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魏書(위서) 志(지) ◈
◇ 志(지) 第十九(제19) 官氏(관씨) 九(9)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0권)     이전 19권 다음
550년대
위수(魏收)
1
志第十九 官氏九
 
 
2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獨斷,乃命臣以佐之。然則安海內,正國家,非一人之力也。書契已外,其事蔑聞,至於羲、軒、昊、頊之間,龍、火、鳥、人之職,頗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過三百,是為大備。而秦、漢、魏、晉代有加減,罷置盛衰,隨時適務。且國異政,家殊俗,設官命職,何常之有。帝王為治,禮樂不相沿;海內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來尚矣。
 
3
魏氏世君玄朔,遠統闕臣,掌事立司,各有號秩。及交好南夏,頗亦改創。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矣。餘官雜號,多同於晉朝。建國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職,無常員,或至百數,侍直禁中,傳宣詔命。皆取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儀貌端嚴,機辯才幹者應選。又置內侍長四人,主顧問,拾遺應對,若今之侍中、散騎常侍也。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 ,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攝之。時帝弟孤監北部,子實君監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
 
4
太祖登國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猶置大人,對治二部。是年置都統長,又置幢將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統長領殿內之兵,直王宮;幢將員六人,主三郎衛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巳下中散已上皆統之,外朝大人無常員,主受詔命外使,出入禁中,國有大喪大禮皆與參知,隨所典焉。
 
5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備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職則刺史、太守、令長巳下有未備者,隨而置之。
 
6
天興元年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
 
7
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騎常侍、待詔管官。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待詔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8
二年三月,分尚書三十六曹及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屬官,其有文簿,當曹敷奏,欲以省彈駁之煩。初令《五經》諸書各置博士,國子學生員三十人。
 
9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養、長德、訓士四官。受恩職比特進,無常員,有人則置,親貴器望者為之。蒙養職比光祿大夫,無常員,取勤舊休閑者。長德職比中散大夫,無常員。訓士職比諫議大夫,規諷時政,匡刺非違。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煉百藥。
 
10
四年七月,罷匈奴中郎將官,令諸部護軍皆屬大將軍府。
 
11
九月,罷外蘭臺御史,總屬內省。
 
12
十二月,復尚書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譯令史一人,書令史二人。
 
13
天賜元年八月,初置六謁官,準古六卿,其秩五品。屬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屬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屬官有署令長,秩八品。令長屬官有署丞,秩九品。
 
14
九月,減五等之爵,始分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號。皇子及異姓元功上勛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為公,諸公降為侯,侯、子亦以此為差。於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議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諫議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異者總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將帥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闕者,則於中擢以補之。
 
15
初,帝欲法古純質,每於制定官號,多不依周漢舊名,或取諸身,或取諸物,或以民事,皆擬遠古云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自餘之官,義皆類此,咸有比水兄。又制諸州各署都尉以領兵。
 
16
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17
十二月,詔始賜王、公、侯、子國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師,職比家丞,總統群隸。
 
18
二年二月,復罷尚書三十六曹,別置武歸、修勤二職。武歸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務。
 
19
二年正月,置內官員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20
又制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縣置三令長,八品者。刺史、令長各之州縣,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長,雖置而未臨民。自前功臣為州者徵還京師,以爵歸第,置散騎郎、獵郎、諸省令史、省事、典簽等。
 
21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內詔命,取八國良家,代郡、上谷、廣寧、雁門四郡民中年長有器望者充之。
 
22
永興元年十一月,置騏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23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屬官,總理萬機,故世號八公云。
 
24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東、西、南、北部,皆以諸公為之。大人置三屬官。
 
25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書。
 
26
神䴥元年三月,置左右僕射、左右丞、諸曹尚書十餘人,各居別寺。
 
27
七月,詔諸征鎮大將依品開府,以置佐吏。
 
28
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為萬年尹,代令為萬年令。後復。
 
29
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書監、宜都王穆壽,司徒、東郡公崔浩,侍中、廣平公張黎輔政,置通事四人。又選諸曹良吏,給事東宮。
 
30
正平元年七月,以諸曹吏多,減其員。
 
31
興安二年正月,置駕部尚書、右士尚書。
 
32
太安三年五月,以諸部護軍各為太守。
 
33
延興二年五月,詔曰:「非功無以受爵,非能無以受祿,凡出外遷者皆引此奏聞,求乞假品。在職有效,聽下附正,若無殊稱,隨而削之。舊制諸鎮將、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貢獻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襲。」
 
