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二十一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1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兵制

 

1.1. 五衛及諸衛

3
京中五衛。修正其制。擇任其官。使實揔軍務。中衛,前衛,左衛,右衛,後衛。各置軍營。各有將帥。分領番上軍士。以宿衛宮禁。鍊閱軍伍。今衛將。無定將其衛之事。每臨入直。始隨點定所。數日輒更。則五衛皆無其將。而所謂衛將者。實無其職矣。宜各定其職。擇大夫忠信明智有將材者。授之。使實察其任也。具見官制。又今都揔府之設。亦非古法。罷都揔府。令諸衛。直緫於兵曺。爲當。
 
4
五衛。每衛官。有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部將五人。長史二人。詳見官制。蓋部將以上。領軍將也。長史。掌治營中諸務者也。
 
5
中衛,前衛,左衛,右衛,後衛。
 
6
每衛。各有五司。司各五百人。凡番軍,哨官。承領於司將。一司。五百人。是其本數。若常時番上兵。則雖不滿數。但當隨其多少。五衛,軍營,衙門。各在一處。周峙宮城四外。與城不近。亦不遠。宜於形便。可也。
 
7
按本朝。雖有五衛之設。衛將十二員。通號五衛將。而未甞定任爲某衛將。每至入直闕內。受點定所。三日而更。以至監門巡衛。皆無定軍。亦無定將。兵曺率皆臨夕望差。數日輒更。鍊藝習陣。亦不必本將主之。諸將中落點而爲之。是以。軍政無寄。百爲紊亂。其弊有不可勝言者。是雖有懲於麗季臣强之失。然爲國立制。自有不易之道。不可因一時在人之弊。而幷枉經制也。若故爲紛更。而使無統紀。則寧本不設衛之爲愈。一朝倉猝。何以爲禦。又豈無奸人。因其無統。而反爲竊用之弊乎。夫人君所貴。唯在得人以任。苟有不可者。遞改之。可也。退黜之。可也。奚爲先作渙散無紀之法。自病其國也。而况主兵。旣分五衛番軍。兩月遞代。則非如一衛專主一兵長從之比。且凡事爲皆無自專。稟旨而行。則其謹微也。亦至矣。有何權重難馭之慮乎。必使五衛。各定其將。各任其職。然後軍政。乃可得以理也。
 
8
一。京師番上之兵。分隷五衛。而各有原定。其遠京處。則定番於各兵營及邊鎭。凡畿內及京上番兵。分隷五衛。各有原定。如某某邑屬中衛。某某邑屬前衛之類。但金吾監門城門翊衛四司。所用軍士。則量數配屬。亦有原定。此外則悉屬五衛。每番上兵曺。同諸衛官。會坐點考。依法分隷之。其遠京處。則各以相近分番於兵營。及邊鎭。而亦各有原定。勿爲移改。○按大典一國之兵。盡以分屬於五衛。然兩界軍士。留防本道。全不上番。則後衛右衛。常無本軍。而部分常紊矣。今改其規。除其不上番者。唯以京番處。分屬五衛。各有原定。使將卒。知其所隷也。若京番處。或有因事。不爲上番時。則兵曺當量宜推移。取旨分隷。而事已則復舊。
 
9
或曰。後世論兵制者。皆以爲莫善於唐之府兵。府兵之制。天下諸府之兵。皆以隷於十六衛。而今不取此。何也。曰。三代以下。井田旣廢。兵制亦從而壞。代各隨意苟且。不足以爲法。至於兵農爲二之後。則百害俱極。尤無足論。此唐之兵制。在後世。爲最善也。然其所以善者。在給田定兵。而不在於置府隷衛也。蓋近畿之兵。則固當屬之諸衛。若夫遠方。則不可盡隷於京衛。安有遙隔數千里。而能其軍政者哉。是以先王之制。鄕遂之兵。直隷司馬。而遠外諸服。則領隷方伯連帥。以緫於朝廷。後世。雖爲郡縣藩鎭。其所以緫領之實。則固不可易也。
 
