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二十二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2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兵制後錄

 

1.1. 序

3
軍伍之制。已具於上。此復論城池,兵車,牧馬,郵驛等制。倂附之云。
 
 

1.2. 城池

5
凡城。審度大小之宜。務使適其所當。城雖曰宜小而固。我國列邑城子。太狹窄。或不得容接一二民居。殊甚無意。如此者當拓而廣之。其新築處。則必須審度事實。適當其宜。
 
6
按城。過闊則難守。狹小則無容。是以合制爲貴。古者五板而堵。八尺曰板五堵而雉。二百尺。百雉而城。二萬尺。○六尺爲步。三百步爲里。卽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百雉。乃公侯之制也。天子千雉。公侯百雉。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蓋天子畿內之地。方千里。其城千雉。或以爲受百雉之城十公侯之地。方百里。其城百雉。伯七十里。其城七十雉。子男五十里。其城五十雉也。又周制。天子城。方十二里。周四十八里。公城。方九里。周三十六里。侯伯城。方七里。周二十八里子男城。方五里。周二十里。蓋以周禮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方四百里。諸伯三百里。諸子二百里。諸男百里。而爲制也。二代之制。雖有不同。皆各有規度。而稱其地之大小也。然則今州郡之城。亦當量其土地大小。民物眾寡。而制其宜也。我國山谿不平。邑居多因山。而爲城縱難以一如平地之均齊。酌以古意。而要不失。其地形之便爲可。
 
7
又按傳記。睢陽城中。居人數萬戶。卽墨城中。得牛千餘。睢陽則唐時大邑。固宜其盛。卽墨。乃列國屬邑。而三年圍窘之餘。猶得牛千餘。則其平時城中居民之眾。可知。不然。雖以張巡田單。亦無能保守矣。我國列邑城子。不成模樣。多不得容一民居。如是。安能責人以守乎。凡城池。必須量定規制。容奠閭閻也。我國郡邑無城處。固多矣。其有城者。亦狹窄不容民居。又或有城。與邑治別處者。其不合事理甚矣。甞觀周書云。高勾麗治平壤城。而城內唯積倉儲器備寇。至日方入守王。則別爲宅於其側。不常居之。此蓋亦夷狄遺俗。而至今猶有因習。未盡變也。
 
8
一。築城。必以其時。無當農節。其調軍丁。必依常格除番赴役。愼無格外別調及添役。凡城役。必以冬月農隙之時。不得非時動眾。以防農務。○凡修弊小役。則但可役。以頃夫及雇役。若改築新築。役巨則調發軍士。先計事功大小。量定該用丁夫。只發正軍。勿並發其保。步軍則役三十日。免一次番上及其間習操試射。騎軍束伍軍。則役十五日。免一年習操試射。皆官給糧一旬米三斗。爲式。准役放送時。則(食+高)饗以送。○凡有城役。量其遠近。計調旁近諸郡軍士。畫赴城西。而不必一時俱集。以致煩擾。酌宜定數。每巡毋過千人。或數千人。使之排次以赴。部分精明。無憊力。無惰事。其時若未畢功。停待明年。勿圖速畢。唯以永久牢固。爲務。凡各邑軍士赴役者。雖緫統於城所主將。各其將官。領來監役。○凡有役事。僧徒則自當依例赴役。而亦量定其日數。詳見汰僧條。
 
9
按軍士立役一朔。除其二朔之番。又除試操。有料有保。則軍士役無所若矣。京及兵營。番軍甚多。而平居。別無緊防。可量宜移畫以赴役。其料米。則量留本邑漕稅。又移捧本軍保米。足以支用。若保夫近京。而遠於築城邑。則依常例。收保米於京。而以本處他穀。換支亦可。如是。則雖役軍士。而別無所苦。量其勞逸。州郡當築處。間數歲。次第築之。亦無不可。我國人心怠慢。百事皆苟且憑假。至於城池尤無狀。若是則雖邑皆有城。奚益。合今十城之力。寧築一城。必期永固。必如其制也。習俗苟且。其來已久。殆難以言說開悟。必於一處。先築如制之城。使他處見以取法。可也。若經一番寇難。則庶眞知其利害。而俗亦爲之變矣。
 
10
又按築城。大役也。本邑之力。不足以成之。必須朝廷移合旁郡之力以爲之。古者如城邢城楚丘之類。皆合諸侯爲之者。是也。其所役軍士。雖緫統於城所主將。必各使其本處將領。率來分役。非唯事理攸當。功役易就。凡合大眾。亦慮其或有意外之變。此亦古人處事之道也。
 
11
一。凡築城。切勿多發軍丁。一時促迫。宜量地度功。分人授役。於役丁數內。分爲左右軍。各置領將。每十人。定一牌長。以元軍隊長仍定。或於役眾中。擇定亦可。五人有伍長。此則固自依法。又三十人。定一都牌。百人。置監將。又五百人。或千人。又置別將。皆隨事。量宜定之可也。令各任其功。必以永固爲期。每其分地。各有記刻。或所築不合規制。或疊以塊礫。則卽令改築。十年內崩頹處。監領論罪。各率其軍。自備糧改築事。先爲知委。
 
12
杜佑通典云。凡築城。如城高五丈。下闊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二尺五寸。則料功以上闊加下闊。得三丈七尺五寸。半之得一丈八尺七寸五分。以高五丈乘之。一尺之城積數。得九十三丈七尺五寸。每一人功。日築土二尺。計功約四十七人。一步五尺之城。計役二百三十五人。一百步。計功二萬三千五百人。三百步計功。七萬五百人。率一里。三百步。則十里可知。其出土負簣。竝計其大功之內。○如城濠面闊二丈。深一丈。底闊一丈。則以面闊加底積數。太半之得數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鑿壕一尺得數。一十五丈。每一人功。日出三丈。計功五人。一步。計功二十五人。十步。計功二百五十人。百步。計功二千五百人。一里。計功七千五百人。以此爲率。則十里可知。按此。以中國平地城土築之功而論也。若夫緣山因險石磚以築。則又當參其地形便否人功難易。而爲之量度也。頃聞笠巖山城改築時。西邊二千步。僧軍六千餘名。幷運石築城。十一日畢役。每二步。功易處。三四名。功艱處。七八名。大約二步六名。此是改舊重修也。若新創。則役三十日。可准此。倘令城高池深。不如今之低微。而永得牢固。則每二步。可十二人。三十日役云。
 
13
按近時諸山城之修築。多發軍丁。旬日而畢。而每歲崩頹補築。勞民無已時。而終爲碨礌可笑之城。何望其守國而保民乎。果如此。則寧不築之爲愈也。唯南漢山城。稍爲堅完可恃。然此則三年而畢功。蓋緣當初將吏。不習城池規制。度功不詳。分數不明。旣築而還毁。復築者多。凡事太半再役。故實可一年之功。而枉費三年云。以此觀之。當事者。不先講究規制可乎。又聞前後諸城修築時。自色吏將校以上。至於領將。皆受賄賂。或減軍受價。或稱以知面禮,見將禮。徵索酒食。代納布疋。疲殘軍士。未勞先苦。不可忍言云。凡今役民不給料。不除其本番。都是加役。哀矜莫甚。而此輩剝割如此。僧軍僧將則無此弊云可見今日將領吏胥。自少至老。一心在得習以爲常。無復廉恥。觸事皆然也。嗚呼。不擇任人。不正人心。天下事無可爲也。彼不知先明君德。先立敎化。而欲務事功者。不知孰甚焉。
 
14
麗末。憲司請曰。諸道州,郡山城。國家往往遣使修築。多發軍丁。不日畢功。旋致崩毁。其弊甚巨。自今勿復遣使。令守令徵發傍郡軍丁。農隙修葺。若未畢則停待明年。以爲年例。
 
