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二十四 ◇
해설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4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兵制後錄攷說

 

1.1. 城池

3
周禮。掌固。掌脩城郭溝池樹渠之固。頒其士庶子及其眾庶之守。鄭玄曰。樹。謂枳棘之屬。有刺者也。眾庶。民遆守固者也。設其餙器。兵甲之屬分其財用。均其稍食。任其萬民。用其財器。任謂以其任使之也。民之財器。其所用塹築及爲藩落。凡守者。受法焉。
 
4
劉彝曰。易曰。城復于隍。則是浚溝之土。所以爲城也。鑿池之土。所以爲郭也。溝池深於外。則城郭固於內。用其深以增其高也。
 
5
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固國。所依阻者也。在國曰固。在野曰險。掌固。掌脩城郭溝池樹渠之固。並據國而言。司險周知山林川澤之阻。並據野而言。
 
6
張氏南軒曰。孟子謂域民。不以封疆。固國。不以山谿。威天下。不以兵革。而先王封疆之制。甚詳於周官。設險守國。與弧矢之利。幷著於易經何耶。蓋先王吉凶。與民同患。其爲治也。體用兼備。本末具擧。道得於己固有。以一天下之心。而法制詳密。又有以周天下之慮。此其治所以長久而安固。若孟子之言。則推其本而言之耳。
 
7
○詩大雅韓奕之末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是百蠻。王鍚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畒實藉。獻其貔皮。赤豹黃羆。朱子曰。溥。大也。韓。國名。侯爵。武王之後也。燕。召公之國也。師。眾也。追貊夷。狄之國也。墉。城。壑。池。藉。稅也。貔。猛獸名。
 
8
朱子曰。韓初封時。召公爲司空。王命以其眾。爲築此城。如召伯營謝山甫城齊。春秋。諸侯城邢城楚丘之類也。王以韓侯之先。因是百蠻。而長之。故鍚之。追貊使爲之伯。以脩其城池。治其田畒。正其稅法。而貢其所有於王也。
 
9
呂氏東萊曰。春秋之時。城邢城楚丘。城緣陵。城杞之類。皆合諸侯。爲之霸令尚如此。則周之盛時。命燕城韓。固常政也。
 
10
按古之侯國。卽今郡邑。築城。大役也。一國之民。不足以自成之。必須朝廷命隣方。合力爲之。蓋以城郭之守。非但一邦之事。實以其事關朝廷也。
 
11
○春秋說曰。古者。五板而堵。八尺曰板。五堵而雉二百尺。百雉而城。二萬尺。○六尺。爲步。三百步。爲里。卽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百雉。乃公侯之制也。天子千雉。蓋受百雉之城十。公侯百雉。伯七十雉。周七里有餘。子男五十雉。周五里有餘。
 
12
按此以天子畿內之地。方千里。公侯之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爲制也。
 
13
○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建邦而營。度其國城之大小也。○疏曰。天子城則方十二里。
 
14
鄭氏曰。公之城。方九里。爲周三十六里。侯伯之城。方七里。周二十八里。子男之城。方五里。周二十里。
 
15
按此蓋以周制。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方四百里。諸伯三百里。諸子二百里。諸男百里而爲制也。
 
16
○春秋隱公九年。夏。城郞。
 
17
胡氏傳曰。城者。禦暴保民之所。而城有制。役有時。大都不過三國之一。邑無百雉之城。制也。凡土功。龍見而戒事。火見而致用。水昏正而栽。音再日至而畢時也。隱公城中丘。城郞。而皆以夏。則妨農務而非時矣。城不踰制。役不違時。又當分財用。平板幹。稱畚築。程土物。議遠邇。略基址。揣厚薄。仞溝洫。具餱糧。度有司。量功命日。不愆于素。然後爲之可也。况失其時制。妄興大作。無愛養斯民之意者。其罪之輕重見矣。
 
18
襄公二年。城虎牢。
 
19
胡氏傳曰。虎牢。鄭地。故稱制邑。至漢爲成皋。今爲汜水縣。巖險聞於天下。猶虞之下陽。趙之上黨。魏之安邑。燕之楡關。吳之西陵。今夷陵蜀之漢樂。今成固地有所必據。城有所必守。而不可以棄焉者也。有是險而不能守。故不繫於鄭。然則據地設險。亦所貴乎。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大易之訓也。城郭溝池以爲固。亦君子之所謹也。鑿斯池。築斯城。與民同守。孟子之所以語滕君也。夫狡焉思啓封疆。而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者。固非春秋之所貴。守天子之土。繼先君之世。不能設險守國。將至於遷潰滅亡。亦非聖人之所與。
 
