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張保皐>(《羅紀》作<弓福>)․<鄭年>(<年>或作<連>), 皆<新羅>人, 但不知鄕邑父祖. 皆善鬪戰, <年>復能沒海底, 行 五十里不噎, 角其勇壯, <保皐>差不及也, <年>以兄呼<保皐>. <保皐>以齒, <年>以藝, 常齟齬不相下. 二人如<唐>, 爲武寧軍小將, 騎而用槍, 無能敵者. 後<保皐>還國, 謁大王曰: 「遍中國, 以吾人爲奴婢, 願得鎭<淸海>, 使賊不得掠人西去.」 <淸海><新羅>海路之要, 今謂之<莞島>. 大王與<保皐>萬人, 此後海上無鬻鄕人者. <保皐>旣貴, <年>去職饑寒, 在<泗>之<漣水縣>. 一日, 言於戍將<馮元規>曰: 「我欲東歸, 乞食於<張保皐>.」 <元規>曰: 「若與<保皐>所負如何, 奈何去取死其手?」 <年>曰: 「饑寒死, 不如兵死快, 况死故鄕耶?」 遂去謁, <保皐>飮之極歡. 飮未卒, 聞王弑國亂無主, <保皐>分兵五千人與<年>, 持<年>手泣曰: 「非子不能平禍難.」 <年>入國誅叛者立王, 王召<保皐>爲相, 以<年>代守<淸海>.(此與<新羅>傳記頗異, 以<杜牧>言傳, 故兩存之.)
5
論曰: <杜牧>言: 「<天寶><安祿山>亂, <朔方>節度使<安思順>, 以<祿山>從弟賜死, 詔<郭汾陽>代之. 後旬日, 復詔<李臨淮>, 持節分<朔方>半兵, 東出<趙魏>. 當<思順>時, <汾陽>․<臨淮>俱爲牙門都將, 二人不相能, 雖同盤飮食, 常睇相視, 不交一言. 及<汾陽>代<思順>, <臨淮>欲亡去, 計未決. 詔<臨淮>, 分<汾陽>半兵東討. <臨淮>入請曰: 『一死固甘, 乞免妻子.』 <汾陽>趍下, 持手上堂, 偶坐曰: 『今國亂主遷, 非公不能東伐, 豈懷私忿時耶?』 及別, 執手泣涕, 相勉以忠義, 訖平巨盜, 實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 知其材可任, 然後心不疑, 兵可分. 平生積憤, 知其心難也, 忿必見短, 知其材益難也. 此<保皐>與<汾陽>之賢等耳. <年>投<保皐>, 必曰: 『彼貴我賤, 我降下之, 不宜以舊忿殺我.』 <保皐>果不殺, 人之常情也, <臨淮>請死於<汾陽>, 亦人之常情也. <保皐>任<年>事, 出於己, <年>且饑寒, 易爲感動, <汾陽>․<臨淮>平生抗立, <臨淮>之命, 出於天子, 攉於<保皐>, <汾陽>爲優, 此乃聖賢遲疑成敗之際也. 彼無他也, 仁義之心, 與雜情並植, 雜情勝則仁義滅, 仁義勝則雜情消. 彼二人, 仁義之心旣勝, 復資之以明, 故卒成功. 世稱<周>․<召>爲百代之師, <周公>擁孺子, 而<召公>疑之. 以<周公>之聖․<召公>之賢, 少事<文王>, 老佐<武王>, 能平天下, <周公>之心, <召公>且不知之. 苟有仁義之心, 不資以明, 雖<召公>尙爾, 况其下哉! 語曰: 『國有一人, 其國不亡.』 夫亡國非無人也, 丁其亡時, 賢人不用, 苟能用之, 一人足矣. <宋祁>曰: 『嗟乎! 不以怨毒相甚, 而先國家之憂, <晉>有<祁奚>, <唐>有<汾陽>․<保皐>, 孰謂<夷>無人哉?」
|
|
|
|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
글쓰기
】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
▣ 참조 지식지도
|
▣ 기본 정보
|
|
|
◈ 기본
◈ 참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