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十三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3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任官之制

 

1.1. 仕滿遷轉

3
凡仕滿。按古者唯量材授職。官無任滿。德過其位。則升陟之。不勝任則降黜之。材稱其位。位稱其材。則任之終身。但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故九載爲遷官之限耳。後世因謂遷官之限爲仕滿。今姑從俗稱之。京職堂下官以下以六周年。凡當遷官者。必視六考高下所至。而更審人材職事相當。然後乃注。○堂上以上。本命德之器。唯久任責成。勿限年數。外職守令,鎭將,敎官,察訪九周年。皆許挈家赴任。邊地亦然。觀察,節度使,都事,改經歷虞候改評事六周年。皆許挈家。○海運判官,水運判官亦六周。○凡上考或有功勞應陞叙者陞其秩。待仕滿然後乃超遷。○仕雖滿。其合仍任者仍任。
 
4
一。凡仕滿當遷者。必待相當闕遷官然後出代。京外官皆然。仕滿雖久。必待其有相當闕遷官。然後乃出其代。○外官交代。觀察使節度使於營門。僉節制使萬戶於鎭門。守令察訪於衙門。必面相交印。○除外官解由法。
 
5
或曰今京官雖仕滿。待相當闕遷官後出代。外官則仕滿卽出代矣。此則京外官一軆皆待闕遷官然後出代何也。曰內外官制。本不可有異。况數遆之弊。無故作散之事。皆由於此。不可不內外皆然也。曰是則然矣。今外官之仕滿卽出代者。以出解由然後方得遷注故也。若無解由則不幾於凡事虛踈耶。曰所謂解由者。不過拘制各司貢物奴婢身貢納未納還上捧未捧耳。此在有司常時所當察。本非所以別爲一法者。而况旣行大同改還上。則尤爲不關也。若穀稅之數。軍丁之簿。則歲上於該司。豈待此而考覈乎。至於官中凡物。則自有傳掌記。非可慮於虛踈也。然則所謂解由。未見其益。而徒有大弊者也。蓋此本失古人求材任官之意。故其末流之弊。有難以盡言者。
 
6
一。緊要任有闕。未仕滿官員有合選用者。必特啓薦乃注。此云特啓。非如今之泛啓。稱未仕滿中擇擬何如也。謂某人材賢如此如此。實合某任。而仕滿官中未有其比。敢稟云云也。○旣以可合而徑遷以任則已遷之後。必待仕滿。更勿遷易。
 
7
一。凡遷官未赴任遆改。而非罪過者。因公故。或有所相避之類。還仍前任。雖已出代亦然。○今遷官因相避。或有公故不赴者。亦因以作散。事理未妥。宜還仍前任。○又今參下官作散者。必削前任。還叙從九品。亦從前階。
 
8
一。政府六曹郞官。皆本府本曹堂上自辟。長官與諸堂上相議。旣得人。狀其才德。一望或二望。送政曹。政曹注擬。留其狀以爲後考。吏曹郞官吏曹長官。亦爲薦狀留藏。○所擧或有不合。則吏曹紏啓。凡望狀雖與諸堂上相議。不爲連署。長官獨保。任後功罪。薦者當之。依薦擧例。長官有故。則次堂上主之。漢城府參下官。亦本府堂上自辟。其制同上。
 
9
一。非經守令有治效者。不得陞正三品職。凡才德出眾。不可拘常格者。政府,政曹,憲府會議稟旨以行。下條同此。
 
10
一。年未四十者。勿授職任。其茂才異等不可拘年者。會議稟旨以行。○領兵衙門七品以下官。三十以後亦可擇用。
 
11
國典再嫁婦子孫。勿授東西班職。是欲防改嫁也。而爲制偏甚。遂使其弊專論先世痕咎有無。而不問其人賢才與否。官不擇材。自此始矣。古無如此等法。當一唯其人賢能之選。而罷去此法。
 
12
一。凡除授或有用非其人者。政府憲府紏覈。
 
13
一。凡大小官有疾病。必病滿三月乃遆。每滿一旬呈單。一旬內不得再呈。至三月不愈乃免。非實病則不得呈單。有托病者。隨見紏治。罷臺諫避嫌處置之弊。復被推行公之規。凡臺諫侍從。非其罪而見遆。當復臺侍者。但不絶其祿。卽半祿以待有闕。切勿如今待闕間姑授他職。又按人臣有所不安則謝病以免。亦古人所不得已也。然豈如今臺諫之謂哉。今臺諫少有毛細之故。或有厭避之事。則張皇病勢。以期必遆。明日除職。則奔走追逐。猶夫前日。習俗已成。雖賢者亦不得免。深可駭歎。臺諫一遆則不問人器相當與否。稱之曰臺諫付職。而必除他官。或作闕以處之。曾未數日。復除臺侍。以故諸司之官。亦皆遷移紛更。不成摸樣。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不變此規。雖伊周爲冢宰。亦無如之何矣。宜定爲著令。臺諫無故遆職者。但不絶其祿。以待臺侍之闕。而不授他職。苟以爲合於他職而除授。則亦使之久於其任。以責其成效。如此然後可免百司朝夕紛更之弊矣。
 
