之賊。其壞人心術。特又甚焉。人君視學則當引近有識之士。講論經術。詢及治道。以資簡拔。不當導人以浮薄無恥之風也。曰國有喜慶事則例爲別設科擧。是則如何。曰設擧取士。蓋將以得人才而理國家也。何預於慶事有無。此與頒赦加資。同一意也。後世人君有喜慶事則例爲行赦八方罪囚。加百官官資。是則尤無可論也。蓋人心之流浪。風俗之澆薄。下至空言文詞。亦以日就庸卑者。莫非科擧之害。當一切盡罷。定爲著令。不然國無可治之日。而萬世如長夜矣。
 
98
或曰貢擧固爲至矣。但取人旣不以文詞。而又全廢詞表之類。則或不無文詞不足。而於事大文字。未能達意之弊耶。曰天下之事。常患於行不足。而不患言不足。常患於實不足。不患文不足。後世實德之喪。以役志於浮文之故也。文詞本當憂其過靡。而不當憂其不足也。就令只據文詞而論今之文章。日益庸碎。至於語不成倫。辭未達意者。皆是科擧之害也。誠無造話資誦。今明經者。每暇摘其一字。造作俗語。務爲淫褻可笑易記之話。以資其誦。謂之聖令。若熟乎此。則能不忘其章暇疑似。而於其大義。全所昧昧。摘句資綴今製述者。摘集經史文字。取其字之對偶句之相近者。截章分門。以資綴緝。謂之類抄。若覽此則隨題引用。可得栽剪之巧。而於其本文。多不經意。之習。則天下之文章。不可勝用。而奏疏制詔。亦將就實典雅。事上誥下之間。皆有以信諭人心。比諸今日之爲。不啻天壤之懸隔矣。而况有德者之文。至於恊神人垂世範。此出於君子之儒。而決不出於科儒之輩也。
 
99
或曰此法州縣升於道。道升於太學。太學升於朝。各有年數。而升朝之後。又不卽任。如此則不無用才太遲之弊耶。曰一命以上。皆是天職。苟一有匪人。害及生民。是以先王養之厚敎之篤擇之精察之審而後。命之以位而任之以專。夫然後官得其人而治化行。民得其所而績用成。後世旣無敎養之事。而又不知用人爲至重事。此蓋緣科擧取士。資格用人而然。欲取士則不加精擇審察。而循例輕用。不然則雖知賢才。遺棄巖穴而不以爲意。由其無深燭事理。而志慮不定故也。非獨用人。凡事皆然。非欲速不耐。則又全拋忘之。皆由其無深識定志故也。此所以雖有願治之君。而不能成其功也。蓋能持是道。以誠行之。而勿迫勿忘。則自當擧無遺才。用無不宜。而天下治矣。
 
100
或曰貢擧之法固至矣。但後世人情浮薄。易以徇私奈何。曰後世人情之浮薄。法使然也。若無科擧。則雖日撻而使之浮薄。亦不可得也。凡天下之事。眾共則難私。獨見則易私。責實則難私。以僞則易私。陽明則難私。喑秘則易私。經久則難私。間暫則易私。貢擧之法。博採鄕黨公共之論。覈以平日善惡之實。明擧而會眾禮興。保任而徵於久遠。科擧之法。一切反是。據此觀之。貢擧易以容私乎。科擧易以容私乎。夫責實備禮。明以保擧。則擧之者不敢妄擧。而唯恐其知人之或未至。爲士者不敢妄進。而唯恐其自修之或未盡。苟有徇私冒進者。則妄擧之罪。咎無所逃。而不才之黜。恥無所容。適足爲懲一勵百之地。如此則不唯擧得其人。天下皆將務實讓賢。而風俗日入淳正矣。糊名謄錄。去取於俄頃。則擧之者無保任之責。而不憂於知人。爲士者苟冀一時之倖。而無意於自修。雖有不才被擧者。考官則曰復知考其文詞而已。不知其他也。爲士者亦曰科塲幸中。自是常事也。責無所歸而恥無所立。如此則不唯擧失其人。天下皆將務僞爭競。而風俗日趍浮躁矣。此兩者皆理勢之必然。而愚智之所共見也。設令貢擧歲久人怠。朝綱解弛。容其奸謬。猶可擧十得五。而改其人則美法猶在矣。今科擧之法則雖以賢相良臣行之以至公。無益於得人。而不能不使人心壞敗。風俗澆薄。而况於種子不好。宋人謂科擧種子不好。言科儒出身。復爲主司也。而行之以不公乎。只患人君知之不明行之不斷。容私之弊。非所慮也。凡古人之法。本皆簡以無弊。苟且多弊者。後世之法是也。然後世每行多獘之法。而不曾行其無弊者。時君不會體究其實。而庸流鄙夫恐其害於己私。沮止之故也。其實古今本無異宜也。嗚呼。參朮鴆毒。服之者自有其效。難以口舌爭也。
 