20
○左傳曰。凡土功。龍見而畢。務戒事也。見。賢遍反。下同。○林堯叟曰。角亢。龍星也。建戌之月。日在房。故角亢晨見於東方。三時之務始畢。民將閑暇。於是。戒民以土功之事。火見而致用。心爲大火。亥月之初。心星次角亢之後。而晨見於東方。而致築作之所用。謂板幹畚挶。皆致之於作所水昏正而栽。水。營室星也。謂今十月而昏中。於是。樹板幹而興作。日至而畢。日南至。微陽始動。故土功息。○莊公二十九年。
 
21
昭公三十二年。冬。士彌牟營成周。士彌牟。晉大夫。營度成周之城。計丈數計所當城之丈數。揣高卑。度高日揣。度厚薄。量度本末厚薄。仞溝洫。度深曰仞物土方。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議遠邇。議役徒之遠邇。量事期。知事幾時畢。計徒庸。知用幾人功。慮財用。知費幾財用。書餱糧。知用幾糧食。以令役於諸侯。屬役賦丈。屬所當役人數。而付所當城丈尺。書以授帥。帥諸侯之大夫。各爲成書。以授諸侯之帥。而效諸劉子。效致其正法於周卿士劉文公。韓簡子臨之。以爲成命。韓簡子。晉大夫韓不信。臨履其事。以命諸侯。
 
22
宣公十一年。楚令尹艾獵。孫叔敖也。城沂。楚邑。使封人慮事。封人。其時主築城者。慮事謀慮計功。以授司徒。司徒掌役。量功命日。量功輕重。命作日數。分財用。財用築作具也。分之使均。平板幹。幹。楨也。立幹而後。施板而築之。平之使治。稱畚築。畚。盛土器。築。實土器。稱量其輕重。程土物。取土用物爲作程限。議遠邇議遠察邇。均其勞也。略基址。城基址。足行其廣狹。具餱糧。具備餱糧。度有司。謀度監主之有司。事三旬而成。築城之事。約三十日而成。不愆于素。不過素所慮之期也。傳言孫叔敖之能使民。
 
23
○漢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24
呂氏曰。始皇幷諸侯。而隳壞城郭。高祖定天下。而令縣邑城。心量之廣狹。世祚之長短。於是可卜矣。丘濬曰。郡邑有大小。民庶有眾寡。皆不可無保障。一也。所以保障而捍蔽之者。非城郭乎。始皇以天下吏民。爲敵國。惟恐有其所捍蔽而得以拒。我高祖。則以天下吏民。爲一家。惟恐其無所捍蔽而或以喪生。此其心公私之異。而存亡所以分也歟。
 
25
○周世宗顯德二年。詔。展外城。先立標幟。俟今冬農隙。興板築。東作動則罷之。更俟次年。以漸成之。且令自今。葬埋皆出所標七里之外。其標內。俟縣官分畫。街衢倉場營廨之外。聽民隨便築室。
 
26
按世宗此擧。可爲後世開展城池之法。蓋爲之以漸。立之以準。使民不疲於用力。而豫知所以避就。凡有營繕。皆可準此。以爲法。不但展城一事也。已上論城池。
 
 

1.2. 兵車

28
書序。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蔡氏曰。戎車。馳車也。古者。馳車一乘。則革車一乘。馳車。戰車。革車。輜車。載器械貨財衣裝者也。司馬法曰。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廝養五人。樵汲五人。馳車七十五人。革車二十五人。凡百人。二車故謂兩。三百兩。三萬人也。虎賁百人之長也。○丘濬曰。古者。車戰之法。每車甲士三人。同載左持弓。右持矛。中執綏。步卒七十二人。二十四人居前。左右各二十四人。居前者戰。左右者夾轅。常相更番。後又二十五人。爲一隊。去車二十五步。所謂炊家子。守衣裝廝養樵汲者也。行則以車爲衛。居則以車爲營。
 
29
陳櫟曰。一虎賁。必長百人。一乘車。緫用百人。以車數。合虎賁數。蓋三萬人也。
 
30
○周禮巾車。鄭玄曰。巾車車官之長。掌王之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也。
 
31
革路。龍勒條纓五就。建太白以卽戎。革路輓之以革而漆之。無他餙。龍駹也。以白黑餙韋。雜色爲勒。條。讀爲絛。纓。謂馬當胸。卽今馬鞅。以條絲餙纓。而爲五匝也。太白。殷之旗。蓋象正色也。卽戎謂兵事。
 
