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三國史記 (삼국사기) ◈
◇ 三國史記 卷 第四十五 (列傳 第五)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0권)     이전 45권 다음
1145년
김부식
목   차
[숨기기]
1
三國史記 卷 第四十五
2
列傳 第五
3
<乙巴素>․<金后稷>․<祿眞>․<密友>․<紐由>․<明臨答夫>․<昔于老>․<朴堤上>․<貴山>․<溫達>
 
 

1. <乙巴素>

5
<乙巴素>, <高句麗>人也. <國川王>時, 沛者<於畀留>․評者<左可慮>等, 皆以外戚擅權, 多行不義, 國人怨憤. 王怒欲誅之, <左可慮>等謀反, 王誅竄之. 遂下令曰: 『近者, 官以寵授, 位非德進, 毒流百姓, 動我王家, 此寡人不明所致也. 今汝四部, 各擧賢良在下者!』 於是, 四部共擧<東部><晏留>, 王徵之, 委以國政. <晏留>言於王曰: 「微臣庸愚, 固不足以參大政. 四<鴨淥谷><左勿村><乙巴素>者, <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 性質剛毅, 智慮淵深, 不見用於世, 力田自給. 大王若欲理國, 非此人則不可.」 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 拜中畏大夫, 加爵爲于台. 謂曰: 「孤叨承先業, 處臣民之上. 德薄材短, 未濟於理. 先生藏用晦明, 窮處草澤者久矣. 今不我棄, 幡然而來, 非獨孤之喜幸, 社稷生民之福也. 請安承敎, 公其盡心.」 <巴素>意雖許國, 謂所受職, 不足以濟事. 乃對曰: 「臣之駑蹇, 不敢當嚴令, 願大王選賢良授高官, 以成大業.」 王知其意, 乃除爲國相, 令知政事. 於是, 朝臣國戚, 謂<巴素>以新間舊, 疾之. 王有敎曰: 『無貴賤, 苟不從國相者, 族之.』 <巴素>退而告人曰: 「不逢時則隱, 逢時則仕, 士之常也. 今上, 待我以厚意, 其可復念舊隱乎.」 乃以至誠奉國, 明政敎, 愼賞罰, 人民以安, 內外無事. 王謂<晏留>曰: 「若無子之一言, 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 今庶績之凝, 子之功也.」 迺拜爲大使者. 至<山上王>七年秋八月, <巴素>卒, 國人哭之慟.
 
 

2. <金后稷>

7
<金后稷>, <智證王>之曾孫. 事<眞平>大王爲伊湌, 轉兵部令. 大王頗好田獵, <后稷>諫曰: 「古之王者, 必一日萬機, 深思遠慮, 在右正士, 容受直諫, 孶孶矻矻, 不敢逸豫, 然後德政醇美, 國家可保. 今殿下, 日與狂夫獵士, 放鷹犬逐雉兎, 奔馳山野, 不能自止. <老子>曰: 『馳騁田獵, 令人心狂.』《書》曰: 『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 有一于此, 未或不亡.』 由是觀之, 內則蕩心, 外則亡國, 不可不省也, 殿下其念之.」 王不從, 又切諫不見聽. 後, <后稷>疾病將死, 謂其三子曰: 「吾爲人臣, 不能匡救君惡, 恐大王遊娛不已, 以至於亡敗, 是吾所憂也. 雖死, 必思有以悟君, 須瘱吾骨於大王遊畋之路側.」 子等皆從之. 他日王出行, 半路有遠聲, 若曰「莫去」. 王顧問: 「聲何從來.」 從者告云: 「彼<后稷>伊湌之墓也.」 遂陳<后稷>臨死之言, 大王潸然流涕曰: 「夫子忠諫, 死而不忘, 其愛我也深矣. 若終不改, 其何顔於幽明之間耶.」 遂終身不復獵.
 
 