101
一。王言及公用文字。皆從實錄。不得用四六騈儷。四六輕浮文字。一切禁斷。
 
102
栗谷嘗著東湖問荅。以上宣廟。其論設敎取士之制。略曰設敎之術。莫先於學校。今者以訓導爲至賤之任。必得貧困無資者而授其職。使免其飢寒。爲訓導者亦徒知侵漁校生。以自肥而已。夫孰知敎誨之爲何事。如是而欲望作成人才。何異於緣木而求魚。爲今之計。莫如使八道監司。移文列邑。每三年一度。選其鄕人之可爲人師者。錄其名報于監司。監司合諸邑之選。而移于吏曺。吏曺案其簿。博採公論。更加精擇。凡差訓導之際。必以其邑之人授之其邑。無人則授鄰邑之人。鄰邑又無人則授以其道之人。不限其箇滿。惟以成敎爲期。使命之行。待之以禮。不入鄕校則不使祗迎。除儒生講試外。凡公會幷不來參。使訓導持身自重。勉勵學者。然後每年監司親到。考其成勣。但試儒生。不試訓導。若使儒生能知道學之可尚。整其威儀。飭其行撿。其讀書務以窮理爲要。則績之上也。使儒生讀書不倦。操行無疵。則其次也。績之上者。啓聞論賞。授以六品之職。以聳動士林。其次者亦啓其勞。加其資級。以示褒賞。使勉於敎誨。若其依舊碌碌無績可考者。卽課以殿。又若依舊貪鄙誅求校生者。按律治罪。夫如是則訓導之任甚重。而不屑之士。亦有肯爲者矣。或曰泮宮首善之地。而今士習日渝。不知學問。徒慕榮利。亦何術而可救耶。曰此非儒生之過也。朝廷之導率。未得其道也。今之取人。只以文藝爲重。不以德義爲貴。雖有通天之學。高世之行。若不因科第而進。無由少試其道。且於泮宮。以圓點會士。凡士之日用行事。無非求利之術。導率如此。則士習何由可正乎。爲今之計。當使八道及京都五部。每年一度選生員進士幼學之稍有學問之志。不爲非義之人。不必太高其選。只知道學之可尚者。皆當與焉。錄其名。悉移于吏曺及禮曺。吏曺禮曺會于一處。案其簿而更加商議。取生進二百人。居于太學。分五番。每番四十人。雖在鄕者。必及期而至。又取幼學二百人。分處四學。每學五十人。亦分五番。每番十人。名之曰選士。別擇儒臣之學成行尊者。爲太學及四學之官。使誨諸生。惟以講明正學爲務。其學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擇善修身。以成德爲期。曉達治道。以經濟爲志。若有學行。皆中於是者。卽升于朝。使居臺侍之列。雖不及此。而行無瑕玷。年過四十者。亦授以百執事之職。如有信道不篤。行己無撿者。刊除其籍。吏禮曺更擇他人。隨闕隨補。且其廩養之具。極其豐潔。以盡朝廷待賢之道。若外方幼學與選之人。隨其多少。居干鄕校。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授敎于訓導。若於其中別有學行卓異者。州縣報于監司。監司錄其名。移于吏禮曺。俾居于太學下齋。接待與生員無異。觀其實德而升于朝。夫如是則爲士者。亦知德義之可尊。不徒文藝之爲尚。凡民興起而四方風動矣。或曰生進幼學之不參選士者。當籍名于何所。曰生進則籍名于太學。幼學則籍名于四學。皆依舊矣。但不爲圓點。不食官養。至於釋奠及主上視學之時。一齊聚會。乃參食堂矣。或曰外方校生。多有不識一字者。何以處之。曰郡邑之儒。皆有定數。數內儒生。汰去似難。但當更得其年少者補之。而汰其年長無才者耳。若數外儒生之不可敎者。則悉補軍額可也。或曰外方所謂業儒者。置之何地。曰此則擇其可敎者而歸之鄕校。汰其不可敎者。悉充軍額可也。或曰若不羈之士。無所寄名。遯跡山樊。杜門求志。安貧樂道。德義之聲。播于遠邇。則將何以待之。曰如此之人。徵以處士。察其虛實。名不虛得也。則當待以不次之位。使任補袞之責矣。或曰子言固善矣。庶幾三代取人之法矣。但世道日降。民僞日滋。選拔之時。不徇公道則奈何。曰此流俗之見也。自古立法。固是待人而行。亦不爲無人而不立其法也。玆法旣行。風俗漸變。士知廉恥。則徇私之弊。亦當自止矣。若以徇私爲懼。而徒守常規。則利欲之網。無人得脫。尚可以明敎而作人乎。或曰世間賢者至鮮。不賢者至眾。子言若行則豈不至於擧一世而仇君子乎。曰自古善爲政者。其初莫不有謗。子産相鄭。一年而謗興。輿人誦其欲殺。三年而謗止。輿人唯恐其死焉。孔子相魯。投之無戾之歌。雖發於初政。惠我無私之頌。旋作於化成。惟堅守古道。力行無變。不沮不怒。然後民心可定也。且玆法之行。惟許改過。不念舊惡。則君子豹變。小人革面。皆欲入於陶鑄之中矣。怨謗之作。何患於不止乎。
 
103
一。宗學之制。亦須同學制。詳定其規。宗學設導善從三品。典訓從四品。各一人。極擇有道義方正之人。專掌其敎。○宗親年十五。入宗學受業。每日課授背誦。錄通否。幷塡書圖。每月季啓聞。其無故不學及不通多者論罰。又間五日通讀講論每月二次考講朔後望後曾讀。臨文詳盡意義。幷如四學例而錄通否。每節季啓聞。五次講二不通者論罰。其無故不詣學者違禮犯令者附過。每節季啓聞論罰。凡論罰。未長成者撻楚。其有祿者隨輕重降祿一二等或四五等。各三朔。年滿四十而通小學,家禮,四書,近思錄二經者。雖未滿四十而通小學,家禮,四書,近思錄,三經以上者。宗正府堂上。及司正,太學長貳,吏禮曺堂上。及宗學官合坐試講。每篇抽籤如四學例啓聞。年滿五十者並免就學。每歲六月十二月攷學。每月二日八日十六日二十三日給暇。○其學規勸戒。月朔讀法。四節考書。幷如學例。○宗親始冠者。因月朔詣太學。與諸生行相揖禮。同諸生拜聖。又拜師長。師長坐自如。齒坐參講讀而退。○冬夏。大司成巡至宗學。與宗學敎官合坐。讀法考講。仍與通讀講論。幷如四學例。大司成至。宗學官祗迎大司成入就坐。宗學官就前再拜如儀而退。大司成坐自如。宗親入就位重行。大司成起立。宗親再拜。大司成答再拜。宗親退。於是乃合坐。讀法考講。大司成有故。貳官代行如例。○宗學官與在學宗親相見之禮。每月朔。導善北壁。典訓東壁坐。宗親就前重行。正一品一行。二品以上一行。三品以下一行。無職一行。再拜。宗學官坐自如。常時則一拜。宗學官答拜導善典訓初上任則宗親行再拜禮。導善典訓坐自如。凡宗親雖非在學者。與宗學官相見。則大君以下皆拜。宗學官答拜。○宗親免學者。每歲殿講。四書中抽籤二書。六經中自願二書。小學綱目皆臨文。通者論賞。二次則加一資。三品以上四次乃加。○未免學者。亦一年一次殿講。隨所讀三書通者。論賞奬勸之。
 
