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九 ◇
해설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9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敎選之制

 

1.1. 鄕約

3
凡鄕之約四。一曰德業相勸。二曰過失相規。三曰禮俗相交。四曰患難相恤。
 
4
德業相勸
 
5
德業。謂孝父母敬長上愛兄弟敎子孫睦親黨和隣里。正家以禮。交友有信。立心必忠直。行己必恭謹。見善必行。聞過必改。又如讀書治田。好禮樂射御書數。能治家政。能御僮僕。能擇交遊。能勤事功。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爲善。能規人過失。能爲人謀事。能爲眾集事。能解鬪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擧職。能畏法令。能謹租賦之類。
 
6
右件德業。同約之人。各自進修。互相勸勉。會集之日。相與推擧其能者。書于籍。以勵其不能者。
 
7
過失相規
 
8
過失。謂父母不順。不孝之罪。邦有常刑。此擧其次。兄弟不友。家道乖亂。夫妻敺罵。男女無別。嫡庶無分之類。親戚不睦。隣里不和。侮慢齒德。詬罵儕輩。侵暴孤寡。喪葬不謹。祭祀不敬。又如縱酒喧競。博奕游惰。使氣喜鬪。好尚爭訟。爭奪起訟。得已不已者。若事干負累及爲人侵損而不得已者。不在此。言語不實。誣毁他人。陷人罪過。以無爲有。以小爲大及揚人隱惡。無狀可求。或作嘲咏文字匿名文書者加罰。輕蔑禮法。行己無恥。行己不端。威儀不飭。凡事卑陋無廉恥者皆是。營私太甚。與人交。易傷於掊克。專務利己。不計是非。無故而好干求假貸。或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憑公作弊。受官差任。憑公作私。或因緣形勢。貽弊民間者。服餙奢靡。用度不節。不計有無。過爲多費。妄設酒饌。游樂爲事。不能安貧。非道營求者。不畏法令。凡大小犯禁皆是。如多接人戶。圖免官役者亦是。不謹租賦。妄交匪人。所交不限士庶。但兇惡及游惰無行。眾所不齒。而已朝夕與之游處者是。若不得已暫往還者非。惑昵淫娼。崇信異端。好作淫祀。如僧齋巫禱之類亦是。若有家長不能自主者。罰其家長。知過不改。聞諫愈甚之類。
 
9
右件過失。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小則密規之。大則眾戒之。不聽則會集之日。直月以告于約正。約正以義理誨諭之。謝過請改則書于籍以俟。其爭辨不服與不能改者論罰。必詢于眾。無異辭然後乃罰。輕則黜座。黜座。謂不以齒序而坐于行未間其位也。凡黜座者。經一二會。知其改過。眾議許座然後乃還本座。重則黜籍。凡黜籍。必聞于官司。黜籍者不得與公會。不齒鄕里。能改者必經閱累歲。顯有自新之效。然後眾議告官。乃許復入。參坐時必面責。○今俗所謂面責者。近於戲慢不經。令庭下拱立謝罪。坐中僉許。然後乃上入坐。下凡言面責者皆然。
 
10
凡有主事廢忘者。公會後時者。紊坐喧譁者。空座退便者。並有責罰。
 
11
禮俗相交
 
12
禮俗之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迎。四曰慶吊贈遺。
 
13
尊幼輩行凡五等。曰尊者。謂長於己二十歲以上在父行者。○若是師弟子則年雖不高。亦待以尊者。曰長者。謂長於己十歲以上在兄行者。○若長者或是父執。或有德位可尊之人。則當待以尊者。曰敵者。謂年上下不滿十歲者。長者爲稍長。少者爲稍少。曰少者。謂少於己十歲以下者。曰幼者。謂少於己二十歲以下者。○年雖幼少。若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則尊長當加禮貌。待以敵者。
 
14
造請拜揖凡三條。曰凡少者幼者於尊者長者。歲首之拜及辭見賀謝。皆爲禮見。皆具名衘。有官者紗帽團領。無官者團領或深衣直領。○凡當行禮而有疾故。皆使人白之。或遇雨雪則尊長使人諭止來者。此外候問起居質疑白事及赴請召。皆爲燕見。深衣,團領,直領,道袍皆可通著。尊者受謁不報。歲首則令子弟報之。亦如其服。長者歲首具己名衘。使子弟報之。少者有慶。尊者長者亦親往賀如其服。或具書令子弟代行。凡敵者歲首賀謝相往還。名衘同上。深衣,團領,直領,道袍通著。凡尊者長者。無事而至少者幼者之家唯所服。深衣,帖裏,直領,道袍皆可服之。○曰凡見尊者長者。門外下馬。俟於外次。乃通名。凡往見人。入門必問主人食否。有他客否。有他幹否。度無所妨。乃展剌。有妨則小俟。或且退。後皆倣此。主人使將命者出迎客。客趍入至廡間。主人降階。客趍進。主人揖之升堂。尊者則不降階。立俟于堂上。禮見再拜而後坐。燕見一拜。旅見則旅拜。少者幼者自爲一列。幼者拜則跪而扶之。少者拜則跪扶而荅其半。若尊者長者齒德殊絶則少者幼者堅請納拜。尊者許則立而受之。長者許則跪而扶之。主人命之坐則更揖謝就坐。退凡相見。主人語終不更端則告退。或主人有倦色或幹事而有所俟者。皆告退可也。後皆倣此。則主人送于階下。尊者則起送于堂上。客揖而退。出大門上馬。凡見敵者門外下馬。使人通名。俟于門內。主人出迎相揖。分庭而進。至階揖讓而升。禮見則再拜。稍少者先拜。旅見則特拜。燕見揖而就坐。退則主人至中門揖送。徒行則主人送于門外。凡少者以下則先遣人通名。主人具衣冠以俟。入門下馬則主人趍出。迎揖升堂。來報禮則再拜謝。客止之則止退則出中門。揖請上馬。客固請入。主人揖而回身。行數步而立。客上馬然後乃入。客徒行則迎于大門之外。送亦如之。仍隨其行數步。客揖之則止。望其行遠乃入。○曰凡遇尊長於道。皆徒行則趍進揖。尊長與之言則對。不則立於道側。以俟尊長過。乃揖而行。或皆乘馬。於尊者則回避之。如不能回避則下馬以俟。尊者固請乘馬則從其命。於長者則立馬道側揖之。俟過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長乘馬則回避之。凡徒行。遇所識乘馬皆倣此。若己乘馬而尊長徒行則望見下馬前揖。已避亦然。過旣遠。乃上馬。遇敵者。皆乘馬則揖而過。彼徒行而不及避則下馬揖之。過則上馬。遇少者以下皆乘馬。彼不及避則揖之而過。彼徒行不及避則下馬揖之。於幼者則不必下可也。
 
15
請召送迎凡四條。曰凡請尊長飮食。必親往以請。若專召他客則不可兼召尊長。旣來赴。明日親往謝之。召敵者以書簡。明日交使相謝。召少者以回文。若召者不多則亦當以書。明日客親往謝。○曰凡聚會皆鄕人則坐以齒。非士類則否。若有親則別序。若有他客有爵者則坐以爵。不相妨者。猶以齒。若有異爵者。雖鄕人亦不以齒。異爵。謂命士大夫以上今陞朝官是。三品以上及臺諫館閣之類。若特請召。或迎勞出餞。皆以專召者爲上客。如婚禮則姻家爲上客。皆不以齒爵爲序。○曰凡燕集初坐。先設卓子於兩楹間。別置杯於其上。主人降席。立於卓東西向。上客亦降席。立於卓西東向。主人取盃親洗。上客辭。主人置盃卓子上。親執酒注斟之。以注授執事者。遂執盃以獻上客。上客受之。復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東向再拜興。取酒東向跪祭遂飮。以盃授贊者。遂拜。主人荅拜。若少者以下爲客。飮畢而拜。則主人跪受如常儀。○若婚會姻家爲上客。則雖少亦荅其拜。上客酢主人如前儀。主人乃獻眾賓如前儀。唯獻酒不拜。若眾賓中有齒爵者。則特獻如上客之儀。但不酢。乃就坐燕飮。○曰凡有遠出遠歸者則迎送之。敵者以下。於二三里或四五里。期會一處。拜揖如禮。有飮食則就飮食之。遠出遠歸。謂遠道積年者。非此不必然。有故者。俟其旣歸。至家省之。
 
