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寶臧王上(보장왕상) ◈
카탈로그   본문  
1145년(인종 23)
김부식
1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一
2
高句麗本紀 第九
 
 

1. <寶臧王>上

 
4
王諱<臧>(或云<寶臧>), 以失國故無諡. <建武王>弟<大陽王>之子也. <建武王>在位第二十五年, <蓋蘇文>弑之, 立<臧>繼位. <新羅>謀伐<百濟>, 遣<金春秋>乞師, 不從.
 
5
二年春正月, 封父爲王. 遣使入<唐>朝貢. 三月, <蘇文>告王曰: 「三敎譬如鼎足, 闕一不可. 今儒釋並興, 而道敎未盛, 非所謂備天下之道術者也. 伏請遣使於<唐>, 求道敎以訓國人.」 大王深然之, 奉表陳請. <太宗>遣道士<叔達>等八人, 兼賜<老子>《道德經》. 王喜, 取僧寺館之. 閏六月, <唐><太宗>曰: 「<蓋蘇文>弑其君而專國政, 誠不可忍. 以今日兵力, 取之不難, 但不欲勞百姓. 吾欲使<契丹>․<靺鞨>擾之, 何如?」 <長孫無忌>曰: 「<蘇文>自知罪大, 畏大國之討, 嚴設守備. 陛下姑爲之隱忍, 彼得以自安, 必更驕惰, 愈肆其惡. 然後討之, 未晩也.」 帝曰: 「善.」 遣使持節備禮冊命. 詔曰: 『懷遠之規, 前王令典, 繼世之義, 列代舊章. <高句麗>國王<臧>, 器懷韶敏, 識宇詳正, 早習禮敎, 德義有聞. 肇承藩業, 誠款先著, 宜加爵命, 允玆故實. 可上柱國遼東郡公<高句麗>王. 秋九月, <新羅>遣使於<唐>言: 『<百濟>攻取我四十餘城, 復與<高句麗>連兵, 謀絶入朝之路.』 乞兵救援. 十五日, 夜明不見月, 衆星西流.
6
三年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帝命司農丞<相里玄獎>, 賚璽書賜王曰: 『<新羅>委質國家, 朝貢不乏, 爾與<百濟>, 各宜戢兵. 若更攻之, 明年發兵擊爾國矣.』 <玄獎>入境, <蓋蘇文>已將兵擊<新羅>, 破其兩城. 王使召之, 乃還. <玄獎>諭以勿侵<新羅>. <蓋蘇文>謂<玄獎>曰: 「我與<新羅>怨隙已久. 往者<隋>人入寇, <新羅>乘釁, 奪我地五百里, 其城邑皆據有之. 自非歸我侵地, 兵恐未能已.」 <玄獎>曰: 「旣住之事, 焉可追論? 今<遼東>諸城, 本皆中國郡縣, 中國尙且不言, <高句麗>豈得必求故地?」 <莫離支>竟不從. <玄獎>還, 具言其狀. <太宗>曰: 「<蓋蘇文>弑其君, 賊其大臣, 殘虐其民. 今又違我詔命, 不可以不討.」 秋七月, 帝將出兵, 勑<洪>․<饒>․<江>三州, 造舡四百艘, 以載軍糧. 遣<營州>都督<張儉>等, 帥<幽>․<營>二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 先擊<遼東>, 以觀其勢. 以大理卿<韋挺>爲餽輸使, 自<河北>諸州皆受挺節度, 聽以便宜從事. 又命少卿<蕭銳>, 轉<河南>諸州糧入海. 九月, <莫離支>貢白金於<唐>. <褚遂良>曰: 「<莫離支>弑其君, 九夷所不容. 今將討之而納其金, 此郜鼎之類也, 臣謂不可受.」 帝從之. 使者又言: 「<莫離支>遣官五十入宿衛.」 帝怒謂使者曰: 「汝曹皆事<高武>有官爵. <莫離支>弑逆, 汝曹不能復讎. 今更爲之遊說, 以欺大國, 罪孰大焉?」 悉以屬大理. 冬十月, <平壤>雪色赤. 帝欲自將討之, 召<長安>耆老, 勞曰: 「<遼東>故中國地, 而<莫離支>賊殺其主, 朕將自行經略之, 故與父老, 納子若孫, 從我行者, 我能拊循之, 無容恤也.」 則厚賜布粟. 群臣皆勸帝毋行. 帝曰: 「吾知之矣. 去本以趣末, 捨高以取下, 釋近而之遠, 三者爲不祥, 伐<高句麗>是也. 然<蓋蘇文>弑君, 又戮大臣以逞. 