104
按古者自天子諸侯之子。以至公卿大夫士之子。皆入太學而敎之。至於任人則惟其賢德。不擧親而遺疏。亦不遺親而擧疏。是以有公族之卿。有異姓之卿。後世宗親。但崇祿秩。不任以官。於是宗戚與士大夫別爲二途故未免。旣有太學而又置宗學矣。此蓋但因今制而著其節目云爾。
 
 

1.2. 鄕飮酒禮節目附

106
貢賢能行鄕飮酒之禮。皆官長爲主人。州縣。守令爲主人。諸道。監司爲主人。京學。官長爲主人。有故則州縣敎官。若諸道京學。貳官代行。賢者爲賓。其次爲介。又其次爲眾賓。眾賓多少無定。主人戒賓介。主人詣其門。立於門外西東面。賓立於東階下西面。將命者立於賓之左。北面受命。出立於門外之東西面曰。敢請事。主人曰某日行鄕飮酒之禮。請吾子臨之。將命者入告。賓出立於門東西面拜辱。再拜主人荅拜。主人曰吾子學優行高。應玆觀國。某日展禮。請吾子臨之。賓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辭。主人曰某固已謀於父師矣。敢固以請。賓曰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須。主人再拜。賓荅拜。主人退。賓拜送。其戒介亦如之。辭曰某日行鄕飮酒之禮。請吾子貳之。○眾賓以下。主人遣人以書戒之。使知日。前一日設席陳器。設賓席於楹間近北南向。主人席於阼階上西向。介席於西階上東向。眾賓席三於賓席之西南向。皆不屬。又設堂下眾賓席於西階西南。東向北上。若不盡則從門左北向東上。設贊者位於阼階東。西向北上。尊兩壺於賓席之東少北。玄酒在西。加勺羃。置篚於壺南東肆。實以爵觶。皆以卓子安置。設洗於阼階東南。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南肆。亦以卓子安置。○賓介外皆以齒爲次。如營學太學。升貢者雖多。皆席於堂上。如三賓之例。若不盡則東向北上。闕明主人速賓。其日朝。主人親往以速賓。賓出門西面拜辱。主人東面荅拜。還。賓拜送。介亦如之。賓介及眾賓皆從之。○賓介以下。前一日皆集學堂近處。主人往其所館以速之。乃迎賓。賓介以下至於學門之外。東面北上立。主人出迎于門外。西面拜賓。賓荅拜。又西南面拜介。介荅拜。又西南面揖眾賓。眾賓報揖。主人揖賓。賓報揖。主人先入門而右。賓入門而左。三揖至于階。主人西面。賓東面。介及眾賓序入。立於賓西南。東面北上。若立不盡則北面東上。主人與賓三讓。主人升自阼階。賓升自西階。主人阼階上當楣。北面再拜。拜至此堂也。賓西階上當楣。北面荅拜。主人獻賓。執尊者徹羃。主人適篚。跪取爵降。賓亦降。主人辭賓對。主人以爵適洗。南面跪洗。將洗。濱進東北面辭洗。主人興對。賓復西階下位東面。主人乃盥手洗爵。沃洗者西北面沃之。卒洗。主人揖賓升。賓西階上北面拜洗。主人阼階上北面跪奠爵。遂荅拜。賓西階上立。主人跪取爵興。適尊實之。進賓席前。西北面獻賓。賓西階上北面拜。主人少退。賓進於席前受爵。退復西階上。北面立。主人退於阼階上。北面拜送爵。賓少退。贊者薦脯醢於賓席前。賓自西方升席。南面立。贊者設折俎。賓跪。左執爵右取脯。㨎於醢。祭於籩豆之間。遂祭酒興。就席末。跪啐酒興。降席適西階上。北面跪。卒爵興。跪奠爵。遂拜。執爵興。主人阼階上荅拜。賓酢主人。賓降洗。主人降。賓辭。主人對。賓以爵適洗南。北面跪。主人阼階東。南面辭洗。賓興對。主人復阼階東西面。賓盥手洗爵。卒洗揖讓升。主人拜洗。賓荅拜。賓跪取爵興。適尊實之。進主人席前。東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階上北面拜。賓小退。主人進受爵。退復阼階上。北面立。賓於西階上。北面拜送爵。主人少退。贊者薦脯醢於主人席前。主人由席東。自北方升席。贊者設折俎。主人跪。左執爵右取脯。㨎於醢。祭於籩豆之間。遂祭酒興。席末啐酒興。降席適阼階上。北面跪。卒爵興。跪奠爵。遂拜。執爵興。賓西階上荅拜。主人跪奠爵于東序端。主人酬賓。主人適篚。跪取觶降洗。賓降。主人辭降。卒洗。揖讓升。賓西階上立。主人適尊實觶。復阼階上。北面跪奠觶。遂拜。執觶興。賓西階上荅拜。主人跪祭酒。遂飮。卒觶興。跪奠觶遂拜。執觶興。賓西階上荅拜。主人降洗。賓降辭如獻禮。但升不拜洗。賓西階上立。主人適尊實之。進賓席前北面。賓西階上拜。主人少退。賓旣拜。主人跪奠觶於薦西。賓辭。主人興復阼階上。賓遂進席前。北面跪。取觶興。復西階上。主人北面拜送。賓進席前。北面跪。奠觶于薦東。興復西階上。○鄭氏曰酬酒不擧。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主人獻介。主人北面揖。降立阼階下西面。賓降立於西階西東面。主人揖介。至階一讓升。拜至如賓禮。主人跪。取爵于東序端。降洗。介降。主人辭降。介辭洗如賓禮。升不拜洗。介四階上立。主人適尊實之。進於介席前。西南面獻介。介西階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進北面受爵。退復西階上。主人於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於西階之東。贊者薦脯醢於介席前。介進自北方升席。贊者設折俎。介跪。左執爵右祭脯醢。遂祭酒。執爵興。自南方降席。復西階上。北面跪。卒爵興。跪奠爵。遂拜。執爵興。主人介右荅拜。介酢主人。介降洗。主人復阼階。降辭如初。卒洗。介揖讓升。授主人爵于兩楹之間。節尊南介西階上立。主人實爵。詣西階上。立於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執爵興。介荅拜。主人跪祭遂飮。卒爵興。跪奠遂拜。執爵興。介荅拜。主人跪奠爵于西楹南。復阼階上揖降。介降立于賓南。○鄭氏曰介不自酌。下賓也。酒者。賓主共之。主人獻眾賓。主人於阼階前西南面。