16
慶吊贈遺凡四條。曰凡同約。有吉事則慶之。如年滿七十八十。冠子生子。被選加冠之類。皆可賀。有凶事則吊之。喪葬水火之類。每家只家長一人。與約員俱往。其書問亦如之。若家長有故則其次者當之。○曰凡慶禮如常儀。其有禮設者。有助物。如賀壽冠子之類。助物用米錢布酒貪果實之屬。眾議量力定數。多不過二三斗。少至四五升。如情分厚薄不同。則從其厚薄。賀壽者或眾議具飮食往賀之亦可。○昏禮雖曰不賀。然禮有賀娶妻者。蓋以物助其賓客之費而已。或其家有不足則爲之借資器用及爲營辦。○曰凡吊禮。聞其初喪。聞喪同同約深衣往哭吊之。未成服前。唯執友親厚者入哭。其餘但在外助治喪具。具助其凡百經營之事。主人旣成服。則相率素服素帶。行吊乃退。吊儀見家禮。凡吊爲首者致辭而旅拜。不識生者則不吊。不識死者則不哭。若妻子之喪則眾員往吊後皆退。只留其親幹者使治喪。成服後退。賻物用米錢布。眾議其數如慶禮。又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此唯情分深厚者有之。死者是敵以上則拜而奠。敵以下則奠而不拜。及葬又相率致賵。俟發引則素服而送之。賵如賻禮。或以酒食犒其役夫。及爲之幹事。及小祥大祥。皆常服吊慰。凡喪家不可具酒食以待吊客。吊客亦不可受。犯者以輕蔑禮法論。○曰凡聞所知之喪。或遠不能往。則遣使致奠。就外次衣吊服再拜。哭而送之。唯至親篤友爲然。過朞年則不哭。情重則哭其墓。
 
17
右禮俗相交之事。直月主之。有期日者爲之期日。當紏集者督其違慢。凡無故不如約者。以告于約正而詰之。且書于籍。
 
18
患難相恤
 
19
患難相恤之事。一曰水火。近者遣人。及時救之。甚則親往。多率人救且吊之。家舍燒盡則眾議裒蓋草材木出役丁。往助搆屋之役。若因以絶糧則眾議以財濟之。二曰盜賊。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爲之告官司。其家貧則爲之助出募償。若衣糧無餘則眾議以財濟之。三曰疾病。小則遣人問之。甚則爲訪醫藥。貧則助其養疾之費。若闔家病臥則隣里出力。耕耘以助。四曰死喪。闕人則助其幹辦。乏財賻贈借貸。五曰孤弱。孤遺無依者。若能自贍則擇其親屬之患幹者。爲之區處。稽其出納。或問于官司以濟之。或擇人敎之。及爲求昏姻。貧者恊力濟之。無令失所。若有侵欺之者。眾人力爲之辨理。若稍長而放逸不檢。亦防察約束之。無令陷於不義。六曰誣枉。有爲人誣枉過惡。不能自伸者。勢可以聞於官府則爲言之。有方略可以救解則爲解之。或其家因以失所者。眾共以財濟之。七曰貧乏。有安貧守分而生計大不足者。眾以財濟之。或爲之假貸置産。以歲月償之。
 
20
右患難相恤之事。凡有當救恤者。其家告于約正。急則約中之近者爲之告約正。令直月徧告。且爲之紏集而程督之。凡同約者。財物器用車馬人僕。皆有無相假。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則不必借。可借而不借及踰期不還及損壞財物者。論以犯約之過。書于籍。有能行之者。亦書其善於籍。以告鄕人。
 
21
會集讀約法
 
22
凡會日。約正,都約正。亦通稱約正。副約正,直月。皆早食後。深衣無深衣則有官者紗帽團領。餘人頭巾團領亦可。俟于鄕校。或鄕射堂亦可。先以長少序拜于東序。如常儀。凡拜。尊者跪而扶之。長者跪而荅其半。稍長者俟其俯伏而答之。同約者如其服而至。俟於外次。旣集以齒爲序立於門外東向。人多則重行。若有異爵者則序於尊者之次。約正以下出門西向皆北上。約正與最尊者正相向。約正迎揖入門。約正入門則副約以下隨之。尊者入門則長者以下隨之。至庭中。約正以下立於東庭西上。尊者以下立於西庭東上。皆北向重行。約正爲一行。副正諸正間其位少退。直月爲次一行。尊者長者異爵者爲一行。異爵者稍間其位。少者幼者爲次一行。○尊長少幼。皆以約正之年推之。後倣此。立定皆再拜。先使少者二人前立。再拜陞。開廟門。分立東西階下。唱興拜節次。約正陞上香降。與在位者皆再拜。約正升降。皆自阼階。○若書院則於院祠行禮如上儀。若鄕射堂及他所則無此禮。畢。就講堂之庭。分東西向立。如門外之立。約正三揖。客謂最尊者三讓。約正先升。客從之。約正以下升自阼階。餘人升自西階。堂上皆北向立。約正以下西上。餘人東上。人多則重行。約正少進西向立。副正直月次其右少退。直月引尊者東向南上。異爵者長者西向南上。其位在約正之右少進。餘人如故。約正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拜尊者。尊者荅拜。此尊者荅約正之拜。退北壁下小西。南向東上立。直月引異爵者長者東面如初禮。退則異爵者立於尊者之西。長者立於西壁下。東向北上。此拜長者。拜時唯尊者不拜。直月又引稍長者。東向南上。約正與在位者皆再拜。稍長者荅拜。退立于西壁下。長者之南。此拜稍長者。拜時唯尊者長者不拜。直月又引稍少者。東向北上。拜約正。約正荅之。稍少者退立于東壁下。西向北上。直月以次引少者。東向北上。拜約正。約正受禮如常儀。副正以下亦隨其齒荅之如儀。拜者復其位。又引幼者亦如之。旣畢。約正揖就坐。約正坐於北壁之東南向。副正諸正直月次約正之東少退。南向西上。尊者坐於北壁之西。南向東上。異爵者坐於尊者之西。長者稍長者坐於西壁東向。稍少者少者幼者坐於東壁。西向皆北上。庶人以次入庭立定。皆北向再拜。先使色掌中明敏者二人。進立階下。行再拜後。分立東西。整齊班次。里正爲前行。色掌爲次行。餘人又爲次行。皆西上。有公私賤則與良民分行。良民居東西上。賤人居西東上。若爲官吏及約中有所任者。則一從其任。不計良賤。皆以齒爲序。人多則各爲重行立定。一時再拜。○若官府近處及春秋都會。則官吏下番者。亦可來參。官吏則特位於里正之前。使令輩序於里正之西。各就坐皆如其序立之次。訖。直月中坐。堂中少近東南。跪西向。抗聲讀約法一遍。副正推說其意。有未達者。許其質問。又定解文者一人。於民人所坐。開說上四條及下勸戒等語。使人人無不聽曉。且令整齊嚴肅。無或喧譁。於是鄕中有善者。眾推之。有過者。直月紏之。約正詢其實狀于眾。無異辭。乃論奬罰。庶民中亦令里正告善惡實狀。詢于眾議而論奬罰。令直月書之。直月遂讀記善籍一遍。令執事以記過籍徧呈在座。各默觀一過。旣畢乃食。無飮食則庶人只留執事者。餘令先退可也。食畢少休。復會堂上。或說書或習射。講論從容。講論須有益之事。不得輒道神奸邪僻悖亂之言。及私議朝廷州縣政事。及揚人過惡。違者。直月紏而書之。至晡乃退。
 
23
約員子弟未入籍者及凡未參籍者。亦許別立觀禮。但不與會。
 
24
設行之初。約員或有貧不能具深衣巾服者。則初至候於他所。俟謁廟後入參序會可也。
 
 
 
 

