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十七<那密王>卽位三十六年庚寅, <倭>王遣使來朝曰: 「寡君聞大王之神聖, 使臣等以告<百濟>之罪於大王也. 願大王遣一王子, 表誠心於寡君也.」 於是, 王使第三子<美海>(一作<未吐喜>)以聘於<倭>. <美海>年十歲, 言辭動止猶未備具, 故以內臣<朴娑覽>爲副使而遣之, <倭>王留而不送三十年. 至<訥祗王>卽位三年己未, <句麗><長壽王>遣使來朝云: 「寡君聞大王之弟<寶海>秀智才藝, 願與相親, 特遣小臣懇請.」 王聞之幸甚, 因此和通, 命其弟<寶海>, 道於<句麗>, 以內臣<金武謁>爲輔而送之, <長壽王>又留而不送. 至十年乙丑, 王召集群臣及國中豪俠, 親賜御宴, 進酒三行, 衆樂初作, 王垂涕而謂群臣曰: 「昔我聖考, 誠心民事, 故使愛子東聘於<倭>, 不見而崩. 又朕卽位已來, 隣兵甚熾, 戰爭不息, <句麗>獨有結親之言, 朕信其言, 以其親弟聘於<句麗>, <句麗>亦留而不送. 朕雖處富貴, 而未嘗一日暫忘而不哭. 若得見二弟, 共謝於先主之廟, 則能報恩於國人, 誰能成其謀策?」 時, 百官咸奏曰: 「此事固非易也, 必有智勇方可. 臣等以爲<歃羅郡>太守<堤上>可也.」 於是, 王召問焉. <堤上>再拜對曰: 「臣聞, 主憂臣辱, 主辱臣死; 若論難易而後行, 謂之不忠; 圖死生而後動, 謂之無勇. 臣雖不肖, 願受命行矣.」 王甚嘉之, 分觴而飮, 握手而別. 堤上簾前受命, 徑趨北海之路, 變服入<句麗>. 進於<寶海>所, 共謀逸期, 先以五月十五日, 歸泊於<高城>水口而待. 期日將至, <寶海>稱病, 數日不朝, 乃夜中逃出, 行到<高城>海濱. 王知之, 使數十人追之, 至<高城>而及之. 然<寶海>在<句麗>, 常施恩於左右, 故其軍士憫傷之, 皆拔箭鏃而射之, 遂免而歸. 王旣見<寶海>, 益思<美海>, 一欣一悲, 垂淚而謂左右曰: 「如一身有一臂一面一眼, 雖得一而亡一, 何敢不痛乎?」 時, <堤上>聞此言, 再拜辭朝而騎馬, 不入家而行, 直至於<栗浦>之濱. 其妻聞之, 走馬追至<栗浦>, 見其夫已在舡上矣. 妻呼之切懇, <堤上>但搖手而不駐. 行至<倭國>, 詐言曰: 「<雞林>王以不罪殺我父兄, 故逃來至此矣.」 <倭>王信之, 賜室家而安之. 時, <堤上>常陪<美海>遊海濱, 逐捕魚鳥, 以其所獲, 每獻於<倭>王, 王甚喜之而無疑焉. 適曉霧濛晦, <堤上>曰: 「可行矣.」 <美海>曰: 「然則偕行.」 <堤上>曰: 「臣若行, 恐<倭>人覺而追之, 願臣留而止其追也.」 <美海>曰: 「今我與汝如父兄焉, 何得棄汝而獨歸?」 <堤上>曰: 「臣能救公之命, 而慰大王之情則足矣, 何願生乎!」 取酒獻<美海>. 時, <雞林>人<康仇麗>在<倭國>, 以其人從而送之. <堤上>入<美海>房, 至於明旦, 左右欲入見之, <堤上>出止之曰: 「昨日馳走於捕獵, 病甚未起.」 及乎日昃, 左右怪之而更問焉, 對曰: 「<美海>行已久矣.」 左右奔告於王, 王使騎兵逐之, 不及. 於是, 囚<堤上>問曰: 「汝何竊遣汝國王子耶?」 對曰: 「臣是<雞林>之臣, 非<倭國>之臣. 今欲成吾君之志耳, 何敢言於君乎?」 <倭>王怒曰: 「今汝已爲我臣, 而言<雞林>之臣, 則必具五刑, 若言<倭國>之臣者, 必賞重祿.」 對曰: 「寧爲<雞林>之犬㹠, 不爲<倭國>之臣子, 寧受<雞林>之箠楚, 不受<倭國>之爵祿.」 王怒, 命屠剝<堤上>脚下之皮, 刈蒹葭使趨其上.(今蒹葭上有血痕, 俗云<堤上>之血.) 更問曰「汝何國臣乎?」, 曰「<雞林>之臣也」. 又使立於熱鐵上, 問「何國之臣乎?」, 曰「<雞林>之臣也」. <倭>王知不可屈, 燒殺於<木島>中. <美海>渡海而來, 使<康仇麗>先告於國中, 王驚喜, 命百官迎於<屈歇驛>, 王與親弟<寶海>迎於南郊, 入闕設宴, 大赦國內, 冊其妻爲<國大夫人>, 以其女子爲<美海公>夫人. 議者曰: 「昔<漢>臣<周苛>在<滎陽>, 爲<楚>兵所虜, <項羽>謂<周苛>曰『汝爲我臣, 封爲萬祿侯』, <周苛>罵而不屈, 爲<楚王>所殺. <堤上>之忠烈, 無怪於<周苛>矣.」 初, <堤上>之發去也, 夫人聞之追不及, 及至<望德寺>門南沙上, 放臥長號, 因名其沙曰<長沙>. 親戚二人, 扶腋將還, 夫人舒脚坐不起, 名其地曰<伐知旨>. 久後夫人不勝其慕, 率三娘子上<鵄述嶺>, 望<倭國>痛哭而終, 仍爲<鵄述神母>, 今祠堂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