15
一。凡城高。必五丈以上。城高。皆除垛而言。○京都大城。必六丈以上。若山上城。則因其險夷。量爲高卑。○用周尺十尺爲一丈。紀効新書。城高雖以三四丈爲言。然彼以官尺。則比周尺實加倍矣。垛高一丈。城底四丈。外開濠。濠廣必四丈。深二丈以上。愈深闊愈好。引水成池尤妙。濠岸。亦必築以磚石。凡城自下二丈。斜倚以築。二丈以上。斜直漸上。倭城如此。其雉及瓮城。牛馬墻。並依紀効新書法。新書。每五十垛一雉。更當量其地形。而爲之。大約雉出城外四五丈。則橫長六七丈。○濠岸內築牛馬墻。如其式。若山城地勢峻處及有池濠水深。則不必有牛馬墻。不然。則必有之。○若設雉處。代設砲樓。則尤好。其制見下。如此則不必爲牛馬墻。濠外開路。路廣四五丈。城外三百步內。勿許作家。都城則四百步。○緣山峻阪處。以百步爲限。城內二十步內。亦勿許家。都城則三十步。凡城平地。則不必內平。可令內外並高。其形如墻而厚。中國城如此。其當谷口窪下處。則城內城外。因作堤。以開池濠。可也。凡依山爲城。而一面迤就平下處。則於其內外鑿築池湖。令極深廣爲可。蓋水險。無異山險。而兼有利益也。○城外限內。作家者杖一百毁家。
 
16
按我國山川迫阨。州郡邑城。每以近於山底。被其所壓爲嫌。又有難於跨越溪澗處。此則唯在形勢便宜。不必以跨越溪澗。爲難也。甞按傳錄。中國南方。如浙江紹興等城。皆跨越大水。重設水門。至於三重四重。而檣帆亦緣水出入。本國財力雖不逮。此亦當措置。各盡其事。苟其地形便宜。則跨越川水。不必忌也。
 
17
一。城高如五丈。則底闊三丈。必表裡成築。然後方補土以平內岸。愼勿旋築旋補。使石倚於土。或土石相雜。凡城全厚純石。方面順疊。則雖有大霖雨。永無崩頹。若表石裡土。而使石倚於土。雖裡石而間雜以土。則冬凍土墳。夏霖土濕之際。不久崩潰。○若內外並高。如中國城制。則底闊必八丈。上面闊三丈。城基。必開土深廣固杵。先鋪大盤石。石上引入三四尺。始疊石爲高。自此斜倚。復實土其外。使沒脛而廣杵之。凡城緣山處。則開基勿緣岡脊。必緣脊外。量令垛與脊齊。開基深廣固杵。如法。城腰以下則以大面石釘削。縱疊。腰上則以磚。皆間粘石灰築之。如此則非但永爲堅固。雖是多石之地。城未及半。近石已盡。故未免運於遠處。所以費力尤多。燔磚之功。若比遠運。不啻減矣。戚南塘曰。凡城磚第一。石次之。此言誠是。垛則卽女墻。必以磚。粘和石灰爲之。其造磚時。必依紀効新書之式。若以石則垛口懸眼。難以如制。又易頹落本國諸城。皆垛高數尺。僅及人腰。不避賊九。垛間闊大。容人有餘。又自垛根。成山字形。尤易登越。設高眼而無懸眼。皆犯至忌。宜令垛高必一丈。垛口亦及半開口。其間狹小。而兩邊成脊。便於左右瞭射。改高眼爲懸眼。如此然後可以爲城。其詳皆具新書。且近來諸城。石灰塗其外面。一二年內頹剝無餘。徒費民力。實不得分毫之益。力若不逮。則寧止一面。以待後年。其築處。則必粘和以築。
 
18
或問於戚南塘曰。諸處城池。俱有成制。若如新書之法。將盡易之。貲且不贍。奈何。戚公曰。此法。非盡欲易其舊也。夫力屈擧贏。豈可不察。卽創業之秋。固不能措。圯則修。塡則改。不可如其制乎。舊城身固難易。垛口所費甚微。不可如其制乎。平居重遷眾怒難犯。萬一賊至。順人情之所欲。酌量更改不可如其制乎。改一尺。一尺之利。改一丈。一丈之利。但在適時變通爾。今薊鎭之三屯營城。遵化之縣城如古。北各路之新修邊墻。俱依圖式。言非鑿空。而先事人。惟豫則立。
 
19
一。城有砲樓。一云敵樓。爲第一要法。其制如雉。而但雉城。則只可下臨左右以射。此則直下城底。而中空之。使容人眾。左右前面。多作穴眼。其三面。皆以磚粘石灰築之。其開穴眼。亦令外狹內寬。以便放銃。又眼上。加一直縫。如牛馬墻之制。宜於眼瞭。造磚時。皆作模以造。下安天地玄字銃。次上安勝字銳。其上作樓。以爲射矢瞭望之所。賊若來附右城。則從右穴放砲。來附左城。則從左穴放砲。其在前面者。從前穴放砲。若是則雖萬堞之城。可使數百人守之而有餘。一城不過十數砲樓。而敵兵百萬不敢近矣。西厓懲毖錄曰。古制城。皆有雉雉。卽今之所謂曲城者也。城無雉則雖人守一垛。而垛間立盾。以遮外面矢石。賊之來傅城下者。不可見而禦之也。紀効新書。每五十垛置一雉。外出二三丈。二雉相去五十垛。一雉各占地二十五垛。矢力方盛。左右顧眄。便於發射賊。無緣來傅城下矣。壬辰倭亂。余在安州。一日出淸川江上。思得一策城外。當從形勢。別築凸城。如雉制而空其中。使容人前面及左右鑿出砲穴。可從中放砲。上建敵樓。兩樓相距六七百步。或千步。大砲中藏鐵丸如鳥卵者數斗。賊若來集城外。則砲丸。從兩處交發。無論人馬。雖金石。無不糜碎。若是則他堞雖無守兵。只使數十人守砲樓。而敵無敢近矣。此實守城妙法。其制雖倣於雉。而功勝於雉萬萬。兩樓之間。敵旣不敢近。則所謂雲梯衝車者。皆不得施矣。其時卽啓聞行在後於經席屢發之。又欲使人。見其必可用。而至今因循無一處擧行。
 
20
壬辰亂中。柳西厓作戰守機宜十條。上之其論守城曰。我國之人。最不習兵。其於築城一事。亦全無意思。但從山勢。逶迤作形而已。古之城制。五十垛而一雉。所謂垛。卽今之女墻。雉者。卽今之曲城也。垛之高一丈有餘。故垛內之人。能放意平立。以避外面矢石。我國女墻。則僅至數尺。守城者。鞠躬曲腰。鼠伏以行。而不免於賊丸。此其不可者。一也。兩垛之間。貴於狹窄。纔可放矢眺望而已。使賊不得以踰入。則是乃城制之纖密。而我國之城。則女墻中間闊大。往往可容數人。此其不可者。二也。曲城亦甚稀設。一城之上。但有一二。雖以都城之大。只有東門外甕城。而無一曲城。無雉之城。將何用乎。此其不可者。三也。城上雖有守禦之人。不能引頸下視。則賊之附城下者。終不能禦矣。近世中原有懸眼之制。其法從垛內穿穴。直出城外。使洞見城下之賊。以施格殺之方。此制甚好。但必須多作磚甓。然後可成。今難猝辦。此外又有牛馬墻之制。於城外濠子內。築墻高一丈許。下面鑿大穴。使放大砲。中穿小穴。使放小砲。別使勇力之人守之。與城上人。互爲輔車之勢。紀効新書。所謂任他百萬來犯者。是也。然此則用功旣多。亦必用別人。而守之。非我國今日之力所易言。若一置砲樓。則上項曲城懸眼,牛馬墻之制。兼而爲一。不煩眾力。至簡至易。萬無一失者也。
 
21
趙重峯東還封事曰。臣竊見遼陽以西至于山海一路。距胡地最近以接。長城爲長墻。有濠子。五里各置一烟臺。臺下有小方城。而臺上有屋。城之四隅。各有牌屋。俱覆以瓦。城外鑿濠子。濠子外築墻。墻外深坎數重。坎外或列植楡柳。雖胡兵眾驅。而勢不得奔突也。城中例令五軍丁。率家而守之。丁給月俸。銀二兩半。各墾城旁空地。以爲産業。有警則沿海居民。羣聚以守之。十五里有一小鋪。三十里有一大鋪。城子漸廣。而人居者漸眾。如牛家莊。旣有元軍。而冬月益戍以千軍。器械完繕。而守備周密。凡城頹之處。則官撥銀兩以修之。關內則雖無烟臺臺城。而十五里鋪。三十里鋪。則無處無之。州縣城池。無不牢壯。雖有勁敵。人恃無。皇朝之所以設險守國如此。險之時用。信乎其大矣。我國兩界之地。雖有長城。而馬可超升。雖有烟臺。而人不能居。臺上不唯無城。而無草屋門間。風饕雪虐之際。薄衣戍卒。多有凍死。不待賊來而反走也。必矣。孰肯以死守之。且州鎭之城。齟齬尤甚。如有胡寇。無非一呼而可登者。城中人物。到底蕭索。雖盡男女。或不能守城之一隅矣。至於南道海邊。賊船可泊之處。漁人籬落。多有櫛比者。賊來登陸。而肆其焚蕩。若於浦口設城。多置軍器。有急嚴守。則倭賊不敢舍舟而登陸矣。然今若欲築城而一用民力。則城池未完。而民已不守矣。竊聞各道兵營。歲留私米累千石。而只應私行之請。其他布帛積於無用者。不可勝數。况兵曺歲入之布。空積者甚多。若彼爲兵判爲兵使者。有徇國之志。無營産之念。則出此米布。分募飢民。歲完數城。殿下又捐內需之儲。以補其缺。則彼爲邊將者。雖是至愚之人。亦感殿下之至誠。爭出私用之物。以造築其城矣。
 