14
或曰三周六周。參以時宜。似無不可。而必以六載九載何也。曰三周六周。雖愈於今。亦未盡焉。必九載然後乃爲可也。蓋數遆之害。猾吏用奸。黎民病弊。此猶其小者也。官必久任責成。然後人知事其職。人知事其職然後。不才者無僥倖之心而才者勉勵。不才者無僥倖之心則民志定。才者勉勵則賢人多。如此而後冗濫絶而政敎興。毁譽眞而風俗淳矣。數遆之害。一切反是。曰是誠然矣。但久居如此。則不無賢才滯下之弊耶。曰苟賢才也。則特薦之法。考績之階。自當超陞。豈患下滯乎。後世賢愚無辨而替易煩亟。天下之心。日至於奔競。如是則數百千年所以人皆漬化。俗成浮薄。綱靡法廢。萬事無可爲也。若復建制之未盡。無以定民志成治功也。
 
15
或曰藩鎭之任。其權實重。觀察節度過爲久任。則恐不無後世之弊如何。曰方伯連帥。古周召之任。豈可如今人人苟授。誠爲擇人則當虞不久。不虞其久。若朝廷無道。位不以德。雖歲更月遆。只益亂亡耳。何有於維持。但封建廢後。任官未免有定限。而凡事不得不隨爲之制。故此以六周者。亦參以時宜也。或又謂是固如此。然古人於此等處。亦不無權其輕重之意。周制使其大夫三人爲監。監於方伯之國者。亦此義也。豈可不酌其事勢之當乎。曰終身無易可也。而止於六周。亦是權輕重酌事宜也。然凡此只論其立限之例耳。非用人之法也。雖限終身。或非其人。當替改之。雖限六周。苟可仍任者。當仍任之。績效茂著者。褒陞其秩。以待超擢。是則係乎其時君相之明義審事。措置合宜耳。
 
16
按古者封建。則有朝覲會同之節。蓋不如此。無以明君臣之禮。通上下之情。而警飭軆貌。維持綱紀。若大爲久任。則亦宜思採古意。著爲入覲之節也。或謂定以六周。亦令六年中間一番來覲奏事爲當。或謂此只是遣廷臣往監。非如封建也。有面稟事則隨宜或召或覲而已。不必定制爲可。在明者擇之。
 
17
栗谷告于宣祖曰。今之授官。朝拜夕遷。席不暇煖。雖以周召伊傅之賢且才。若今日授司徒。明日除司寇。則必不能成績。只奔走勞苦而已。况非賢才乎。數易有道焉。一曰呈病。二曰避嫌。欲矯呈病之弊。則下敎羣臣。務實而不循俗。非實病則不呈辭。間有托病者。隨現紏治。必病滿一旬。然後始呈辭。初度滿一旬。然後始許再呈。滿一旬然後始許三呈。若一司一員呈辭。則他員不得幷呈。必有疾病不得已幷呈。則必一司僉議入啓。然後始呈。如是則可矯呈病之弊。欲矯避嫌之弊。則凡臺諫除人物不合者外。宜不以避嫌遆差。祖宗朝臺諫。雖被推不遆。司憲府推考則下司諫院云人非堯舜。豈能每事盡善。今之大官被推行公者。別無傷於廉恥。而獨於臺諫必責以聖賢。毫髮錙銖之失。必至於遆。耳目數易。公論靡定。因此遷移。他官亦至數遆。庶績之敗。職此之由。臣意請考故事。復臺諫被推不遆之規。然後可矯避嫌之弊矣。按臺諫避嫌。前世無有。始於中宗朝。厥後仍成謬規。纖毫之事。無不引以爲嫌。不但數遆。實爲作擾閃巧之方。迄至今日。其弊錮極。又曰生民休戚。係於守令。守令勤怠。係於監司。今也監司瓜期只限一周。故徇俗者苟經日月。盡職者未及施爲。紛紜數遆。只煩驛路。上下不相維繫。緩急無以行令。此非細故也。臣請各於諸道。擇巨邑設營。使監司率眷。兼爲邑宰。久於其任。如兩界之例。責以成效。又曰久任監司。臣於前日已盡仰達。而兵營之設於巨邑。使兵使兼宰者。最爲今日蘇復軍卒之良策。先須久任監司。然後始令兵使率眷。故臣之切望在此。又曰京師是腹心。而四方是藩屛也。藩屛完固。然後腹心有所恃而安。今之四方郡邑。無不殘弊。而監司數易。民不知道主之爲何人。設使暴寇出於不意。監司雖欲倉卒節制。安能有所爲乎。此必敗之道。臣請合殘弊數縣爲一。以紓民力。選擇監司而久任之。使政著一道。民所信服。則平時可以休養。緩急可以禦侮。藩屛旣固。則國家有盤石之勢矣。或以監司權重爲疑。不然。今中朝之任監司。莫不率眷。而久任者或十餘年。未聞以此虞其權重也。按此請監兵使兼邑宰率眷者。國制守令率眷。而監兵使不得率眷。惟兼任處則率眷故云然。又今兵使無廩俸。而營中一應支需。皆責出軍士。故云此爲今日蘇復軍卒之策。蓋姑就今制。不得已之言也。
 