34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35
五年九月,置監禦曹。
 
36
太和二年五月,減置候職四百人,司察非違。
 
37
四年,省二部內部幢將。
 
38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員一百人,朝請員二百人。
 
39
十五年七月,置司儀官。
 
40
十二月,置侍中、黃門各四人,又置散騎常侍、侍郎,員各四人;通直散騎常侍、侍郎,員外散騎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倉、庫部、都牧、太樂、虞曹、宮輿、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驍游、五校、中大夫、散員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諸局監羽林、虎賁。
 
41
舊制,諸以勛賜官爵者子孫世襲軍號。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襲爵而已。
 
42
舊制,緣邊皆置鎮都大將,統兵備御,與刺史同。城隍、倉庫皆鎮將主之,但不治。故為重於刺史。疑
 
43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內外百官屢有減置,或事出當時,不為常目,如萬騎、飛鴻、常忠、直意將軍之徒是也。舊令亡失,無所依據。太和中高祖詔群僚議定百官,著於令,今列於左,勛品、流外位卑而不載矣。
 
44
太師太尉儀同三司
 
45
太保司徒都督中外諸軍事
 
46
太傅司空特進
 
47
右三師右三公
 
48
大司馬諸開府
 
49
大將軍驃騎將軍
 
50
車騎將軍二將軍加大者位在,三司上。
 
51
衛將軍加大者,次儀同三司。
 
52
右三將軍
 
53
右第一品上右第一品中右第一品下
 
54
太子太師四徵加大者,次衛將軍。四鎮加大者,次尚書令。
 
55
太子太傅左右光祿大夫吏部尚書
 
56
太子太保尚書左僕射太常
 
57
右東宮三師尚書右僕射光祿勛
 
58
尚書令中書監衛尉
 
59
都督府州諸軍事右三卿
 
60
中軍將軍
 
61
鎮軍將軍
 
62
撫軍將軍
 
63
右三將軍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64
金紫光祿大夫
 
65
右從第一品上右從第一品中右從第一品下
 
66
太子少師列曹尚書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67
太子少傅中書令凡將軍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68
太子少保領軍太子左右詹事
 