22
姜沆曰。臣在日本。見日本爲城邑。必於獨山之頂。江海之濱。夷山之巓。而斲削其四面。使猿狖不得上。其城基廣而上尖。四隅設高樓。最高者三層。主將居焉。軍糧軍器之庫。皆設於樓中。開一門一路以通其出入。城外設長垣高可一丈許。垣中數步設砲穴。垣外鑿濠。深可八九丈。引江水以注之。濠外又設木柵。濱江海處。舳艫相連。精勇之士。環城而居之。問之則曰。獨山之頂者。我可以俯瞰。彼不得臨壓也。江海之濱者。只防一面。事半而功倍也。基廣者。難於衝毁也。上尖者。易以俯矚也。一門一路者。防守不分也。舳艫連江者。防水路也。精銳之環城而居者。爲倉卒易以入保也。我國城池。正與此相反。丁酉之難。賊見湖南諸城。莫不笑其齟齬。及見潭陽之金城。則曰使朝鮮固守。我何可攻陷云。臣又竊念諸處山城。頗與邑居懸遠。臨急。始收邑居之民。使入山城。賊勢稍緩。則愚下之民。顧戀家業。憚其險遠。不肯入保。賊勢旣迫。則扶老携幼。竄匿山野。而又不肯從令。况望其傍邑之疊入乎。今者湖嶺城邑。盡已蕩毁。莫若乘其蕩毁。移設潭陽府於金城山城。省傍近數邑以益之。賊至則因其人。因其城而守之。城守之官。必擇有牧民御眾之才者。久任責成。移井邑長城於笠巖。亦如之。以及嶺南諸山城。盡爲治所。則複屯相望。形勢相倚。此賊不敢如前荐食矣。
 
23
今按姜沆之言。謂邑必就山城。則有難盡施。而城必爲邑居。則深有實見。要當參酌形勢。而措置之。蓋山城之可設邑者。移邑爲治。邑城之可城守者。增拓繕修。定爲當守之城。必有畫一之規。其餘山城之不可設邑。無甚形便者。悉罷之。諸邑之殘弊不成模樣者。省屬傍邑。要使平日所致力者。爲臨亂所必守之地也。今則平時勞眾費財。民力已殫。而臨急委而去之。任其蕩然。此非但官授匪人。民心㥘弱之致。亦緣區畫苟簡。未有一定之計。平時。苟延歲月。臨急。無可恃倚而然也。可勝痛哉。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爲。寧無城無邑。不勞民之爲愈也。
 
24
又按因山據險。比諸平地。難易百什。然山城之地。例多高險傾危。民不得居。若山城而可設邑。則固爲大善。其不可移邑者。莫如設險平陸。因邑爲守。此宜審察山川形要人事便否。而定爲區畫也。若倭人之制。則只可取其城池樓櫓之高深牢固而已。其山頂小城。唯開一門。民不居內。則是所謂倭人土窟。與北虜山寨。其意相近。非所施於體國奠民之地者。故山城而不可邑。則寧堅築平地之邑城。城雖曰宜小而固。亦不可不包納閭閻也。或曰。守城莫如地險。欲守邑城。則其於無地險何。曰。城本所以衛邑。如人居舍有籬以衛之也。而我國邑殘山多。故因有山城邑居之異。其不知本末甚矣。夫築城於別處。臨急。始抽邑居之丁。民不肯入。猝至空城。百爲齟齬。入者亦無顧戀之意。相率而逃。將誰與爲守。其與按平時之舊。因其府庫民物。而與之共守。人各有父母家室之慮者。利害相萬萬矣。假令固守山城。盡棄邑里倉廩人民頭畜。付爲賊屯。則獨守山頂。終何歸乎。必亡之道也。此與倭人北虜之只事戎戰。常屯無家之卒。射獵爲業。逐設山上之寨者。事理絶異矣。
 
25
又戰守。本自相須可戰而後。亦可守也。我國人平居。不知保民練兵之爲當務。而唯以債帥收布。爲常事。及其應變。則以遠避高險。脅息竄身。終不敢窺見城外爲心。若是則雖懸天鐵城守。不可得矣。噫噫。此難與俗人言。唯知者知之。山城雖絶高險。若欲出兵要擊。則自上至下。徑途不便。未易乘機。又旣下至平地。則失其所以爲恃矣。與野戰者無異。而本無家室係戀之心者。尤易於奔散。
 
26
或曰。我國人。例言山城。又謂城宜狹小。或有不甚狹者。則皆欲改築小之。如張晩。近世所謂名將而亦然。何也。曰。非但張晩。西厓所論。亦如此。此蓋今之郡邑。平時皆不成模樣。民戶不聚。絶爲蕭殘。而所謂邑城者。有若貧家破垣卒然當敵欲守。則未及半日而直陷。必奔上高山。依阻巖石之險。然後可以少支。而人民四散。只抽若干丁。猝入空城。故稍闊則不得守。目下所見者。惟此。故意每如是矣。殊不思爲國之道。當定經修制置郡。咸得其宜。而倂今殘零。則百里之地。各有郡邑規模。吏隷皆給廩祿。而至於工商。擧絶橫侵之途。則民聚邑居。屋舍櫛比。市肆成廛。宛如中國之列邑矣。其爲城池。亦包納閭閻。高深牢牡。必如其制。如是則平時萬事。皆有可觀。而臨急城守。亦得堅實。唯如此而後。可以處處捏守。形勢相連。而國以永固矣。而我國人意思。曾不及於此也。自古列邑堅守。或經年閱歲者。不可勝數。遠者姑勿論。向時遼東金州城。亦是平地。而虜兵圍住。三年相戰而不能陷。若如孤絶山城。卒然投入者。則不待數月。糧盡人散。不得保矣。安敢望支過年歲其利害。此亦可見也。大抵城必邑城爲是。非邑居而別設空城云者。皆不思之甚也。
 
 

1.3. 兵車

28
兵車宜審度形便量宜造備以爲軍用。凡兵騎爲上。步次之。而用騎步之法。莫如攝之以車。中國在處。皆可用車。而本國。則山溪多阻。不如中國之便易。然欲制虜騎。捨車不可。宜審度形便。如平壤,安州,義州,咸興,鏡城,會寧鍾城或慶源。等處。及他藩鎭地形便宜處。可設一陣車以備緩急爲當。若然則不徒藏置。待變而已。在平日宜依陣法。配以騎步定爲約束。而操鍊時。車亦同出。習陣。又凡有載運輸。將之事去。其木牌兵械。用此運輸。亦有益矣。○凡制南倭。莫如舟師。制北虜。莫如車戰。謀國者。不可不深爲講究也。
 
29
高麗顯宗時。契丹主自將步騎四十萬。冰渡鴨綠江。都統使康兆出通州今宣川以備之。分軍爲三。以劍車排陣。丹兵至。合攻之。無不摧糜。宣宗時。西北面兵馬使柳洪。請造兵車。藏之龜州。以備不虞。制可。
 
30
頃在丙子之難。虜直抵京都。西路諸帥。皆入山城。虜騎睨而過之。而不敢下城出戰。若令有車。則塞路結陣。欲戰則戰。欲守則守。戰守皆在我爲一事。虜人焉敢直過。此可見設險禦衝。伺便出奇。莫如車。况治國家事力。完復將興師出塞。躡虜庭而問渠酋之罪。則非車以行師。不可以有濟也。古人謂車爲一陣之介。有脚之城。是實驗之言也。
 