18
姜沆看羊錄曰倭人有功者。任之終身。許其世襲。故能綱紀有素。部伍常定。動輒有克。我國不素養士。不素敎民。加以將無常卒。卒無常帥。一邑之民。半屬觀察使。半屬節度使。一卒之身。朝隷觀察使。暮隷都元帥。軆統不屬。摸樣不成。將何以制敵人哉。壬辰之難。李福男朝爲南原府使。暮爲羅州牧使。今日爲防禦使。明日爲節度使。旣曰不可爲防禦使。必至論遆。則又豈可爲節度使哉。旣曰可堪爲節度使。必至起廢。則又何必遆防禦使哉。閑山旣破。賊兵已犯湖南。而觀察使朴弘老論遆。新使黃愼始踐更。營門潰散。不可收拾。五十三官。無一處聚兵之所。賊兵散漫橫行。如入無人之境。兵興以來八道之受害。未有甚於湖南。良以一道無主故也。賊已圍南原。而吳應台始爲全羅防禦使。金敬老始爲全羅助防將。臣於其時。歷在潭陽府。目見敬老等始受命。手下無一卒。單騎奔走。借褊裨二人於巡察使。以赴伏兵所。當此之時。雖使張韓劉岳當之。亦無可奈何矣。朝家之易一官差一使。似不大段。而三道赤子之命。盡於凶鋒。則大段事也。宗廟社稷之危。至於綴旒。則大段事也。伏願殿下差一邊將。重之謹之。易一邊將。重之謹之。勿以文武爲限。勿以資格爲例。勿以門閥爲問。擇其有膽略有材力顯有軍功者。一定爲湖嶺邊將。沿海之當賊衝處。每百里許設一鎭省。旁縣以益之。許其久任。如宋祖任郭進於西山十二年。潘美於鴈門十五年。有功則但增其秩。勿徙其官。有罪則只削其資。雖謗書盈篋。而必有大罪。然後顯行誅罰。則規模預定。必無臨時窘迫之患矣。
 
 

1.2. 開政

20
凡開政。除拜。今稱政事。每歲正月上旬。取旨定日開政。前歲十二月望日。褒貶開拆。正月上旬開政。上旬有故則用中旬。褒貶後政官擇得人才。政府開坐。政曹合坐會議。憲府亦合坐會推。從容難愼。必審人器相當。僉議皆定。然後乃開政擬望。不可怱怱徇例苟且。○凡注擬旣得其人則止合首薦副望。已多矣。人君當以用人得失。責之政官。而不可虛煩其望。以爲暗中抽籤之歸也。宜依中朝定以首副二望。罷今三望之規。若有缺官眾多。則每月上旬一開政。正月爲大政。餘月爲權務政。過此則雖有缺。不得數數率爾差除。必待後月。○凡開政。取旨定日。若政府,六曹,館閣,府衛,堂上官及觀察,節度使,守令則必議于政府。而憲府會推如上規。唯緊急差出者不拘時。非緊急差出。不得無時開政。今臺諫守令有闕則便卽開政。臺諫雖有闕。亦不可隨闕開政。待後政擇授。守令旣有貳官則亦不闕事。唯貴得人。不可怱怱苟授也。○用人君之大務。治亂之本。人君當實軆之。親與宰相銓官。臨朝開政。每制一官。必難愼審議而後乃定授之。如上所未知者則必審問之。咨其如何如何而後定授。不可因循後世之習。深坐宮中。不詢不問。任其冥昧而信筆落點也。
 
21
李粹光曰高麗時。頒政有定式。十二月爲大政。六月爲權務政。過此則雖有缺。未常差授。至崔忠獻專國政。始變舊制。有政房之稱。本朝則一年兩都目外。隨闕隨差。或至逐日爲政。與古異矣。聞中朝每月二十三日。吏部會選。其餘則唯大段除拜會推而已。
 
