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晉書(진서) 志(지) ◈
◇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0권)     이전 5권 다음
648년
방현령
青州 徐州 荊州 揚州 交州 廣州
목   차
[숨기기]
 

1. 1. 青州

2
 案《禹貢》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舜以青州越海,又分為營州,則遼東本為青州矣。《周禮》:「正東曰青州。」 蓋取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以名也。《春秋元命包》云:「虛危流為青州。」 漢武帝置十三州,因舊名,曆後漢至晉不改。州統郡國六,縣三十七,戶五萬三千。
 
3
齊國〈秦置郡,漢以為國。景帝以為北海郡[1]。統縣五,戶一萬四千。〉
4
臨淄 西安〈有棘裏亭。〉 東安平〈汝水出東北。〉 廣饒 昌國〈樂毅所封。〉
 
5
濟南郡〈漢置。統縣五,戶五千。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將家于濟河北,故改為濟岷郡。而《太康地理志》無此郡名,未之詳。〉
6
平壽〈古國,寒浞封此。〉 下密〈有三石祠。〉 膠東〈侯國。〉 即墨〈有天山祠。〉 祝阿
 
7
樂安國〈漢置。統縣八,戶一萬一千。〉
8
高苑 臨濟〈有蚩尤祠。〉 博昌〈有薄姑祠。〉 利 益〈侯相。〉 蓼城〈侯國。〉 鄒 壽光〈古斟灌氏所封國。〉 東朝陽
 
9
城陽郡〈漢置,屬北海,自魏至晉,分北海而立焉。郡統縣十,戶一萬二千。〉
10
莒〈故莒子國。〉 姑幕〈古薄姑氏國。〉 諸 淳于〈故淳于公國。〉 東武 高密〈漢改為郡。〉[2]  壯武 黔陬 平昌 昌安
 
11
東萊國〈漢置郡。統縣六,戶六千五百。〉
12
掖〈侯相。〉 當利〈侯國。〉 廬鄉 曲城 黃〈有萊山、松林萊君祠。〉 惤〈弦侯國。有百支萊王祠。〉[3]
 
13
長廣郡〈咸寧三年置。統縣三,戶四千五百。〉
14
不其〈侯國。〉 長廣 挺
 
15
 惠帝元康十年[4] ,又置平昌郡。又分城陽之黔陬、壯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營陵、安丘、大、劇、臨朐十一縣為高密國[5] 。自永嘉喪亂,青州淪沒石氏。東萊人曹嶷為刺史。造廣固城,後為石季龍所滅。季龍末,遼西段龕自號齊王,據青州。慕容恪滅趙,克青州。苻氏平燕,盡有其地。及苻氏敗後,刺史苻朗以州降。朝廷置幽州,以別駕辟閭渾為刺史,鎮廣固。隆安四年,為慕容德所滅,遂都之,是為南燕,復改為青州。德以并州牧鎮陰平,幽州刺史鎮發幹,徐州刺史鎮莒城,青州刺史鎮東萊,兗州刺史鎮梁父。慕容超移青州於東萊郡,後為劉裕所滅,留長史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築東陽城而居之。自元帝渡江,於廣陵僑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鎮東陽城,以僑立州為南青州。而後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
 
 

2. 2. 徐州

17
 案《禹貢》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則其一也。于周入青州之域。《春秋元命包》云:「天氐流為徐州。」 蓋取舒緩之義,或云因徐丘以立名。秦兼天下,以置泗水、薛、琅邪三郡。楚漢之際,分置東陽郡。漢又分置東海郡,改泗水為沛,改薛為魯,分沛置楚國,以東陽屬吳國。景帝改吳為江都,武帝分沛、東陽置臨淮郡,改江都為廣陵。及置十三州,以其地為徐州,統楚國及東海、琅邪、臨淮、廣陵四郡。宣帝改楚為彭城郡,後漢改為彭城國,以沛郡之廣戚縣來屬,改臨淮為下邳國。及太康元年,復分下邳屬縣在淮南者置臨淮郡,分琅邪置東莞郡。州凡領郡國七,縣六十一,戶八萬一千二十一。
 