1.2. 鄕約事目

26
一。一邑眾推年長德行最尊者一人爲都約正。勿論鄕大夫士。唯以德望眾所信服者。有學術操行者二人爲副約正。又輪擇一人爲直月。都副約正不與。下倣此。每鄕卽今所謂面鄕里之制。詳郡縣條。擇定約正一人。直月一人。亦勿論朝官儒士。唯以有學行者。各鄕約正。又於其約員內。輪一人爲直月。每里庶民中擇年長剛謹者一人爲里正。勤幹者一人爲色掌。里正專掌其里民庶勸諭紏檢之事。以其見任里正兼之可也。色掌掌其約中事務。在任間並免頃夫雜役。鄕官卽今之鄕所。例兼約正。稱兼約正。
 
27
一。都副約正各約正。皆不遞改。父母喪,累年積病,累年出外及人望不合者外。皆不遞改。若都約正不得已當遞。當遞者在喪外。皆具由呈單子于約中。則約員父老齊會。眾推議定。報稟官司。然後副約正直月詣其家以請。副約正以下當遞。則都約正於會時。僉議擇定。報稟官司。直月往告其家。都約正或有所失。約中亦以正箴規。副約正以下則論遞。直月周年輪遞。無可合人則不必遞。里正亦不遽易。色掌周年輪遽。
 
28
一。邑置都籍。書其邑之士夫。爲東西班職者。及學內舍生。及武選。及世嫡有親有蔭者。勝冠以上得書。○又置二籍。德業可勸者書于一籍。過失可紏者書于一籍。凡勸紏則不限入籍。凡在其邑者。勿論士庶。善則奬之。不善則罰之。各鄕同此。○凡籍直月掌之。遞易時。告于約正而授其次。各鄕同此。各鄕置鄕籍。書其鄕之人士。其鄕之在邑籍者皆書。學外舍生。及忠義忠順兩衛士。及庶孽有親蔭者。亦同書。庶民則不必置籍。○各鄕亦置德業過失二籍。勸紏同上。但罰之重者則俟春秋會。以告于都約正。後進應入籍者。每年春會時續書。凡名籍皆具名字年甲。如今契帖例。而一以年次書。
 
29
按古者有士民之別。而其別之也以其行業之有賢愚。非以其族世之華楚也。而本國之俗。專尚門地於業士之中。而又有所謂兩班大夫士之子孫族黨也。凡國制唯大夫士之族。得通東西班正職。故俗稱兩班。庶族本庶人之族而得參官序及爲校生之類。俗稱中人。又謂閑散方外。庶孽大夫士之妾出子孫。品流定隔。不相爲齒。故今之鄕籍。唯入兩班。餘人雖有學行才德之士。占科歷官之人。不許參籍。甚非先王綱紀人道之意。苟爲士類者。勿論門地。皆當入籍序會。序以齒其說詳具于學制條。
 
30
趙振問於退溪云今鄕黨之會。一以長少爲坐次。亦有所難者如何。退溪曰鄕黨序齒。以年之長少爲坐次。若以貴賤則是序爵也。豈序齒之謂乎。王制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凡入學以齒。註云惟次長幼之序。不分貴賤之等。周禮黨正。國索鬼神而祭祀。則以禮屬民而飮酒于序。以正齒位。一命齒于鄕里。再命齒于父族。三命不齒。註齒于鄕里。與眾賓以年相次也。齒于父族者。父族有爲賓者。以年與之相次。異姓雖有老者。居於其上。不齒者。席于尊東。所謂遵也。鄕飮酒儀。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人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敎。成敎而後國可安也。君子之所謂敎者。非家至而日見之也。合諸鄕射。敎之鄕飮酒之禮。而孝悌之行立矣。夫先王所以立鄕法鄕禮。必以序齒。其義之深遠事之重大如此。豈可以一時恥居微賤之下。而變古今不易之典。舍父兄宗族所坐之常列。而自作一行。以壞亂鄕儀。蔑棄聖敎乎。天下達尊三。德爵齒也。學中以德義爲重。故天子諸侯之子。猶與凡民之俊選序齒。况鄕黨本以長老爲尊處乎。如來喻所謂公私賤者古所無。而今亦自不當入學與鄕在所。不論。此外如有微賤者。則只從序齒之法。無他道理也。蓋人能於平日。克去欲上人之心。而見得道理平實純熟。則此等處自當灑然無疑矣。
 
31
一。每歲四孟朔初旬日。鄕約正各於其鄕。會集講約。旬日有故則別定期日。約正令直月預出回文。通報約中。如不得孟朔則雖仲朔。必須一會。都副約正以時往參鄕會亦可。旣立鄕庠則會於庠。無庠則有社倉書院處。會於此。餘擇一寬閑處爲會所可也。凡在籍者咸集。庶民則里正色掌外。不必盡會。但其來者。參會而已。○定以旬日者。以學校有朔望講讀故也。呂氏鄕約。每月一會。此意甚好。但旣有學校講會。而又令鄕約月會。則恐其難於煩數。故定以四時。○凡回文次次塡時傳送。延滯或遺失者有罰。
 
32
一。每歲春秋。釋奠或社稷祭後。因會設行。或別定期日。都副約正。會鄕約正以下諸員。講約于學中。鄕射堂。亦可。凡在都籍者咸集。時任鄕正庠師者。雖未入都籍亦參。庶民則只各鄕里正色掌中輪參。有來者亦參會。凡春秋都會。設酒果。○凡有飫酒則坐定讀法畢。約正擇會中識禮剛正者一人爲司正。以監正醉喧失儀者。官司又定禁亂使令二人。分立兩階下。如有犯者。士類則司正以告于約正而引出之。以待論罰。下民則執付使令。告官囚禁。○若官長行鄕飮酒。正齒位之禮。則秋一會不爲可也。
 
33
一都約正有故則副約正以下。亦可會集行禮。
 
34
一。每春秋會前期兩朔。出回文。各出米五升。唯在都籍者出。餘則否。無年則量減。收合於鄕射堂。定庫直守之。以爲會時所需。器皿諸具則鄕官。主之。或自鄕廳或稟用官貯。飮食熟設。亦使鄕廳下人。官司亦助之。會於學校。亦自鄕廳供備。凡會有酒食則必以禮行射。凶年則無酒。只設麵一器。或各齎點心。而相會講約。各面四時會則但各齎點心。秋冬則或聚米各一升爲酒。各持果肴一小楪亦可。務從簡略。毋或貽獘。
 
35
一。各鄕之內。又各以附近村里設契。卽俗所謂洞契。每二里合設一契。勿論士庶皆同契。置上下契長上下有司。凡契中有喪。上下齊會往吊。限成服護喪。下契喪亦下有司初口親往。紏合會者。兩班亦使奴僕代往。葬時勿論上下。各出丁壯一人。護靷造墓。幷一日赴役。小民役少者折半給之。其餘不役人數。收米各二升給之每歲仲冬。契中各出米八升藁薦四葉。小民則減半。別爲藏置。使下有司掌之。有喪則米十斗藁薦二十葉出給。小民亦減半。或量宜加減以定。唯父母已妻四喪爲限。無父母而有祖父母子息者。亦依願以聽。○契籍則勿論士庶。凡共契者。皆同入籍。但分類以書。
 
36
一。凡慶吊喪葬假貸救恤之事。各其近里。卽同契一如約令。凡在遠里者。唯親戚朋友。隨其情分事力。各稱其宜。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凡在鄕邑者。事無所異。至於禮俗往來喪葬救恤等事。遠近形勢。事有不同。按周禮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相賙。五州爲鄕。使之相賓。其遠近條制。至爲精密。當體此意。凡喪葬等事。各其契內。賙救等事。各其鄕內。一一如約。居在遠村者。唯親舊隨其分之輕重。事之大小。務相敦厚。亦不責以力所不及可也。
 