22
趙重峯東還封事曰。臣竊見中朝官制。天下庶官。如此其多。而注擬之際。一皆難愼。或有缺官則六部都察院會議擬望之人。僉議皆定。然後吏部只擬二望。夫以中夏人物之盛。豈無三望之可擬哉。誠以人才難得。或授匪人。則害及生民。故下不敢以非才苟充。上不敢以私意苟任。一被選授。永無劾駁之議。旣到其任。又皆久於其職。九載三考。乃定黜陟。敎官邊帥。亦以家累自隨。率爲經遠之計。故庶官多盡其職。而百姓多得其所。中朝之所以保大享安者。有由然矣。東方人才。視中夏未滿二十分之一。而累經斬伐。士趍隨訛。倫綱不明。義理莫分。求其經邦論道者。蓋絶難遇。而其當局思職者。亦不多見矣。政曹乃於注擬之際。論不豫定。坐于政廳。然後執筆始議。率皆苟充。抽東補西。朝授夕換。京外官員。未諳所職之爲何事。而或有坐席之未煖者。絶簿盜財。祗陷於奸吏之術。迎新送舊。差發人馬。奔走千里之外。以破殘民之産者。又中國所無之弊也。中國爲官者。雖赴萬里之外。以私馬私人。運其家小。一馬一人不煩官力。所以弊不及民。而人全恒産也。且其新除之人。不合牧民。則速遆可也。而必於當行之日。乃始啓罷。遠來官屬。稱貸月利。留待新官之發。則歸家賣田僕償月利。而家已告絶矣。一歲貶罷者。不止一二。而爲一官來迎者。不啻百人。則一年之中。以此失業者幾百人哉。吏曹用人。至於暫時之不審。而四方士民無不被害。可謂細事而不之改乎。願聖明申飭吏曹。須先論定。洽於公議。然後乃充其望。罔及私昵。惟其能。罔及惡德。惟其賢。必用首薦而久任其職。待其奮庸煕載。然後乃加超遷。則庶乎人人知勸而民獲其所矣。
 
 

1.3. 薦擧

24
凡薦擧每九年。或隨人才缺乏擧行。京外三品以上官。司憲府,弘文館,成均館四品以上同。○苟其賢德者。雖或不在此品。亦宜特命薦士。各薦賢能。並無過二人。五品至庶士。並爲薦狀。具論材行之實如其式。
 
25
一。朝廷設一院。名以延英。凡被薦之人。時在職者外。並召致優禮。視品給俸。前衘則量品給俸。儒士亦給廩俸。如今付軍職祿例。而不遽加以官。只以應敎命名。俾羣居講磨。凡有政治則委之詳定。凡有典禮則委之討論。使政府政曹近侍之臣。互與相接。時賜召對。人多則輪宣三四人。講問治道。居一年後。論其才德而命之官秩。詳程子延英劄子。○與選擧篇首段及進士院規制。
 
26
參考。或曰不必如是。凡被薦之人選士及已行顯職及學行明著者外。政府,政曹,憲府合坐講試。旣除官則必自上引見詢治行。如此如何。曰以今言之。如此亦可。然開試取士。本非古義。且令盡擧羣經一試。何能察其人乎。必如右法然後上下左右。十分恰好。而實有無窮之效也。
 
27
一。凡誤薦者罷職。其情狀可恕者。降年祿周年。餘皆罷職。所擧人若犯贓汚敗常等罪。加一等論。所擧二人以上。各加一等。罪至除名爲民。其徇私故擧者。以欺罔論。有因奸納賂而擧者。容受囑托而擧者。知其不善而故擧者。皆以罔上論。苟其才德可擧者。雖其子弟。不以私論。其薦賢者。特加㫌擢。賞賜進秩封爵。唯其所當。凡論賞罰。除庸謬無識者外。必待任久功罪著明然後乃行。○雖擧主已沒。應奪官者追奪。幷罷其蔭應進職者追贈。幷有蔭有謚者。隨其善惡亦改之。
 
28
一。凡職在應薦而不薦士者罷職。
 
29
薦狀式
 
30
某官無官則隨其本稱。幷其所居。姓名。
 
31
某職臣某謹啓爲薦擧事。右件官無官則稱人云云。論其學術行能之實。唯其所當。可堪某任。或云可以任某事。若才能兼備則亦具論所宜。臣知賢不敢不擧。或云臣所諳知。不敢不擧。如或任後贓汚敗常及疲懦殘酷違法害民。兵職則稱兵。隨事所當。甘與同罪。謹具啓聞。伏候
 
32
敎旨謹啓。或以此意。隨宜措辭爲狀亦可。薦二人則狀內幷論。不必別爲二本。
 
33
年月日某職臣某。
 
34
若任後所保擧人有變節渝濫者。擧主具狀申述及自爲按劾者。原其罪。自唐有此議。至宋爲著令。
 
35
丘濬曰擧主連坐之法。行之久矣。此又立擧主自首原罪之法。此法苟行。則所擧及受擧之人。咸知誡矣。
 
 

1.4. 自代

37
凡內外三品以上及臺諫,侍從,史官亦在其中守令,敎官初授。上章讓一人自代。乃拜命。若在外除朝辭赴任者則否。○其所推擧。於本職階品。無過行守之例。或賢能卓異則亦許不拘階品。其狀式畧如韓退之及朱子文集中所載者。每官闕則政官以其見擧多者。審量而用之。觀其所讓。其人之賢否。亦可知矣。
 
38
唐德宗時。令常參官上後三日。擧一人自代。宋眞宗復擧官自代之制。常參官及節度觀察防禦使刺史少尹畿赤縣令幷七品以上淸望官。授訖三日內。上表讓一人以自代。在內者於閤門投下。在外者附驛以聞。其表付中書門下。每官闕則以見擧多者。量而授之。
 