69
右東宮三少護軍二職若侍臣帶者加中。散騎常侍
 
70
中侍中司州刺史
 
71
都督三州諸軍事
 
72
太僕
 
73
廷尉
 
74
大鴻臚
 
75
宗正
 
76
大司農
 
77
少府
 
78
右六卿
 
79
領軍將軍
 
80
護軍將軍二將軍與領護不並置。
 
81
右第二品上右第二品中右第二品下
 
82
前、後、左、右將軍秘書監武衛將軍
 
83
四平加大者,秩次護軍下光祿大夫銀青者都督一州諸軍事
 
84
大長秋卿將作大匠
 
85
左衛將軍右衛將軍
 
86
右從第二品上右從第二品中右從第二品下
 
87
附馬給事黃門侍郎通直散騎常侍
 
88
諸王師太子中庶子城門校尉
 
89
太子左右衛率南、北、東、西中郎將羽林中郎將
 
90
御史中尉護兇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太中大夫
 
91
中常侍護羌、戎、夷、蠻、越校尉
 
92
征虜將軍
 
93
輔國將軍
 
94
龍驤將軍
 
95
司衛監
 
96
中尹
 
97
少卿
 
98
光爵
 
99
代尹
 
100
右第三品上右第三品中右第三品下
 
101
員外散騎常侍中給事鎮遠將軍
 
102
驍騎將軍射聲校尉安遠將軍
 
103
太子家令越騎校尉建遠將軍
 
104
太子率更令屯騎校尉建中將軍
 
105
太子僕步兵校尉建節將軍
 
106
太子庶子長水校尉立義將軍
 
107
給事中監軍立忠將軍
 
108
前、後、左、右軍將軍立節將軍
 
109
中大夫恢武將軍
 
110
秘書令勇武將軍
 
111
給事曜武將軍
 
112
昭武將軍
 
113
顯武將軍
 
114
直閣將軍
 
115
右從第三品上右從第三品中右從第三品下
 
116
國子祭酒公府司馬諫議大夫
 
117
下大夫尚書右丞秘書丞
 
118
公府長史司馬別駕建武將軍
 
119
尚書左丞太子中舍人振武將軍
 
120
太子三校中黃門令奮武將軍
 
121
散騎侍郎令揚武將軍
 
122
中書侍郎內署令廣武將軍
 
123
中謁者大夫都水使者廣威將軍
 
124
中散大夫符節令
 
125
中堅將軍通直散騎常侍
 
126
中壘將軍建威將軍
 
127
寧朔將軍振威將軍
 
128
揚威將軍奮威將軍
 
129
右第四品上右第四品中右第四品下
 
130
元士諸開府司馬諸王友
 
131
公府諮議參軍司州功曹都官員外散騎侍郎
 
132
諸開府長史五局司直太子門大夫
 
133
尚書吏部郎中司敗協律中郎
 
134
太子洗馬諸局校尉戟楯虎賁將軍
 
135
武騎侍郎符璽郎中募員虎賁將軍
 
136
奏車都尉高車虎賁將軍
 
137
駙馬都尉左右積弩射將軍
 
138
騎都尉強弩將軍
 
139
羽林中郎
 
140
中散庶長
 
141
謁者僕射
 
142
羽林郎將
 
143
高車羽林郎將
 
144
冗從僕射
 
145
右從第四品上右從第四品中右從第四品下
 
146
中軍、鎮軍、撫軍長史中書議郎皇宗博士
 
147
鷹揚將軍諸開府從事中郎歸義侯
 
148
折沖將軍公府正參軍率義侯
 
149
寧遠將軍公府主簿順義侯
 
150
揚烈將軍延尉正、監、評朝服侯
 
151
諸開府諮議參軍太子舍人太常丞
 
152
秘書著作郎司州主簿
 
153
治書侍御史中黃門
 
154
中謁者僕射輕車將軍
 
155
中黃門冗從僕射威遠將軍
 
156
侍御中散虎威將軍
 
157
中軍、鎮軍、撫軍司馬中散
 
158
公府從事中郎殿中將軍
 
159
尚書郎中散臣監
 
160
伏波將軍太子倉令
 
161
陵江將軍
 
162
平漠將軍
 
163
太子食官令
 
164
太子中盾
 
165
右第五品上右第五品中右第五品下
 
166
秘書郎太子廄長附義中郎將
 
167
國子博士諸局監歸義中郎將
 
168
太學祭酒尚書郎率義中郎將
 
169
秘書著作佐郎侍御史順義中郎將
 
170
武士將軍殿中御史戟楯虎賁司馬
 
171
虎賁司馬京邑市令募員虎賁司馬
 
172
虎賁郎將典牧都尉高車虎賁司馬
 
173
方舞郎庶長水衡都尉戟楯虎賁將
 
174
宿衛軍將司鹽都尉募員虎賁將
 
175
掖庭監司竹都尉高車虎賁將
 
176
典客監崇虛都尉嘗藥監
 
177
典儀監列卿丞中謁者
 
178
協律郎詹事丞宮門司馬
 
179
太祝令代尹丞宗聖士
 
180
小黃門諸開府正參軍
 
181
謁者諸門府主簿
 
182
員外將軍辨章郎
 
183
散員大夫太宰令
 
184
太樂祭酒廩犧令
 
185
門下錄事殿中監
 
186
奉乘郎翼馭郎
 
187
羽林郎高車羽林郎
 
188
瞻人郎
 
189
方者郎
 
190
右從第五品上右從第五品中右從第五品下
 
191
公府行參軍太學博士散騎
 
192
宣威將軍太史博士奉朝請
 
193
明威將軍律博士武烈將軍
 
194
襄武將軍禮官博士武毅將軍
 
195
厲威將軍公府記室督武奮將軍
 
196
公府掾屬威烈將軍太樂博士
 
197
中軍、撫軍、鎮軍正參軍威冠將軍河堤謁者
 
198
主書郎威虜將軍
 
199
詹事五官威戎將軍
 