一國之人, 延頸待救, 議者顧未亮耳.」 於是, 北輸粟<營州>, 東儲粟<古大人城>. 十一月, 帝至<洛陽>, 前<宜州>刺史<鄭天璹>已致仕. 帝以其嘗從<隋><煬帝>伐<高句麗>, 召詣行在, 問之. 對曰: 「<遼東>道遠, 糧轉艱阻, 東夷善守城, 不可猝下.」 帝曰: 「今日非<隋>之比, 公但聽之.」 以刑部尙書<張亮>爲<平壤>道行軍大摠管, 帥<江>․<淮>․<嶺>․<硤>兵四萬, <長安>․<洛陽>募士三千, 戰艦五百艘, 自<萊州>泛海趣<平壤>. 又以太子詹事左衛率<李世勣>, 爲<遼東>道行軍大摠管, 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 趣<遼東>. 兩軍合勢, 大集於<幽州>. 遣行軍摠管<江行本>․少監<丘行淹>, 先督衆士, 造梯衝於<安羅山>. 時, 遠近勇士應募及獻攻城器械者, 不可勝數. 帝皆親加損益, 取其便易. 又手詔諭天下: 『以<高句麗><蓋蘇文>弑主虐民, 情何可忍? 今欲巡幸<幽>․<薊>, 問罪<遼>․<碣>, 所過營頓, 無爲勞費.』 且言: 『昔<隋><煬帝>殘暴其下, <高句麗>王仁愛其民. 以思亂之軍, 擊安和之衆, 故不能成功. 今略言必勝之道有五; 一曰以大擊小, 二曰以順討逆, 三曰以理乘亂, 四曰以逸敵勞, 五曰以悅當怨, 何憂不克? 布告元元, 勿爲疑懼.』 於是, 凡頓舍供備之具, 减者太半. 詔諸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 分道擊之.
7
四年春正月, <李世勣>軍至<幽州>. 三月, 帝至<定州>, 謂侍臣曰: 「<遼東>本中國之地, <隋>氏四出師, 而不能得. 朕今東征, 欲爲中國報子弟之讎, <高句麗>雪君父之恥耳. 且方隅大定, 唯此未平, 故及朕之未老, 用士大夫餘力以取之.」 帝發<定州>, 親佩弓矢, 手結雨衣於鞍後. <李世勣>軍發<柳城>, 多張形勢, 若出<懷遠鎭>者, 而潛師北趣甬道, 出我不意. 夏四月, <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至<玄菟>, 我城邑大駭, 皆閉門自守. 副大摠管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 折衝都尉<曹三良>引十餘騎直壓城門, 城中驚擾, 無敢出者. <營州>都督<張儉>, 將<胡>兵爲前鋒, 進度<遼水>, 趨<建安城>, 破我兵, 殺數千人. <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蓋牟城>拔之, 獲一萬人․糧十萬石, 以其地爲<蓋州>. <張亮>帥舟師, 自<東萊>度海, 襲<卑沙城>. 城四面懸絶, 惟西門可上. <程名振>引兵夜至, 副摠管<王大度>先登. 五月, 城陷, 男女八千口沒焉. <李世勣>進至<遼東城>下. 帝至<遼>澤, 泥淖二百餘里, 人馬不可通. 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 軍不留行, 度澤東. 王發<新城>․<國內城>步騎四萬救<遼東>. 江夏王<道宗>將四千騎, 逆之. 軍中皆以爲衆寡懸絶, 不若深溝高壘以待車駕之至. <道宗>曰: 「賊恃衆有輕我心, 遠來疲頓, 擊之必敗. 當淸路以待乘輿, 乃更以賊遺君父乎?」 都尉<馬文擧>曰: 「不遇勍敵, 何以顯壯士.」 策馬奔擊, 所向皆靡, 衆心稍安. 旣合戰, 行軍摠管<張君乂>退走, 唐兵敗衄. <道宗>收散卒, 登高而望見, 我軍陣亂, 與驍騎數千衝之. <李世勣>引兵助之, 我軍大敗, 死者千餘人. 帝度<遼水>, 撤橋以堅士卒之心, 軍於<馬首山>. 勞賜江夏王<道宗>, 超拜<馬文擧>中郞將, 斬<張君乂>. 