3. <祿眞>

9
<祿眞>, 姓與字未詳, 父<秀奉>一吉湌. <祿眞>二十三歲始仕, 屢經內外官, 至<憲德>大王十年戊戌, 爲執事侍郞. 十四年, 國王無嗣子, 以母弟<秀宗>爲儲貳, 入<月池宮>. 時, <忠恭>角干爲上大等, 坐政事堂, 注擬內外官, 退公感疾, 召國醫診脉, 曰: 「病在心臟, 須服龍齒湯.」 遂告暇三七日, 杜門不見賓客. 於是, <祿眞>造而請見, 門者拒焉. <祿眞>曰: 「下官非不知相公移疾謝客, 須獻一言於左右, 以開鬱悒之慮, 故此來耳, 若不見則不敢退也.」 門者再三復之, 於是引見. <祿眞>進曰: 「伏聞寶體不調, 得非早朝晩罷, 蒙犯風露, 以傷榮衛之和, 失支體之安乎?」 曰: 「未至是也, 但昏昏嘿嘿, 精神不快耳.」 <祿眞>曰: 「然則公之病, 不須藥石, 不須針砭, 可以至言高論, 一攻而破之也, 公將聞之乎?」 曰: 「吾子不我遐遺, 惠然光臨, 願聽玉音, 洗我胸臆.」 <祿眞>曰: 「彼梓人之爲室也, 材大者爲梁柱, 小者爲椽榱, 偃者植者各安所施, 然後大厦成焉. 古者賢宰相之爲政也, 又何異焉? 才巨者置之高位, 小者授之薄任, 內則六官․百執事, 外則方伯․連率․郡守․縣令, 朝無闕位, 位無非人. 上下定矣, 賢不肖分矣, 然後王政成焉. 今則不然, 徇私而滅公, 爲人而擇官, 愛之則雖不材, 擬送於雲霄. 憎之則雖有能, 圖陷於溝壑. 取捨混其心, 是非亂其志, 則不獨國事溷濁, 而爲之者亦勞且病矣. 若其當官淸白, 泣事恪恭, 杜貨賂之門, 遠請託之累, 黜陟只以幽明, 予奪不以愛憎, 如衡焉不可枉以輕重, 如繩焉不可欺以曲直. 如是則刑政允穆, 國家和平, 雖曰開孫弘之閤, 置<曹參>之酒, 與朋友故舊, 談笑自樂可也. 又何必區區於服餌之間, 徒自費日廢事爲哉?」 角干於是, 謝遣醫官, 命駕朝王室. 王曰: 「謂卿剋日服藥, 何以來朝?」 答曰: 「臣聞<祿眞>之言, 同於藥石, 豈止飮龍齒湯而已哉?」 因爲王一一陳之. 王曰: 「寡人爲君, 卿爲相, 而有人直言如此, 何喜如焉. 不可使儲君不知, 宜往<月池宮>.」 儲君聞之, 入賀曰: 「嘗聞君明則臣直, 此亦國家之美事也.」 後, <熊川州>都督<憲昌>反叛, 王擧兵討之, <祿眞>從事有功, 王授位大阿湌, 辭不受.
 
 

4. <密友> <紐由>

11
<密友>․<紐由>者, 並<高句麗>人也. <東川王>二十年, <魏><幽州>刺史<毋丘儉>, 將兵來侵, 陷<丸都城>. 王出奔, 將軍<王頎>追之. 王欲奔<南沃沮>, 至于<竹嶺>, 軍士奔散殆盡. 唯<東部><密友>獨在側, 謂王曰: 「今追兵甚迫, 勢不可脫. 臣請決死而禦之, 王可遁矣.」 遂募死士, 與之赴敵力戰, 王僅得脫而去, 依山谷聚散卒自衛. 謂曰: 「若有能取<密友>者, 厚賞之.」 下部<劉屋句>前對曰: 「臣試往焉.」 遂於戰地, 見<密友>伏地, 乃負而至, 王枕之以股, 久而乃蘇. 王間行轉輾, 至<南沃沮>, <魏>軍追不止. 王計窮勢屈, 不知所爲. 東部人<紐由>進曰: 「勢甚危迫, 不可徒死. 臣有愚計, 請以飮食往犒<魏>軍, 因伺隙刺殺彼將, 若臣計得成, 則王可舊擊決勝.」 王曰諾. <紐由>入<魏>軍詐降, 曰: 「寡君獲罪於大國, 逃至海濱, 措躬無地矣. 將以請降於陣前, 歸死司寇, 先遣小臣, 致不腆之物, 爲從者羞.」 <魏>將聞之, 將受其降, <紐由>隱刀食器, 進前拔刀, 刺<魏>將胸, 與之俱死, <魏>軍遂亂. 王分軍爲三道, 急擊之, <魏>軍擾亂不能陳, 遂自<樂浪>而退. 王復國論功以<密友>․<紐由>爲第一. 賜<密友><巨谷>․<靑木谷>, 賜<屋句><鴨綠>․<豆訥河原>, 以爲食邑, 追贈<紐由>爲九使者. 又以其子<多優>爲大使者.
 