32
車僕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闕車之萃。萃車之萃。輕車之萃。萃。猶副也。此五者。皆兵車所謂五戎也。戎路。王在軍所乘也。廣車。橫陳之車也。闕車。所用補闕之車也。萃。猶屛也。所用對敵。自隱蔽之車也。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春秋傳曰。公喪戎路。又曰。其君之戎。分爲二廣。則諸侯戎路廣車也。又曰。師斿闕四十乘。孫子八陣。有萃車之陣。又曰。馳車千乘。五者之制及萃數未盡聞也。凡師共革車各以其萃五戎者。共其一以爲王優。尊者所乘也。而萃各從其元焉。○按此所謂革車。卽兵車。與上書序註。革車輜車者。有異。
 
33
按古者。車戰之法。每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又二十五人。將重車在後。凡百人也。行則以車爲衛。居則以車爲營。而每車。又有萃車。爲之副貳。以備不虞焉。
 
34
○考工記曰。車有六等之數。車軫四尺。謂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旣建而迤。崇於軫四尺。謂之二等。人長八尺。崇於戈四尺。謂之三等。殳長尋有四尺。崇於人四尺。謂之四等。車戟常。崇於殳四尺。謂之五等。酋矛常有四尺。崇於戟四尺。謂之六等。車謂之六等之數。此所謂兵車也。軫。輿後橫木。柲。柄也。崇。高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殳長丈二。戈殳戟矛。皆揷車輢。鄭司農云。迤讀爲倚。謂著戈於車斜倚也。
 
35
○詩序。六月。宣王北伐也。元戎十乘。以先啓行。戎車旣安。如輊如軒。韓嬰曰。車有大戎十乘。謂車縵輪。馬被甲。衡軛之上。盡有劍戟。名曰陷軍之車。○朱子曰。元。大也。戎。戎車也。軍之前鋒也。啓開行道也。輊車之覆。而前也。軒車之却而後也。
 
36
秦風小戎曰。小戎俴音淺。收五楘音木梁輈。游環䝱驅。陰引鋈音沃。續。丈茵暢轂。駕我騏馵。之樹反。○朱子曰。小戎。兵車也。俴。淺也。收軫也。謂車前後兩端橫木。所以收歛所載者也。凡車之制。廣皆六尺六寸。其平地任載者。爲大車。則軫深八尺。兵車則軫深四尺四寸。故曰小戎俴收也。五。五束也。楘歷錄然文章之貌也。梁輈。從前軫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則向下鉤之橫衡於輈下。而輈形穹隆。上曲如屋之梁。又以皮革。五處束之。其文章歷錄然也。游環。靷環也。以皮爲環。當兩服馬之背上。游移前却。無定處。引兩驂馬之外轡。貫其中而執之。所以制驂馬。使不得外出。左傳曰。如驂之有靷。是也。䝱驅。亦以皮爲之。前係於衡之兩端。後係於軫之兩端。當服馬䝱之外。所以驅驂馬。使不得內入也。陰。揜軓也。軓。在軾前。而以板橫側揜之。以其陰暎此軓。故謂之陰也。靷以皮二條。前係驂馬之頸。後係陰板之上也。鋈續陰版之上。有續靷之處。消白金。沃灌其環。以爲餙也。蓋車衡之長六尺六寸。止容二服驂馬之頸。不當於衡。故別爲二靷。以引車。亦謂之靳。左傳曰。兩靷將絶。是也。文茵。車中所坐虎皮褥也。暢。長也。轂者。車輪之中。外持輻內受軸者也。大車之轂一尺有半。兵車之轂長三尺二寸。故兵車曰。暢轂騏。騏文也。馬左足白曰馵。
 
37
○左傳隱公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患戎師曰。彼徒林堯叟曰。徒謂步兵也。我車。懼其侵軼我也。軼突也。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嘗試也。速去之。君爲三覆以待之覆。伏兵也。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乃可以逞。乃可以快志於戍。從之。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祝聃鄭大夫。衷戎師。伏兵衝擊戎師之中。前後擊之。第一伏擊其前祝。聃與第三伏擊其後。幷第二伏擊其中。戎前後中三處受敵。故曰衷戍師。前後擊之。盡殪。殪。死也。戎師大奔。
 