帝自將數百騎, 至<遼東城>下, 見士卒負土塡塹, 帝分其尤重者於馬上持之, 從官爭負土置城下. <李世勣>攻<遼東城>, 晝夜不息, 旬有二日. 帝引精兵會之, 圍其城數百重, 鼓噪聲振天地. 城有<朱蒙>祠, 祠有鎖甲銛矛. 妄言前<燕>世天所降. 方圍急, 飾美女以婦神, 巫言: 『<朱蒙>悅, 城必完.』 <勣>列砲車, 飛大石過三百步, 所當輒潰. 吾人積木爲樓, 結絙罔, 不能拒, 以衝車撞陴屋碎之. 時, <百濟>上金髹鎧, 又以玄金爲文鎧, 士被以從. 帝與<勣>會, 甲光炫日. 南風急, 帝遣銳卒, 登衝竿之末, 䕭其西南樓, 火延燒城中. 因揮將士登城. 我軍力戰不克, 死者萬餘人. 見捉勝兵萬餘人, 男女四萬口, 糧五十萬石. 以其城爲<遼州>. <李世勣>進攻<白巖城>西南, 帝臨其西北. 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 臨城捉刀鉞爲信, 曰: 『奴願降, 城中有不從者.』 帝以<唐>幟與其 使曰: 「必降者, 宜立之城上.」 <代音>立幟, 城中人以爲<唐>兵已登城, 皆從之. 帝之克<遼東>也, <白巖城>請降, 旣而中悔. 帝怒其反覆, 令軍中曰: 『得城, 當悉以人物, 賞戰士.』 <李世勣>見帝將受其降, 帥甲士數十人, 請曰: 「士卒所以爭冒矢石, 不顧其死者 貪虜獲耳. 今城垂拔, 奈何更受其降, 孤戰士之心?」 帝下馬謝曰: 「將軍言是也, 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 朕所不忍. 將軍麾下有功者, 朕以庫物賞之, 庶因將軍贖此一城.」 <世勣>乃退, 得城中男女萬餘口, 臨水設幄受其降, 仍賜之食, 八十以上賜帛有差. 他城之兵在<白巖>者, 悉慰諭給糧仗, 任其所之. 先是, <遼東城>長史爲部下所殺, 其省事奉其妻子, 奔<白巖>. 帝憐其有義, 賜帛五匹, 爲長史造靈輿, 歸之<平壤>. 以<白巖城>爲<巖州>, 以<孫代音>爲刺史. 初, <莫離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蓋牟城>, <李世勣>盡虜之. 其人請從軍自効. 帝曰: 「汝家皆在<加尸>, 汝爲我戰, <莫離支>必殺汝妻子. 得一人之力, 而滅一家, 吾不忍也.」 皆廩賜遣之. 以<蓋牟城>爲<蓋州>. 帝至<安市城>, 進兵攻之. 北部耨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眞, 帥我軍及<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帝謂侍臣曰: 「今爲<延壽>策有三. 引兵直前, 連<安市城>爲壘, 據高山之險, 食城中之粟, 縱<靺鞨>掠吾牛馬, 攻之不可猝下, 欲歸則泥潦爲阻, 坐困吾軍, 上策也. 拔城中之衆, 與之宵遯, 中策也. 不度智能, 來與吾戰, 下策也. 卿曹觀之, 彼必出下策, 成擒在吾目中矣.」 時, 對盧<高正義>年老習事. 謂<延壽>曰: 「<秦王>內芟羣雄, 外服戎狄, 獨立爲帝, 此命世之才. 今據海內之衆而來, 不可敵也. 爲吾計者, 莫若頓兵不戰, 曠日持久, 分遣奇兵, 斷其糧道. 糧食旣盡, 求戰不得, 欲歸無路, 乃可勝.」 <延壽>不從, 引軍直進, 去<安市城>四十里. 帝恐其低徊不至, 命大將軍<阿史那社爾>, 將<突厥>千騎以誘之. 兵始交而僞走. <延壽>曰: 「易與耳.」 競進乘之, 至<安市城>東南八里, 依山而陣. 帝悉召諸將問計. <長孫無忌>對曰: 「臣聞臨敵將戰, 必先觀士卒之情. 臣適行經諸營, 見士卒聞<高句麗>至, 皆拔刀結旆, 喜形於色, 此必勝之兵也. 陛下未冠, 身親行陣, 凡出奇制勝, 皆上禀聖謀, 諸將奉成筭耳. 今日之事, 乞陛下指縱.」 帝笑曰: 「諸公以此見讓, 朕當爲諸公商度.」 