 

5. <明臨答夫>

13
<明臨答夫>, <高句麗>人也. <新大王>時, 爲國相. <漢><玄菟郡>太守<耿臨>發大兵欲攻我, 王問羣臣戰守孰便. 衆議曰: 「<漢>兵恃衆輕我, 若不出戰, 彼以我爲怯數來, 且我國, 山險而路隘, 此所謂一夫當關, 萬夫莫當者也. <漢>兵雖衆, 無如我何, 請出師禦之.」 <答夫>曰: 「不然, <漢>國大民衆, 今以强兵遠鬪, 其鋒不可當也. 而又兵衆者宜戰, 兵少者宜守, 兵家之常也. 今<漢>人千里轉糧, 不能持久, 若我深溝高壘, 淸野以待之, 彼必不過旬月, 饑困而歸. 我以勁卒迫之, 可以得志.」 王然之, 嬰城固守, <漢>人攻之不克, 士卒饑餓引還. <答夫>帥師數千騎追之, 戰於<坐原>, <漢>軍大敗, 匹馬不反. 王大悅, 賜答夫<坐原>及<質山>爲食邑. 十五年秋九月卒, 年百十三歲. 王自臨慟, 罷朝七日, 以禮葬於<質山>, 置守墓二十家.
 
 

6. <昔于老>

15
<昔于老>, <奈解>尼師今之子.(或云角于<水老>之子也.) <助賁王>二年七月, 以伊湌爲大將軍, 出討<甘文國>破之, 以其地爲郡縣. 四年七月, <倭>人來侵, <于老>逆戰於<沙道>, 乘風縱火, 焚賊戰艦, 賊溺死且盡. 十五年正月, 進爲舒弗耶{邯}兼知兵馬事. 十六年, <高句麗>侵北邊, 出擊之不克, 退保<馬頭柵>. 至夜士卒寒苦, <于老>躬行勞問, 手燒薪槱, 暖熱之, 羣心感喜如夾纊. <沾解王>在位, <沙梁伐國>舊屬我, 忽背而歸<百濟>, <于老>將兵往討滅之. 七年癸酉, <倭國>使臣<葛那古>在館, <于老>主之, 與客戱言: 「早晩以汝王爲鹽奴, 王妃爲爨婦.」 <倭>王聞之怒, 遣將軍<于道朱君>討我, 大王出居于<柚村>. <于老>曰: 「今玆之患, 由吾言之不愼, 我其當之.」 遂抵<倭>軍, 謂曰: 「前日之言, 戱之耳, 豈意興師至於此耶?」 <倭>人不答, 執之, 積柴置其上, 燒殺之乃去. <于老>子幼弱不能步, 人抱以騎而歸, 後爲<訖解>尼師今. <未{味}鄒王>時, <倭國>大臣來聘, <于老>妻請於國王, 私饗<倭>使臣. 及其泥醉, 使壯士曳下庭焚之, 以報前怨. <倭>人忿, 來攻<金城>, 不克引歸.
16
論曰: <于老>爲當時大臣, 掌軍國事, 戰必克, 雖不克, 亦不敗, 則其謀策必有過人者. 然以一言之悖, 以自取死, 又令兩國交兵, 其妻能報怨, 亦變而非正也. 若不爾者, 其功業, 亦可錄也.
 
 