37
一。約法之行。雖自士大夫始。而庶民亦同秉彝者。豈可不爲誘掖而具入於善乎。吉凶是共。勸紏與同。使小民有所觀感。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乃爲善敎也。今下民徒知愛父母。而不知尊敬。尤不閑拜揖之禮。必當事父母愛敬兼至少者遇老者長者。行禮必敬。少者必負戴長老者負戴。兄弟相愛。儕輩相敬。鄰里相和。有能興行出類者。會集之日。引坐廳上。具肴別酌。相與勉奬之。如有不養父母者。不養父母。使之無依者。不順父母者。罵詈父母。變色相詰。父母前踞坐之類。女人於舅姑同。兄弟相鬩者。兄曲弟直均罰。曲直相半。兄輕弟重。兄直弟曲。只罰弟。喪葬不時者。小民有遭喪。不時埋葬。藁殯於野。謂之草葬。因以遺失體骸者多。如此者宜重論。居喪醉酒者。不祭父母者。今忌日不祭於家而飯僧山寺。謂之僧齋。如此者亦宜痛禁。士類凌辱者。士類以非理取辱則亦論罰。旁親祖叔兄姊凌辱者。長老凌辱者。相鬪敺打者。恃力侵奪者。游女相奸者。作亂傷人者。行止荒唐人作主者。不事其業。惰農自逸者。衣冠踰僭者。絲笠紬衣。皆是踰僭。唯老人勿禁紬衣。士夫等馬者。約中亦須一體紏戒。分輕重論罰。凡罰。輕罰笞一十。中罰笞二十。重罰笞三十。不通水火。未改過前。鄰里不相假貸通功。若私相通同者。與之同罰。改過者俟一二年顯有改效。然後里正告于約中。會時面責許參。○凡年老有病不堪受笞者。免冠伏地。使其子代受。其同契吉凶。扶助不如約者。公事時托故不隨行者。閭里間高聲叱辱者。聚會時使酒喧爭者。不有罰。量宜施罰。○凡罰無論貴賤。雖輕者不可定以酒盆。徵責酒食。爲國俗莫大之弊。切不可更啓其端。一。雖村巷小民。男女嫁娶。必以其道。以正人倫之始。如有强暴刦奸者。論報處律。田野草露。不待父母之命者。並論罰。勿齒其類。
 
38
一。官吏民間作弊者。摘發告官。依律科罪。
 
39
一。鄰里如有鰥寡孤獨顚連無告者。並令恊力濟活。且聞于官司。至如編戶單氓遠戍未還。妻子不能自力者。爲之顧護相助。或有無子孫死不能斂葬者。自里中埋葬。
 
40
一。凡罰大者。報官司處決。笞三十以下。約中自斷。必僉議然後決罰。凡約中有報官司事。通文于兼約正座首。以其文告官。座首不在則別監告。官司有所諭事。亦帖諭兼約正座首。以其帖傳通。凡通文。都副約正鄕約正告一員及直月一員。以約中僉議發文。若諸約正通于都約正則用牒呈。○凡約中使喚。以各色掌。用罰則使之執笞。其笞人不用意者。亦治罰。
 
41
一。民間凡有爭訟者。皆就約正辨其曲直。約正開諭曲者。以止其訟。若曲直明著而曲者不止。則俟會議治罰。自約中不可決斷者。令告官以決。
 
42
一。流寓士夫居其地者。亦許入約。
 
43
一。凡在士列而憚於檢束。拒不入約者。告官黜鄕。貢擧旣行則自無此。
 
44
一。春秋四孟會時。有故不得參。則具由呈單子于約中。若托故不參及無緣不參者。竝論罰。官司亦以時考察。笞其家僮。各鄕會則方直學中者。不必出學往參。都會則皆參。
 
45
一。各鄕會或有行於山寺者。則都約正重罰其鄕約正而遞改之。官司亦笞其家僮。
 
46
一無故宰殺耕牛者論罰。若有不得已故則具由告官。
 
47
一。昏喪違制過度等事。國法旣有禁令。若有踰侈者。紏戒論罰。
 
48
一。凡善惡之籍。皆自立法後始。法前雖有過失勿論。且凡論人。勿爲已甚。開其自新之路。必須忠告善諭。知其不改然後乃論罰。
 
49
一。各鄕旣有鄕正。而又置約正者。鄕正雖極擇人。然官家公事小大皆及。故別置約正。以專管風敎。又或有大夫尊德之士居其鄕者。則不可以爲鄕正。而約正則無論大夫長老。皆可任之也。是以別置其任。以廣待人望。若鄕正可任則鄕正兼之。亦以人望也。主者宜詳之。
 
50
按敎化政令。本非二事。其爲任。亦不可歧而分之。古者族師黨正。旣兼敎養賦役之事。又兼卒旅之帥。此意甚好。今將官旣與鄕正爲二。而又別立約正何也。古者黨正之類。雖領於鄕州。皆是各自主治之官。故能專其任。今則郡縣境內。專治於守令。而餘爲分任之人。故不得不如是也。然春秋傳何休說曰古者八家受田百畝。八十戶爲一里。中里爲校。選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其辨護剛健者爲里正。皆受倍田。得乘馬。然則古法亦有分任者矣。而况風化乃正人心之本。而凡他政令。莫不由是而成。官長苟不與賢士大夫相與導迪。雖欲立敎行政。其可得乎。黨正專理。後世亦無益有害。隋李德林之言可考而驗。大明之制。亦令百家里正。聽斷小訟。至有殺人納賂之風。是雖世敎衰替而然。然亦事勢有異於封建時也。古者族師秩上士。黨正則秩下大夫。皆簡以賢德。位以大夫也。後世郡縣遍天下。而其爵不比公侯。則鄕官尤秩卑禮輕。雖欲精擇。難盡得賢。此勢亦有異也。又况敎化爲任之至重者也。古者鄕大夫秩視大司徒。鄕老則其秩反尊於大司徒。而內與王論道。外與六卿之敎者也。於此可見古人尊德成敎。不專以形制相臨也。
 
51
一。鄕約之行。唯在得人。賢者不肯就。而就者或不滿人望者。以擇之不以德而待之不以禮也。宜極其推擇而優以禮貌。爲約正者。亦宜先正其身。以表率鄕里。
 
52
一。鄕約之設。旣爲尊重。而約法又嚴。倘或有因緣憑籍。擅作威福。或役使民戶。以濟私事。或徒尚言議。反長澆競。或持官府長短。馴成倒置。則其所以擾小民害國政。有不可言。豈不爲一鄕君子之羞乎。若有如此事。一一論罰。切勿饒貸。甚者自有國法。告官論律。
 
53
一。鄕約旣立。又設社倉。依古規措置。使兩者通爲一項事。則尤爲盡善。約中宜相議建設。永爲一鄕無窮之利。
 
54
一。庶孽。朝廷用人。唯當問其賢否。不可拘其門地。若朝廷之用捨。唯以賢否。則鄕黨相與。自然不計門地。而唯以士類。至於一家名分。則不可不嚴。少之事長。賤之事貴。其義一也。庶孽事嫡。極其恭謹。凡事不敢敵隅。不敢並坐。坐於嫡兄弟之次。同行小退。眾妾子更不論。良賤妾所生。一以長幼爲次。遇諸道不敢等馬。庶孽下馬則嫡長令乘馬。年屬相等者則喻止之。於幼少不必下馬。凡庶孽之事嫡族。如幼少事尊長之禮。雖年少屬下者。不敢爾汝。庶孽年長屬尊則嫡族亦相尊敬。不得無禮。雖至貴顯。不敢挾其貴富慢於嫡族。若有凌侮無禮者。鄕黨共紏之。不改者。從輕重論罰。家長不敎。使之無分者。亦有罰。若嫡族不愛不睦則亦論罰。甞聞本國人入中朝。見達官乘軒過官道。有年少儒士。騎驢田邊道。中國街路。中央堤路爲官路。官人由之。兩邊平路爲邊路。士庶由之。望見下驢。達官下軒趍進致恭者。恠而問之路人。皆曰爾國俗殊。故見而不知焉。彼達官庶孽也。儒士其嫡也。士爲大夫屈。達官爲嫡屈耳。此蓋天下之通義也。本國唯以門地爲重。故抑塞庶孽。使不得齒。庶孽有才者。又多踰分不良。是交相賊也。今人皆曰若通庶孽則名分必大亂。此亦徒見末弊。而未究厥由也。今取人以聲律詞藻。而浮薄傲爭成習。故觸事生獘。若取人以德。而禮讓之風興行。則賢才不廢而自無挾貴凌分。以喪其德者也。
 
55
朱子增損呂氏鄕約至矣。但其書。本爲士類私相約束者也。若自國家申明敎條。使州里士庶無不興行。則其間節目。有不得不變通者。是以近世儒先有志於敎化者。皆有所增損。而詳略各不同。今復竊取周禮鄕三物鄕八刑之意。而參以退溪,栗谷約條。定爲條目如右。
 