200
門下主書舍人威武將軍
 
201
門下通事舍人
 
202
司州司事
 
203
司州從事
 
204
代郡功曹主簿
 
205
右第六品上右第六品中右第六品下
 
206
諸開府行參軍監淮海津都尉戟楯虎賁
 
207
散員士諸局中校尉募員虎賁
 
208
中書舍人方舞郎高車虎賁
 
209
領、護二衛主簿諸宮門僕治禮郎
 
210
主事郎諸開府記室督獄丞
 
211
詹事主簿司馬督
 
212
集書舍人千人督
 
213
中軍、鎮、撫行參軍校尉
 
214
領、護功曹掾
 
215
領、護五官
 
216
散臣中校
 
217
宿衛統
 
218
太子常從虎賁督
 
219
侍乾
 
220
寺人
 
221
暗人
 
222
掌璽郎
 
223
太子守舍人
 
224
掌服郎
 
225
掌筵郎
 
226
虎賁郎
 
227
諸開府掾屬
 
228
集書校書郎
 
229
秘書校書郎
 
230
秘書鐘律郎
 
231
右從第六品上右從第六品中右從第六品下
 
232
公府舍人國子學生秘書舍人
 
233
太子主書舍人討寇將軍符史郎
 
234
太子主衣舍人討虜將軍蕩寇將軍
 
235
都令史討難將軍蕩虜將軍
 
236
主書令史討夷將軍蕩難將軍
 
237
門下令史蕩逆將軍
 
238
太子左、右衛率主簿太廟門僕
 
239
司事郎
 
240
司州錄事
 
241
代郡通事
 
242
御屬
 
243
綏遠將軍
 
244
綏虜將軍
 
245
綏邊將軍
 
246
右第七品上右第七品中右第七品下
 
247
諸門府舍人祝史諸局督事
 
248
秘書令史太常齊郎獄掾
 
249
主書令史王家尉太學典錄
 
250
集書令史公主家令太史博士
 
251
起居注令史太卜博士
 
252
直事郎太醫博士
 
253
司州本曹太常日者
 
254
散臣督事扶令
 
255
宿衛幢將太樂典錄
 
256
右從第七品上右從第七品中右從第七品下
 
257
公府令史太學助教厲武將軍
 
258
太子典書令史掃寇將軍厲鋒將軍
 
259
太子典衣令史掃虜將軍虎牙將軍
 
260
司事令史掃難將軍虎奮將軍
 
261
諸局通事掃逆將軍
 
262
殄寇將軍
 
263
殄虜將軍
 
264
殄難將軍
 
265
殄夷將軍
 
266
右第八品上右第八品中右第八品下
 
267
直事令史尚書算生諸寺算生
 
268
宿衛軍司馬典客舍人諸局書令史
 
269
諸局省事符券吏虎賁軍書令史
 
270
尚書記室令史公府閤下令史乘傳使者
 
271
右從第八品上右從第八品中右從第八品下
 
272
諸開府令史祀官齊郎白衣臣
 
273
宿衛軍吏典客參軍
 
274
諸局書吏太醫、太史助教
 
275
書乾
 
276
主書乾
 
277
典書乾
 
278
廣野將軍
 
279
橫野將軍
 
280
偏將軍
 
281
裨將軍
 
282
右第九品上右第九品中右第九品下
 
283
統史主驛博士八書吏
 
284
中校尉王家吏
 
285
右從第九品上右從第九品中右從第九品下
 
286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
 
287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齊、御仗左右武官。
 
288
二十三年,高祖復次職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為永制。
 
289
太師太傅太保
 
290
右三師上公
 
291
 
292
大司馬大將軍
 
293
右二大
 
294
太尉司徒司空
 
295
開國郡公
 
296
右第一品
 
297
儀同三司開國縣公都督中外諸軍事諸開府散公
 
298
右從第一品
 
299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進尚書令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300
二將軍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衛將軍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師之上。
 
301
四征將軍加大者,位次衛大將軍。諸將軍加大者左右光祿大夫開國縣侯
 
302
右第二品
 
303
尚書僕射若並置左右,則左居其上,右居其下。中書監司州牧四鎮將軍加大者,次衛將軍。
 
304
中軍將軍鎮軍將軍撫軍將軍
 
305
右三將軍
 
306
金紫光祿大夫散侯
 
307
右從第二品
 
308
吏部尚書四安將軍中領軍中護軍二軍加將軍,則去中,位次撫軍。
 
309
太常光祿衛尉
 
310
右三卿
 
311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書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書四平將軍
 