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 乘高望之, 觀山川形勢, 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 我軍與<靺鞨>合兵爲陣, 長四十里. 帝望之有懼色. 江夏王<道宗>曰: 「<高句麗>傾國以拒王師, <平讓>之守必弱. 願假臣精卒五千, 覆其本根, 則數十萬之衆, 可不戰而降.」 帝不應. 遣使紿<延壽>曰: 「我以爾國强臣弑其主, 故 來問罪. 至於交戰, 非吾本心, 入爾境, 芻粟不給, 故取爾數城, 俟爾國修臣禮, 則所失必復矣.」 <延壽>信之, 不復設備. 帝夜召文武計事, 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陣於西嶺, <長孫無忌>․<牛進達>將精兵萬一千爲奇兵, 自山北出於狹谷, 以衝其後. 帝自將步騎四千, 挾鼓角偃旗幟登山. 帝勑諸軍, 聞鼓角齊出奮擊. 因命有司, 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 是夜, 流星墜<延壽>營. 旦日<延壽>等獨見<李世勣>軍少, 勒兵欲戰. 帝望見<無忌>軍塵起, 命作鼓角擧旗幟. 諸軍鼓噪並進. <延壽>等懼, 欲分兵禦之, 而其陣已亂. 會, 有雷電. <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 大呼陷陣, 所向無敵, 我軍披靡. 大軍乘之, 我軍大潰, 死者三萬餘人. 帝望見<仁貴>, 拜遊擊將軍. <延壽>等將餘衆, 依山自固. 帝命諸軍圍之, <長孫無忌>悉撤橋梁, 斷其歸路. <延壽>․<惠眞>帥其衆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 入軍門拜伏請命. 帝簡耨薩已下官長三千五百人, 遷之內地, 餘皆縱之, 使還<平壤>. 收<靺鞨>三千三百人, 悉坑之. 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明光鎧萬領, 它器械稱是. 更名所幸山曰<駐蹕山>. 以<高延壽>爲鴻臚卿, <高惠眞>爲司農卿. 帝之克<白巖>也, 謂<李世勣>曰: 「吾聞<安市城>險而兵精, 其城主材勇, <莫離支>之亂, 城守不服, <莫離支>擊之, 不能下, 因而與之. <建安>兵弱而糧少, 若出其不意, 攻之必克. 公可先攻<建安>, <建安>下則<安市>在吾腹中. 此兵法所謂, 城有所不攻者也.」 對曰: 「<建安>在南, <安市>在北, 吾軍糧皆在<遼東>. 今踰<安市>而攻<建安>, 若<麗>人斷吾糧道, 將若之何? 不如先攻<安市>, <安市>下, 則鼓行而取<建安>耳.」 帝曰: 「以公爲將, 安得不用公策, 勿誤吾事!」 <世勣>遂攻<安市>. <安市>人望見帝旗蓋, 輒乘城鼓噪, 帝怒. <世勣>請克城之日, 男子皆坑之. <安市>人聞之, 益堅守, 攻久不下. <高延壽>․<高惠眞>請於帝曰: 「奴旣委身大國, 不敢不獻其誠. 欲天子早成大功, 奴得與妻子相見. <安市>人顧惜其家, 人自爲戰, 未易猝拔. 今奴以<高句麗>十餘萬衆, 望旗沮潰, 國人膽破. <烏骨城>耨薩老耄不能堅守, 移兵臨之, 朝至夕克, 其餘當道小城, 必望風奔潰. 然後收其資糧, 鼓行而前, <平壤>必不守矣.」 羣臣亦言: 「<張亮>兵在<沙城>, 召之, 信宿可至. 乘<高句麗>忷懼, 倂力拔<烏骨城>, 度<鴨綠水>, 直取<平壤>, 在此擧矣.」 帝將從之. 獨<長孫無忌>以爲: 「天子親征, 異於諸將, 不可乘危徼幸. 今<建安>․<新城>之虜衆猶十萬. 若回<烏骨>, 皆躡吾後, 不如先破<安市>, 取<建安>, 然後長驅而進, 此萬全之策也.」 帝乃止. 諸將急攻<安市>, 帝聞城中雞彘聲. 謂<世勣>曰: 「圍城積久, 城中煙火日微, 今雞彘甚喧, 此必饗士, 欲夜出襲我, 宜嚴兵備之.」 