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故國川王>(或云<國襄>), 諱<男武>(或云<伊夷謨>), <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 <伯固>薨, 國人以長子<拔奇>不肖, 共立<伊夷謨>爲王. <漢><獻帝><建安>初, <拔奇>怨爲兄而不得立, 與<消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 詣<公孫康>降, 還住<沸流水>上. 王身長九尺, 姿表雄偉, 力能扛鼎, 蒞事聽斷, 寬猛得中.
5
二年春二月, 立妃<于>氏爲王后, 后, <提那部><于素>之女也. 秋九月, 王如<卒本>, 祀始祖廟.
6
四年春三月甲寅夜, 赤氣貫於大微, 如蛇. 秋七月, 星孛于大微.
7
六年, <漢><遼東>太守興師伐我. 王遣王子<罽須>拒之, 不克. 王親帥精騎, 往與<漢>軍戰於<坐原>, 敗之, 斬首山積.
8
八年夏四月乙卯, 熒感守心. 五月壬辰晦, 日有食之.
9
十二年秋九月, 京都雪六尺. 中畏大夫沛者<於畀留>․評者<左可慮>, 皆以王后親戚, 執國權柄. 其子弟幷恃勢驕侈, 掠人子女, 奪人田宅, 國人怨憤. 王聞之, 怒欲誅之. <左可慮>等與四<椽那>謀叛.
10
十三年夏四月, {左可慮等}聚衆攻王都, 王徵畿內兵馬, 平之. 遂下令曰: 『近者, 官以寵授, 位非德進, 毒流百姓, 動我王家, 此寡人不明所致也. 令汝四部, 各擧賢良在下者!』 於是, 四部共擧<東部><晏留>. 王徵之, 委以國政. <晏留>言於王曰: 「微臣庸愚, 固不足以叅大政. <西鴨淥谷><左勿村><乙巴素>者, <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 性質剛毅, 智慮淵深. 不見用於世, 力田自給. 大王若欲理國, 非此人則不可.」 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 拜中畏大夫, 加爵爲于台. 謂曰: 「孤叨承先業, 處臣民之上, 德薄材短, 未濟於理. 先生藏用晦明, 窮處草澤者久矣. 今不我棄, 幡然而來, 非獨孤之喜幸, 社稷生民之福也. 請安承敎, 公其盡心!」 <巴素>意雖許國, 謂所受職不足以濟事. 乃對曰: 「臣之駑蹇, 不敢當嚴命. 願大王選賢良. 授高官以成大業.」 王知其意, 乃除爲國相, 令知政事. 於是, 朝臣國戚, 謂<素>以新閒舊, 疾之. 王有敎曰: 「無貴賤, 苟不從國相者, 族之.」 <素>退而告人曰: 「不逢時則隱, 逢時則仕, 士之常也. 今上待我以厚意, 其可復念舊隱乎?」 乃以至誠奉國, 明政敎, 愼賞罰, 人民以安, 內外無事. 冬十月, 王謂<晏留>曰: 「若無子之一言, 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 今庶績之凝, 子之功也.」 乃拜爲大使者.
11
論曰: 古先哲王之於賢者也, 立之無方, 用之不惑. 若<殷><高宗>之<傅說>․<蜀>先主之<孔明>․<秦><苻堅>之王猛. 然後賢在位, 能在職, 政敎修明而國家可保. 今王決然獨斷, 拔<巴素>於海濱, 不撓衆口, 置之百官之上, 而又賞其擧者, 可謂得先王之法矣.
12
十六年秋七月, 墮霜殺穀, 民饑, 開倉賑給. 冬十月, 王畋于<質>陽, 路見坐而哭者, 問何以哭爲. 對曰: 「臣貧窮, 常以傭力養母. 今歲不登, 無所傭作, 不能得升斗之食, 是以哭耳.」 王曰: 「嗟乎! 孤爲民父母, 使民至於此極, 孤之罪也.」 給衣食以存撫之. 仍命內外所司, 博問鰥寡孤獨老病貧乏不能自存者, 救恤之. 命有司, 每年自春三月至秋七月, 出官穀, 以百姓家口多小, 賑貸有差, 至冬十月還納, 以爲恒式, 內外大悅.
13
十九年, 中國大亂, <漢>人避亂來投者甚多, 是<漢><獻帝><建安>二年也. 夏五月, 王薨. 葬于<故國川原>, 號爲<故國川王>.
|
|
|
|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
글쓰기
】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
▣ 참조 지식지도
|
▣ 기본 정보
|
|
|
◈ 기본
◈ 참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