18
彭城國〈漢以為郡。統縣七,戶四千一百二十一。〉
19
彭城〈故殷伯太彭國。〉 留〈張良所封。〉 廣戚 傅陽 武原 呂 梧
 
20
下邳國〈漢置為臨淮郡。統縣七,戶七千五百。〉
21
下邳〈葛嶧山在西,古嶧陽也。韓信為楚王,都之。〉 淩 良城〈侯相。〉 睢陵 夏丘 取慮 僮
 
22
東海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一千一百。〉
23
郯〈故郯子國。〉 祝其〈羽山在縣之西。〉 朐 襄賁 利城 贛榆 厚丘[6]  蘭陵 承 昌慮 合鄉 戚
 
24
琅邪國〈秦置郡。統縣九,戶二萬九千五百。〉
25
開陽〈侯相。〉 臨沂 陽都 繒 即丘 華 費〈魯季氏邑。〉 東安 蒙陰〈山在西南。〉
 
26
東莞郡〈太康中置。統縣八,戶一萬。〉
27
東莞〈故魯鄆邑。〉 朱虛 營陵〈尚父呂望所封。〉 安丘〈故莒渠丘父封邑。〉 蓋 臨朐〈有海水祠。〉 劇 廣
 
28
廣陵郡〈漢置。統縣八,戶八千八百。〉
29
淮陰 射陽 輿 海陵[7] 〈有江海會祠。〉 廣陵 鹽瀆 淮浦 江都〈有江水祠。〉
 
30
臨淮郡〈漢置,章帝以合下邳,太康元年復立。統縣十,戶一萬。〉
31
盱眙 東陽 高山 贅其 潘旌 高郵 淮陵 司吾下 相 徐
 
32
 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陽郡之莒、姑幕、諸、東武四縣屬東莞。元康元年,分東海置蘭陵郡。七年,又分東莞置東安郡,分臨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永嘉之亂,臨淮、淮陵並淪沒石氏。元帝渡江之後,徐州所得惟半,乃僑置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四郡。又琅邪國人隨帝過江者,遂置懷德縣及琅邪郡以統之。是時,幽、冀、青、並、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帥過江淮,帝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割吳郡之海虞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厚丘、西隰、襄賁七縣,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州。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東莞、南平昌、南濟陰、南濮陽、南太平[8] 、南泰山、南濟陽、南魯等郡,以屬徐、兗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兗州領州。郗鑒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鎮廣陵。蘇峻平後,自廣陵還鎮京口。又於漢故九江郡界置鐘離郡,屬南徐州,江北又僑立幽、冀、青、並四州。穆帝時,移南東海七縣出居京口。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州,淮南但為徐州,統彭城、沛、下邳、蘭陵、東莞、東安、琅邪、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十一郡,以盱眙立盱眙郡,統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又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後又以幽冀合徐州,青併合兗州。[9]
 
 

3. 3. 荊州

34
 案《禹貢》荊及衡陽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正南曰荊州。」 《春秋元命包》云:「軫星散為荊州。」 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曰警也,言南蠻數為寇逆,其人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也。又云取名于荊山。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取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滅楚之後,分黔中為長沙郡。漢高祖分長沙為桂陽郡,改黔中為武陵郡,分南郡為江夏郡。武帝又分長沙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舊名為荊州,統南郡、南陽、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江夏七郡。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及敗于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州。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郡為吳,南陽、襄陽、南鄉三郡為魏。而荊州之名,南北雙立。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劉備沒後,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悉復屬吳。魏文帝以漢中遺黎立魏興、新城二郡,明帝分新城立上庸郡。孫權分江夏立武昌郡,又分蒼梧立臨賀郡,分長沙立衡陽、湘東二郡。孫休分武陵立天門郡,分宜都立建平郡。孫皓分零陵立始安郡,分桂陽立始興郡,又分零陵立邵陵郡,分長沙立安成郡。荊州統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門、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邵陵、臨賀、始興、始安十五郡,其南陽、江夏、襄陽、南鄉、魏興、新城、上庸七郡屬魏之荊州。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分南陽立義陽郡,改南鄉順陽郡,又以始興、始安、臨賀三郡屬廣州,以揚州之安成郡來屬。州統郡二十二,縣一百六十九[10] ,戶三十五萬七千五百四十八。
 