56
退溪曰古者鄕大夫之職。導之以德行道藝。而紏之以不率之刑。爲士者亦必修於家著於鄕而後。得以賓興於國。若是者何哉。孝悌忠信。人道之大本。而家與鄕黨。實其所行之地也。先王之敎。以是爲重。故其立法如是。至於後世。法制雖廢。而彝倫之則。固自若也。惡可不酌古今之宜。而爲之勸懲哉。
 
57
栗谷曰。鄕約古也。同井之人。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出入相扶。且使子弟受敎於家塾黨庠州序。以惇孝悌之義。三代之治隆俗美。良由是焉。世衰道微。政荒民散。敎替於上。俗敗於下。吁可悲哉。導迪之方。莫如申明鄕約。
 
58
趙重峯奉使中國而還。上疏於宣祖曰。竊見中國山海關以西。村立鄕約所。問之則。曰每月朔。約正副正直月會于其所。見于知府則知府降椅。立受其拜。會其約中之人。相與爲禮。而講其所敎。所敎者。是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鄰里。敎訓子弟。勤作農桑。不爲非義等事。皆高皇帝所定之條也。其目詳備。雖不及呂氏鄕約。而其綱簡切。易以牖民。故民咸信之。村巷之間。多有列書于墻壁而相與習誦。是以父子兄弟。雖多異爨。而不忍分門割戶。婦姑娣姒。不相勃磎。如遇正至則雖一間小屋之人。必以四拜禮。賀于家長。家長坐於椅則妻妾先賀。諸弟次賀。諸婦與妹次賀。諸子姪次賀。眾婦女次賀。諸孫次賀。雇工男女。各以次拜賀。雖賤男賤女。相遇於道。亦必作揖。昏姻必以親迎。族人有喪則男女長幼俱以白衣巾終其月數。四歲童子。亦能作揖叩頭。廝夫走卒一無歛髮不正者。而立必拱手齊足。遼薊之地。雖被千百年胡俗之染。而明化所新者如此。我國本以禮義之邦。加以列聖漸磨之敎。歲歲命令所發。惟化民成俗之是務。而人心日漓。綱常板蕩。父不知敎其子。夫不知制其婦。終至於臣下臣而子不子。誠可寒心。是雖由俗尚之澆漓。實上之所以爲敎者有未至也。臣聞之故老。己卯之歲。寧邊民有貧不能養其父而棄之於壑者。聞鄕約之書降自朝廷。卽日迎歸。竭力以養焉。嗚呼。若此不已則幾何而不爲善俗乎。今雖印頒其書。徒藏於禮房之笥。而不經于守令之心。民間雖有願見者。一不聞書中之意如何。臣聞高皇帝頒敎條。旣使守令集父老而告之。又使里正執鐸徇路遍曉之。雖有良知良能者。必善言善行之習於聞見然後。乃可思奮矣。昔者宋帝之泊舟崖山。亡在呼吸。而陸秀夫猶書大學。日與勸講。誠以流離顚沛之際。人不知親上事長之道。則不能一朝居也。况今聖明臨御。國家閑暇。巖廊之列。猶有望治之臣。草野之中。不無向善之士。已頒之書。若令奉行。使其勸講之方。略依古制。則將斁之倫。庶可復叙。已薄之俗。庶可還淳矣。
 
 

1.3. 學規

60
取朱子白鹿洞規。刻板揭之楣間。爲學規。又採先儒若干條說以附之云。
 
61
父子有親。
 
62
君臣有義。
 
63
夫婦有別。
 
64
長幼有序。
 
65
朋友有信。
 
66
右五敎之目。堯舜使契爲司徒。敬敷五敎。卽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其所以學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別如左。
 
67
博學之。
 
68
審問之。
 
69
愼思之。
 
70
明辨之。
 
71
篤行之。
 
72
右爲學之事。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于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別如左。
 
73
言忠信行篤敬。
 
74
懲忿窒慾。遷善改過。
 
75
右脩身之要。
 
76
正其義不謀其利。
 
77
明其道不計其功。
 
78
右處事之要。
 
79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0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81
右接物之要。
 
82
右朱夫子白鹿洞學規。聖賢敎學。千言萬語。具在經傳。無非格言。而此其大法至要。學者宜盡心焉。
 
83
一。每曰晨興。整疊寢具。少者洒掃室堂。使齋直掃庭除。皆盥櫛正衣冠。平明就師長參拜。服用常服頭巾直領。拜止一拜。其年長者則師長於座上。俯荅其禮。○師長在私室則待坐堂。或請業時參拜。退立東西庭。各以齒序立。相向行揖禮師長在私室則就食堂時分。庭行揖禮。各就齋讀書。食時就食堂。差晩復進請業。或隨時隨宜。
 
84
一。讀書時。必肅容端坐。專心致志。務窮義理。毋以記誦爲心。毋得相顧談話。常時宜各靜處齋室。專精讀書。非因講究疑難。不得浪過他齋。以致彼此虛談廢業。
 
85
一。凡几案書冊筆硯之具。皆整置其所。毋或亂置不整。凡作字必楷正。毋得亂書。且不得書于窓壁。
 
86
一。凡居處必以便好之地。推讓長者。毋或自擇其便。年十歲以長者出入時。少者必起。在師長之前則否。凡步履必安詳徐行後長者。毋或亂步不整。
 
87
一。食時長幼以次序坐。肅默無一言。於飮食不得揀擇。常以食無求飽爲心。常時恒整衣服。拱手危坐。如對師長。毋得以褻服自便。且不得服奢靡之服。
 
88
一。食後或游詠園池。亦須安舒整暇。觀物玩理。小間還習所業。羣居必講論相長。攝以威儀。整齊嚴肅。毋得遊戲雜談。
 
89
一。講讀之暇。時或游藝。如習射寫字皷琴筭數等事。亦皆有法有式。如博奕雜戲之類。切不得近。按禮樂本相爲用。所以古人非有故不去琴瑟也。但古人詩歌本忠厚莊敬。而諧之以雅音。故其聲氣所感。自然有以沖養性情。蕩滌邪穢。其效至深。後世歌詞。皆輕巧淫艷。倚以繁聲。則導慾引逸。有不可止遏者。其害正與此相反。至於本國則言語文字。又爲二途。而其巷曲所傳。尤多鄙褻之辭。若不變今樂而反之於正。則寧勿彈之爲愈。
 
90
一。昏後明燈讀書。夜久乃寢。一日之間。必有所事。或讀書。或靜坐存心。或講論義理。或請業請益。或遇事變。是非以處之。無非學問之事。有違於此。而心樂放逸者。卽非學子。
 
91
一。讀書先讀小學。培其根本。次讀大學。定其規模。次讀論孟中庸近思錄六經。間以史記及先賢性理之書。以盡精微。以鑑得失。凡經傳須循環理會。以期自得。非聖之書勿讀。無益之文勿觀。
 
92
一。爲學先須立志。以道自任。道非高遠。人自不行。萬善備我。不待他求。莫更遲疑等待。莫更畏難趑趄。只在目前。便可下手。要在心思加踐。勉勉循循而莫之已。則自有所至。
 
93
一。聖賢論學。必主於敬。敬者聖學所以成始成終者也。此心肅然。如入宗廟見君父之時。則自無非僻之干。故程子言敬。必以整齊嚴肅。正衣冠一思慮爲先。此合內外之道。苟不篤敬。百行萬善。皆無由以立。
 
94
一。孝悌乃百行之本。人之爲學。求以盡乎此也。事親者每日晨興。盥櫛衣冠。詣父母之所。下氣怡聲。問寒燠安否。昏則定其褥席。察其溫凉。日間侍奉。愉色婉容。應對恭敬。左右就養。竭盡其誠。出必告反必面。父母坐臥處。不敢坐臥。接客處不敢接私客。上下馬處。不敢上下馬。一事一行。不敢自專。必稟命而行。過則幾諫。疾則致憂。喪則致哀。祭則致嚴。學中講說。無非孝悌之道。鄕三物鄕八刑。莫不以此爲先。若學者在學。但務修飭儀容。而歸家不知自盡孝敬。則非唯得罪於人。不幾於喪失其天乎。常自愓然。克盡其道。
 