39
丘濬曰唐宋擧官自代之制。蓋本魏劉寔之論。此非獨可以見其人才用之實。亦足以崇推讓之風焉。又曰擧官自代之制。誠能擧而行之。吏兵二部。各立簿籍二。編次所讓表狀。一以進內。一以留司。據此以爲銓用陞擢之資。其於進用賢才。不爲無益。
 
 

1.5. 勿限門地

41
凡用人惟其賢才。勿論其門地。任官惟賢。位事惟能。改今門地之弊。幷除署經之法。
 
42
或曰今署經法。亦是審官之意。而幷去之何也。曰所謂署經者。只是使新除官。自爲書納其內外四祖及妻內外四祖之官職姓名。而兩司考之。許其行公與否也。是其所審者。先世官職耳。本不干於察其人之賢否也。徒崇門地之弊。而深有乖於擇賢任官之義。不可不祛者也。
 
43
趙重峯東還封事曰臣竊見皇朝作人之路甚廣。惟其有才則不論其門地。如孫繼皋葬師之子而今爲修撰。成憲丫頭婢妾之名之子而今爲編修。許三省擧人而今爲山西御史。其他國子監博士,助敎,學正,學錄等官。以擧人貢士充補者。不可勝數。蓋豪富之家。專習驕淫。鮮克由義。而子弟無賴。則反不如寒賤之士。動心忍性而增益其所不能。故雖常民孼屬。不廢其材。科擧之類。徒尚文辭。少有飭行。而浮躁無實。則反不如歷仕之輩。畏人恤言。而當事盡職。故雖擧人貢士。多出於顯途。此皇朝之所以立賢無方。而能撫眾御遠者也。我國取人之路甚狹。鄕民欲敎其子者甚鮮。其中號爲巨擘者。得補校生。則深幸而自畫。中表賤族則雖有良材美質。更無振奮之路矣。昔三國雖少。各能保方隅者。以其用人之無間也。蓋自高麗中葉。權臣當國。將恐忠智之士。起自草茅。而有妨於己私。謀廢庶孼之科。而賢路漸狹。至於我朝。謀國大臣。祗爲私其子孫之計。而不念萬世失人之憂。幷與再嫁子孫而禁錮之。載錄於令典。雖以殿下之至公。其於揚側陋之事。尚未知爲急務也。頃如李仲虎,金謹恭之徒。雖是庶孼。而終身苦學。力勸後生。先以小學。今之卿士知廉恥而重名敎者。兩人之功爲多。而窮餓而死。臣愚竊恐全防再嫁則范仲淹之才。不用於世。專廢庶孼則李仲虎之流。又餓于時京外。英才罔有成就。而綱倫終斁。害及於國家。今如不世出之主。遠慕成湯。近法中朝。變通有術。期於得人。則隆古之治。庶望於數十年之後矣。柳西崖劄子曰用人之道。貴廣而不貴狹。故云立賢無方。周公擧士。必先白屋。管仲相齊。擧盜二人。晏嬰用一言之善而薦其御者爲大夫。西漢人才之盛。多得於郡縣胥吏。自魏晉以降。始有門地之議。政敎陵替。職此之由。抑臣又有感焉。世治則賢才在上而野無遺賢。故庶績煕而頌聲作。世亂則在上者未必皆賢。在下者未必皆愚。春秋書武氏尹氏仍叔之子。皆門地高顯之人也。而其時如儀封人沮溺荷蕢之流。皆沈淪於卑冗之位。歎息於壠畒之中。世道升降。此其大機。大㮣勿論門地與賤流。唯賢才是求而已。我國多用南方之士。而西北則絶無焉。其實西北亦未甞無才。特以地遠而攀援之勢少也。間擢其表表者而用之。使人才競勸而無間於南北可也。
 
 

1.6. 外任

45
無輕外任。以重民寄。觀察節度。卽古方伯連帥之職。爲任至重。君相當疇咨歷試。必得其人而用之。守令乃人君所與共理天民者。苟非賢才。不可以授。而今俗殊輕此任。宜痛改謬弊。特重其選。
 
46
一。守令必擇賢良識治體眞可以牧民者除授。必以有薦者審量以授。若可合而無薦者。則本曹堂上中薦保注擬。毋或以技流冗員賞除階授。
 
47
一。守令遆還。亦必依古法入見啓事。定著爲式。下直肅拜及差使員上來肅拜則今固行之矣。若於遆來時。自上引見。問以已行及當行政務。則非獨勑勵臣工。於知人理民之道。大有所益。○敎官鎭將同。
 
48
一。鎭將亦定爲實職。而愼擇以用。今僉節制使萬戶高其品秩。而例不以爲實職。或以閑良直授萬戶。遆任後還爲參下。故萬戶之職。尤爲冗賤。鎭帥爲任極重。豈可如是。宜釐定其品。申明爲實職。依守令例。必以有薦。廉能有將材者擇用。而以經行六品職者除授。如有不次擢除者。則亦實陞其品。依守職例加階。毋或以無識之輩。循例以授。
 