7. <朴堤上>

18
<朴堤上>(或云<毛末>), 始祖<赫居世>之後, <婆娑>尼師今五世孫. 祖<阿道>葛文王, 父<勿品>波珍湌, <堤上>仕爲<歃良州>干. 先是, <實聖王>元年壬寅, 與<倭國>講和, <倭>王請以<奈勿王>之子<未斯欣>爲質. 王嘗恨<奈勿王>使己質於<高句麗>, 思有以釋憾於其子, 故不拒而遣之. 又十一年壬子, <高句麗>亦欲得<未斯欣>之兄<卜好>爲質, 大王又遣之. 及<訥祇王>卽位, 思得辯士往迎之. 聞<水酒村>干<伐寶靺>․<一利村>干<仇里迺>․<利伊村>干<波老>三人有賢智, 召問曰: 「吾弟二人, 質於<倭><麗>二國, 多年不還. 兄弟之故, 思念不能自止, 願使生還, 若之何而可?」 三人同對曰: 「臣等聞<歃良州>干<堤上>, 剛勇而有謀, 可得以解殿下之憂.」 於是, 徵<堤上>使前, 告三臣之言而請行. <堤上>對曰: 「臣雖愚不肖, 敢不唯命祗承.」 遂以聘禮入<高句麗>, 語王曰: 「臣聞交鄰國之道, 誠信而已. 若交質子, 則不及五覇, 誠末世之事也. 今寡君之愛弟在此, 殆將十年, 寡君以鶺鴒在原之意, 永懷不已. 若大王惠然歸之, 則若九牛之落一毛, 無所損也. 而寡君之德大王也, 不可量也, 王其念之.」 王曰「諾」, 許與同歸. 及歸國, 大王喜慰曰: 「我念二弟, 如左右臂, 今只得一臂奈何?」 <堤上>報曰: 「臣雖奴才, 旣以身許國, 終不辱命. 然<高句麗>大國, 王亦賢君, 是故臣得以一言悟之. 若<倭>人, 不可以口舌諭, 當以詐謀, 可使王子歸來. 臣適彼, 則請以背國論, 使彼聞之.」 乃以死自誓, 不見妻子, 抵<栗浦>, 汎舟向<倭>. 其妻聞之, 奔至浦口, 望舟大哭曰: 「好歸來!」 <堤上>回顧曰: 「我將命入敵國, 爾莫作再見期.」 遂徑入<倭國>, 若叛來者, <倭>王疑之. <百濟>人前入<倭>, 讒言<新羅>與<高句麗>謀侵王國, <倭>遂遣兵邏戍<新羅>境外. 會, <高句麗>來侵, 幷擒殺<倭>邏人. <倭>王乃以<百濟>人言爲實, 又聞<羅>王囚<未斯欣>․<堤上>之家人, 謂<堤上>實叛者. 於是, 出師將襲<新羅>, 兼差<堤上>與<未斯欣>爲將, 兼使之鄕導. 行至海中山島, <倭>諸將密議, 滅<新羅>後, 執<堤上>․<未斯欣>妻孥以還. <堤上>知之, 與<未斯欣>乘舟遊, 若捉魚鴨者, <倭>人見之, 以謂無心喜焉. 於是, <堤上>勸<未斯欣>潛歸本國. <未斯欣>曰: 「僕奉將軍如父, 豈可獨歸?」 <堤上>曰: 「若二人俱發, 則恐謀不成.」 <未斯欣>抱<堤上>項, 泣辭而歸. <堤上>獨眠室內晏起, 欲使<未斯欣>遠行. 諸人問: 「將軍何起之晩?」 答曰: 「前日行舟勞困, 不得夙興.」 及出, 知<未斯欣>之逃, 遂縛<堤上>, 行舡追之. 適煙霧晦冥, 望不及焉. 歸<堤上>於王所, 則流於木島, 未幾, 使人以薪火燒爛支體, 然後斬之. 大王聞之哀慟, 追贈大阿湌, 厚賜其家, 使<未斯欣>娶其<堤上>之第二女爲妻, 以報之. 初, <未斯欣>之來也, 命六部遠迎之, 及見, 握手相泣. 會兄弟置酒極娛, 王自作歌舞, 以宣其意. 今鄕樂憂息曲, 是也.
 
 

8. <貴山>

20
<貴山>, <沙梁部>人也, 父<武殷>阿干. <貴山>少與部人<箒項>爲友. 二人相謂曰: 「我等期與士君子遊, 而不先正心修身, 則恐不免於招辱, 盍聞道於賢者之側乎?」 時, <圓光>法師入<隋>遊學, 還居<加悉寺>, 爲時人所尊禮. 貴山等詣門, 摳衣進告曰: 「俗士顓蒙, 無所知識, 願賜一言, 以爲終身之誡.」 法師曰: 「佛戒有菩薩戒, 其別有十, 若等爲人臣子, 恐不能堪.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事親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臨戰無退, 五曰殺生有擇. 若等行之無忽!」 <貴山>等曰: 「他則旣受命矣, 所謂殺生有擇, 獨未曉也.」 師曰: 「六齋日․春夏月不殺, 是擇時也. 不殺使畜, 謂馬牛鷄犬, 不殺細物, 謂肉不足一臠, 是擇物也. 如此唯其所用, 不求多殺, 此可謂世俗之善戒也.」 <貴山>等曰: 「自今已後, 奉以周旋, 不敢失墜.」 <眞平王><建福>十九{二十四}年壬戌秋八月, <百濟>大發兵, 來圍<阿莫>(一作<英>)城>. 王使將軍波珍干<乾品>․<武梨屈>․<伊梨伐>․級于<武殷>․<比梨耶>等, 領兵拒之, <貴山>․<箒項>, 幷以少監赴焉. <百濟>敗, 退於<泉山>之澤, 伏兵以待之. 我軍進擊, 力困引還. 時<武殷>爲殿, 立於軍尾. 伏猝出, 鉤而下之. <貴山>大言曰: 「吾嘗聞之師曰『士當軍無退』, 豈敢奔北乎?」 擊殺賊數十人. 以己馬出父, 與<箒項>揮戈力鬪. 諸軍見之奮擊, 橫戶滿野, 匹馬隻輪無反者. <貴山>等金瘡滿身, 半路而卒. 王與羣臣迎於<阿那>之野, 臨尸痛哭, 以禮殯葬, 追賜位<貴山>奈麻, <箒項>大舍.
 