35
江夏郡〈漢置。統縣七,戶二萬四千。〉
36
安陸〈橫尾山在東北,古之陪尾山。〉 雲杜〈故云子國。〉 曲陵 平春 鄳 竟陵〈章山在東北,古之方山。〉 南新市
 
37
南郡〈漢置。統縣十一[11],戶五萬五千。〉
38
江陵〈故楚都。〉 編〈有雲夢官。〉 當陽 華容 鄀〈故鄀子國。〉 枝江〈故羅國。〉 旌陽 州陵〈楚嬖人州侯所邑。〉 監利 松滋 石首
 
39
襄陽郡〈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
40
宜城〈故鄢也。〉 中廬 臨沮〈荊山在東北。〉 邔 襄陽〈侯相。〉 山都 鄧城 鄾
 
41
南陽國〈秦置郡。統縣十四,戶二萬四千四百。〉
42
宛 西鄂〈侯相。〉 雉 魯陽〈公國相。〉 犨 淯陽〈公國相。〉 博望〈公國相。〉 堵陽 葉〈侯相。有長城山,號曰方城。〉 舞陰〈公國相。〉 比陽〈公國相。〉 涅陽 冠軍 酈
 
43
順陽郡〈太康中置。統八縣,戶二萬一百。〉
44
酂 順陽 南鄉 丹水 武當〈侯相。〉 陰築 陽析
 
45
義陽郡〈太康中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九千。〉
46
新野〈侯相。〉 穰 鄧〈故鄧侯國。〉 蔡陽 隨〈故隨國。〉 安昌 棘陽 厥西 平氏〈桐柏山在南。〉[12]  義陽 平林 朝陽
 
47
新城郡〈魏置。統縣四,戶一萬五千二百。〉
48
房陵 綏陽[13]  昌魏 沶鄉
 
49
魏興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二千。〉
50
晉興[14]  安康 西城 錫 長利 洵陽
 
51
上庸郡〈魏置。統縣六,戶一萬一千四百四十八。〉
52
上庸〈侯相。〉 安富 北巫 武陵 上廉 微陽
 
53
建平郡〈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合。統縣八,戶一萬三千二百。〉
54
巫 北井 秦昌 信陵 興山 建始 秭歸〈故楚子國。〉 沙渠
 
55
宜都郡〈吳置。統縣三,戶八千七百。〉
56
夷陵 夷道 佷山
 
57
南平郡〈吳置,以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統縣四,戶七千。〉
58
作唐 孱陵 南安 江安
 
59
武陵郡〈漢置。統縣十,戶一萬四千。〉
60
臨沅 龍陽 漢壽 沅陵 黚陽 酉陽 鐔城 沅南 遷陵 舞陽
 
61
天門郡〈吳置。統縣五,戶三千一百。〉
62
零陽 漊中 袞 臨澧 澧陽
 
63
長沙郡〈漢置。統縣十,戶三萬三千。〉
64
臨湘 攸 下雋 醴陵 劉陽 建甯 吳昌 羅 蒲沂 巴陵
 
65
衡陽郡〈吳置,故屬長沙。統縣九,戶二萬三千。〉
66
湘鄉 重安 湘南 湘西 烝陽 衡山 連道 新康 益陽
 
67
湘東郡〈吳置,故屬長沙。統縣七,戶一萬九千五百。〉
68
酃 茶陵 臨烝 利陽 陰山 新平 新寧
 
69
零陵郡〈漢置[15]。統縣十一,戶二萬五千一百。〉
70
泉陵〈有香茅,雲古貢之以縮酒。〉 祁陽 零陵 營浦 洮陽 永昌 觀陽 營道 春陵[16]  泠道 應陽〈東界有鼻墟,雲象所封。〉
 
71
邵陵郡〈吳置。統縣六。戶一萬二千。〉
72
邵陵 都梁 夫夷 建興 邵陽 高平
 
73
桂陽郡〈漢置。統縣六,戶一萬一千三百。〉
74
郴〈項羽義帝之邑。〉 耒陽 便 臨武 晉寧 南平
 
75
武昌郡〈吳置。統縣七,戶一萬四千八百。〉
76
武昌〈故東鄂也。楚子熊渠封中子紅於此。〉 柴桑〈有湓口關。〉 陽新 沙羨〈有夏口,對沔口,有津。〉 沙陽 鄂〈有新興、馬頭鐵官。〉 官陵
 