三拜眾賓。眾賓皆荅一拜。主人以眾賓之長揖升。適西楹南。跪取爵。降洗。眾賓之長降辭。主人卒洗揖升。適尊實之。進於西階上。西南面。獻眾賓之長。眾賓之長。北面拜受爵。主人於眾賓長之右。北面拜送。贊者設脯醢於其席前。眾賓之長。升席跪。左執爵右祭脯醢祭酒。執爵興。退於西階上。立飮卒爵。不拜。授主人爵。降復位。主人又適尊實之。進於西階上。獻眾賓之次者。如獻眾賓之長。又次一人升飮亦如之。主人實爵西階上。獻堂下眾賓。每一人升。不拜受爵。跪祭立飮。贊者以次薦脯醢於其位。主人受爵降。奠於篚。主人與賓。一揖一讓升。賓介眾賓序升卽席。此眾賓。謂堂上有席者。若有遵入則賓主皆勿升。○若營學太學則升。貢者雖多。皆如三人之例。○鄭氏曰卒爵不拜。立飮立授。賤者禮簡。不拜受爵。禮彌簡也。若有遵者則乃入。遵。鄕人之爲大夫者。謂之遵者。方以禮樂化民。欲其遵法之也。亦來觀禮。而不欲干主人正禮。故在於外。此時乃入。○守令若長官爲主人。則州縣敎官與營學貳官。亦可爲遵。京學倣此。○席於遵東南面。有諸公則大夫席於主人之北西面。公重席。遵入。主人迎于門內。揖讓升。拜至爵獻。公則如賓禮。大夫如介禮。但不酢。旣卒獻。主人揖降升賓。遵降立于賓南。主人與賓揖讓以升。遵及眾賓皆升就席。樂賓。設工人席於堂廉西之東。卽西階上之東。北面東上。工四人。先二瑟。後二歌。有相者持瑟導之。皆升自西階。就位坐。工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卒歌。主人獻工。工之長一人拜。不興受爵。主人阼階上拜送爵。薦脯醢。使人相祭。工飮卒爵。不拜。授主人爵。眾工則不拜。受爵祭飮。遍有脯醢。不祭。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主人獻之于西階上。笙之長一人拜盡階。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階前跪祭立飮。卒爵不拜。升授主人爵。眾笙則不拜。受爵跪祭立飮。遍有脯醢。不祭。乃間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乃合樂周南關睢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工告于賓曰正歌備。乃降立西階。東北面。○按州縣本無樂處。不必用樂。又按今世俗樂。大抵皆淫哇靡靡之樂。雅樂未復間。寧無樂爲是。不可用今俗樂。立司正。主人降席。自南方特降。賓介不降。主人使贊禮者爲司正。司正禮辭許諾。主人再拜。司正荅拜。主人升復席。○司正以主人官佐。若諸生擇莊正習禮者爲之。蓋以禮樂之正旣成。將留賓以燕。爲有懈惰。立司正以監之。司正擧觶。司正洗觶。升稱西階阼階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請安于賓。司正西階上告于賓曰請賓安。賓禮辭許。司正就告于主人。遂立於楹間。北面再拜。主人阼階上再拜。賓西階上荅拜。皆揖復席。司正實觶。階自西階。詣中庭兩階間。左還北面。跪奠觶。退拱少立。跪取觶。不祭遂飮。卒觶興。跪奠觶遂拜。執觶興洗。北面跪奠觶于其所。退立于觶南。贊者薦脯醢於其位。旅酬。賓降席跪。取觶於篚。實觶詣阼階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進立於賓東。廳跪奠觶遂拜。執觶興。主人荅拜。賓立飮卒觶。不拜不洗。適尊實之。阼階上東南面。授主人。主人拜。賓少退。主人受觶。賓於主人之西。北面拜送。賓揖復席。主人詣西階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立干主人之西北面。主人跪奠觶遂拜。執觶興。介荅拜。主人立飮卒觶。適尊實之。進西階上。西南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觶。主人於介東北面拜送。主人揖復席。司正升自西階。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進。北面立於介右。司正退立於序端東面。避受酬者介跪奠觶遂拜。執觶興。某子荅拜。介立飮卒觶。適尊實之。進西階上。西南面立。某子拜受觶。介於某子之左北面拜送。介揖復席。司正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於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觶遂拜。執觶興。受酬者荅拜。某子立飮卒觶。適尊實之。進四階上西南面立。受酬者拜受觶。某子於受酬者之右拜送。某子揖復席。次一人及堂下眾賓受酬亦如之。卒受酬者。以觶跪奠于篚。降復階下位。徹俎。司正進阼階上。北面受命于主人。主人曰請坐于賓。司正西階上告于賓曰請賓坐。賓辭以俎。司正以告主人。主人請徹俎。賓許。司正降西階前。乃命執事者。司正升立于序端。賓降席北面。主人降席阼階上北面。介降席西階上北面。遵者降席席東南面。執事者齊進徹俎。由西階以下。出授從者。賓主人遵介眾賓皆降復階下位。○自此以上。皆立行禮。是禮之盛也。至此而盛禮俱成。酒淸肴乾。賓主百拜。强有力者猶倦焉。張而不弛。弛而不張。非文武之道。請坐者。將以賓燕也。俎者肴之貴者。蓋骨體貴而肉賤也。辭之者。不敢以禮殺當貴肴。乃燕。主人以賓揖讓脫屨乃升。遵介及眾賓。皆脫屨升坐。堂下眾賓亦皆升坐。東面北上。皆有席。乃羞肉胾庶羞隨宜。賓主燕飮。行無筭爵無筭樂。主人之贊者皆與焉。○無筭爵。謂不定數也。非無限以至亂也。無筭樂。亦謂或間或合。取歡而止也。賓出。已燕賓出。賓降自西階。主人降自阼階。賓以下出立於門外之西。東面北上。主人送於門外之東。西面再拜。賓介逡巡而退。○鄭氏曰賓介不荅拜者。禮有終也。
 