31
按車之用。大矣。而在行師爲尤重。一。可以止衝突。二。可以載糗糧兵裝。三。可以捍禦矢石。四。可以冒敵前進。五。可以藏騎伺便。六。可以庇雨雪舁病卒。又行則爲陣。止則爲營。行師之用。莫善於車。是以古者出兵。必以車乘。凡言千乘萬乘者。是也。而傳所謂鄭之先偏後伍。楚之左右二廣者。亦此制也。自秦以降。車乘之制。雖廢不行。然漢衛靑。出塞擊匈奴。以武剛車。自環爲營。而縱騎擊虜。晉馬隆。討樹機。能以偏廂鹿角車。轉鬪千里。遂平凉州。則漢,晉之際。尚有用車。取勝者矣。宋時名臣謀將。多建造車之請。而時無用將之君。安可語夫用兵之具耶。我國山谿險阨。說者謂不便用車。是固然矣。然沿路郡邑。亦多平易處。其阻阨處。亦不至不得經越。古法曰。易野。車爲主。險野。人爲主。解者謂易野。非不用人。而主於車。險野非不用車。而主於人。則是雖險野不至全不得用車也。史稱李陵擊匈奴。出塞行三十日。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値。圍陵軍。陵居兩山間。以大車爲營。引士出營外爲陣。擊斬甚眾。又今虜俗專用騎戰。然而丙子之難。虜自瀋陽。車載大砲,軍裝。歷平安,黃海。以抵南漢,江都者無數。以此見之。則在乎將之。能運用而不專在於其地之險易也。如國家修擧軍制。而知兵達古者任閫寄。以經紀。則必有以識其便否之所在矣。後世說者。如馬氏,丘氏輩。皆以爲車戰。中國與中國人戰之法。若與戎虜戰。則不可用車甚矣。其不思也。夫中國與中國戰。車固爲要。而中國與戎虜戰。則尤不可以無車也。近世戚南塘。在南方。平盜禦倭。則能以徒成功。而及其鎭薊。則造設車戰。然後乃得懲虜。乂安邊境。其實效。於此可見矣。至若本國。則地勢不平。用車宜若可疑。然苟深察之。則亦不至不得用車。頃自南中往京都。地勢平否。諸郡一樣。而其道路修治處。皆可行車無滯。平時道路橋梁。亦是王政之緊切者。我國百事苟且。唯知委靡。若不擧人事。而徒委諸地形。則雖中國。豈無溪澗丘陵乎。况車戰。非以南方之車。運防北邊。北方之車。運防南徼也。若如此則雖騎步軍。豈非疲擾取敗之道。運行不過近道。相地以成陣。當途而禦衝。豈有不得用之理。若夫出奇追擊。則車營本配以騎步。車以爲衛。騎以爲奇爾。便可開營出騎。唯所便當。非可以車。逆峻坂馳險阨也。是以。戚公之法。車營常于近便。鎭城沿城爲衛。使車城相依。禦衝出奇。豈非萬全之法乎。近有李之者。歷習戎事。常言制狄。莫如車戰。我國實無不可用。苟車不得經越處。則行師之法。必成列而行。雖騎步。亦是危險。不可行處也。甞自造簡易堅緻之車。以示可用。此非空談者比也。大抵萬事中國所當行者。東國亦無不可行。古時所能行者。後世。亦無不可行也。
 
32
一。造車參覈。古今眾制。務得便宜。以爲製。晉馬隆偏廂車鹿角車。唐馬燧戰車。宋張行中所造兵車。魏勝如意車等。其制大略不相遠。宜詳求古人已試之法。制爲適用之車。使輕捷堅緻。要令一二人。可以推挽。而外施穴牌槍戟。敵不敢近。又可以放矢砲。而禦來箭爲妙。若其配以騎步。行爲陣止。爲營之制。則具在陣法圖說。
 
33
按古者。兵車爲常戰之具。故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彼此同一其制焉。後世車乘之制旣廢。往往有用車者。而人自爲製。隨其形勢。運其智巧而創爲之。然善用之者。亦可以取勝矣。今宜參覈眾制。擇其便宜者而制。爲人推輕車。使適於用。可也。
 
 

1.4. 牧馬

35
各處牧塲。必相宜馬之地。地形便當處置之。須令寬廣。凡置塲。必擇宜馬之地。地形便宜。水草豐腴處。卽今牧塲之不合者。罷以與民。其定置處。則必加展其圍。令極寬廣。以蕃孶息。勿使如今數數置之。處處零碎。有害於民。而無實於用。
 
36
按我國設牧塲。皆於海曲洲島。而其數至於百有二十餘所。國內八道。獨江原道無牧塲。京畿三十塲。今有馬者十六所。忠淸道十塲。有馬者四所。全羅道四十二塲。有馬者十四所。慶尚道二十一塲。有馬者四所。咸鏡道六塲。有馬者五所。黃海道十塲。有馬者七所。平安道四塲。亂後皆廢。緫之牧塲百二十三所。有馬者五十。濟州及箭串牧塲。不在此數。其散漫零碎如此。又宜馬之地。莫如西北。而南方極多。西北反少。是措置之未盡其當者也。昔唐置八坊於岐,豳,涇,寧。地廣千里。以大僕少卿張萬歲。領羣牧。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餘匹。是時。天下以一縑。易一馬。唐馬之盛。古今稱之。本國縱不能如中國之爲。宜擇宜馬處。展寬塲阹百餘里。或數百里。幷諸塲而合設。其餘則罷以與民。一道無過一二塲。其最多處。亦止三四塲。又修西北牧塲。並如其制。如是則無零碎難理之弊。無處處擾民之弊。馬政易擧。而孶牧蕃盛。軍國之用。無憂不贍矣。今設塲必於海島者。欲省其築砦之費也。然海曲之地。民利所資。則率爲塲占。而至於山野荒曠之地。則乃無一所。是未可知也。長嶺以西。山多人稀。不能耕墾。棄爲空地。而宜於畜牧處甚多。如江界理山寧邊等處。必有宜牧之地。然以其近邊。今姑勿論。甞觀鐵原淮陽。亦合設牧。若擇置一塲。則非徒變柔弱爲强馬。亦變棄地。爲有用。甚爲便好。或者以四圍設砦爲難。又以虎豹之害爲慮。然設砦一時之勞。安可以此廢萬世之利。凡役優價雇人。則無怨矣。虎豹之害。則國典自有兵使守令。率兵捕殺之法。又令牧子輩。人習鳥銃。隨卽捕獲。而不奪其皮。使自爲利。則爭先捕殺。可無其患矣。
 
37
又按政在得人。唐世亦得人委任。故能致其蕃。司僕之官。必簡選久任。然後可責馬政。若如今之朝改暮易。名爲主馬。而不知馬政。則萬事無望矣。
 
38
一。牧子以本塲附近畫定。受田一頃。免原稅二斛地。卽遞減二等收稅也。○勿論良賤。以本塲附近定之。免其原稅二斛地。又免頃夫柴草冰丁之役。其數則隨馬羣多少以定。
 
39
或曰。牧子但主放塲之馬。而無他事。恐不必給免稅。曰。牧塲之馬。固無喂養之事。然每羣輪定。一人看牧。又秋冬積蒭造穿。雪深時。使馬入庌避雪。給蒭吃之。然後可致繁息。雖曰但主放塲之馬。不爲無事矣。又閱馬之時。奔勞又多。然則其役亦不輕歇矣。本無給保。不可不給免稅也。○聞今濟州牧子。其苦無比。頃年御史李慶億。啓聞。特給保。然其苦猶難堪云。必是自前朝家所徵。或官員私事謬弊成規。不一其端。而使民至此也。當一依定法。盡革其弊也。若其牧子規制。則一同諸處。不可有彼此也。
 
40
每雌馬一百匹。雄馬十五匹。爲一羣。牛同每一羣。定羣頭一人。牧子內以良人信實者擇定。羣副同。羣副二人。牧子七人。
 
41
按大典雌馬百匹。雄馬十五匹。爲一羣。定羣頭一人。羣副二人。牧子四人。今因此制。而其役爲苦。故加定三人矣。中朝制。則每馬十匹。定羣頭一人。五十匹。定羣長一人。未知其制孰便。更當詳之。
 
42
周禮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三乘爲皁。皁一趣馬。三皁爲繫。繫一馭夫。六繫爲厩。厩一僕夫。六厩成校。校有左右駑馬三。良馬之數。按此趣馬,馭夫,僕夫。乃校人。太僕之制也。若辨馬等之所宜。擇其良爲種育。實京外馬政之大段先務也。
 