77
安成郡〈吳置。統縣七,戶三千。〉
78
平都 宜春 新諭 永新 安復 萍鄉 廣興
 
79
 惠帝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立江州,以新城、魏興、上庸三郡屬梁州,又分義陽立隨郡,分南陽立新野郡,分江夏立竟陵郡。懷帝又分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桂陽及廣州之始安、始興、臨賀九郡置湘州。時蜀亂,又割南郡之華容、州陵、監利三縣別立豐都,合四縣置成都郡,為成都王穎國,居華容縣。湣帝建興中,並還南郡,亦並豐都於監利。元帝渡江,又僑立新興、南河東二郡。穆帝時,又分零陵立營陽郡,以義陽流人在南郡者立為義陽郡。又以廣州之臨賀、始興、始安三郡及江州之桂陽,益州之巴東,合五郡來屬,以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營陽六郡屬湘州。桓溫又分南郡立武寧郡[17] 。安帝又僑立南義陽、東義陽、長寧三郡。義熙十三年,省湘州,長沙、衡陽、湘東、零陵、邵陵、營陽還入荊州。
 
 

4. 4. 揚州

81
 案《禹貢》淮海之地,舜置十二牧,則其一也。《周禮》:「東南曰揚州。」 《春秋元命包》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以為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揚也。于古則荒服之國,戰國時其地為楚分。秦始皇並天下,以置鄣、會稽、九江三郡。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盡有其地。漢改九江曰淮南,即封布為淮南王。六年,分淮南置豫章郡。十一年,布誅,立皇子長為淮南王,封劉濞為吳王,二國盡得揚州之地。文帝十六年,分淮南立廬江、衡山二郡。景帝四年,封皇子非為江都王,並得鄣、會稽郡,而不得豫章。武帝改江都曰廣陵,封皇子胥為王而以屬徐州。元封二年,改鄣曰丹楊,改淮南復為九江。後漢順帝分會稽立吳郡,揚州統會稽、丹楊、吳、豫章、九江、廬江六郡,省六安並廬江郡。獻帝興平中,孫策分豫章立廬陵郡。孫權又分豫章立鄱陽郡,分丹楊立新都郡。孫亮又分豫章立臨川郡,分會稽立臨海郡。孫休又分會稽立建安郡。孫皓分會稽立東陽郡,分吳立吳興郡,分豫章、廬陵、長沙立安成郡,分廬陵立廬陵南部都尉[18] ,揚州統丹楊、吳、會稽、吳興、新都、東陽、臨海、建安、豫章、鄱陽、臨川、安成、廬陵南部十四郡。江西廬江、九江之地,自合肥之北至壽春悉屬魏。及晉平吳,以安成屬荊州,分丹楊之宣城、宛陵、陵陽、安吳、涇、廣德、甯國、懷安、石城、臨城、春穀十一縣立宣城郡,理宛陵,改新都曰新安郡,改廬陵南部為南康郡,分建安立晉安郡,又分丹楊立毗陵郡。揚州合統郡十八,縣一百七十三,戶三十一萬一千四百。
 
82
丹陽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五萬一千五百。〉
83
建鄴〈本秣陵,孫氏改為建業。武帝平吳,以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北為建鄴,改業為鄴。〉 江甯〈太康二年,分建鄴置。〉 丹楊〈丹楊山多赤柳,在西也。〉 于湖 蕪湖 永世 溧陽〈溧水所出。〉 江乘 句容〈有茅山。〉 湖熟 秣陵
 
84
宣城郡〈太康二年置。統縣十一,戶二萬三千五百。〉
85
宛陵〈侯相。彭澤聚在西南。〉 宣城 陵陽〈淮水出東北入江。仙人陵陽子明所居。〉 安吳 臨城 石城 涇 春谷〈孝武改春為陽。〉 廣德 甯國 懷安
 
86
淮南郡〈秦置九江郡。漢以為淮南國,漢武帝置為九江郡。武帝改為淮南郡。統縣十六,戶三萬三千四百。〉
87
壽春 成德 下蔡 義城 西曲陽 平阿〈有塗山。〉 曆陽 全椒 阜陵〈漢明帝時淪為麻湖。〉 鍾離〈故州來邑。〉 合肥 逡遒 陰陵 當塗〈古塗山國。〉 東城 烏江
 
88
廬江郡〈漢置。統縣十,戶四千二百。〉
89
陽泉 舒〈故國,有桐鄉。〉 灊〈天柱山在南,有祠。〉 皖 尋陽 居巢〈桀死於此。〉 臨湖 襄安 龍舒 六〈故六國。〉
 