107
孟冬之月。正齒位。則守令爲主人。鄕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爲賓。次一人爲介其餘爲眾賓。皆以齒爲次眾賓之長三人爲三賓年六十以上皆席於堂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賓主燕飮。則司正北面請賓坐。賓主各就席立。司正適篚。跪取觶。興實之。進立於楹間北面。乃揚觶而戒之以忠孝之本。賓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觶再拜。跪取觶飮。卒觶興。賓主以下皆坐。司正適篚。跪奠觶。興復位。乃行無筭爵。其大抵皆如鄕飮酒禮。
 
 
 
 
 
108
或曰古禮太繁。恐難行於後世。曰古禮節目之間。或有合變通處。然其誠敬之實。大軆所在。則其文雖繁。其升降揖讓。皆曲有精義。非如世俗觀美之爲。豈可謂煩。只爲今世習於怠惰苟簡。故視爲難行爾。其實行則行之有何難行哉。吾聞以禮變俗。未聞循俗制禮也。先儒呂氏之言曰先王制禮。豈苟爲繁文末節。使人難行哉。亦曰以善養人而已。蓋君子之於天下。必無所不中節然後成德。力行而後有功。夫四肢欲於安佚也。苟恭敬之心不勝。則怠惰傲慢之氣生。怠惰傲慢之氣生。則動容周旋。不能中乎節。體雖佚而心亦爲之不安。安其所不安則手足不知所措。故放辟邪侈踰分犯上。將無所不至。天下之亂。自此始矣。聖人憂之。故常謹於繁文末節。以養人於無所事之時。使其習之而不憚煩。則不遜之行。亦無自而作。至於久而安之。則非法不行。無所往而非義矣。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則不疑其所行矣。故發而不中節者。常生乎不敬。所存乎內者敬則所形乎外者莊矣。內外交修則發乎事者中矣。誠哉言也。人苟體此。則天理人欲之分。自可卞驗。而先王以善養人之意。亦有以得之矣。
 
109
或曰三代禮樂。代各有作。周南召南小雅等歌。乃周室之樂也。於今用之如何。曰如後聖有作。則固宜制定一代之樂。然亦有因而不改者。周南召南小雅等歌。本用之無方。非如宗廟之樂之比。是以古人用之房中。用之鄕黨邦國。無所不宜。實爲古今通用之樂歌。非但於今。雖百世無改可也。惜乎。其倡歎諧恊之節。不盡傳於世也。有志禮樂者。當留心講究焉。
 
110
或曰古禮。樂工亦主人親獻。恐或過當如何。曰古之樂師。本皆有識者。非有識不能知樂。非如今世淫樂賤隷之比。是以皆與於禮樂之事。而其待之不可不以禮也。况在坐者皆有獻。此不可獨無。有獻則有拜。爲重其禮故也。是以古禮。君獻於臣。大夫於其家臣。亦皆有拜。惟上下恭敬。一於禮而已。恭敬重禮則分序自明而和樂生焉。未聞重禮而生踰僭也。後世但以貴賤形勢臨之而已。故尊於卑。雖當乎禮。一切闕絶之也。嗚呼。今之樂工。率皆淫亂下流。不可與爲禮者。又安所施此禮也。
 
111
此皆依儀禮而所省者。一人擧觶二人擧觶等節爾。古禮無以尚矣。然此等則本非大義所在。今世凡祭祀燕會之儀。與古絶異。縱後聖有作。復古禮樂。當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整理之耳。至於其間小小節目。則必有損益。如是則此等規爲。今世所無。不必一一從古。况賓主立。行禮之前儀節太繁。則老病者恐難久立。省以從簡。似爲得宜。一人擧觶。二人擧觶。非獨鄕飮酒禮有此。古禮如燕射祭祀之禮。皆有如此等節。朱子家禮。亦從簡省。不能盡從。且以語類觀之。朱子論用禮樂處。大抵皆有此意思。
 
112
又按鄕射禮。遵亦有酢。則鄕飮酒。亦遵有酢矣。然此鄕飮酒禮。本爲興賢而設。遵亦有酢。則其間儀節太多。故今依朱子鄕約燕集條有齒爵者。特獻如上客而不酢之規。以從簡約云。
 