43
一。每塲擇定。馬醫一人。受田二頃。牧子所受外。別置馬醫田二頃。以能知馬疾者。定授。亦依例免其保布。又免雜役。
 
44
一。罷今各處監牧官。以本地守令兼任。守令兼察。而貳官傳掌之。
 
45
卽今牧子之不堪其苦。㮣是別置監牧之故也。然不別置官。牧政虛疎。置官則牧子先弊。大凡唯在得人與否而已。然只論其法制。則若每塲馬。至四五千匹以上。則牧政浩煩。不便於兼察。宜合就近一二塲。置官以領之。若止數千匹。則徒益民弊耗公廩。而實無益於馬政。莫如邑官兼任之善也。若遙合眾塲。而置一牧官。則尤無益而多弊也。
 
46
蓋監牧之制。始於唐。唐則別置其官。宋則以本州官兼領。
 
47
一。每歲冬點閱成籍。上該司。幷其孶息駒。具年歲毛色成籍馬。皆第。以上中下牛同此。
 
48
每一羣。定以孶息駒三十匹。一年孶息。當不減七八十匹。而從減以定。官擇可合者外。餘數雖多。盡以許給。其或不勤看養。致不足者。論罪准數。牛則一歲孶息。定以五十匹。其息良馬十匹以上。賞給籍內馬一匹。如有異駿者。又量宜加賞。其遺失故失者。皆准數追徵。凡遺失馬牛一匹。笞四十。每一匹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追徵故失者。馬。納皮鬃尾。牛。納皮筋角追徵。凡徵必以代馬代牛。勿以布。其年過二十歲。死者勿徵。牛則限十五歲。○只納皮鬃尾筋角。下同。虎豹嚙死者。天行馬牛疫死者。勿徵。必審實。然後施行。
 
49
一羣。雖曰百匹。駒不離母。則其實不止百匹也。
 
50
按大明律云。騾馬一百匹。爲一羣。每年孶生駒一百匹。一年內止有駒八十匹者。羣頭羣副。笞五十。七十匹者。杖六十。死者失者。並准徵法。雖如此。然中朝議者。以爲賣三子。不足以償馬。本國大典。一羣一年孶息駒八十五匹以上者。羣頭加階。連三年未滿三十匹者。監牧官罷黜。遺失者。論罪准徵。故失者。減數追徵。然卽今牧子最稱偏苦。而馬亦漸耗矣。中朝人有請酌定中數。其年踰數者。除以補他年欠闕之數。今年不足。明年補之。種馬死者。卽以駒足其數者。此語誠是。若今從輕定數。而數足之外。則許以與之。使之充補其不足之時。故失之償。則官有一定之數。不難檢察。下無欺隱之弊。各自勤勸。而牧子之役。亦不爲偏苦矣。豈非至計要法耶。是雖似太輕。若緫計年歲之久。則一郡一歲。得三十匹。十年得三百匹。而其間所生之駒。又爲生駒。不止五六百匹。馬畜之蕃。將不可勝用矣。
 
51
一。多貿雌雄驢騾。同放諸牧塲。以廣孶息。國中驢騾甚稀。商賈輸駄。皆用馬力。以故戰馬尤乏。若貿雌雄騾數千頭於遼廣等處。置之司僕,濟州及諸牧塲。與馬雜畜之。則可爲百世之利矣。
 
52
一。牧塲內。或入虎豹。守令節度使。登時捕獲。牧子不卽告官者。重罪。不卽捕獲。致殺馬牛五匹以上者。守令兵使。依法典論罪。○若牧子及凡民私先捉之。則重賞其人。切勿如今奪其皮。
 
53
一。築塲軍,驅馬軍,牽馬軍。皆以募軍。修砦。巨役也。故別用募軍。爲之。若小小補頹。則令其牧子修補。驅馬軍卽閱馬時。驅聚之人。不可以牧子獨當。故添用募人。牽馬軍。牧馬上京時。牽去之人也。今大同事目。亦皆自公家給價雇人。爲之牽馬軍。則一路邑傳遞以送。
 
54
一。牧馬上京。每年一次。或間年一次。當量宜定其式。定數以上。其數則量宜定之。皆有常式。罷今數數進納之弊。今濟州上馬。有冬至進上。正朝進上。誕日進上馬。又有遞任馬年例馬歲貢馬。多者數百匹。少者數十匹。或三四匹。頻數調送之際。其弊不可勝言。實則無益於公家。而故令貽害於民。豈非弊法之甚者。宜改此弊。量宜定數。歲一上馬也。令諸處牧塲。未知其事之如何。而若省諸零散合。置一大塲。則大㮣當同此。
 
55
一。司僕馬。罷今分養各邑之弊。今司僕馬。每歲抄其羸者。分送遠近諸邑。定期待肥。還納其不肥及故失者。懲罰守令。守令又徵其價於民。各邑人受去來。納道路耗費。本司官吏。乘時誅求。又不可勝言。直當罷革此規。
 
56
或曰。司僕羸馬。若不分送於各邑。則司僕難支。奈何。曰。國制。司僕馬當有定數。旣量。是以。定蒭豆吏僕之數矣。唯在官察其任。用節其宜而已。有何不足之弊。難支之患乎。就令欲加馬數。則今雖分送。亦會減其蒭豆之費。與其等減其費。孰與移彼之費。加定司僕。而絶其守令之徵。道路之耗。誅求之奸乎。其不思甚矣。
 
 

1.5. 郵驛

58
郵驛。每三十里一置驛。必須臨當道路。得其形便。今諸驛多不傍臨道路。或僻在三四里外。甚非置驛本意如此者。悉可移正。兩驛相距。固以三十里爲限。然必得地形。可奠民居。然後乃爲設驛。雖或微過不及。卽相其地勢。所便。道里衝要。而務使得宜。但必使當道耳。其在郡邑營鎭關堡者。必使傍附而設。○按卽今站驛太廣。宜加設處。往往有之。高麗時。國內諸驛。緫七百八十一。而本朝則五百三十八。以此觀之。亦似太省。當審量補闕。使得其宜也。至於察訪。必合眾驛而置。當量其統領遠近之宜。不可頻數貽弊。亦不可太遠不便。卽今察訪似爲過多。而南北不均。平安道內只二察訪。慶尚道則至於十一察訪。合有增損。宜於慶尚道省其四五。平安道增置一二員。可也。詳郡縣條。
 
59
卽今國內察訪。緫四十。高麗時緫二十二。凡損益之際。宜深思其宜也。
 
60
一。驛馬及驛吏卒田。皆以大中小路。分九等定數。道路分等。如自京都至開城府。爲一等。凡言自某至某者。單指其直路。其左右傍隣驛。則勿論。下皆倣此。自開城府。至平壤爲二等。自平壤。至義州爲三等。自京都。至稷山。至竹山。至永平。爲四等。自稷山。至全州。自竹山。至尚州。自永平。至咸興。爲五等。自京都。至利川。至原州。自開城府。至海州。自平壤。至寧邊。自稷山。至保寧。自竹山。至淸州。自尚州。至東萊。至晉州。至固城。至蔚山。至昌原。自全州。至康津。至海南。至順天。自咸興。至會寧。爲六等。自京都。至江華。至春川。自原州至江陵。至三陟。自春川。至杆城。自淸州。至星州。自忠州。至安東。自平壤。至江界。爲七等。其餘爲八等地最僻。人事最簡者。爲九等。路之類。然如今峽邑僻地。本處人事雖簡。亦有站程要緊處。雖非自京達外。而外方相通之路。亦有煩要處。當一一量宜以定。
 
61
驛馬。每驛一等路。大馬八匹,中馬十三匹,小馬十五匹。合三十六匹。二等路。大馬七匹,中馬十二匹,小馬十三匹。合三十二匹。三等路。大馬六匹,中馬十匹,小馬十二匹。合二十八匹。四等路。大馬五匹,中馬九匹,小馬十匹。合二十四匹。五等路。大馬四匹,中馬七匹,小馬九匹。合二十匹。六等路。大馬三匹,中馬六匹,小馬七匹。合十六匹。七等路。大馬二匹,中馬四匹,小馬六匹。合十二匹。八等路。大馬一匹,中馬三匹,小馬四匹。合八匹。九等路。大馬一匹,中馬一匹,小馬二匹。合四匹。
 
62
右一等路。卽大大路。二等。卽大中路。以下皆倣此。推之。夫一等路之於九等路。其煩簡。不啻九倍。然小小路。或有幷驛兼應之時。則庶可相當。又地僻人稀處。郡邑旣曠。而置驛又零殘。不成村落。則幾於道路凋廢矣。不可減此也。或曰。大㮣此定諸驛驛馬驛戶。比今似過多。如何。曰。今驛役本甚苦。又外任新舊官。旣令驛遞。則驛馬不可不優置。郡縣旣合倂。則驛站又不可不令完實也。
 