38
桓公五年。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曼伯爲右拒。曼伯將鄭右軍。祭仲足爲左拒祭仲。將鄭左軍。原繁。高渠彌。以中軍。奉公爲魚麗之陣。二大夫。以中軍奉鄭公。爲魚麗之陣。先偏後伍。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爲偏。五人爲伍。以車居前。以伍居後也。伍承彌縫。以伍承偏之隙。而彌縫其闕漏也。此蓋魚麗陣法。戰于繻葛。鄭地名。命二拒曰。旝動而皷。旝。旃也。蓋今大將之麾執。以爲號令。左右二拒。見旝動。則各鳴皷以進軍也。蔡衛陳皆奔。三國從王之師皆先走王卒亂。鄭師合以攻之。鄭以三軍合攻。王卒大敗。
 
39
宣公十二年。晉與楚戰于邲。欒武子晉大夫曰。楚君之戎。戎親兵也。分爲二廣。分爲左右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一廣有車十五乘。每乘用步卒百人。司馬法。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兩車。十五乘。爲大偏。今廣十五乘。亦用舊偏法。復以二十五人。爲承副也。○朱氏曰。周制。車十五乘。爲大偏。二十五人。爲兩。楚以五十人。爲兩。以舊偏論之。一卒百人之外。又有此五十人之兩也。蓋楚一車。兼周兩車人數。周一車。有七十五人。楚一車。有一百五十人。此說見李靖問對注說誤。右廣初駕每日。右廣鷄鳴。而初駕馬。數及日中左則受之。數其時刻。至日中。則左廣代而受之。以至于昏。至于日入而止。內官序當其夜。內官近君者。爲次序。以當其夜。如今行夜之類。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
 
40
○楚子爲乘廣三十乘。乘廣。兵車名。分爲左右。分爲左右二廣。每廣十五乘。右廣鷄鳴。而駕日中而說。說。音稅。舍也。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爲右。右。爲車右也。蓋二廣。楚王更迭乘之。故各有戎御戎右。彭名御左廣。屈蕩爲右。
 
41
李靖曰。楚子乘廣三十。乘廣有一卒。卒偏之兩軍。行右轅。以轅爲法。故挾轅而戰。皆周制也。百人曰卒。五十人曰兩。此是每車一乘。用士百五十人。比周制差多爾。周制。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爲一甲。凡三甲。共七十五人。楚山澤之國。車少而人多。分爲三隊。則與周制同矣。
 
42
成公七年。楚巫臣自晉。先是。巫臣自楚奔晉。使于吳。以兩之一卒。適吳。司馬法。百人爲卒。二十五人爲兩。巫臣蓋以一卒百人。往吳也。舍偏兩之一焉。舍。音赦。○司馬法。車九乘。爲少偏。十五乘。爲大偏。蓋留少偏九乘車及一兩二十五人。令吳習之。與其射御。敎吳乘車。敎之戰陣。先是。吳人自安偏陋。未嘗射御乘車。未識戰陣之法。故巫臣與其射御。敎吳乘車。敎之戰陣。敎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巫臣。又留其子狐庸於吳。使爲行人於吳。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吳始與楚競强。故始伐楚。又伐二國。
 
43
陳祥道曰。古者之用兵也。險野人爲主。易野車爲主。則險野非不用車。而主於人。易野非不用人。而主於車。車之於戰。動則足以衝突。止則足以營衛。將卒有所芘。兵械衣裘有所齎。車之爲利大。昔周伐鄭。鄭爲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桓邲之戰。楚軍之戎。分爲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楚巫臣使吳。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考之周禮。五伍爲兩。四兩爲卒。司馬法。二十五人爲兩。百人爲卒。卒兩則人也。偏則車也。杜預云。十五乘爲大偏。九乘爲小偏。其尤大者。又有二十五乘之偏。則鄭魚麗之偏。二十五乘之偏也。楚二廣之偏。十五乘之偏也。巫臣所舍之偏。九乘之偏也。先偏後伍。伍從其偏也。卒偏之兩。兩從其偏也。先其車。足以當敵。後其人。足以待變。則古者車戰之法。略可知也。
 
44
昭公元年。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羣狄于太原。無終。卽山戎。中行穆子。卽荀吳。崇卒也。崇。聚也。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所遇之地。又險阨。以什共車更增十人。以當一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去車。爲步卒。自我始。乃毁車以爲行。行戶郞反。○魏舒先自毁其屬車。爲步陣。五乘爲三伍。乘車者。車三人。五乘十五人。今改去車。更以五人爲伍。分爲三伍。荀吳之嬖人。不肯卽卒。不肯棄車。卽步卒。斬以徇。爲五陣以相離。制步卒爲五陣。互相救援。蓋以道阨。難於用眾。故臨時之宜制。爲五陣。不相聯屬。易於進退。如下文所云。兩於前。其居前之陣。名曰兩。伍於後。居後之陣。名曰伍。專爲右角。右軍之陣。名曰專。參爲左角。左軍之陣。名曰參。偏爲前拒。前拒之陣。名曰偏。此五者。皆臨時處置之名。以誘之。翟人笑之。狄人見而笑之。未陣而薄之。乘狄人未陣。迫而擊之。大敗之。
 