312
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
 
313
右六卿
 
314
河南尹上州刺史秘書監諸王師左右衛將軍前、左、右、後將軍光祿大夫銀青者。開國縣伯
 
315
右第三品
 
316
散騎常侍四方郎將護匈奴、羌、戎、夷、蠻、越中郎將國子祭酒御史中尉大長秋卿將作大匠征虜將軍二大、二公長史若司徒置二長史,左在散騎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太子左右衛率武衛將軍冠軍將軍護羌、戎、夷、蠻、越校尉太中大夫輔國將軍中州刺史龍驤將軍散伯
 
317
右從第三品
 
318
二大、二公司馬
 
319
太常光祿衛尉
 
320
右三少卿
 
321
尚書吏部郎中給事黃門待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長史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太府
 
322
右六少卿
 
323
中常侍中尹城門校尉司空、皇子司馬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史驍騎將軍游擊將軍
 
324
以前上階
 
325
鎮遠將軍安遠將軍平遠將軍建義將軍建忠將軍建節將軍立義將軍立忠將軍立節將軍恢武將軍勇武將軍曜武將軍昭武將軍顯武將軍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司馬通直散騎常侍司徒諮議參軍事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內史、相開國縣子
 
326
右第四品
 
327
中堅將軍中壘將軍尚書左丞二大、二公諮議參軍事司州別駕從事史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僕中令侍郎太子庶子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司馬前、左、右、後軍將軍
 
328
以前上階
 
329
寧朔將軍建威將軍振威將軍奮威將軍揚威將軍廣威將軍諫議大夫尚書右丞司空、皇子諮議參軍事司州治中從事史左、右中郎將建武將軍振武將軍奮武將軍揚武將軍廣武將軍從第一品將軍開府諮議參軍事散子
 
330
右從第四品
 
331
寧遠將軍鷹揚將軍折沖將軍揚烈將軍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史二大、二公從事中郎秘書丞皇子友國子博士散騎侍郎太子中舍人員外散騎常侍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司馬
 
332
以前上階
 
333
射聲校尉越騎校尉屯騎校尉步軍校尉長水校尉司空、皇子之開府從事中郎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諮議參軍事開府從事中郎中郡太守、內史、相開國縣男
 
334
右第五品
 
335
伏波將軍陵江將軍平漢將軍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長史二大、二公掾屬著作郎通直散騎常侍太子洗馬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諮議參軍事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司馬奉車都尉
 
336
以前上階
 
337
太子屯騎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翌軍校尉都水使者司空、皇子之開府掾屬領、護長史司馬歸義侯率義侯順義侯朝服侯輕車將軍威遠將軍開府掾屬虎威將軍洛陽令中給事中散男
 
338
右從第五品
 
339
宣威將軍明威將軍從第三品將軍長史二大、二公主簿二大、二公錄事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司空、皇子錄事參軍事從第三品將軍司馬第三品將軍、三蕃王諮議參軍事二大、二公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皇子文學治書侍御史謁者僕射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錄事參軍司空、皇子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皇子功曹史
 
340
以前上階
 
341
河南郡丞虎賁中郎將羽林監冗從僕射附馬都尉廷尉正、監、評尚書郎中中書舍人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功曹、記室、倉曹、戶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內史、相上縣令、相
 
342
右第六品
 
343
襄威將軍厲威將軍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錄事參軍二大、二公列曹參軍事給事中太子門大夫皇子大農騎都尉符璽郎
 
344
以前上階
 
345
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錄事參軍皇子主簿司空、皇子列曹參軍事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從第一品將軍開府主簿、列曹參軍事從第二品將軍、二蕃功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功曹史太子舍人三卿丞
 
346
右從第六品
 
347
威烈將軍威寇將軍威虜將軍威戎將軍威武將軍四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二大、二公祭酒第三品將軍三蕃王錄事參軍司空皇子之開府祭酒武烈將軍武毅將軍武奮將軍王、公國郎中令積弩將軍積射將軍員外散騎侍郎皇子中尉二大、二公參軍事二大、二公列曹行參軍開府祭酒
 
348
以前上階
 
349
司空、皇子參軍事司空、皇子列曹行參軍從第三品將軍錄事參軍第二品將軍、始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列曹行參軍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功曹、記室、戶曹、倉曹、中兵參軍,功曹史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二衛司馬討寇將軍討虜將軍討難將軍討夷將軍從第三品將軍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詹事丞列卿丞秘書郎中著作佐郎中縣令、相
 