113
或曰不必如此定載。而只載儀禮鄕飮酒本文及唐志鄕飮酒禮。以俟其時參酌用之可也。夫如此固可。亦可免於是非叢中。然此書本非爲傳古而已者。其當參酌者參酌之。以待用也。書內上下體例皆然。此不可獨如是含糊兩依也。若續篇則或爲如此處之耳。况唐禮雖近而易行。頗有苟簡。全沒禮之本義處多。
 
114
禮之本義在敬。而唐禮則取其簡便。欲因依穪縫於天理人欲。古禮與今俗之間耳。
 
 

1.3. 鄕射禮

 
116
 
 
 

1.4. 諸學選制附

118
一。醫學,筭學,律學,陰陽學,譯學之選。以大典更加參商以定。
 
119
典醫監醫學。惠民署則可省合典醫監。觀象監陰陽學。天文學,地理學。司譯院譯學漢學,蒙學,女眞學,倭學。生徒。及戶曹筭學。刑曺律學生徒。皆量定其數。以大典參商的定。取才入屬。勿論京外人。從願取才。勿爲如今勒定於外方。定其常祿。月米一斛二斗。旣定其祿。則罷今給保之規。○受田一頃免保布。下寫字官樂生盡員皆倣此。
 
120
各學敎授從六品訓導。陞爲正八品皆擇其人。實責敎訓之事。敎授,訓導。輪直本司。敎訓生徒。作書圖課講。背誦每月兩次。齊會通講。其不勤者撻楚。非內局劑藥而一月廢課講二十日者論罰。待其學精熟然後。報禮曺免課講。○各學生徒。皆使之勉勵其業。本司及屬司堂上。切不得如今以私事行下諸處。使之奔走。犯者以違制論。下皆倣此。○外方譯學訓導。依大典差送。若本地有可合人則守令申報。監司啓差亦可。皆給本品祿。○凡敎授訓導有來學者。則雖不屬生徒。亦皆敎之。但不屬生徒者。則任其私習。而勿參於考試。
 
121
每四孟月。禮曺堂上同本司長官考講。其敎授訓導則勿試。但使同坐參考。以其生徒能否。爲殿最之地。簡其優者。以差陞其祿。大約如生徒十人則一人爲一等。三人爲二等。六人爲三等。一等每月加祿二斛。二等加祿一斛。三等受本祿。○分數同者取仕日多者。凡陞祿者。後考試間連受。汰其不能者。一度不通則停祿三朔。一年內二度不通則除籍從役。
 
122
舊典所載醫學習讀官及天文學,漢學習讀。皆罷之。本司諸官及生徒。旣皆量其宜而定數。則復置習讀官。實爲贅剩而無所當矣。皆可省之。○或曰學校儒生無料。而雜學有料何也。曰學校設廩養之。而雜學則無此故也。且此旣是取才入屬者。而又不無本司公務。與儒生事體不盡同也。曰然則樂生之類。或受高品遆兒。而此不然者何也。曰樂生之類則無陞選入仕之路。止於遆兒而已。此則將待選爲本司官員故也。
 
123
諸學生徒額數。生徒及選額。姑以見例參酌爲式。若本司員數。合有增損。則亦當量宜加減以定。
 
124
醫學四十人。
 
125
天文學二十五。
 
126
地理學十。
 
127
漢學三十。又平壤,義州,黃州各二十。
 
128
蒙學五。
 
129
女眞學二十。又義州,昌城,理山,碧潼,渭原,滿浦,北靑,鏡城,會寧各五。
 
130
倭學十五。又釜山,東萊各十。
 
131
外方譯生。以其地人取才擇定。受田二頃。免保布。無常料。只有事時給料。無訓導處。擇其中優者定爲學長。以勸率之。守令以時考試。汰其不能者。監司巡到亦考試。
 
132
律學二十五。
 
133
筭學十。
 
134
今制有所謂命課學者。皆瞽曚爲之。而所試者如袁天綱歌訣等書。本不足爲訓者也。命課學罷之。而瞽曚皆使爲樂工爲當。
 
135
每三年一試選。亦前秋初試。春初會試。初試禮曺堂上二人。同本司諸官。合坐考試。會試則吏曺堂上一人。禮曺堂上二人。臺諫一人。同本司諸官。合坐以試。○雖非本學生徒。亦許同試。必有保然後乃錄名。○諸選只書名本司及吏曺。亦無放榜等事。亦禁倡優伎樂戲弄新來之習。犯者依律論罪。並削其籍。凡入選者。受田四頃。免出兵。如世嫡親蔭者。不疊受。名於本司叙用。
 