90
毗陵郡〈吳分會稽無錫已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為毗陵郡。統縣七,戶一萬二千。〉
91
丹徒〈故硃方。〉 曲阿〈故云陽。〉 武進 延陵 毗陵 既陽 無錫〈有磨山[19] 、春申君祠。〉
 
92
吳郡〈漢置。統縣十一,戶二萬五千。〉
93
吳〈故國。具區在西。〉 嘉興 海鹽 鹽官 錢唐〈武林山、武林水所出。〉 富陽 桐廬 建德 壽昌 海廬 婁
 
94
吳興郡〈吳置。統縣十,戶二萬四千。〉
95
烏程 臨安 余杭 武康〈故防風氏國。〉 東遷 於潛〈有潛水。〉 故鄣 安吉 原鄉 長城
 
96
會稽郡〈秦置。統縣十,戶三萬。〉
97
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 上虞〈有仇亭,舜避丹硃於此地。〉 余姚〈有句余山在南。〉 句章 鄞〈有鮚埼亭。〉 鄮 始甯 剡 永興 諸暨
 
98
東陽郡〈吳置。統縣九,戶一萬二千。〉
99
長山〈有赤松子廟。〉 永康 烏傷 吳寧 太末 信安 豐安 定陽 遂昌
 
100
新安郡〈吳置。統縣六,戶五千。〉
101
始新 遂安 黝[20]  歙 海甯 黎陽
 
102
臨海郡〈吳置。統縣八,戶一萬八千。〉
103
章安 臨海 始豐 永甯 甯海 松陽 安固 橫陽
 
104
建安郡〈故秦閩中郡,漢高帝五年以立閩越王。及武帝滅之,徙其人,名為東冶,又更名東城。後漢改為候官都尉,及吳置建安郡。統縣七,戶四千三百。〉
105
建安 吳興 東平 建陽 將樂 邵武 延平
 
106
晉安郡〈太康三年置。統縣八,戶四千三百。〉
107
原豐 新羅 宛平 同安 候官 羅江 晉安 溫麻
 
108
豫章郡〈漢置。統縣十六,戶三萬五千。〉
109
南昌 海昏 新淦 建城 望蔡 永修 建昌 吳平 豫章 彭澤 艾 康樂 豐城 新吳 宜豐 鍾陵
 
110
臨川郡〈吳置。統縣十,戶八千五百。〉
111
臨汝 西豐 南城 東興 南豐 永成 宜黃 安浦 西寧 新建
 
112
鄱陽郡〈吳置。統縣八,戶六千一百。〉
113
廣晉 鄱陽 樂安 餘汗 鄡陽 曆陵 葛陽 晉興
 
114
廬陵郡〈吳置。統縣十,戶一萬二千二百。〉
115
西昌 高昌 石陽 巴丘 南野 東昌 遂興 吉陽 興平 陽豐
 
116
南康郡〈太康三年置。統縣五,戶一千四百。〉
117
贛 雩都 平固 南康 揭陽[21]
 
118
 惠帝元康元年,有司奏,荊、揭二州疆土廣遠,統理尤難,於是割揚州之豫章、鄱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荊州之武昌、桂陽、安成,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永興元年,分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置尋陽郡,屬江州,分淮南之烏江、曆陽二縣置曆陽郡。又以周創義討石冰,割吳興之陽羨並長城縣之北鄉置義鄉、國山、臨津並陽羨四縣,又分丹陽之永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縣,立義興郡,以表紀之功,並屬揚州。又以毗陵郡封東海王世子毗,避毗諱,改為晉陵。懷帝永嘉元年,又以豫章之彭澤縣屬尋陽郡。湣帝立,避帝諱改建鄴為建康。元帝渡江,建都揚州,改丹陽太守為尹,江州又置新蔡郡。尋陽郡又置九江、上甲二縣,尋又省九江縣入尋陽。是時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皆淪沒,江南所得但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惟得譙城而已。明帝太甯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流永甯、安固、松陽、橫陽等四縣,而揚州統丹陽、吳郡、吳興、新安、東陽、臨海、永嘉、宣城、義興、晉陵十一郡。[22]
 