63
馬田。每一匹大馬。六十斛地。如一等田。則六頃遞加。至九等田。則三十頃。中馬。四十五斛地。一等田。則四頃五十畒。至九等田。則二十二頃。五十畒。小馬。三十斛地。一等田。則三頃。至九等田。則十五頃。
 
64
右驛屬所受田。則除其免稅而計定。
 
65
皆從原稅。卽上年稅畫地以定。先盡驛屬。卽驛吏卒。所受田外。及於其傍近田永定。不得移易。此亦依營鎭田。學校田例。只移給其稅。驛吏卒外。其餘田。則出兵如常例。
 
66
或曰。馬田。倣今馬位。全給其田。幷免稅。兵使得任意處之。或募人幷作。或賭地花利。如此則不必廣與其稅。只大馬。以十六石地。准卽今八結一等田。則爲二頃四十畒。二等田則二頃六十畒零。遞至九等田十二頃。中馬。十二石地。准六結。一等田則一頃八十畒。九等田則九頃。小馬。八石地。准四結一等田。則一頃二十畒。九等田。則六頃。可矣。曰。此亦無不可行者。然非天下正當之法。凡事才失。當便不得。恰好上下。交有所害矣。且如此。則必於驛屬。所受田外。別置馬位田矣。驛屬所受。則收稅於官。而又別置田。於事不便。且必有客佃之戶。俗所謂幷作者。然後利於驛子。不然則無以立馬矣。彼爲客戶者。亦均是王民。而設法而使之。寄佃人田。是豈一視之意哉。又此乃徒知稅米之可惜。而不念民戶之見失爾。馬田之多。無如西直路邑。然出捐千餘石。稅米。尚有他邑之稅。固無損於國計。若失數百戶軍民。則平時擺撥站路。一應諸事。非他邑比。而臨亂軍丁。尤緊切於他處。其爲害甚大。
 
67
驛吏驛卒。今驛卒。皆是驛奴婢。每驛一等路。百三十五戶。二等路。百二十戶。三等路。百五戶。四等路。九十戶。五等路。七十五戶。六等路。六十戶。七等路。四十五戶。八等路。三十戶。九等路。十五戶。每人一戶。田一頃。以田定數。○驛長則在此數外。
 
68
今驛吏卒。皆世傳其任。若不足。則以鄰驛過數者。移屬。如無可移處。則以驛近凡人自願者。依日守例。日守大典。以良民充定。應驛使令。皆有定數。今則無之。充爲驛戶。此則勿爲世傳。凡今驛奴婢流徙外居者。皆令刷還。居於本驛。若本驛已滿數。則移屬所住。近驛之不足者。罷今收貢之弊。○凡其過數者。不移屬他驛。則自當如官屬餘數。例受民田。而移屬他役。其當納貢者。納於該司。若有驛官。仍今私自收貢者。依律論罪。詳見奴婢條。
 
69
國制。奴婢皆從母役。而近世驛奴娶私賤所生。則男從父役。女從母役。頃年。又爲新法。勿論男女。皆屬於驛。而其娶公賤所生。則不然。驛吏娶私賤所生。則又爲驛奴婢。法之苟且。至於此矣。宜令驛吏及奴。娶公私賤所生。並從母役。若或不足。令仍父役。則私賤以外居公奴婢。給代。公賤則直爲移屬。可也。驛吏卒之日就散亡者。無所衣食。而侵苦百端故也。若制其常産。平其事役。則豈有是哉。蓋今驛吏卒。雖令世傳其任。然驛奴之子。有才能文。則爲驛吏。驛吏之子。不識字。則爲馬卒。無有定別之規。道路迎送之地。事固然矣。但驛吏子孫。則雖世爲馬卒。不禁赴擧云。
 
70
驛吏卒。每戶受田一頃。免原稅二斛地。卽各於本等。減二等收稅也。給免稅而無保丁。並免雜役。頃夫柴冰等役。○驛婢受田者。亦與奴同。其夫不爲驛役。則出助役米。或布。依軍保。例以添助立役者之費。○老病除役者。還其田。老病而無子依歸者。給口分田二十畒。並依軍民例。詳見田制。○今之驛卒。皆以驛奴婢世傳。而此定驛屬田。有定數。故婢子亦受田。與男等矣。奴與婢。相爲多寡之數。雖不可以恒定婢子之夫。自可耕其田。而應其役。雖或不然。亦爲助役。則奴子多時。應役者眾矣。婢子多時。助役者眾矣。庶可相平。○察訪立番吏隷。依各邑吏隷例。別見職官之制。
 
71
或曰。婢子出米。卽助役米。同於男子。無差等。何也。曰。受田一同故也。受田之無差等。何也。曰。田數永定。不可增損。而奴與婢多寡之數。不可以恒定故也。此蓋緣奴婢法尚存。故不得已如此矣。
 
72
驛長受田二頃。每等路。各加一頃。至七頃止。每驛擇驛吏之勤幹信實解文者。爲長。以統驛戶。主供客。於上所定田外。別置其田。八等路。三頃。七等路。四頃。六等路。五頃。五等路。六頃。四等以上。七頃。西直路不復有加。以其使客雖煩多。是自官支待之行也。故自開城府。至平壤。又爲減定六頃。自平壤。至義州。五頃。○中路以上。或欲以其田數內。分置副長者。亦聽。○京兩驛長。三頃。亦以其無供客之事故也。○急走田罷之。以其驛中輪行。
 
73
長田加定者。長緫領其驛之事。不免多事。且主掌供客。雖官給其需。然必有率丁。然後可以辦得此。乃所以漸優其保率也。是以京驛。則雖事爲頗煩。無供待之事。故只定三頃。
 
74
驛吏卒及長田。皆以附驛良田。畫地以定。使無公私田。交互相錯之弊。凡定官屬田皆倣此。
 
75
一。察訪。定其常祿。祿數。見祿制。自本處經費會減。以給察訪。亦令挈家久任。
 
76
一。察訪本驛。加設立番。吏隷及中小馬。各一匹田。察訪立番吏隷數。見職官條。其料數見祿制條。分二番。相遞受田五十畒。每月受料。皆如各邑吏隷例。凡察訪使喚吏隷。必皆定於本驛。勿以外驛居人。往來立番。○此則依各邑例。每十名加定田一頃。以容老而無子。及身死子幼者。且以備病故。
 
77
右所定驛馬,驛吏卒之數。姑爲量擬如此。然更宜以右數。合一察訪道所屬諸驛。而計其驛吏卒。爲幾何。大馬幾匹。中小馬各幾匹。又通國而計其驛吏卒。大中小馬之數。然後令諸道各驛。會錄卽今其驛驛吏,奴婢幾人內。立役者幾人。具錄其保人。收貢者幾人。今收貢者。皆外居不立役者。馬大中小原數幾匹內。見存者各幾匹。合一察訪所屬而計之。又合通國而都計之。以相爲參驗。則可以執其緫會。而酌量多寡之中矣。然卽今遠近諸驛。引立無常。而濫乘私使之弊。尤甚。亦不可以今爲准。唯至公白心。思其本事爲合。有多少力役所至。輕重如何。而善酌大均。大均謂與他軍民吏隷。百役均一。而無苦歇也。之宜然後得之矣且今諸驛人馬數。直路驛不必多。僻驛不必寡。大小難定。按高麗時。驛分六等。以定丁戶。第一科。七十五丁。第二科。六十丁。第三科。四十五丁。第四科。三十五丁。第五科。十二丁。第六科。七丁。然前朝置驛都數。與卽今有多少。此又宜審思而精量之也。
 