95
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事師之節。不可不隆。同處則每朝參謁。異處則於受業時參謁。月朔齊會行禮見。篤信敎誨。服膺不失。如事有可疑。則須講問以辨得失。不可直以己意便非議其師。亦不可不思義理而只信師說。至於侍奉之宜。亦當禮以致誠。
 
96
一。朋友必擇忠信直方敦篤之人。取以輔仁。若立志不篤。檢束不嚴。柔佞不直。浮浪嬉遊。尚氣尚言者。皆不可友。大凡朋友務相和敬。相勸以德。相箴以失。毋得挾貴挾富挾父兄挾多聞。以驕于儕類。切不得譏侮儕類。以相戲謔。
 
97
一。居家當謹守禮法。夫義妻順。相敬以和。兄友弟恭。視若一體。敎子以義方。御家眾嚴而惠。能推恕則有惠。以至親睦九族。各盡情禮。使內外有別。上下整肅。而恩意常行。
 
98
一。接人當一以禮義。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亦稍加敬。凡在鄕黨鄰里。皆主和敬。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此等節目。具在鄕約。鄕約學規。實非二事。故此只擧其㮣。常懷愛人濟物之心。務盡其宜。
 
99
一。謹言。乃人之切要工夫。常存恭默。言必忠信。體當自家。立誠實事。亶在於此。昔范文正公平居謹默。口不言人長短。此理最好。至如朝廷政令。官府得失。不可妄論。若淫褻女色。神奸邪僻悖亂之事。街巷鄙俚之談。皆不可出諸口。
 
100
一。凡事皆當尚忠。忠厚與節義。實相表裡。無自守之節。而以模棱爲忠厚。不可也。無根本之德。而以矯激爲氣節。不可也。世俗淆薄。實德日喪。非詭隨阿人。必矯亢尚氣。中行之士鮮矣。詩曰溫溫恭人。唯德之基。又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必溫恭深實。講明禮義。眞知親親敬上之道。然後所存莫非忠厚。而自然有剛毅不可奪之節矣。
 
101
一。士子在學修飭。歸家切宜勿忘。事親接人。存心處事。務循天理。務去人欲。如或入齋修飭。出齋放例。居學無益。不可容接。
 
102
一。學校書冊。不得私出學門。鋪陳雜物。不得假借。違者有罰。
 
103
一。釋奠之禮。自有其儀。當宿齋各致其誠。其無故不參者有罰。
 
104
一。學中凡有禮事。皆須肄習其事。祭祀賓客飮射。凡有禮樂之事。皆須習之。古人從小所習。旣皆以禮。而及入學則必敎以禮樂。所以人皆達於禮樂而易以成德也。後世一切廢壞。然不無一二行用者。而亦未有講習之事。是以名爲士子。而至於登降拜揖之節。亦多茫然者。當因今所有之禮。講明其節。羣居習之。令觀熟興起。以爲復古禮樂之漸。或謂居今之世。雖不習其事。讀書以知其義則可矣。殊不知今之經傳。古之行事。求知其義者。固所以爲其事也。
 
105
一。每月朔。師長諸生。皆詣聖廟序立。師長紗帽團領。諸生頭巾團領。或通用深衣亦可。師長立於東庭。諸官序立。間其位少退。隔等者重行。皆西上。州縣學則地主立東庭。敎官立西庭。地主未來則敎官立東庭。皆北向。諸生序於後。內舍生爲一行。掌義有司直月又居前行。外舍生爲次行。人多則各爲重行。皆以齒爲序。北向東上。立定皆再拜。執事升西階。開中門。分立東西階下。唱拜興節次如儀。師長諸生在位者皆再拜。師長升焚香。師長盥洗。升自阼階。三上香。○凡焚香。太學諸學則師長行之。有故則次官行。州縣學則地主行。未來則敎官行。降與在位者皆再拜。師長還坐講堂。師長坐於北壁南向。貳官坐於東壁之北西向。州縣學則地主坐於北壁之東。無議官則地主主壁。敎官坐於北壁之西。地主未來則敎官主壁。皆南向端席坐。凡椅坐。本非先王之制。諸生就堂上行再拜禮。如廟庭立次。諸生皆北向再拜。師長坐自如。○若元朝則師長還坐講堂。諸生庭中序立。呈擧案後。乃升堂再拜。皆就坐。掌議有司直月坐東壁稍後。餘皆南行坐。人多則重行。不足則三面坐。掌議中坐。抗聲讀學規一遍。掌議有故則有司直月中善讀者代之。讀白鹿規及其下十九條止。訖。各就次朝食。諸生下堂分立東西庭。行相揖禮。乃就次。少休復會堂上考講。隨諸生所讀書。抽籤臨文以講。詳見下。因與通讀講論。有疑則質問。務盡從容。若四孟朔則有善表著。有過不改者。行勸戒後乃通讀。
 
106
有學賓則拜廟時。位於主人之西。卽西庭。秩高則稍前。旣拜聖。休於他所。諸生拜師禮訖乃人。主人揖分東西壁主人東賓西。相拜。皆再拜。下同。主人敬賓則主人先拜。賓敬主人則賓先拜。諸生北向拜賓。賓東向荅拜。乃坐。
 
107
或曰師長立庭之東。諸官以次西序可也。而今皆東庭西上何也。曰定賓主之位也。蓋學校之禮。自有異於朝廷之禮。朝廷官府以體統爲主。故立領從之位。學校以禮讓爲主。故列賓主之位。二者本各有當也。
 
108
右師弟子朋友相與勸戒進修。有能操行篤實。學術明著者。會議日。相與推擧。師長令直月書于善籍敦奬之。凡有善惡。記籍奬罰。必四孟朔齊會時。詢于眾。僉可然後乃行。其餘朔會則只講學勸戒而已。如有向學不篤。違規作過者。如荒嬉度日。持身不謹。行止不莊。言語不實。事親不誠。兄弟不友。家道雜亂。不敬師長。朋友無信。侮慢齒德。輕蔑禮法。妄喜干謁。好尚爭訟。縱酒賭博。昵近淫娼。忌賢疾能。誣人罪過。族黨不睦。鄰里不和。喪葬違禮。祭祀不敬。不謹租賦。不畏法令。崇信異端。好作淫祀之類。各相規警。不改則掌議直月於會日。以告于師長。師長以義理戒諭之。謝過請改則書于過籍。以俟。若爭辨不服與不能改者。輕則黜座。黜座。謂不以齒序。坐于行末。間其位也。凡黜座者。經旬朔知其改過。學中稟議許座。然後還本座。重則黜齋。凡黜齋。必幷告長貳。外則幷告地主。下皆同。黜齋者。不得居學。經一二年顯有自新之效。然後學中稟議許入。復入。參坐時必面責。若終不悔過。作非愈甚者。削其籍。凡削籍者。太學及中學營學。以次罷遣之。四學鄕學則定軍役。
 
109
凡過失在法前者。並勿追論。許其自新。仍舊不改。然後乃論罰。
 
 

1.4. 學校事目

111
一。京都立大學。選士所居。又置中學以待四學論升之士。及四學。卽東西南北學。按大戴禮古者有太學。有東西南北學。唐制亦大學之外。又有四門學。四學則有內舍額內生所居。外舍。增光生所居。○增光生。今稱額外生。○其制內舍在內。分立東西齋。外舍在外。亦分立東西齋。其內外兩舍。同一周垣。隔以小墻而開中門。○今外方鄕校。兩班居東齋。庶類居西齋。故西齋雖空。而兩班則不肯入。東齋雖空。而庶類則不得入。甚爲無理。只宜一體隨便人居。切勿以東西齋室。分定等差。
 
112
一。諸道監營。皆置營學。以待州縣論升之士。○京畿亦於京營近處置營學。各州縣有邑學。邑學則有內舍外舍。其制見上。○各道營學。與其本邑學不可各在別處。使相連近以立。以便多士之講磨相益。又監司到學則宜時時與本邑敎官合坐。邑學儒生亦通同。講讀勸課。又京城則太學立文廟。而諸學不爲別立。營邑則營學立文廟。而本邑學不爲別立。
 