119
 自中原亂離,遺黎南渡,並僑置牧司在廣陵,丹徒南城,非舊土也。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蘇峻、祖約為亂于江淮,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轉多,乃於江南僑立淮南郡及諸縣,又于尋陽僑置松滋郡,遙隸揚州。咸康四年,僑置魏郡、廣川、高陽、堂邑等諸郡,並所統縣並寄居京邑,改陵陽為廣陽。孝武甯康二年,又分永嘉郡之永甯縣置樂成縣。是時上党百姓南渡,僑立上黨郡為四縣,寄居蕪湖。尋又省上黨郡為縣,又罷襄城郡為繁昌縣,並以屬淮南。安帝義熙八年,省尋陽縣入柴桑縣,柴桑仍為郡,後又省上甲縣入彭澤縣。舊江州督荊州之竟陵郡,及何無忌為刺史,表以竟陵去州遼遠,去江陵三百里,荊州所立綏安郡人戶入境,欲資此郡助江濱戍防,以竟陵郡還荊州。又司州之弘農、揚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尋陽,人戶難居,並宜建督。安帝從之。後又省松滋郡為松滋縣,弘農郡為弘農縣,並屬尋陽郡。
 
 

5. 5. 交州

121
 案《禹貢》揚州之域,是為南越之土。秦始皇即略定揚越,以謫戍卒五十萬人守五嶺。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嶺嶠,時有五處,故曰五嶺。後使任囂、趙他攻越,略取陸梁地,遂定南越,以為桂林、南海、象等三郡,非三十六郡之限,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謂東南一尉也。漢初,以嶺南三郡及長沙、豫章封吳芮為長沙王。十一年,以南武侯織為南海王。陸賈使還,拜趙他為南越王,割長沙之南三郡以封之。武帝元鼎六年,討平呂嘉,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七郡,蓋秦時三郡之地。元封中,又置儋耳、珠崖二郡,置交趾刺史以督之。昭帝始元五年[23] ,罷儋耳並珠崖。元帝初元三年[24] ,又罷珠崖郡。後漢馬援平定交部,始調立城郭置井邑。順帝永和九年[25] ,交趾太守周敞求立為州,朝議不許,即拜敞為交趾刺史。桓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十五年,移居番禺,詔以邊州使持節,郡給鼓吹,以重城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吳黃武五年,割南海、蒼梧、郁林三郡立廣州[26] ,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戴良為刺史,值亂不得入,呂岱擊平之,復還並交部。赤烏五年,復置珠崖部。永安七年,復以前三郡立廣州。及孫皓,又立新昌、武平、九德三郡。蜀以李恢為建甯太守,遙領交州刺史。晉平蜀,以蜀建甯太守霍弋遙領交州,得以便宜選用長吏。平吳後,省珠崖入合浦。交州統郡七,縣五十三,戶二萬五千六百。
 
122
合浦郡〈漢置。統縣六,戶二千。〉
123
合浦 南平 蕩昌 徐聞 毒質 珠官
 
124
交趾郡〈漢置。統縣十四,戶一萬二千。〉
125
龍編 苟漏 望海 [𨏩𨻻]  西于 武甯 硃鳶 曲易 交興 北帶 稽徐 安定 南定 海平
 
126
新昌郡〈吳置。統縣六,戶三千。〉
127
麋泠〈婦人征側為主處,馬援平之。〉 嘉甯 吳定 封山 臨西 西道
 
128
武平郡〈吳置。統縣七,戶五千。〉
129
武甯 武興 進山 根甯 安武 扶安 封溪
 
130
九真郡〈漢置。統縣七,戶三千。〉
131
胥浦 移風 津梧 建初 常樂 扶樂 松原
 
132
九德郡〈吳置,周時越常氏地。統縣八,無戶。〉
133
九德 咸驩 南陵 陽遂 扶苓 曲胥 浦陽 都洨
 
134
日南郡〈秦置象郡,漢武帝改名焉。統縣五,戶六百。〉
135
象林〈自此南有四國,其人皆云漢人子孫,今有銅柱,亦是漢置此為界。貢金供稅也。〉 盧容〈象郡所居。〉 硃吾 西卷 比景
 
 

6. 6. 廣州

137
 案《禹貢》揚州之域,秦末趙他所據之地。及漢武帝,以其地為交址郡。至吳黃武五年,分交州之南海、蒼梧、郁林、高梁四郡立為廣州,俄復舊。永安六年,復分交州置廣州,分合浦立合浦北部,以都尉領之。孫皓分郁林立桂林郡。及太康中,吳平,遂以荊州始安、始興、臨賀三郡來屬。合統郡十,縣六十八,戶四萬三千一百二十。
 