45
李靖曰。荀吳用車法爾。雖舍車。而法在其中焉。一爲左角。一爲右角。一爲前拒。分爲三隊。此一乘法也。千萬乘皆然。臣按曹公新書云。攻車七十五人。前拒一隊。左右角二隊。守車一隊。炊子十人。守裝五人。厩養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百人。興兵十萬。用車千乘。輕重二千。此大率荀吳之舊法也。又觀漢,魏之間。軍制。五車爲隊。僕射一人。十車爲師。率長一人。凡車千乘。將吏二人。多多倣此。臣以今法參用之。則跳盪騎兵也。戰鋒隊步騎相半也。駐隊兼車乘而出也。臣西討突厥。越險數千里。此制未嘗敢易。蓋古法節制。信可重也。靖又曰。臣按春秋魚麗陣。先偏後伍。此則車步無騎。謂之左右拒。言拒禦而已。非取出奇勝也。晉荀吳伐狄。舍車爲行。此則騎多爲便。唯務奇勝。非拒禦而已。臣均其術。人一馬當三人。車步稱之混。爲一法用之在人。
 
46
○漢夏侯嬰。破李由軍於雍丘。以兵車。趣戰疾破之。
 
47
○漢武帝時。衛靑出塞千餘里。擊凶奴。見單于兵陣而待。靑乃以武剛車。自環爲營。武剛車。兵車也。續漢志。諸軍有矛戟。其餙幡斿旗幟。有巾有蓋。謂之武剛車。而縱五千騎。往當凶奴。敗之。
 
48
李陵出塞擊凶奴。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値。圍陵軍。陵居兩山間。以大車爲營。引士出營外爲陣。連戰。
 
49
馬端臨曰。車戰之制。漢尚用之。然詳考其辭。則是以車載糗糧器械。止則環以爲營耳。所謂甲士三人。左持弓。右持矛。中執綏之。法已。不復存矣。
 
50
○晉馬隆。擊鮮卑。樹機能以眾數萬。據險拒之。隆以山陿隘。乃作偏箱車。地廣則爲鹿角車營。路狹則爲木屋。施於車上。轉戰而前。行千餘里。殺傷甚眾。遂平涼州。
 
51
李靖曰。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則治力。一則前拒。一則束部伍。三者迭相爲用。斯馬隆得古法深矣。
 
52
丘濬曰。古者車制。用四馬駕之。用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其制太大利於守。而不利於戰。易於平野。而難於險路。惟晉馬隆所謂偏箱車。地廣則爲鹿角車營。路狹則爲木屋。施於車上。且戰且前。所謂鹿角車營者。以車爲營。而人居其中。架鎗刀於車上。如鹿角然也。今其制。雖不可考。然自古車皆有兩箱。而此車獨以偏箱名。則其偏爲一箱。可以意推矣。蓋兩箱者。大車也。一箱者。小車也。惟其車之少。故可行於陿隘之地。而且戰且前焉。觀今世有獨輪車。民間用以般運者。一夫推之。而或用一二人以前挽。似亦可以爲戰具。然其制亦爲兩箱。偏載則傾欹。推行頗遲滯。臣嘗經行嶺南地。其所造小車。獨輪無箱。若因其制。而改以爲戰車。一可以戰。二可以前拒。三可以爲營。四可以衝突。五可以載軍裝。六可以舁病卒。且其費不多。千錢以下。可具一車。中途有損。不用匠而可修。逢險阻。則舁而行。遇急難。則棄而去。大率一車。用卒五人。一人推而二人挽。二人執兵仗以輔之。凡五人者之食具衣裝。皆載其中。夜則環列以爲營。可免士卒夜夜立柵桃塹之擾。其車之式。具于分註。其車之式。用兩木。圍九寸長九尺者爲轅。轅之首斜彎而起中以受軸。爲獨輪。其輪經二尺有五寸。以板爲之。而不設輻。中爲死轂。又於施輪處。前後五六寸許。兩轅上。各加一橫木。前二後三。又於後橫木近輪處。斲爲二孔。用二小彎木條。置其孔中。引而屈之如弓狀。繩縛其端於前橫木上。有所載。則以繩繫於其上。又於輪之後兩轅下。用木爲足。與軸等。其後橫木上。施軟蓐以坐席。席之下兩足間。施竹簟。以盛食器。軍中刁斗用畢。亦載其中。其轅首交合處。其高準馬胸。用人手執之。爲準鑄鐵爲利器。如耕犂樣。冒于交轅之首。臨戰用以當敵之馬胸也。去轅首尺許。又橫施一鐵條。長尺三四寸許。上列齒。以架刀鎗。兩轅之旁。其前後。各爲鐵環四。左右各二。前繫鐵鎖。後繫鐵鉤。連車爲營之際。前轅相去稍遠。則用鎖繫之於環後。轅緊相挨。傍則以鐵鉤搭其環。彼此相維以爲固。又於後環之次。左右各加以一大環。駐車時。用刀或鎗。貫環中而立焉。彼兩軍交鋒之際。則列於前以拒馬。以代鹿角。敵來衝突。一夫推之而前。四卒各執刀鎗。以夾持之。趍前以當其馬胸。又用木或革。爲摺疊牌。立於車上。以蔽推車者。大抵其車。不用雕餙。其不可施斧斲處。只用麻繩縛縶。每車上。各具刀斧斲各一及板木繩釘之類。以備急用。
 
