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羅>時有<觀機>‧<道成>二聖師, 不知何許人, 同隱<包山>.(鄕云<所瑟山>, 乃<梵>音, 此云「包」也.) <機>庵南嶺, <成>處北穴, 相去十許里, 披雲嘯月, 每相過從. <成>欲致<機>, 則山中樹皆向南而俯, 如相迎者, <機>見之而往; <機>欲邀<成>也, 則亦如之皆北偃, <成>乃至. 如是有年, <成>於所居之後‧高嵓之上, 常宴坐, 一日自嵓縫間透身而出, 全身騰空而逝, 莫知所至. 或云, 至<壽昌郡>(今<壽城郡>)指骸焉, <機>亦繼踵歸眞. 今以二師名命其墟, 皆有遺趾. <道成>嵓高數丈, 後人置寺穴下. <大平興國>七年壬午, 有釋<成梵>, 始來住寺, 敞萬日彌陀道場, 精懃五十餘年, 屢有殊祥. 時, <玄風>信士二十餘人歲結社, 拾香木納寺, 每入山採香, 劈析淘洗, 攤置箔上. 其木至夜放光如燭. 由是郡人項施其香徒, 以得光之歲爲賀, 乃二聖之靈感, 或岳神攸助也. 神名<靜聖天王>, 嘗於迦葉佛時受佛囑, 有本誓, 待山中一千人出世, 轉受餘報. 今山中嘗記九聖遺事, 則未詳. 曰<觀機>‧<道成>‧<㮽師>‧<𣛻師>‧<道義>(有<栢岩基>)‧<子陽>‧<成梵>‧<今勿女>‧<白牛師>. 讚曰: 「相過踏月弄雲泉, 二老風流幾百年. 滿壑烟霞餘古木, 偃昂寒影尙如迎.」 「㮽」音「般」, 鄕云「雨木」; 「𣛻」音「牒」, 鄕云加「乙木」. 此二師久隱嵓叢, 下交人世, 皆編木葉爲衣 以度寒暑, 掩濕遮羞而已, 因以爲號. 嘗聞, <楓岳>亦有斯名, 乃知古之隱淪之士, 例多逸韻如此, 但難爲蹈襲. 予嘗寓<包山>, 有記二師之遺美, 今幷錄之. 「紫茅黃精𡎺肚皮, 蔽衣木葉非蠶機. 寒松颼颼石犖确, 日暮林下樵蘇歸.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颯颯隨風飛. 敗蒲橫臥於憨眼, 夢魂不到紅塵覊. 雲遊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跡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