138
南海郡〈秦置。統縣六,戶九千五百。〉
139
番禺 四會 增城 博羅 龍川 平夷
 
140
臨賀郡〈吳置。統縣六,戶二千五百。〉
141
臨賀 謝沐 馮乘 封陽 興安 富川
 
142
始安郡〈吳置。統縣七,戶六千。〉
143
始安 始陽 平樂 荔浦 常安 熙平 永豐
 
144
始興郡〈吳置。統縣七,戶五千。〉
145
曲江 桂陽 始興 含洭 湞陽 中宿 陽山
 
146
蒼梧郡〈漢置。統縣十二,戶七千七百。〉
147
廣信 端溪 高要 建陵 新寧 猛陵 鄣平 農城 元谿 臨允 都羅 武城
 
148
郁林郡〈秦置桂林郡[27],武帝更名。統縣九,戶六千。〉
149
布山 阿林[28]  新邑 晉平 始建 郁平 領方 武熙 安廣
 
150
桂林郡〈吳置。統縣八,戶二千。〉
151
潭中 武豐 粟平 羊平 龍剛 夾陽 武城 軍騰
 
152
高涼郡〈吳置。統縣三,戶二千。〉
153
安寧 高涼 思平
 
154
高興郡〈吳置。統縣五,戶一千二百。〉
155
廣化 海安 化平 黃陽[29]  西平
 
156
甯浦郡〈吳置。統縣五,戶一千二百二十。〉
157
甯浦 連道[30]  吳安 昌平[31]  平山
 
158
 武帝后省高興郡。懷帝永嘉元年,又以臨賀、始興、始安三郡凡二十縣為湘州。元帝分郁林立晉興郡。成帝分南海立東官郡,以始興、臨賀二郡還蜀荊州。穆帝分蒼梧立晉康、新甯、永平三郡。哀帝太和中置新安郡,安帝分東官立義安郡,恭帝分南海立新會郡。
 

 
 