53
○唐大曆中。馬燧爲河東節度使。造戰車。冒以狻猊象。列戟於後。行以載兵。止則爲陣。或塞險阨。以遏奔衝。器械無不堅利。
 
54
按史馬燧此車。卽哥舒翰所用。以收黃河九曲者也。范仲淹。亦甞以此車。請造于朝。
 
55
○宋咸平中。吳淑上疏。請復車戰之法。謂夫人平居。猶必謹藩籬。固關鍵。以備不虞。何况當胡虜之戰陣。禦突騎之輕慄。而無蔽護哉。夫人之被甲鎧。所以蔽護其身也。而戰之用車。亦一陳之甲鎧也。故可以行止爲營陳。賊至則歛兵附車。以拒之。賊退則乘勝出兵。以擊之。用奇掩襲。見可以進。以故出藉此。爲所歸之地。入以此爲所居之宅。人心有所依據。不胡虜之陵突也。
 
56
○李綱言。步不足以勝騎。而騎不足以勝車。請以車制。頒於京東西路。使制造而敎習之。因繪圖進呈。其法用統制官張行中所創。兩竿雙輪。上載弓弩。又設皮籬。以捍矢石。下設鐵裙。以衛人足。長兵禦人。短兵禦馬。傍施鐵索。行則步而爲陣。止則聯以爲營。每車用卒二十有五人。四人。推竿以運車。一人。登車以發矢。餘執軍器。挾車之兩傍。每軍二千五百人。以五之一。爲輜重及衛兵。餘當車八十乘。卽布方陳。則四面各二十乘。而輜重處其中。諸將皆以爲可用。
 
57
○魏勝創爲如意戰車。上爲獸面木牌。大槍數十。垂氈幕軟牌。每車用二人。推轂。可蔽五十人。行則載輜重器甲。止則爲營。掛榙如城壘。人馬不能近。遇敵又可以禦箭鏃。列陣則如意車在外。以旗蔽障弩車當陣門。其上置床子。弩矢大如斲。一矢能射數人。發三矢。可數百步。砲車在陣中。施火石砲。亦二百步。兩陣相近。則陣間發弓弩箭砲。近陣門。則刀斧槍手突出。交陣則出騎兵。兩鄕掩擊。拔陣追襲。少却八陣。間稍憇。進退俱利。俟便出擊。慮有拒遏。預爲解脫計。
 
58
丘濬曰。魏勝所制之車。其制今不可考。然大率有三。曰如意戰車。曰弩車。曰炮車。今不必盡如其制。誠能推求其故。而以意消息之。合三者。以爲一制。爲人推之車。數人之力可將者。樹牌垂氈列槍駕砲。每兩。必須蔽數十人。略如勝所制者。每邊城制。三五百兩。歲遇農作之時。運置田所。障蔽官軍。俾得耕穫。戰以爲陣。居以爲營。收穫以爲載。不爲無益。以上論兵車。
 
 