136
諸學選額初試
 
137
醫選五人。內針醫一人。十五人。內針醫三人。
 
138
陰陽選。天文三人。九人。
 
139
地理一人。三人。
 
140
譯選。漢學五人。九人。鄕試。黃海道三人。平安道六人。本道觀察使。依今例定差使員試取。
 
141
蒙學。間式年一人。三人。
 
142
女眞學二人。六人。
 
143
倭學二式年三人。四人。取二人時則東萊鄕試四人。
 
144
律選三人。九人。
 
145
筭選一人。三人。
 
146
或曰今法諸學生徒。其數皆多。諸科額數亦多。大典生徒額數。醫學兩醫司合八十。天文學二十。地理學十五。命課學十。漢學三十五。蒙學十。女眞學二十。倭學十五。律學四十。筭學十。又鄕學。義州,平壤,黃州漢學各三十。雜科額數。醫科九。陰陽科天文學五。地理,命課學各二。譯科。漢學十三。蒙學,倭學,女眞學各二。律科九人。蓋廣設而取其才。廣取而待其用也。此或減之何也。曰法典本意。亦非不好。但徒廣生徒。而不精擇無定料。雖有試才受遞兒之規。遞兒數小。故受者十無一焉。故非謀避身役者。人無願入。不得已充定外方。其數雖多。類皆不才無用之人。且本司之官。旣有定員。而科額過多。陞科者亦多無官無祿。故唯以麁鄙謀利爲事。夫醫藥曆象。非通曉理數者不能。而譯語亦必讀書精敏。然後乃能。豈可責之庸下無知之輩。其爲官秩。與出政治任軍民者。雖有輕重。亦是正職。豈可待以卑賤。而不責以廉恥耶。若減生徒而定其常祿。減選額而不使無官。則有才知恥之人。亦將爲其學而就之矣。爲其學者旣眾。而擇才以入。則入者皆精矣。如是則國賴其用。而自不患於其學之不興也。其與人不肯爲而勒定苟充者。得失遠矣。苟如是則在外習之者。亦許同試。而益使勸勵可也。何必禁不赴選。然後爲利於入生徒耶。大典諸科。非本學生徒則不許赴。
 
147
按律學。乃考法之事。法與禮。本非二致。刑與敎。亦無異意。學士大夫當知其說。察其本末而用之。不可委諸吏人。筭數乃六藝之一。而道術之用。亦士之所習。而非可別爲一術者也。雖以爲不可無有司之人。而特置敎授生徒以敎之。亦當附於學校。使爲其業者。亦聞義理之說可也。如此則在學之士。亦自能通知其說。然今制屬之刑曺戶曺。且可仍之。
 
148
又按國家立制須才。不得不設試選取耳。醫藥術數之學。非留意自得者不能才。不必出於待課程應科目中。如有格外精通其學者。亦必詢擇以用。若朝官儒士則又別爲兼官。朝官則以本職兼敎授。未仕者亦兼敎授。付祿依今例。凡諸司之官。必以精通其事者爲之。今諸司官不問合否。唯以資階除授。至於掌樂院官員。則尤不問知樂與否。極是無據。必以精其事者爲之。御醫則以醫官中術業效驗彰著者擇入。唯以實效著聞者薦用。不必拘試選。又凡以醫術名世者。亦幷擇屬。無官者亦付祿同參。幷依今例。且今官員考講升降付職之規。亦爲未盡。今內醫院,典醫監,觀象監,司譯院等諸司官員。皆四孟月考講。勿論官之高下。以其講書分數升降。付軍職受祿。所謂遆兒者也。此法乍看似好。而甚覺非宜。其害乃使官無軆統。上下無序。而無責實之地。當依他各司例。使有定品定祿。而其取才高下。則參以功過而爲其殿最可也。一年冬夏兩次。禮曺諸堂上齊坐。依考試書數。考講諸官。觀其精粗。副正以上及敎授則初必尤擇精深者以授。而不可試講。但以職司修否及諸生能否。爲其殿最。
 
149
諸選講書式初試會試同。○取才式付。○凡背誦書。倍給分數。
 
150
醫學。纂圖,王叔和脉經,銅人經。幷背誦素問難經,傷寒論,湯液本草,醫學正傳,只試諸病論。針炙大全,外科精義,和劑方,醫學入門,東垣十書,局方發揮,脾胃論,內外傷卞惑論,格致餘論,此事難知,蘭室秘藏,溯洄集中。自願三書。小學,大典。幷臨文○取才則除醫學正傳,外科精義,醫學入門,東垣十書,大典。○針炙醫取才得則脉經,銅人經,幷誦素問難經,傷寒論,針炙大全,外科精義,和劑指南。
 
151
天文學。步天歌。誦或圖七政筭內篇,七政筭外篇,交食推步假令,大明曆。已上通讀問義又筭。觀象玩占,時用通書,鈔正小學,大典。臨文○取才則除觀象玩占,時用通書。
 
152
地理學。靑烏經,錦囊經,撼龍徑,疑龍經,泄天機,入式歌發微論幷背誦黃囊經,一名樂樂歌倒杖雪心賦,附寸金賦萬金歌黑囊經,靑囊經,理氣心印,靑囊經序,地理心學,時用通書,鈔正小學,大典。幷臨文○取才則除靑囊經序,時用通書大典。
 
153
按右自靑烏經以下至靑囊經序。當集爲一部書。名曰地理羣書。可六七卷。與地理心學。相爲表裡可也。
 
154
漢學直解,小學,朴通事,老乞大。幷背誦四書,五倫全傋記,小學,大典。幷臨文。四書大典讀以漢音而飜釋。蒙女眞倭諸學幷倣此。○取才則除大典。
 
155
按今漢學所試老乞大,朴通事等。皆俚俗駔儈之語。不足講習。宜使精熟漢語者。別摭經史語錄。以及物名度數。凡閑雜人事。無害於義者。條集如朴通事例。爲一書。又以五倫全備記。其中續添供笑條。可刪者刪之。使之誦習可也。
 
156
蒙學
 
157
女眞學
 
158
倭學已上三學。所試諸書。皆依今例。寫字幷飜。大典四書加小學。○取才則除大典。
 
159
律學。大明律背誦唐律疏義,律學辨疑,無寃錄,律學解頤,四書,小學,大典。幷臨文。○取才則除大典而四書中自願二書。筭學。九章筭法,筭學啓蒙,楊輝筭法。已上通讀問義。又筭四書,小學,大典。幷臨文。○取才則除大典而四書中自願二書。
 
160
右諸學本書外。於四書六經綱目中。自願加講者。於本分外加給分。雖不通。勿坐本分。○四孟考試則六朔內。勿許再次加講。
 
161
四孟考試則各於本書卽已上選式諸書。中除大典而五書以上。隨自願以講。素問則准他三書。醫學入門,正傳,觀象玩占,地理心學等書各准二書。以卷秩多故也。一度不通則停料三朔。背誦書及五書以外。參講書則雖不通。勿罰。下同。一年內二度不通者。除籍從役。
 