78
或曰。卽今驛吏驛卒立役者。每人給復二三結。給保二三人。而猶爲不勝其苦。今罷給保。則無乃愈苦難支耶。曰。大典。無驛吏驛奴給保與復之文。今皆給保給復。必中世爲此規。今令驛吏驛卒。給保三人。給復三結。而監司守令。例爲減損。故非緊路。則給一二保。一二結處爲多云。驛吏卒所給保丁田結。其數甚多。而本邑徭役軍額。朝家別無計減。之事。守令事勢。亦不得不如此。今之所以驛人之不勝其苦者。蓋自國政廢隳之後。明家凡事。任法而不任人。一有事爲。則不責於當道之臣。而每自朝廷。發遣使臣。冠蓋絡繹。而爲使臣者。率多濫其騎從。驛路已自凋弊。加以兵曺官員,監,兵,水使。私與人騎馬。私書傳通。其弊尤甚。不但私與人騎妓女後載。必以驛馬。不但自載其儕類。所悅之妓。載送載來。亦以驛馬。私給草料。帖者無窮。兵曺官員。監兵水使親舊之私行者。亦圖得草料。皆傳食於各驛各站。至於兵曺監兵營下吏。則親舊之親舊。無不圖出。其公需田所出及外居驛奴婢身貢。爲察訪者例多私用。而察訪支供米,鹽,鷄,魚,紙束之類。皆以各驛逐朔收合。若有不立馬者。則不使之立馬。而其馬田所出。謂之空馬戶例。爲察訪私用之物。至於京驛添役價及北京馬夫路費。率皆加定責出。凡百公役。逐色加定。此外祁寒暑雨。無問老弱。集點遠驛。故令生闕。而收其闕紙等事。有不忍盡言者矣。夫如是故。驛卒不勝其苦。漸至流散。國家其本之不思改。而於是乃添設給保給復之規。然其弊日增。則雖日加保復。國家徒損民丁糧稅。而無救於驛卒之困矣。非唯驛也。無處不然。苟使士大夫知利。而不知義。則天下事。無可爲也。大㮣國制。外官不定常俸。吏隷擧無其料。官與吏。皆苟且聚歛以支遣。故因成習俗。不知恥焉。是亦法典之大有闕脫也。若官吏。皆有定俸。使自給足。而擇人以任。則徵歛之弊。自可革矣。且驛卒之苦。莫甚於引立越站。今各驛丁數多少。本不准於道路煩簡。而只從人給其保復。故一驛雖有數百人。皆受保復。但有一人。則止受一名保復。歇處偏歇。而苦處不堪其苦。故勢漸向殘。則終至於空驛。一有空驛。則輒引遠驛人馬。以應空驛之役。其齎糧往來。弊苦萬端。而所謂盛驛。亦漸凋殘。如此轉輾。無驛不殘矣。若量路大小。優定丁田。使之優容迭休。各應其驛之役。無引驛越站之弊。則驛卒之苦擧。皆除去。而欣快若脫塗炭矣。誠如是則雖不給保。而遠近諸驛。晏然蕃盛。國家傳命。四方如流矣。
 
79
一。各驛供客需。皆自本邑經費會下。公行員人供待。驛長主之。皆定常式。每一食。守令邊將敎官察訪赴任遞還者。及六品以上奉事者。米六升。參下官軍官及無職員奉事者。四升。吏胥傳令者。三升。其從人。驛子及私從皆是。皆二升。其鹽饌之資。幷入其中。只供飯。如私家不時待客之爲。而無茶酒。馬則卽驛馬。大馬。黃豆二升。中馬小馬各一升半。皆審考帖牌而供待。帖牌之外。則一人一馬。亦勿施行。每歲本官。量其煩簡大數。分二三次。預爲幷給。使得措備。鹽藿乾物之類。而驛長簿其員人所供之數。幷具其日時。每月或節季告官。以爲申報會減之地。○若奉命使臣,宰執,臺侍及觀察,節度使,都事,虞候。則自各官支待出站。不入此中。濟州,東萊,義州,江界,會寧府使同。○京兩驛。無支供之事。不給其需。醬豆器皿價同。○京兩驛謂今靑坡,蘆原驛。若綠楊,碧蹄,良才等。京近驛本官。不爲出站自驛掌其供待。則當倍置長田。凡醬豆器皿價之類。亦倍給之。
 
80
又每歲給醬黃豆。九等路。一斛。卽十斗八等路。二斛。七等路。三斛。六等路。四斛。五等路五斛。四等路以上六斛。亦自開城府。至平壤五斛。自平壤至義州。四斛。鹽價。亦在其中。孟春計下。○若凶年則上會下米豆及此醬豆皆依例減十之二大無則減三之一。器皿價米九等路以上。米一斛。七等路以上。二斛。五等路以上。三斛。皆准米依恒定折錢。孟春計下。
 
81
大典。各驛皆定公需田。然審思事勢。則置田。不如以米計下之公私均平。
 
82
卽今守令,邊將,敎官,察訪。赴任遞還。不得乘驛傳食。而今皆定以乘驛傳食。驛路似爲多事。然旣爲量此。而優定驛馬驛卒。優定驛長田支供之需。皆自經費計給。則驛路庶自均盛而無弊矣。
 
83
一。各驛皆置舘舍。定舘夫田。九等路以上。一頃。七等路以上。二頃。五等路以上。三頃。三等路以上。四頃。皆以田畫定免其保布。其在附邑驛者。七等以上。皆減半以定。○驛舘。皆自本邑營造。募人擇定舘夫。使之守飭墻戶。公客時掃灑煖房而已。鋪陳則自本邑措備留置。凡公舘公客舘接外。常時則牢墻關鎖。不得攔入私客。任其汚毁。私家則自有站店。
 
84
各驛連附開設站店。站店條制。詳田制中。○站店戶田。每店九等八等路。十頃。七等六等路。二十頃。五等路。三十頃。四等路。四十頃。義州直路。八十頃。東萊直路。四十頃。皆以田畫定。又設鋪子。鋪子條制。詳田制中。其田義州直路。四頃。四等路以上及東萊直路。二頃。五等路以下。皆一頃。亦以田畫定。○若或站店。與驛不相連附。則於驛又設鋪子。量置其田。
 
85
站店則本不屬驛。而當添設驛傍以居。故幷附焉。
 
86
一。驛舘底地九等路。一頃。八等路。一頃五十畒。七等路。二頃。六等路。一頃五十畒。五等路。三頃。四等路。三頃五十畒。三等路。四頃。二等路。四頃五十畒。一等路。五頃。察訪本驛。又各加一頃。依城邑頃例。免稅。兵使驛戶。團聚以居。一戶歲役一日。以助舘舍墻垣修飭之役。此頃則不在吏卒。所受田中。○以二畒半地。爲一戶以出夫役。詳田制城邑條。
 
87
一。驛吏卒及驛馬。每三年成籍。人則如軍案例馬。則具年歲毛色。係以主戶名。○察訪成籍。送觀察使。觀察使合爲都籍。○京兩驛則兵曺成籍。送兵曺藏之。節度使營。亦藏一件。觀察使謄寫以送。兵曺緫數啓聞。
 
88
一。凡奉使員人。兵曺依等數給帖。卽馬文。尚瑞院。啓聞給牌。以銅爲之。形圓。一面依各品數畫馬。一面書字號年月。又有尚瑞院印四字篆印。驛官。皆具職名日時。並具所用馬數,人數。自本驛。至某驛。每節季報兵曺。兵曺具數啓聞。草料支用數。亦歲季驛官。開具報戶曺。戶曺啓聞。○按法令驛官開具用人馬數。節季報兵曺。而今例報於監營。轉上兵曺。故凡弊端之自上司者。皆不得聞。宜申明舊制。驛官直報兵曺。草料倣此。○觀察使,節度使。並受發馬牌。凡有緊急啓聞事。則發馬有廻還文者。考承政院帖。並給下等馬。○濟州子弟及押貢人往來時。每二人。給駄馬一匹。○守令,鎭將,敎官,察訪赴任時。並給馬。遞來時。雖屬散。亦給。○軍情緊急。用雙馬。有擺撥處。撥上傳報。○駄載重。每一駄百斤。
 
89
各品馬數。凡品皆從實職。從人及草料同。二品以上。上等乘一匹。下等乘駄各二匹。堂上。上等乘一匹。下等乘一匹。駄二匹。六品以上。中等乘一匹。下等乘駄各一匹。九品以上。中等乘一匹。下等駄一匹。無職人下等乘一匹。
 
90
觀察,節度使,濟州,義州,東萊府使及奉命使臣之有軍官從行者。每軍官一人。中等乘一匹。二人幷下等駄一匹。加給。赴京及鄰國使,醫官,譯官。同軍官例。○觀察,節度使從行軍官。乘驛無過二人。邊將,邊守軍官。皆自己馬以行。但許入料帖。
 
91
大典正二品以上。六匹。大君,議政七匹。然雖崇品之行。無軍官。則似爲虛貽驛弊。若有軍官者。則又似不足矣。定之如右。而有軍官之行。則依式加給。似可。若然則計其軍官數。而並計加馬數。給牌。
 