1.3. 牧馬

60
周禮校人。馬官之長。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鄭玄云。種謂上善。似母者以次差之。玉路。駕種馬。戎路。駕戎馬。金路。駕齊馬。象路。駕道馬。田路。駕田馬。駑馬。給宮中之役。○一說謂六馬。皆謂之物。馬之毛。足力所謂物也。辨其物。使皆以類而相從。可爲育種者。爲一類。可供戎事者。爲一類。毛足齊一者。爲一類。善於馳走者。爲一類。可供田獵者。爲一類。材下而供雜役者。爲一類。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三乘爲皁。皁一趣馬。三皁爲繫。繫一馭夫。六繫爲厩。厩一僕夫。四匹爲乘。養馬曰圉。皁馬十二匹。繫三十六匹。厩三百十六匹。師。趣馬馭夫僕夫。皆帥名。六厩成校。校有左右。六馬各一厩。共成一校。馬一千二百九十六匹一校分左右。駑馬三良馬之數。六馬其五。皆良馬。駑馬一物。獨三倍良馬之數也。麗馬一圉。八麗一師。八師一趣馬。八趣馬一馭夫。麗。偶也。駑馬自圉至馭夫。凡馬千二十四匹。與三良馬之數。不相應。八字。疑爲六字之誤。無僕夫者。不駕於五路。卑之也。天子十有二閑馬六種。邦國六閑馬四種。家四閑馬二種。此降殺之差也。每厩爲一閑。諸侯有齊馬,道馬,田馬。大夫有田馬各一閑。其駑馬則皆分爲三焉。凡馬特。居四之一。特。牡馬。四之一者。三牝一牡也。春祭馬祖。執駒。馬祖。天駟也。房星爲天駟。執駒。拘之。無令近母。春通淫之時。駒弱。血氣未定。爲其乘匹傷之。夏祭先牧。頒馬攻特。先牧。始養馬者。其人未聞。夏通淫之後。攻其特爲其蹄齧。不可乘用。鄭司農云。攻特。謂騬之。○騬。韻書。犗也。俗謂之騙。秋祭馬社。臧僕。馬社。始乘馬者。世本曰相土始乘馬。臧僕。謂簡練馭者。令皆善也。冬祭馬步。獻馬講馭夫。馬步神。爲灾害馬者。獻馬。見成馬於王也。馭夫。馭貳車。從車使車者。講猶簡習。凡軍事物馬而頒之。物馬。齊其力。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飮食。簡其六節。贊。佐也。謂佐校人,臧僕。講馭夫等事也。簡。差也。差擇王馬。以爲六等。掌駕說音稅。之。頒辨四時之居。治以聽馭夫。駕以行。說以止。有勞逸之節。故叙而頒之也。居。謂牧庌所處之宜。治。謂執駒攻特之屬。○先儒謂辨四時之居者。二月之後。盛陽處外。則在牧而有庌。八月之後。陽在地中。則在厩而有閑也。
 
61
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于校人。乘治。謂驅步以發其疾。知所疾處。乃治之。相。助也。巫馬。知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之神者。又有醫四人。使與同職。故云相也。受財。以資醫馬之費。馬死則使其賈粥音鬻。之。入其布于校人。布。泉也。賈。謂其屬官小吏賈二人。主買賣者。
 
62
牧師。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頒授圉者。以牧地。孟春焚牧。焚牧地。以除陳上新草。中春通淫。中春。陰陽交。萬物生之時。可以合馬之牝牡。掌其政令。凡田事贊焚萊。焚萊。山澤之虞。主之。
 
63
圉師。掌敎圉人養馬。春除蓐。釁厩始牧。夏庌馬。冬獻馬。養馬。必順四時。冬寒藉之以蓐。故春煖則除去之。又恐其厩積糞穢。而致馬疾。故殺牲。以血塗之而居焉。庌。廡也。所以庇馬凉也。
 
64
○詩鄘風定之方中序曰。美衛文公也。其卒章曰。靈雨旣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說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朱子曰。靈。善。零。落也。倌人。主駕者也。星。見星也。說。舍止也。秉。操。塞。實。淵。深也。
 
65
朱子曰。馬七尺以上。爲騋。言方春時雨旣降。而農桑之務作。文公於是。命主駕者。晨起駕車。亟往而勞勸之。然非獨此人所以操其心者。誠實而淵深也。蓋其所畜之馬。七尺而牝者。亦已至於三千之眾矣。蓋人操心誠實而淵深。則無所爲而不成。其致此富盛。宜矣。記曰。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今言騋牝之眾如此。則生息之蕃可見。而衛國之富。亦可知矣。
 
66
按蘇軾有言。富强之業。必深厚者爲之。非輕揚淺露者之所能致也。謝枋得亦言。秉心也實。故事事朴實。不尚高虛之談。秉心也淵。故事事深長。不爲淺近之計。富國强兵。豈談高虛。務淺近者之所能辦哉。誠哉。是言也。
 
67
○秦之先。有非子。居大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大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於是孝王曰。昔栢翳。爲舜主畜之。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爲朕息馬。朕其分土。爲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之祀。
 