113
京畿則不別立營學。而畿內州縣所升之士。同人中學。使中學之師。專掌其敎。監都事亦得兼其事。如兼敎授之例。升士初到則同坐者講。暇日亦至學中。同其勸勵。如此亦可。然不如別立營學之盡合條理也。
 
 
 
 
114
州縣學。亦聖廟及講堂,東西齋,食堂,典祀廳,祭器庫,藏書閣等。皆依式備具。又構前廊及南樓。傍學又作敎官衙。凡學校間閣。守令隨毁隨補。大則報減經費。以爲工役之用。監司每巡審其修弊。以爲紏檢。
 
115
一。太學長貳。必以道德可尊師者。大司成當陞爲正二品。若一品則稱行。從二品則稱守。吏曹判書大提學。例兼知館事。與大司成禮如賓主。司成陞爲正三品。○中學置司敎正三品。堂上。司導從三品。○營學。監司都事專掌其敎。監司爲長。都事爲貳。都事改以參理。陞秩從三品。諸學之官。亦極擇學業可爲人師者。四學置敎導從四品。敎授六品。勿如今以太學官員兼帶。定爲其學之官。專掌其敎。○大府都護府府學敎導。而大府都護府則正五品。府則從五品。郡縣學敎授。而郡則正六品。縣則從六品。○川縣敎官。皆學挈家準任。京學敎官。亦必準任。未任滿前。切勿遷動。任滿然後皆考其成效起遷。○京外諸學官德學可合者。其階有高下。則亦當依行守之例。
 
116
一。太學立尊賢堂。又立觀光法。依伊川所定。詳見本文。中學營學四學州縣學。亦置學賓。又立觀光法。略如太學之義。學賓。勿論大夫士。唯以學行爲諸生所矜式者。以其邑或鄰邑之人。○朱子任同安縣時。廷請徐應中爲學賓。待以賓客之禮。使生徒爲矜式。此於風化。最爲有益。其尊禮供待。一視師長。無其人則闕之。
 
117
一。學儒額。定以京城四學各一百人。外方大府都護府八十人。府六十人。郡四十人。縣二十人。此乃內舍生其增廣生則比內舍各倍其數。如內舍二十人則增廣生四十人。內舍八十人則增廣生百六十人。○大府以及郡縣之制。詳見郡縣條。
 
118
或曰卽今儒額。京中四學各百人。府州皆九十人。都護府七十人。郡五十人。縣三十人。仍此無妨。何必改定。曰州縣之制。旣以田四萬頃。爲大府都護府三萬頃。爲府二萬頃。爲郡萬頃。爲縣則儒額多寡之差。自有其宜。又貢士每式年一人或二人。或二式年三人。或間式年一人。則詳見下尤不可不使之相當也。唯驗之然後乃可知爾。
 
119
或又曰今西北邊及嶺西曠僻等處。土地雖小。而或有爲邊方鎭管。特陞爲州府者。如此等邑。其儒額之數宜如何。曰邊方與鎭管。不可爲小邑。則當使土地之實與名相稱。徒陞虛名。何益於事。釐定郡縣之後。則自無此獘。若未釐定。則雖是名爲州府。一依本等如一萬頃依縣。二萬頃依郡。以定。而其學田公糧典僕之數。亦當視此定之。
 
120
或又曰增廣生。勿限其數。爲合於施敎無窮之意如何。曰此似可矣。而但增廣生。本以備內舍之選者也。不可過多。若無其限。終必有敝靡難振處。唯遠覩然後可見也。夫旣設閭塾黨庠。則非獨爲士者有敎。天下之民。無不敎之人矣。至於州縣之學。則擇庠塾之秀以入。已非小學之比。士民之辨。於玆始焉。旣有等位則不可無分數。夫聖王之政。敎化無窮盡。而等位有分數。此自然不易之理。試觀天地之化無窮。而亦莫不有節。唯其有節。所以能成無窮也。若不有節。所謂無窮者。將不得成無窮也。
 
121
或曰學校儒額。旣有定數。則後雖敎化大行。人才盛多。亦無增額否。曰同是天民。而有士民之別者。卿大夫士。皆所以治斯民者。故常選其尤者而已。敎雖大行。猶患人才之不足。過盛非所憂也。然誠使天下之人。比屋可封。則將增置其位。盡並爲卿大夫乎。士雖未仕。亦以選置以待用者。故有位有數。士之不可隨人增額。亦猶大夫之不可隨人增數也。曰是誠然矣。但人才盛衰。郡邑或殊。此郡所餘。不無愈於彼郡所選者。亦無許其遷移否。曰此則公私俱無不可。古之君子。亦有出疆載質之事。農民又有樂遷寬鄕之法。在士願遂行業之意。自無所嫌。而國家均盛敎化之道。在所當許。是以法令人士寓居者。亦許入學。
 
122
一。流寓士子居其地者亦令入學。流寓有志學者則本土之士。亦當樂得朋友以相就學業。如或有爭其額位。不肯許入者。得有妬賢忌人之罰。
 
123
一。州縣敎官。亦定其常祿。祿數見祿制。以本處經費會減。定其吏隷。吏隷數。見職官條。吏隷亦皆有廩。並見祿制。
 
124
一。州縣學皆定儒生公糧。大府都護府米三百四十五斛六斗。二百五十九斛二斗。一百七十二斛八斗。八十六斛四斗。各有數。每月朔支下。儒生分五番。每十二人幷一朔米七斛二斗。一人日二升。若儒生未滿數則計減。有閏月則加下。以本邑經費會減。○敎官及學中儒生支供所用柴炭等。以本邑田緫所納畫給。詳見祿制。
 
125
或以爲增廣生則自備糧爲宜。在今思之故如此。若初頭則民制未成。姑令如此可也。若以爲定規有所未盡。試使行之。自可知其得失矣。
 
126
一。州縣皆置學田。大府都護府原稅四百八十斛地。三百七十斛地。二百六十斛地。一百五十斛地。各有定。每歲依年分收稅。制田及收稅式。詳田制。守令敎官緫之。有司掌其事。以爲學中公需。凡儒生所供鹽醬魚萊燈油及學賓支供。諸生大祭齊會時所供及學中書冊紙筆器用齋室傋陳之類。稍存贏餘。定爲規畫。以備凶歉。官員有司不得一毫私費。若祭服祭器改備則量其容入。以府郡縣爲差定數。又酌定改備年限。每及其年。以本邑經費會支。使之隨宜措備。凡郡縣諸祀服用皆同此。○凡學校垣外僕隷所居地。屬於學校。免稅兵。詳見田制。學校僕隷。亦有定數。有常祿。詳官制祿制。
 
127
或曰今外方校田校僕不足處甚多。未有可出之路。如有校生願納田民免汰講者。限充數間依今例聽許。亦或可耶。曰爲國自有其道。豈可如是弊弊苟且哉。蓋公田之法旣行。而吏僕皆有常祿。則自無此患。而處處均足矣。
 
128
一。太學營學儒士供饋及諸需。皆以經費依列會支。營學亦以本處經費會減。○其粮料則以田稅會下。其餘供費則以田稅或雜稅會下。皆有定數定式。○中學四學同。
 
129
一。學番生常供則一日兩時。諸生大祭祀齊會時則供兩日。凡食時鳴皷就食堂。以齒序坐。內外舍生異行。不得開一言。食訖以次起。凡學中皆不得私相會集設酒食。
 
130
一。京外學擇典僕中勤幹謹飭者二人爲掌務。分二番相遞。監管諸生供饋。檢擧廚子。如各官官廳禮房若京學及州府學則量加人數。每食堂時。有司親嘗。如今太學掌務官之爲。○凡食堂鳴皷飯排節次。皆依今太學例。師長時時親視。太學今制已備。當遵依營學。諸學同此。
 