350
右第七品
 
351
蕩寇將軍蕩虜將軍蕩難將軍蕩逆將軍五品正從將軍長史、司馬強弩將軍二大、二公行參軍司空、皇子行參軍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列曹行參軍第三品將軍、三蕃王主簿、列曹參軍事第一品將軍開府行參軍王、公國大農
 
352
以前上階
 
353
太學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參軍事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列曹行參軍從第三品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四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司州主簿奉朝請國子助教
 
354
右從第七品
 
355
殄寇將軍殄虜將軍殄難將軍殄夷將軍第二品將軍、始蕃王行參軍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參軍事第三品將軍、三蕃王列曹行參軍四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參軍事侯、伯國郎中令司州西曹書佐殿中將軍皇子侍郎大長秋丞
 
356
以前上階
 
357
侍御史協律郎辨章郎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行參軍從第三品將軍參軍事從第三品將軍列曹行參軍五品正從將軍錄事、功曹、戶曹、倉曹、中兵參軍事王、公國中尉司州祭酒從事下縣令、相
 
358
右第八品
 
359
掃寇將軍掃虜將軍掃難將軍掃逆將軍司州議曹從事史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公車令符節令諸署令千石已上者。中黃門令門下錄事尚書都令史主書令史殿中侍御史中謁者僕射中黃門冗從僕射
 
360
以前上階
 
361
宮門僕射侯、伯國大農司空、皇子長兼行參軍二大、二公長兼行參軍皇子上、中、下將軍皇子中大夫二率丞四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王、公國常侍厲武將軍厲鋒將軍虎牙將軍虎奮將軍五品正從將軍主簿、列曹行參軍司州文學從第一品將軍、開府長兼行參軍員外將軍
 
362
右從第八品
 
363
曠野將軍橫野將軍子、男國郎中令太祝令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中黃門公主家令皇子典書令四門小學博士律博士校書郎二大、二公參軍督護檢校御史
 
364
以前上階
 
365
王、公國侍郎侯、伯國中尉謁者太子三卿丞五品正從將軍列曹行參軍司空、皇子參軍督護第二品將軍、始蕃王長兼行參軍從第一品將軍、開府參軍督護殿中司馬督
 
366
右第九品
 
367
偏將軍裨將軍太子廄長監淮海津都尉諸局都尉皇子典祠令皇子學官令皇子典衛令王公國上中下將軍王公國中大夫諸署令不滿六百石者。
 
368
以前上階
 
369
第二品將軍、始蕃王參軍督護從第二品將軍、二蕃王長兼行參軍太常、光祿、衛尉、領、護詹事功曹、五官治禮郎子、男國大農小黃門員外司馬督
 
370
右從第九品
 
371
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別制也。
 
372
正始元年十一月,罷郡中正。
 
373
四年九月詔曰:「五校昔統營,位次於列卿,奉車都尉禁侍美官,顯加通貴。世移時變,遂為冗職。既典名猶昔,宜有定員,並殿中二司馬亦須有常數。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車都尉二十人,騎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馬二百人,員外司馬三百人。」
 
374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書令高肇,尚書僕射、清河王懌等奏置小學博士員三千人。
 
375
二年正月,尚書令高肇奏,都水臺請依舊二使者,參軍事、謁者並錄事、令史亦隨事更立。韶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屬司,唯須充事耳,亦何勞多也。參軍、錄事並更置一,謁者加二,令史依舊。」 肇又奏諸州諮議、記室、戶曹、刑獄、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參軍悉並省之。
 
376
四年七月,詔改宗子羽林為宗士,其本秩付尚書計其資集,敘從七已下、從八已上官。
 
377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衛將軍各二人。
 
378
十二月,罷諸州中正,郡縣定姓族,後復。
 
379
孝昌二年十月,詔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隊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藝者。
 
380
孝莊初,以爾朱榮有扶翼之功,拜柱國大將軍,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增佐吏。又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為太宰,增佐吏。
 
381
永安二年,各詔復置司直十人,視五品,隸廷尉,復治御史檢劾事。
 
382
普泰初,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黃門、武衛將軍,並增置六人。
 
383
永安已後,遠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復立州都督,俱總軍人。
 
384
天平四年夏,罷六州都督,悉隸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385
舊制:有大將軍,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後,天下多事,勛賢並軌,乃俱置之。
 
386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齊獻武王勛高德重,禮絕群闢。昔霍光陵邑亦置長、丞主陵,今請置長一人,丞一人,錄事一人,戶曹史一人,禁備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舊。」「可」
 