162
一。書學生當屬於校書館。亦定其額數。取才入屬。亦勿論京外人如上例。字式一依洪武正韻。又試以說文,字林○元額內又量定篆文,印文若干人。定其常祿。月米二斛。○亦受田一頃免保布。四孟考試。禮曺堂上同校書館官考試。簡其優者。以差陞其祿。從七品一,從八品一,從九品二。加祿二斛者四。一斛者六。其餘受本祿。汰其不能者。其才業特異。年久勤仕累書奏本者。啓聞叙用。參下實職。量材叙用。
 
163
額數三十人
 
164
按前代書學。亦列於雜學中。試以說文,字林。
 
165
一。圖畫署畫生卽畫員亦定其額數。取才入屬。定其常祿。四孟考試。幷如上例。月米十二斗。亦受田一頃免保布。其考試。禮曺試之。圖畫別提別檢同參。依大典試山水人物翎毛花草中二才。竹爲一等。山水二等。人物翎毛三等。花草四等。如花草通則給二分。略則一分。人物翎毛以上。等而上之。各加其分。簡其優者。以差陞其祿。從八品一,從九品一,加祿三斛者一,二斛者二,一斛者二,汰其不能者。其有才業特異。年久勤仕者。啓聞叙用。於本司隨闕叙用。
 
166
額數十五人。
 
167
圖畫署可改名局本司官員。有從六品官一員。從七品官一員。皆爲實職有常祿。受田亦依他正職。不在生徒額內。不試於四孟。旣爲官則授階以褒貶。升階如他官職例。
 
168
一。掌樂院樂工。今法以良人充定者稱樂生。以公賤充定者稱樂工。當定爲一名。而擇才以屬。不必別二色也。亦定其額數。量其事任。的定其數。取才入屬。亦勿論京外人。從願取才。不可如今勒定於各官。定其常祿。亦月米一斛二斗。受田一頃免保布。旣定其祿則罷今給保之規。四孟考試。禮曺堂上。與本司長官合坐考試。樂師參坐勿試。○每月二次。本司官考試。不能者撻楚。又使樂師領率。以暇日常常私習。簡其優者。以差陞其祿。正六品一。從六品二。以上樂師所受。正八品一。從八品二。正九品四。從九品八。加祿三斛者十。二斛者十五。一斛者二十。以上樂生所受。汰其不能者。凡不通則笞罰。其不可用者除籍從役。其才業特異久勤者。啓聞授樂師。樂師無過三人。隨闕升授。○爲樂師者。始授階。每仕滿三周加階。正六品而止。階同正職。
 
169
額數。大典樂生二百九十七人。樂工五百十八人。似不可如是之多。
 
170
按周禮樂師之屬。雖不言的數。幷舞者㮣不下六百餘人也。
 
171
試式見以下缺
 
172
聞今樂生樂工幷一千名。各給二保。充定外方人。勒來京居。無常料。其中取才入格者。授遆兒祿。而受者百中纔數人。故有終身不得祿者矣。今本司徒隷。皆以樂生樂工。而禮曺下人都是樂生樂工。未知人數過濫。無所用於本任。而渠亦無以爲資。故旣執役於本司。而又去爲禮曺下人耶。抑禮曺以上司之故。濫定樂生。而勒爲其使喚下人耶。苟如是則直定吏隷之額。何必假名樂生。而爲其吏隷耶。又今掌樂院官員丘債獨多。故俗稱美官。夫丘債之多者。以濫定樂生之額。收其價布。而歸於私費故也。外方之人。不勝價布。流離逃散。侵及一族。一人充役。九族受害。三千人則受侵害者將至三萬餘人。而卒歸於私費。今之稱美官者。皆是此類。尚何言哉。淊淊從政者。固不足言。當初若的定其數。而定給常料。則雖欲濫數。何從而作奸。以人定役之弊如是夫。
 
173
一。外方士庶中。如有能通醫術者。亦許論報。監司考講。必守令及鄕官具狀。論其才術。監司,都事與審藥。合坐考講。如試選例。但除大典。使如內舍生例。受田四頃免保布。府以上無過三人。郡無過二人。縣無過一人。其次業針炙能通三書者。脉經,銅人經,針炙大典。亦考講如上例。使如增廣生例。受田二頃免保布。府以上無過六人。郡無過四人。縣無過二人。附籍本邑學。使治其業。亦許以時往來學中。觀聽講說。不必分番食公糧。但使任其往來。○每式年。監司幷爲考講。不通其學者汰籍。無其人則闕之。若有業效明著。可備國醫者。則監司偕薦士以名聞。亦無其人則闕之。
 
174
按醫學有邑之不可無。國制郡縣亦有醫生。而例以賤隷輩充定。凡進貢藥材之類。例責於醫生。官中使喚。一同官奴。日憂笞臀之不暇。况望其治文業醫乎。中國州縣各置醫師之官。然想其事勢。未必眞得知醫之人。不過如今各道審藥而已也。蓋量今事體。郡邑不必別立醫學。只如右立制。以待其人。無其人則闕之爲可。如此則人知醫術之可學。疾病者得有所賴。而其中或有眞醫之出矣。
 
175
大典州縣。醫學律學生徒定額。府醫律生各十六人。大都護府牧各十四。都護府各十二。郡各十。縣各八。今律生與醫生。一體爲賤隷之役。能識一字者。百無一二。蓋州郡律生。本不必置而置者也。
 
176
按中國古制。京外諸業。皆附於國子學校。又古制醫學者。亦令州郡薦升之。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十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2
- 전체 순위 : 112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1) 키스 뒤에
• (1) 잠자리
• (1) 한오백년
• (1) 따라지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0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