49
旣爲久任。則邊遠鎭將。授以南北遼隔之人。事未便宜。其不可拘者外。例以其道及近道之人擇授。非獨鎭將。凡驛官敎官州縣之職。皆宜如此。古者封國之時則姑勿論。漢世牧守。亦皆自署長史別駕督郵津關鎭防之官。例是其地之人。故能吏民相諳。事擧而人安。後世授官。率皆苟充。而南人赴北北人守南者。多遠隔骨肉。不習鄕土。非但私情不便。官事甚多弊害。操用人之柄者。不可不知此。若其有父母年老者。則今法亦有親年七十以上者勿授三百里外遠邑守令之文。此宜均行於諸任者也。或以爲若果如是則不無拘泥之弊。不然也。此爲其職任之彼此等者爾。若地或特重。事或加緊。非其人不可者。則本不在此例也。
 
50
栗谷告于宣祖曰。王政莫先於愛民。而愛民之實。莫切於守令。漢宣帝有言曰民所以安其田里而無歎息愁恨之聲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宣帝雖傷於綜核太甚。而此言則深知求治之要務也。是故周之六卿。分理六鄕。漢之三公。先歷三輔。誠以公輔之材。非試於臨民。則無以驗其實故也。至於今之監司。古之方伯周召之舊職也。其責莫大焉。豈可諉以外任而輕視乎。今日用人。輕外太甚。文官之稍有名望者。一切不任守令。必爲物論所棄。然後乃得分符。是故爲守令者。自知前程不遠。不復爲盡心撫字之計。善者隨分度日。惡者瘠民肥己而已。民生安得不蹙哉。監司之除。雖重於守令。而亦不精擇。堂上二品之列負時望者或授其任。則憮然自失。疑有物議。苟無別擇之命。則率擬充位之人。巡遊列邑。不過載妓縱酒而已。黜陟安得公明乎。民爲邦本。而撫民不得其道。誠可歎也。臣請文官在臺侍之列者。輪次補外。觀其政成。驗其賢否。然後還除內職。循吏則超資擢用。使一時登庸者。多出於州郡。且揀大官之才德兼備者。委以方伯之任。勿以周年爲限。各於諸道擇巨邑設營。使率家眷。久於其任。責以成效。入則俾參朝政。無重內輕外之弊。夫如是則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庶有治平之望矣。
 
51
又曰生民休戚。繫於守令。軍額虛實。關乎邊將。黜陟當否。在於監司。守令非人則輦賂媚權。肥己瘠民。邊將非人則剝割軍卒。隳損武備。監司非人則務報恩讎。不察民情。夫如是則雖聖君賢相。日講治道。而澤未及下。化不被外。四境之內。終無可治之理矣。伏望殿下別擇剛明仁厚可任方面者。以爲監司。責之以陟罰臧否。化民成政。而其殿最不公。無績可紀者。顯示譴罰。勿使登庸。又令廷臣各薦堪爲守令者。必擇廉能忠恕者。出爲百里之宰。責之以蘇殘起弊。得民歡心。而其怠事虐民者。按以重罪。並治擧者。至於鎭帥堡將。亦以公道拔其有才略操行者。而毋得以貨利之多少。定其高下。則庶乎碩鼠屛息。金湯守固。而生民始有樂業復舊之望矣。
 
52
按朝廷者。出治之本也。州郡者。承治之任也。雖有內外本支之分。然所謂出治之本者。不過省府宰輔而已。其餘諸司則皆各分一事者也。若守令則分王民而親代其治者也。然則不擇守令之官。不重守令之任。而欲致治者。無是理也。古人云輕郡守縣令。是輕民也。民輕則天下國家輕矣。亶其然乎。我國輕外殊甚。至於近世則又直爲示貶之遷。應求之除而已矣。
 
 

1.7. 參謁

54
凡參謁依今例。新除京外堂下官職者出使者。並於議政府吏曹西班則兵曹。屬曹參謁。毋過十日。
 
 

1.8. 褒貶

56
○凡褒貶。每歲季月。各其司堂上官及屬曹堂上官。外則觀察使節度使等。第其屬治理功過啓聞。臘月十五日開拆。○凡京官任滿八朔。外官任滿周年。乃入褒貶。褒貶官新任未滿六朔。則前官等第。前官或犯罪死亡。則待滿六朔乃等第。守令則觀察使等第。而與節度使相議。邊將則節度使等第。而與觀察使相議。乃行黜陟。陟謂加階。
 
57
臺諫亦其長官等第。今法臺諫無等第。未爲合當。臺諫雖有相規之義。然亦無因此而長官不可等第之理。非獨臺官。古者百僚皆有相規之義。而皆相統承。
 
58
一。京外褒貶。分爲九等。用唐考式。見下必其善最。一一從實。今百事偸廢。而褒貶尤爲虛事。尋常俗下之吏。亦第爲上。而人熟見聞。不以爲異。必須痛革此習。然後方得事歸於實。其上等高第。蓋設等而待其人耳。非常流所可當也。若或於善最之外。別有可嘉。居殿之外。別有可責者。亦皆從實具論以聞。
 