是夜, 我軍數百人縋城而下. 帝聞之, 自至城下, 召兵急擊. 我軍死者數十人, 餘軍退走. 江夏王<道宗>督衆築土山於城東南隅, 侵逼其城. 城中亦增高其城, 以拒之. 士卒分番, 交戰日六七合. 衝車礮石壞其樓堞, 城中隨立木柵, 以塞其缺. <道宗>傷足, 帝親爲之針. 築山晝夜不息, 凡六旬, 用功五十萬. 山頂去城數丈, 下臨城中. <道宗>使果毅<傅伏愛>, 將兵屯山頂以備敵. 山頹壓城, 城崩. 會, <伏愛>私離所部, 我軍數百人從城缺出戰, 遂奪據土山, 塹而守之. 帝怒, 斬<伏愛>以徇, 命諸將攻之, 三日不能克. <道宗>徒跣詣旗下, 請罪. 帝曰: 「汝罪當死, 但朕以<漢武>殺<王恢>, 不如<秦穆>用<孟明>, 且有破<蓋牟>․<遼東>之功, 故特赦汝耳.」 帝以<遼左>早寒, 草枯水凍, 士馬難久留, 且糧食將盡, 勑班師. 先拔<遼>․<蓋>二州戶口度<遼>. 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 城中皆屛跡不出. 城主登城拜辭, 帝嘉其固守, 賜縑百疋, 以勵事君. 命<世勣>․<道宗>, 將步騎四萬爲殿, 至<遼東>度<遼水>. <遼>澤泥潦, 車馬不通. 命<無忌>, 將萬人翦草塡道, 水深處以車爲梁, 帝自繫薪於馬鞘以助役. 冬十月, 帝至蒲溝駐馬, 督塡道. 諸軍度<渤錯水>, 暴風雪, 士卒沾濕多死者. 勑燃火於道以待之. 凡捗<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夾谷>․<銀山>․<後黃>十城, 徙<遼>․<蓋>․<巖>三州戶口, 入中國者七萬人. <高延壽>自降後常憤歎, 尋以憂死, <惠眞>竟至<長安>. <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 我軍及<唐>兵馬死亡者甚衆. 帝以不能成功深悔之. 嘆曰: 「<魏徵>若在, 不使我有是行也.」
8
論曰: <唐><太宗>聖明不世出之君. 除亂, 比於<湯><武>, 致理, 幾於<成><康>. 至於用兵之際, 出奇無窮, 所向無敵. 而東征之功, 敗於<安市>, 則其城主, 可謂豪傑非常者矣. 而史失其姓名, 與<楊子>所云『<齊><魯>大臣史失其名』, 無異, 甚可惜也.
9
五年春二月, <太宗>還京師. 謂<李靖>曰: 「吾以天下之衆. 困於小夷何也?」 靖曰: 「此<道宗>所解.」 帝顧問, <道宗>具陳在<駐蹕>時, 乘虛取<平壤>之言. 帝悵然曰: 「當時悤悤吾不憶也.」 夏五月, 王及莫離支<蓋金>遣使謝罪, 幷獻二美女. 帝還之. 謂使者曰: 「色者人所重, 然憫其去親戚以傷乃心, 我不取也.」 <東明王>母塑像, 泣血三日. 初, 帝將還, 帝以弓服賜<蓋蘇文>, 受之不謝, 而又益驕恣. 雖遣使奉表, 其言率皆詭誕. 又待<唐>使者倨傲, 常窺何邊隙. 屢勑令不攻<新羅>而侵凌不止. <太宗>詔勿受其朝貢, 更議討之.
【원문】寶臧王上(보장왕상)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미분류〕
▪ 분류 : 한국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2
- 전체 순위 : 4559 위 (4 등급)
- 분류 순위 : 117 위 / 1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한국역사 카탈로그   본문   한문 
◈ 寶臧王上(보장왕상)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3월 27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