7. 校勘記

160
1. 景帝以爲北海郡 馬校:漢志有齊郡,有北海郡,續漢志有齊國,有北海國,未嘗併改也。志無北海郡,此處「景帝以爲北海郡」七字殊不連屬。今合觀下文「濟南郡」諸縣,知「青州」「齊國」之後原列「北海」「濟南」二郡,因脫去「北海郡」原文及其屬縣,惟存平壽、下密、膠東、即墨四縣;又脫去「濟南郡」屬縣,惟存祝阿一縣。而此「景帝以爲北海郡」七字本「北海郡」下原文僅存未脫。後之校錄者不加詳察,漫以平壽等四縣竄入「濟南郡」下,以此七字竄入「齊國」下。按:馬說是。晉有北海郡,武紀、宗室傳、文六王傳、劉敏傳、石垣傳、王猛傳及左傳莊公元年杜注皆可證。
161
2. 高密漢改爲郡 「郡」,各本作「都」,今從宋本作「郡」。據漢志下,高密爲國。然後漢書張步傳載張步以張壽爲高密太守,則漢末或新莽曾廢國爲郡。
162
3. 黃有萊山松林萊君祠(暂缺)侯國有百支萊王祠 「萊君祠」、「百支萊王祠」之「萊」,各本作「來」;「(暂缺)」,各本作「惤」,今從殿本作「萊」「(暂缺)」,與漢志上合。
163
4. 惠帝元康十年 舉正:元康只九年。
164
5. 又分城陽之黔陬壯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營陵安丘大劇臨朐十一縣爲高密國 考異:營陵以下五縣皆隸東莞,不隸城陽,恐有脫文。又東莞有廣縣,此云「大」者,疑避隋煬諱改。
165
6. 厚丘 各本作「原丘」,殿本作「厚丘」,今從殿本,與漢志上、續漢志三、水經沭水注、寰宇記二二合。下同。
166
7. 海陵 原作「海陽」。馬校:「陽」當作「陵」。左傳哀公十二年杜注有廣陵海陵縣,是當時作「海陵」。餘詳《清一統志》。按:馬說是,今據改。
167
8. 南太平 考異:晉無太平郡,當是「廣平」之誤。宋志謂永初郡國有廣平郡。《十駕齋養新錄》六:此沿襲隋諱改「廣」爲「大」,後人妄改爲「太」耳。
168
9. 青并合兗州 「青」下原有「州」字。馬校:「青州」「州」字當衍。宋志南徐州下云「後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即此志所本。按:馬說是,今據刪。
169
10. 縣一百六十九 「九」,各本作「七」,今從殿本,與所領總數合。
170
11. 統縣十一 「一」,各本作「二」,今從殿本作「一」,與所領縣數合。
171
12. 厥西平氏 各本以「厥」爲一縣,「西平氏」爲一縣。殿本以「厥西」爲一縣,「平氏」爲一縣。今從殿本。宋志三引太康地志有「厥西」,漢志上、續漢志四、元和郡縣志有「平氏」,「平氏」又見後漢書法雄傳、劉玄傳、魏志宗室傳。
172
13. 綏陽 各本作「緩陽」,今從殿本作「綏陽」,與宋志三、華陽國志二合。
173
14. 晉興 方校:「晉興」當作「興晉」,見宋志三。按:羊玄之傳謂玄之封興晉侯,則晉時仍名「興晉」。
174
15. 零陵郡漢置 「漢」,各本作「吳」,今從宋本作「漢」,與漢志上、續漢志四合。
175
16. 舂陵 本作「舂陽」。斠注:宋志、水經湘水注皆作「舂陵」。按:南齊書州郡志下亦作「舂陵」。本書易雄傳載雄爲舂陵令,則晉仍名舂陵,「陽」乃誤字,今據改。
176
17. 桓溫又分南郡立武寧郡 據桓玄傳及宋志三,立武寧郡乃桓玄。
177
18. 分廬陵立廬陵南部都尉 「廬陵」,各本作「廬江」,殿本作「廬陵」,今從殿本,與元和郡縣志所述合。
178
19. 磨山 斠注:漢志作「歷山」,「歷」「磨」形近致訛。按:當從漢志上作「歷」。今無錫之惠山與舜山皆亦名歷山。
179
20. 黝 漢志上作「黝」,顏師古注「字本作『黟』」。水經漸江水注、宋志一、南齊書州郡志上、吳志賀齊傳、輿地廣記二四字並作「黟」。王念孫《漢書雜志》謂當作「黟」,「黝」乃形近誤。
180
21. 揭陽 各本作「揭楊」,殿本作「揭陽」,今從殿本,與宋志二、太平寰宇記一〇八合。
181
22. 揚州統丹楊至晉陵十一郡 考異:自丹楊至晉陵止十郡,蓋脫會稽一郡。
182
23. 昭帝始元五年 「始元」原誤倒作「元始」,今乙正。
183
24. 元帝初元三年 「初元」原誤倒作「元初」,今乙正。
184
25. 順帝永和九年 斠注:永和終於六年,疑「九」爲「六」之誤。
185
26. 割南海蒼梧鬱林三郡立廣州 勞校:廣州篇云南海、蒼梧、鬱林、高梁四郡,此脫「高梁」二字,又誤「四」爲「三」。
186
27. 秦置桂林郡 「桂林郡」原無「林」字,今據商榷說及漢志下補。
187
28. 阿林 各本作「柯林」,宋本作「阿林」,今從宋本。斠注:兩漢志、宋志、水經(暂缺)水注、御覽八二0引顧微廣州記均作「阿林」。
188
29. 黃陽 宋志四:「莫陽令,晉太康地志有,屬高興。」《元和郡縣補志》八亦謂「晉分置莫陽縣」。馬校:寰宇記謂以莫陽江得名。疑「黃」爲「莫」之誤字。
189
30. 連道 宋志四:「興道令,晉武帝太康元年以合浦北部營之連道立。」馬校:晉縣當曰「興道」。
190
31. 昌平 宋志四引太康地記寧浦本名昌平,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上文既出寧浦,「昌平」疑重出。南齊書州郡志上、隋志下、有寧浦,無昌平,亦可證。
【원문】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중국역사〕
▪ 분류 : 동양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49
- 전체 순위 : 1201 위 (2 등급)
- 분류 순위 : 5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 진서 지 [제목]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동양고전 > 동양역사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0권)     이전 5권 다음 한문 
◈ 晉書(진서) 志(지)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9월 0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