59
一。或有等第失實不公明者。政府政曹憲府紏覈。幷改正其等。○若徇私罔上者。則自有其律。
 
60
上上加三階○階卽所謂資也。加二階加一階。
 
61
中上連中上。依上下論。中下連中下。依下上論。
 
62
下上降半祿六朔。罷職。罷職奪告身三等。
 
63
凡遷官者。皆於任滿後。視其績考。隨階以叙。其有行守則無過三階。
 
64
凡奪告身後。雖叙用。從所降階。
 
65
凡加階除超遷以才德卓爾不次超遷者。階亦特陞。從守職例。及勳勞特加者外。一以其考乃加。如今年例及因慶別加之類悉罷之。子弟代加。亦一切罷之。
 
66
京外官雖加階。必待任滿。然後乃視階升叙。
 
67
如有異績上考。上中以上上下二考同。准職者特陞堂上階。待任滿遷官。京外官皆然。今京官准職者。陞堂上階則卽遷去其官。蓋諸寺院正不重其責任。而官皆數遆。故因而成規耳。宜一同外官。雖陞堂上階者。仍居不遷。古者有善可褒則陞其品秩。而官則或終身不遷。無內外之殊。必如此然後可以擇人委任而久於其職也。
 
68
堂上以上。乃命德之選。非德績治理之著者。不可以陞。如今都監,都廳,鞫獄問事郞例加及武官喜報先來之類。無可論已。此類今例爲加資。謬規之甚。或酌宜賞賜則無妨。至如冊誌文字製寫者。雖與彼有間。以此加資。亦非古義。代以他賞典可也。或車馬或金帛無不可。○又今八十以上者。勿論庶賤皆加資。此雖似好意。亦未爲當。蓋貴德老老。本不相混。宜定以每歲賜之米肉也。
 
69
按褒善而貶惡。勸懲之大者也。然必待善惡之著而後褒貶得其當矣。唐虞之際。三載考績。三考黜陟。是必待善惡之著也。至于成周。冢宰歲終受會。詔王廢置。三歲計治行誅賞。疎數異制者。恐或怠弛而因時損益也。自是以來。漢晉唐宋。皆一歲一考。而其黜陟之典。間或不同。逮及大明。乃三載一考。三考黜陟。復古法也。然其爲制也。每官滿三朞者。上其功狀。主司書殿最。轉送于御史。吏部亦書殿最。其殿最有三等。一曰稱。二曰平常。三曰不稱。引奏取旨令復職。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通考。以定升降之典。此則與歲終總會廢置者異矣。未知其可也。我國則六朔一考。殊無據績考實之意。今之例爲虛事而遆易尤促者。蓋以此也。如欲酌古今之宜而定爲可行之規。莫如每歲終一考。卽行升卽加階黜也。所以卽行陞黜者。封建廢後任職不古。欲待積歲而行之。則其間事爲更改。黜陟無所施者多。人不知褒貶之實矣。莫如便行升黜之爲善。又按褒貶之法。旣得嚴明。返於實事。則除害事虐民不可暫居者外。皆待褒貶。不可如今數數罷黜也。
 
70
唐考課之法。百司之長。歲較其屬功過。差以九等。凡流內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淸愼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自近侍至于鎭防。並據職事。目爲之最。凡二十七焉。一曰獻可替否。拾遺補闕。爲近侍之最。二曰銓衡人物。擢進才良。爲選司之最。三曰揚淸激濁。褒貶必當。爲考校之最。四曰禮制儀式。動合經典。爲禮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諧。不失節奏。爲樂官之最。六曰決斷不滯。予奪合理。爲判事之最。七曰部統有方。警守無失。爲宿衛之最。八曰兵士調習。戎裝充備。爲督領之最。九曰推鞫得情。處斷平允。爲法官之最。十曰讐校精審。明於刊定。爲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納明敏。爲宣納之最。十二曰訓導有方。生徒修業。爲學官之最。十三曰賞罰嚴明。攻戰必勝。爲軍將之最。十四曰禮義德行。肅淸所部。爲政敎之最。十五曰詳錄典正。詞理兼擧。爲文史之最。十六曰訪察精審。殫擧必當。爲紏正之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無隱。爲勾檢之最。十八曰職事脩理。供承彊濟。爲監掌之最。十九曰功課皆充。丁匠無怨。爲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時。收穫成課。爲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謹於蓋藏。明於出納。爲倉庫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爲曆官之最。二十三曰古候醫卜。效驗多著。爲方術之最。二十四曰檢察有方。行旅無壅。爲關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擾。姦濫不行。爲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養肥碩。蕃息滋多。爲牧官之最。二十七曰邊境淸肅。城隍脩理。爲鎭防之最。一最以上有四善爲上上。一最以上有三善或無最而有四善爲上中。一最以上有二善或無最而有三善爲上下。一最以上有一善或無最而有二善爲中上。一最以上或無最而有一善爲中中。職事粗理。善最不聞爲中下。知識不明處斷失理爲下上。背公向私。職務廢闕爲下中。居官諂詐。貪暴無狀爲下下。此所謂九等也。善最之外。諸州縣官人。撫育有方。戶口增益者。各准見戶爲十分論。每加一分。各進考一等。若州戶不滿五千。縣戶不滿五百者。各准五千五百戶法爲分。若撫養乖方。戶口減損者。各准增戶法。亦每減一分。減一等。其勸課農田。能使豐殖者。亦准見地爲十分論。每加二分。各進考一等論。其有不加勸課。以致減損者。每損一分。降考一等。若數處有功。並應進考者。並聽累加。
 