92
凡乘驛馬者。其從人皆定其數。所謂丘從書者。馬頭駄馬夫之類。盡在此中。六品以上。以其二人引路。俗稱步從。二品以上。十人。大君,議政。加二人。堂上。八人。六品以上。六人。參下敎官,察訪。同六品。九品以上。四人。參下無引路。無職人。一人。若諭旨,香祝陪持。則別有引路一人。若奉命使臣,觀察,節度使及宰樞,臺侍。則又自各邑鼓吹前導。卽俗所謂迎逢。都事,虞候本道內。則亦鼓吹前導。
 
93
有軍官。則每一人。加給二名。
 
94
本國牽馬之規。事理當革無疑。縱不得猝罷。自一品以下。凡乘驛馬者。皆令一人。牽馬。
 
95
一。凡乘驛者。並給草料帖。進上陪持人外。非乘驛者。則無草料。○凡草料。只令各官各驛供饋。而各站店。則勿許擧論。
 
96
按今制宦官,軍官。並給草料。宦官若承命出使。則自當各邑支待。不然則朝臣私出入者。亦不得傳食。况宦官乎。軍官則事宜可念。然軍官之從行者。旣爲入於草料。則餘不過落後入往者耳。國法唯常畫其經正而已。不可曲慮其規外追後等人。而啓無窮之弊也。卽今武士輩。私自往來。亦出草料之弊。皆由於此。蓋草料成給。非但兵曺八方藩鎭。皆得爲之而千百路驛事。非公府之比。若不先絶弊源。百端因緣之奸。終不可除矣。
 
97
草料從人定數。二品以上。十二。大君,議政。加三人。堂上。十六品以上。八。參下敎官。察訪同。九品以上。五。無職人。一。若論旨,香祝陪持者。則加一人。
 
98
有軍官。則每一人。加二名。
 
99
此皆上驛人。而又有餘數者。所以容其本。從也。馬則驛馬。已具於馬帖及牌。此外私從私馬。皆勿擧論。唯邊將,邊守,從行軍官所騎馬。則各一匹。載錄帖中。
 
100
一。驛馬濫乘者。私與者。並杖一百。流三千里。受者。同。加數者。枉道者。經驛不換者。並杖一百。徒三年。從人濫數者。並同。
 
101
一。凡乘驛馬。致令折傷。或病者。杖七十。死者。杖八十。追徵。凡國馬同。○若落馬者。勿論。
 
102
一。凡進上。皆以刷馬。勿用驛傳。凡刷馬。皆自經費給價。
 
103
麗季之人。有言置驛。本爲傳命。而近年以來。凡有轉輸。皆委驛戶。致令人馬困斃。宜加禁斷。此言誠可警念。宜自上先除其弊。
 
104
一。朝廷及營門文書。軍政緊急者外。不得以驛傳送。西北路及東萊。則軍情緊急。文書用擺撥。傳送。○凡朝廷文書。營門狀啓。以京房子上下營門。則或以當番使令中。定送。若巡到列邑。而有狀啓。則以其邑使令定送。此是常例也。
 
105
一。凡乘驛馬。各遞換。比驛不得經越。八等路以下。與比驛元定兼驛。如今各邑兼官例。觀察節度使巡行時。及有大使命。人馬不足。則交相添幷以應之。然自其驛元定如此乘者。不得任意引乘。雖詔使行。不得引立遠驛。唯詔使行。許合本掌內近驛。若不得已。則許合鄰察訪道掌。切不得合他道。○凡引用遠驛。其弊無窮。今直路板蕩。而僻處稍盛。西道凋殘。而南方數多。每有使客瑞奉驛卒。立待於平澤。詔使時。則兩南驛馬。迎送於義州。其間齎糧往來。人馬顚仆。罔有紀極。又監兵使巡行。不限其數。任意多少。或盡發道內諸驛。長驅不休。是豈置驛遞傳之意哉。旣爲量路大小。定馬多寡。則宜明立科條。痛革此弊。違者以枉法論。
 
106
一。觀察,節度使,都事,虞候,察訪赴任遞還。旣皆遞驛。以乘本道驛馬。勿爲迎送於京。雖本驛察訪。亦勿迎送於京。但迎候於該掌驛境內。違者。杖一百。徒三年。主送官吏。亦杖八十。○都事到任後。或以事往京。則亦乘遞傳。不得帶持本道驛馬而行。
 
107
凡驛官赴任遞還。亦乘遞。然後可免驛馬留待京中之弊。亦合於分等定數之意矣。至於到任後。察訪公私往京。則當乘本驛馬。是以察訪本驛。皆加立別馬。
 
108
一。罷今兵曺官常騎驛馬之規。兵曺官。亦在家京官。豈可常騎驛馬。宜革此弊。而但察其政。春秋閱試之可也。又罷各營門立待驛馬監兵使。若出則當乘驛馬。常時在營。豈可逐日立待。宜罷之。以祛其弊。或曰。監兵使主將也。若或有不時起動之事。則不可無備逐日立待。所以備不時也。曰。此直當罷之。不須多言。苟以慮外不時事言之。則諸營門各有附邑驛便。可頃刻招致。雖有意外急動事。豈有驛馬未及之理。又况監兵使。亦皆率眷。各有定祿所養之馬。常多空立者耶。
 
109
今海運判官。在家亦乘驛馬。如此之類。尤當痛革。
 
110
一。赴京使越江後。所用馬。義州龍川地。別設二三驛。各立七八十匹。酌宜定數量。每起一行所用幾匹。從優定之。使得五六番相遞以行可也○此則不置察訪。義州府官兼察。以此用之。勿輪引內地驛。若或不足則寧自官雇馬充立。切勿輪引他驛。每行給資裝價。公饋糧外。又給資裝價。量定其式。每人米三斛。馬夫則加一斛。如此似可以經費會下米錢參支。貢幣輸運。皆用雇馬。自京中以經費依刷馬價雇立。義州以後。亦依此給價雇立。
 
111
今赴京使行馬。每行分定諸道。以及兩南極邊。厥數甚多。而其弊不可勝言。與其臨時分定。於遠道。曷若預爲設立於其處。除其往來。靡費困斃之害。而獲其彼此省力。迭休之益耶。故今特置別驛於境上。使不復遠引他道驛。此驛則專爲其用。而不使勞於常時。西直路。本雖加數。詔使及赴京使。乃他路所無。爲此而加數。若夫越江以後所用。則是又別役也。
 
112
○又今南方濟州載馬船。輪定遠近沿海邑勒定民船。其弊無窮。亦倣此意。止以濟州及康津,海南,靈巖,長興輪次。而准給船格價。載來爲當。
 
113
一。凡大小乘驛者。固已開報兵曺矣。其有犯者。如濫乘私借加數。枉道經驛不換之類。驛丁加數。私使同。草料濫數者。亦同。驛官直爲啓聞。事係驛路。有犯者。雖參下察訪。皆得直啓。
 
114
按高麗末。行省巡軍忽赤等。以不緊公事。乘驛橫行。閑散雜流。亦以私事。騎私馬。受公券。站驛橫行。須索供給。論者謂參上。囚從人。參外。囚當身。收所持私馬。各驛定屬。卽今內外官司。無不濫乘。至於宦官,將校,胥吏輩。到底侵剝。須索供給。其弊尤甚。宜令依此施行。
 
115
麗季諫官上書曰。使命之任。先王於巡問按廉之外。不許發遣。其愼重之意。可見。兵興以來。使命煩多。冠蓋相望。乘驛者一匹之命。矯至八九匹。一使之供。多至數十人。察訪多而豺狼之迹未屛。宣慰繁而破賊之書蔑聞。加之以巡問。按廉之差使。諸元帥之發遣。亦皆乘驛橫行。州郡馳騖舘驛。此門一開。成眾受馬之往來。京外閑散之私行。紛如麻粟。更出迭入。公然受廩。恬不知愧。殘鄕破驛之吏。垂頭拱手。無所控訴。以有限之供億。應無窮之使客。州郡凋弊。驛路流亡。願自今州郡庶務。一委巡問按廉。以責其成。雜冗使命。不許發遣。朝廷文字。皆以懸鈴行移。非軍情緊急重事。不給驛馬。非乘驛馬者。不得入諸郡各驛。以受廩給。違者。主客皆罷職不叙。使各道巡問按廉。一法朝廷。此制不敢違越。違者痛理之。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二十二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2
- 전체 순위 : 112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1) 어떤 동무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2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