131
一京外學多藏經籍。唯雜談及非聖之書。勿許藏置。凡娼妓巫覡之類。切不得往來近處。
 
132
今國中經書則幾於比家有之。而歷代全史則絶不行世。此等書亦宜印出廣布。使京外學校皆得藏儲。
 
133
一。凡學校皆傍設射圃。卽射塲。京外皆然。
 
134
一。太學長貳。京外學校官初上任。師生相見。皆定其儀。師長初到。諸生齊會。免番生則否。祗迎於大門之外。學門外數十步。有下馬臺。師長下馬。諸生乃鞠躬祗迎於門外路西。師長詣聖廟庭。執事開中門。師長再拜陞上香。降再拜。還至講堂北壁席坐。諸生入庭序立。內舍生爲一行。而掌議有司直月居前。增廣生爲次行。皆北向東上。以齒爲序。人多則各爲重行立定。直月立呈擧案。該吏詣受。進呈于師長。師長受而目之。於是諸生以次陞自西階。堂上北向序立。如庭立之次。皆再拜。師長坐自如。諸生乃退。貳官初到亦同。但貳官與上官。行相會禮於堂上。長官仍北壁。貳官東壁坐。諸生北向拜。監司都事初上任視營學。守令初上任視學皆同。京營學中學四學則無拜聖儀。○免番生則不參齊會。追後各具刺入見如常儀。○太學長貳巡諸學。中學長貳巡四學。監都事巡列邑學。亦如上禮。偓諸生拜時立受。旣拜一揖以荅之。凡巡講汰講則免番生亦齊會。○諸學生當朔往參太學焚香。與太學生同參。則太學長貳無荅揖。附營邑學生於營學。亦倣此。
 
135
或曰敎官無荅揖。而監司反有荅揖何也。曰古者雖上下之分甚嚴。而禮無不荅。况國家設學。本以明道養賢。故待士之禮。不施以爵位之等級。而優以重道之義。敎官之無荅揖。所以嚴師也。嚴師所以尊道也。使臣之荅揖。所以待士也。待士所以重道也。敎官實主敎養。其禮不可以不嚴。師不嚴道不尊。道不尊人不知敬學矣。監司雖曰亦有師義。但主考察之任。而實非平居主敎之官。且其尊隔等。若無荅禮。是重道之意。終無所著。而人不知尚學矣。二者雖若相反。而其義一致。而禮之皆當者也。蓋爲國之道。以崇德重道爲本。故待士之禮。自異於臨軍民之禮耳。
 
136
一。京外學。以諸生中。眾所推服年長學行優特者一人爲掌議。又擇二員爲有司。又輪選二員爲直月。掌議,有司,直月。館學及州府學。則量加員數。掌議非有大段事故不遞。有司直月皆一年相遞。凡學中議論。掌議主之。稟于師長而定之。凡物出納及學僕使喚書冊什物。有司掌之。凡學校僕隷學事齋事外。毋得人人私使喚。其治罰等事。有司掌議主之。重則稟于師長而處之。諸生則不可私擅。告于師長及主者而處之。凡物皆有籍。遞時交付代者。
 
137
一。州縣敎官守令。待以客禮。尊其體貌。不得無禮。凡事不得小慢。雖其邑人。必尊禮之。
 
138
一。諸學師長。置先生案。錄前後任人。幷書任遞年月。使當任者有所考閱而欽戒。
 
139
一。有學賓則自官中學中。隨宜除出僕隷一二人。以爲其陪徒。
 
140
一。學僕旣有定額。有常祿。宜令各恭其職。痛革卽今頑悖可駭之習。今太學。但爲聲利之塲。故下至僕隷。亦習非已久。極多駭恠之風。所謂主人者則公然無禮於登試者。不但提臂扼吭。赤脫衣袴。又爲突入家中。撤其家産。有同刦賊。是亦士流嗜利無恥。反以爲榮而然。此何等風俗也。外方鄕校則不至於甚。以鄕校無所於取利。而士不之居故也。若廢詞科復貢擧。則自然士習正而紀綱立。此等諸弊。將漸祛矣。然積世痼習。漬染心目。難以盡革。另宜申飭敬謹之節。而痛禁舊習也。
 
141
一。學敎旣興。漸設庠序。京中諸坊設坊庠。其制見下。但二坊合置一庠。自經費歲支米二十斛。依例參豆。春秋支下。屬之庠。以爲庠師在庠糧及庠中緊需庠舍修葺之備。護直人則同鄕制。亦五戶盡免諸役。○郊外同鄕制。州府城中滿千家以上者。同京制。○今京中設童蒙敎官六人。令童蒙就其家受學。考其敎之勤慢而上下其祿。滿三十朔。陞遷六品。此在今法中爲好。然所居不必均。則來學者狹而不遍。只是遷轉之官。而非同里人則情勢踈而不相係。無論善否。計朔皆陞。則亦非官叙之道。故其效常淺而不實。姑且仍今。以待庠序之興而改之。州縣各鄕卽今之面設鄕庠。今亦鄕里間。或有童蒙誦業之所。稱爲書堂。以敎童學。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唐孔氏謂二十五家爲閭。閭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恒受敎於塾。里中之有道德。仕而年老退歸者爲之師。五百家爲黨。於黨中立庠。敎閭中所升也。至矣先王之制也。今縱不能一齊整備。宜令各鄕父老會議鄕中。相宜立鄕庠。將立庠。鄕中狀告守令。量助其役。鄕中議聚財丁。守令亦報使。量紿頃夫。又報使給官儲米穀。此則定規。凡鄕有創。立庠舍者會減經費。給米二十斛。諸面遞年。以施可也。旣成。定復其傍戶五夫。免其保布頃夫之役。爲其護直。又以附近定免原稅二十斛地。屬之庠。如學田例。以爲其師在庠糧。及庠中緊需庠舍修葺之備。凡庠學之師。各從其鄕所推。勿論官秩有無。唯以學識。守令優以禮待。其敎誨不倦有成效者。論報監司。量加㫌擢。○今有書院處。不必別立。因以爲其鄕之庠。其立社倉處。於其一處連立鄕庠。幷從其鄕所便宜。
 
142
庠舍不過八九間。中堂三間。左右齋室各二間。廚庫幷二間。務從簡省可也。凡立鄕庠。不可强令立之。若貢擧旣復而鄕里學校之選著。則士絶徼倖奔趍之望。人人爭奮於行實。父兄之欲敎其子弟者。不啻飢渴之爲願。而顧無講學之所。於斯時也。因眾之願而諭令立之。又從而興助之。此其事爲次第之宜也。庠舍旣立。則爲之置護直之人。又定免稅。屬之庠。使之永久不廢。如是則天下無不敎之民。而從小習聞。無非行義之方。不但學校人才蔚然羣出。下至官吏里胥。寧有奸偸之流乎。時雍可封之俗。其可致矣。至治之成。此其本基。
 
143
或曰庠學之師。若欲設官。則廩祿僕隷。有不能給。不爲設官。不過如今閭里學長之爲奈何。曰各從其鄕所推。則自能盡善。苟學校興行。則旣仕老休而有志敎育者。亦將樂爲之師。而凡學儒免番之未陞者。皆可爲師。鄕里子弟敎之受之。自易以誠。而况有㫌擢之典以勉之乎。又推所學以誨人。而留庠舍食庠糧。皆所當然者。豈君子之羞乎。其與今庸鄙賤流私自謀食於閭閻小兒而求爲學長者。公私高下之別。不啻天壤之間矣。蓋士之未升者。亦用之於州縣鄕黨。鄕官鄕正。亦皆州縣之職。故天下無廢職無遺才。而亦無失所之人也。
 
144
今之書院。古所未有。蓋後世敎失。州縣學校止爲科擧聲利之塲。有志之士。不得已於閑僻處別立精舍。以爲講業之所。此書院之所以興也。若國家所以敎者。旣復其正。而邑學鄕庠。皆已修擧。則無所事於書院矣。或以爲書院今旣有之。則其有不爲鄕庠者。亦且仍修。以待休居士夫之游息爲好。國家旣贍邑學糧廩僕隷。又定鄕庠田丁。於此又畫田丁。恐非事力之所能及也。又書院本爲士子藏修而作。其有鄕賢則因以祀之。以爲報德表式之地耳。非端爲祭祀設也。而近世往往有爲祠祀而立者。及至黨論成風。則又多不合祀而祀。爭立書院者。此則士風敦厚之後。自能稱停之爾。蓋各鄕旣立鄕庠。又令社倉同設一處而置鄕社。漢有里社。如周禮黨榮。如此則其事恰好。如有鄕賢合祀典者則祀於此。亦近古意。所謂鄕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是歟。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九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384
- 전체 순위 : 160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3 위 / 83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해설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9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