71
丘濬曰唐考課之法。有可取焉。以其詳於善而畧於最也。蓋善以著其德行。最以著其才術。以善與最。相爲乘除。分爲九等。以考中外官。上者加階。其次守任。其下奪祿罷官。亦庶幾古人黜陟之遺意也歟。
 
72
右二十七最之目。固爲詳備。然若膠定其目。則或有拘於格式。未盡事實之弊。守令之任。宰主土地人民。總察百務。非如京官各分一事之比。守令之任。格之以上二十七最之目。亦可兼當數條以上。或不必膠定。隨事作目。以著其實亦可。此但論二十七最之目耳。若四善則當一遵其式。又守令殿最之外。每三歲卽田籍式年。較其田戶增減。以驗撫育勸課與不能者之實事。其有增墾田。墾田。卽有管受墾耕之田。蓋田制旣行則人配於田。自然合爲一事。各准見田爲十分論。每加一分。各進階一等。其減損者亦如之。各降一等。以爲定式。此則其任滿二歲以上者乃論如法。
 
 

1.9. 收叙

74
凡收叙。每年冬或云每三年爲是。該司錄奪告身及罷職者啓聞。仲冬望後。各具罪名啓聞。揀其可疏叙者。季冬初。旨下該曹。
 
 

1.10. 議謚

76
凡謚公卿應謚者卒則及葬。該司議謚以啓。葬前或有故則勿出朞年。○宰相行事美惡。國人所共聞知。不必待其行狀之文。且不必子孫請之然後乃議。
 
77
柳西崖曰古人重謚。我朝自明宗以前。應謚者多得謚。近年以來。幾於全廢。
 
 

1.11. 追贈

79
凡追贈若其以忠賢特贈者。則若近世先賢忠臣褒贈之類。其子孫承蔭等事。一依已行者例。
 
80
○宣祖朝栗谷啓上曰。天官爲任至重。昔之居是位者。以國政世道爲己任。鑑別極其明。掄選極其公。主張一時淸論。而郞僚只補其所不逮而已。今則館閣淸選。一委之郞官。無復置意於其間。只以注擬微末之職爲己責。而亦復瞻前顧後。以請托高下爲輕重。就其中公私相半者則時論稱善焉。故淸議在於郞僚。而不在於長官。由是冠屨例置。不成紀綱焉。昔者該官各執其職。正事格王。恩命雖出於上。而如不合公議。則必覆逆不已。不以阿從爲敬。今則咸以爲該曹只當奉行文書。如有與官之命則不問臧否。而唯上命是順。此眞所謂三旨宰相者也。吏曹有考功之司。故昔之考功者。檢察百僚之勤慢。有不稱職者。則隨現推汰。故百僚奉職。莫敢怠忽。今則銓曹只掌除授。而其於考課。不知爲何事。用是百司解弛。庶績皆敗焉。今日之政不擧治不成者。良由祖宗良法美意廢却不行。而近日弊習。反如成憲故也。
 
81
在仁祖初。議者言今政事之煩數。皆由於臺諫之數遆。臺諫數遆。亦由於小嫌之皆避。朝遷夕改。有同兒戲。祖宗朝臺諫雖有推考。亦不避遆。兩司互相發緘。則可知避嫌本非祖宗之制也。且或偶感微疾。畧有難便。爭相引告。如恐不及。尤爲未妥。陽城居諫職十年。中間豈無些少疾病。韓愈至作爭臣論以譏之。而亦不聞以此引避也。且古之言官。各自論事。故人人得盡所見。今之臺諫。凡有啓辭。下吏持簡通奔走各員之家。必待歸一然後啓之。以此動彼拘礙。不敢盡言。一有違異。鬧端紛起。朝著之不靖。職此之由。宜悉倣舊制。勿爲避嫌。勿爲呈告。凡有論事。不必合同。亦各自論啓。且今玉堂有劄論之事。苟有異同。則唯多是從。其不肯者。避而不參。亦或有別爲陳劄。以伸己見。臺諫亦依玉堂例。或不參或別陳所見。而其心皆出於公。則自不相妨。如此則言路益恢。而且無紛擾之患矣。時有是議而不改其弊。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十三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2
- 전체 순위 : 112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3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