68
○魏武侯問吳起曰。凡畜卒騎。豈有方乎。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飢飽。冬則溫厩。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閑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御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途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愼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69
○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於赤岸澤。徙之隴右。其官領以太僕。其屬有牧監,副監。監有丞,有主簿,牧尉,排馬,牧長,羣頭。有正,有副。凡羣置長一人。十五長。置尉一人。歲課功進排馬。
 
70
歐陽脩曰。監牧之制始此。蓋起於近世。
 
71
尚乘。掌天子之禦。左右六閑。一曰。飛黃。二曰。吉良。三曰。龍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緫十有二閑。爲二厩。一曰。祥麟。二曰。鳳苑。以繫飼之。
 
72
初用太僕少卿張萬歲。領羣牧。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歧,豳,涇,寧間地廣千里。一曰。保樂。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閏。四曰。北普閏。五曰。岐陽。六曰。太平。七曰。宜祿。八曰。安定。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頃。募民耕之。以給蒭秣。八坊之馬。爲四十八監。而馬多地狹。不能容。又柝八監。列布河西豐曠之野。凡馬五千。爲上監。三千。爲中監。餘爲下監。監皆有左右。因地爲之名。方其時。天下以一縑。易一馬。萬歲掌馬久。恩信行於隴右。
 
73
○玄宗開元初。國馬益耗。帝以王毛仲。領內外閑厩。馬稍稍復。始二十四萬。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其後突厥疑塞。玄宗厚撫之。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爲互市。以金帛市馬。於河東朔方。左右牧之。旣雜胡種。馬力益壯。天寶後。諸軍戰馬。動以萬計。議者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
 
74
○宋之馬政。太祖初。置左右飛龍二院。以二使領之。後改爲騏驥院。以天駟監隷焉。眞宗景德二年。改諸州牧龍坊。悉爲監。在外之監。十有四。諸州。有牧監,知州通判。兼領之。以上論牧馬。
 
 

1.4. 郵驛

76
周禮遺人。掌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凡賓客會同。師役。掌其道路之委積。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鄭玄曰。委積者。廩人倉人。計九穀之數。足國用以其餘供之。少曰委。多曰積。廬。若今之野候徙有庌也。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也。候館樓。可以觀望者也。一市之間。有三廬一宿。○按漢時。野路候迎賓客之處。皆有庌舍。與廬相似。十里有亭。亭有三老人。皆有宮室。
 
77
委積以待賓客。卽後世驛傳廩給之意。候館樓。卽所謂驛舍之郵亭也。
 
78
行夫。掌邦國傳遽之小事媺,惡而無禮者。凡其使也。必以㫌節。傳遽。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媺。福慶。惡。喪荒也。事之小無其禮者。行夫主。使之其大者有禮。則大小行人使之。
 
79
後世乘傳騎驛其原。蓋出於此。
 
80
○漢文帝十二年。除關無用傳。如淳曰。兩行書繒帛。分持其一。出入關合之。乃得過。謂之傳。今除去。關出入無禁。不用傳也。景帝四年。復置關用傳出入。
 
81
漢人所謂傳。卽今符驗文引之類。
 
82
○唐制。傳信符者。以給郵驛通制令。
 
83
唐有銀牌。發驛遣使。則門下省給之。其制闊二寸半。長五寸。面隷五字曰。勅走馬銀牌。宋初。令樞密院給券。謂之頭子。太平興國中。因有詐乘驛者。詔罷樞密院券乘驛者。置銀牌。端拱中。又罷之。復給券。
 
84
此。唐,宋牌券之制。
 
85
○宋仁宗嘉祐中。三司使張方平。編驛券則例凡七十四條。賜名嘉祐驛令。
 
86
丘濬曰。今制。凡天下水馬驛,遞運所,遞送使客,飛報軍情轉運軍需之類。沿途。設馬驢,船車,人夫。必因地里要衝偏僻。量宜設置。其要衝處。或設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次。或二十匹,十匹,五匹。大率上馬一匹。該糧一百石。中馬八十。下馬六十。其僉點人夫。先儘驛所近民。如不及數。取於隣郡民戶。糧不及數者。眾戶輳數當之。民於常役之外。而又加此役。承平日久。事務日多。而民力亦或因之以罷弊。乞如宋仁宗命張方平編驛券。俾所司將事務之當給驛者。定其等第編次。爲一書。頒行天下藩方。非此例也。不許擅起。發下天下驛遞。非此例。也不許應付。已上論郵驛。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二十四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384
- 전체 순위 : 160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3 위 / 83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해설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4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