387
七年三月,詔左右光祿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祿大夫置四人,光祿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詔以四中郎將,世宗永平中權隸領軍,今還屬護軍。
 
388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則以家與謚,官有世功,則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則表其所由生,氏則記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魏氏本居朔壤,地遠俗殊,賜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長勺、尾氏、終葵之屬也。初,安帝統國,諸部有九十九姓。至獻帝時,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自後兼並他國,各有本部,部中別族,為內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興衰存滅,間有之矣,今舉其可知者。
 
389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390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391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392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393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394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395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396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397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398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399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400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401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402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403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404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405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406
勿忸于氏,後改為於氏。
 
407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408
僕蘭氏,後改為僕氏。
 
409
若干氏,後改為茍氏。
 
410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411
撥略氏,後改變為略氏。
 
412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413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414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415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416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417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418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419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420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421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422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423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424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425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426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427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428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429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430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431
牒云氏,後改為雲氏。
 
432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433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434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435
那氏,依舊那氏。
 
436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437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438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439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440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441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442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443
庾氏,依舊庾氏。
 
444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445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446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447
奚斗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448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449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450
沒路真氏,後改為路氏。
 
451
扈地於氏,後改為扈氏。
 
452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453
紇干氏,後改為干氏。
 
454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455
是樓氏,後改為高氏。
 
456
尸突氏,後改為屈氏。
 
457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458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459
解枇氏,後改為解氏。
 
460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461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462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463
大莫干氏,後改為郃氏。
 
464
爾綿氏,後改為綿氏。
 
465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466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467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468
壹斗眷氏,後改為明氏。
 
469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470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471
馥邗氏,後改為邗氏。
 
472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473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474
樹洛于氏,後改為樹氏。
 
475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476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強盛,別自有傳。
 
477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478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479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480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481
庫狄氏,後改為狄氏。
 
482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483
柯拔氏,後改為柯氏。
 
484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485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486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487
叱干氏,後改為薛氏。
 
488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489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490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491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492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493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494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495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496
冤賴氏,後改為就氏。
 
497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498
達勃氏,後改為褒氏。
 
499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
 
500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眾,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501
北方賀蘭,後改為賀氏。
 
502
鬱都甄氏,後改為甄氏。
 
503
紇奚氏,後改為嵇氏。
 
504
越勒氏,後改為越氏。
 
505
叱奴氏,後改為狼氏。
 
506
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
 
507
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508
烏洛蘭氏,後為蘭氏。
 
509
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
 
510
羽弗氏,後改為羽氏。
 
511
凡此四方諸部,歲時朝貢,登國初,太祖散諸部落,始同為編民。
 
512
太和十九年,詔曰:「代人請胄,先無姓族,雖功賢之胤,混然未分。故官達者位極公卿,其功衰之親,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隨時漸銓。其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勛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應班士流者,尋續別敕。原出朔土,舊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來,有三世官在給事已上,及州刺史、鎮大將,及品登王公者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職官三世尚書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間不降官緒,亦為姓。諸部落大人之後,而皇始已來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為中散、監已上,外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來,三世有令已上,外為副將、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為族。凡此姓族之支親,與其身有緦麻服已內,微有一二世官者,雖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則各自計之,不蒙宗人之廕也。雖緦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則入族官,無族官則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來,直擬姓族以呈聞,朕當決姓族之首末。其此諸狀,皆須問宗族,列疑明同,然後勾其舊籍,審其官宦,有實則奏,不得輕信其言,虛長僥偽。不實者,訴人皆加『傳旨問而詐不以實』之坐,選官依『職事答問不以實』之條。令司空公穆亮、領軍將軍元儼、中護軍廣陽王嘉、尚書陸琇等詳定北人姓,務今平均。隨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帳,送門下以聞。」 於是升降區別矣。
 
513
世宗世,代人猶以姓族辭訟,又使尚書於忠、尚書元匡、侍中穆紹、尚書元長等量定之。
【원문】志(지) 第十九(제19) 官氏(관씨) 九(9)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중국역사〕
▪ 분류 : 동양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4
- 전체 순위 : 991 위 (2 등급)
- 분류 순위 : 48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 위서 지 [제목]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동양고전 > 동양역사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0권)     이전 19권 다음 한문 
◈ 魏書(위서) 志(지)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3년 11월 12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