 

9. <溫達>

22
<溫達>, <高句麗><平岡王>時人也. 容貌龍鍾可笑, 中心則𣈑{睟}然. 家甚貧, 常乞食以養母, 破衫弊履, 往來於市井間, 時人目之爲「愚<溫達>」. <平岡王>少女兒好啼, 王戱曰: 「汝常啼聒我耳, 長必不得爲士大夫妻, 當歸之愚<溫達>.」 王每言之. 及女年二八, 欲下嫁於上部<高>氏, 公主對曰: 「大王常語, 汝必爲<溫達>之婦, 今何故改前言乎? 匹夫猶不欲食言, 况至尊乎? 故曰 『王者無戱言』. 今大王之命, 謬矣, 妾不敢祗承.」 王怒曰: 「汝不從我敎, 則固不得爲吾女也, 安用同居? 宜從汝所適矣.」 於是, 公主以寶釧數十枚繫肘後, 出宮獨行. 路遇一人, 問<溫達>之家, 乃行至其家, 見盲老母, 近前拜, 問其子所在. 老母對曰: 「吾子貧且陋, 非貴人之所可近. 今聞子之臭, 芬馥異常, 接子之手, 柔滑如綿, 必天下之貴人也. 因誰之侜, 以至於此乎? 惟我息不忍饑, 取楡皮於山林.」 久而未還, 公主出行, 至山下, 見<溫達>負楡皮而來, 公主與之言懷. <溫達>悖然曰: 「此非幼女子所宜行, 必非人也, 狐鬼也, 勿迫我也!」 遂行不顧. 公主獨歸, 宿柴門下, 明朝, 更入, 與母子備言之. <溫達>依違未決, 其母曰: 「吾息至陋, 不足爲貴人匹, 吾家至窶, 固不宜貴人居.」 公主對曰: 「古人言『一斗粟猶可舂, 一尺布猶可縫』, 則苟爲同心, 何必富貴然後可共乎?」 乃賣金釧, 買得田宅․奴婢․牛馬․器物, 資用完具. 初, 買馬, 公主語<溫達>曰: 「愼勿買市人馬, 須擇國馬病瘦而見放者, 而後換之.」 <溫達>如其言. 公主養飼其勤, 馬日肥且壯. <高句麗>常以春三月三日, 會獵<樂浪>之丘. 以所獲猪鹿, 祭天及山川神. 至其日, 王出獵, 羣臣及五部兵士皆從. 於是, <溫達>以所養之馬隨行, 其馳騁常在前, 所獲亦多, 他無若者. 王召來, 問姓名, 驚且異之. 時, <後周><武帝>出師伐<遼東>, 王領軍逆戰於<拜山>之野. <溫達>爲先鋒, 疾鬪斬數十餘級, 諸軍乘勝奮擊大克. 及論功, 無不以<溫達>爲第一. 王嘉歎之曰: 「是吾女壻也.」 備禮迎之, 賜爵爲大兄. 由此, 寵榮尤渥, 威權日盛. 及<陽岡王>卽位, <溫達>奏曰: 「惟<新羅>割我<漢北>之地爲郡縣, 百姓痛恨, 未嘗忘父母之國. 願大王不以愚不肖, 授之以兵, 一往必還吾地.」 王許焉. 臨行誓曰: 「<鷄立峴>․<竹嶺>已西, 不歸於我則不返也.」 遂行, 與<羅>軍戰於<阿旦城>之下, 爲流失所中, 路而死. 欲葬, 柩不肯動, 公主來撫棺曰: 「死生決矣, 於乎歸矣.」 遂擧而窆. 大王聞之悲慟.
【원문】三國史記 卷 第四十五 (列傳 第五)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한국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1342
- 전체 순위 : 36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1 위 / 295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12) 을지문덕
• (3) 전운치전
▣ 자료 세분화
  1. 을파소
 
  2. 김후직
 
  3. 녹진
 
 
  5. 명림답부
 
  6. 석우로
 
  7. 박제상
 
  8. 귀산
 
  9. 온달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제목]
 
  김부식(金富軾) [저자]
 
  1145년 [발표]
 
  # 역사서 [분류]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한국역사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0권)     이전 45권 다음 한문 
◈ 三國史記 (삼국사기)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3월 27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