10
一。五衛入直宿衛及鍊試操習。皆定有其式。
 
11
每衛將軍,副將中一人。率其一司軍士。似不必全司。更當酌量以定。輪直闕內宿衛。各有直所。三日而更。更直日皆肅拜。○闕內巡警。每夜將副若司將率軍士十人。以分更行巡。前夕兵曺。以五衛分更取旨。巡後。無事與否直啓。其司將一人長史一人輪直外營。坐起時。則將軍以下。內直員。外皆會。軍士非內直及遞休者。則皆聚營中鍊試肄業諸衛軍士每月上下二旬試才。中旬習操。試才則諸衛將。各自主之歲一二次兵曺同坐試之可也。○習操合諸衛爲之停。親閱則兵曺主之。○軍士方入直者。不參試才習操。六月十二月。停習操。凡鍊習賞格鎬饗之節。幷見于下。
 
12
或曰。習操時。則大司馬。當爲主將未知何人爲中軍任耶。曰。兵曺參議。或中衛將似當爲之。曰。參判爲之如何。且若中衛將爲中軍。則中衛不無闕事之患耶。曰。參判則判書。有故可代。其任不可爲中軍也。若參議。則可也。且中衛將。雖爲中軍。亦不至闕事。今外方五營合操中營將。例爲中軍。兵使不在。則或行主將事。而亦無闕事之患云矣。
 
13
一。金吾衛及監門城門等司。皆修正其制。今之巡將。及前代金吾之職。其任極重。主巡警京師。捕察奸非。巡狩師田。則掌其營禁。今雖有巡廳。而無定將。兵曺例以無職堂上官。臨夕望差。三日而更矣。宜定其職官。使察其任。其官見官制。且今巡警軍士。以五衛所屬軍。每衛各一部。三日輪配。以巡事未爲妥。宜依諸衛例。酌量其數。原定配屬也。監門城門司。亦皆倣此。其官皆定職以任。其軍皆定數原屬。悉罷今紛更輪配之弊。
 
14
金吾官將軍,副將。乃巡將也。郞將,散員。皆巡官。而如把揔哨官也。本軍番上哨官。亦同散員。爲巡官。巡官領巡。而巡將。亦不時親自考察。大㮣將副三人。輪直本衛。各三日而更。更直日。皆詣闕肅拜。納牌。受牌於大內。每日朝。巡將詣闕。啓巡無事與否。
 
15
金吾巡警軍士。每運可二百人。或三百四百人。可量宜定之。○金吾軍士。以京府及近京邑畫定。凡軍番上。皆定以八番。而金吾軍。則巡夜特苦。定以十番。一朔相遞。其番上時。則依他軍例。分二運迭休。而月料米九斗。可也。以此分撥於各鋪。鋪卽所謂警守所宮城四外。京中諸街衢。約三里許。設一鋪。宮城外。則約一里半許。設一鋪。每軍士五人。直宿。又每坊設鋪谷。其坊里輪。五人直宿。學生武選以上及鰥寡孤獨癈疾應免夫家役者外。皆輪直。○凡軍士五人直宿處。則伍長主之。雖伍伍各屯。然必使其旗隊聯直比鋪。各其隊長旗。揔聯絡相維。○宮城外鋪若都監兵主之則金吾兵不守直量留其餘。分爲幾隊。巡官。領以行巡。每隊十人。或五人巡官。分領行巡諸鋪。不勤警察者。亦嚴飭。
 
16
或謂此軍旣寬之。爲三運遞休。與其番上而優其運。不若優其番。每十二番而上。他軍皆入番。上番後。則同他軍二運遞休。而其哨官軍士之祿。皆加一半以給。則尤便於事。如此爲可。
 
17
監門軍士。卽宮城門守軍。每運大門。三十人。左右夾門。各二十人。中門二十人。左右夾門。各十人。小門。十人。此則依例分二運遞休。如一運用三十人。則爲番上都數六十人也。城門同此。城門軍士。每運大門。三十人。餘門。二十人。
 
18
金吾監門城門軍士。亦出直。卽遞休也。則鍊試如例亦各其出直將主之。
 
19
或曰。諸衛所配。皆是番上之軍。城門兵。則以都監京兵。輪配之。如何。曰。此似可。而實未妥也。都監兵。則本約其數。而但令宮城外警守。宮城四門外。有直宿。四面周有警守所。每夜依法巡警。及闕內別直也。闕內旣有五衛兵入直。都監兵。則口輪若干。別屯以直。
 
20
或曰。金吾監門,城門司。雖各有屬軍。若習操時。則諸處軍士。悉屬五衛。其臨時入屬也。當如何。曰。今操鍊時。亦有別部,別隊入屬。成列之規。或於尾曲。或於頭曲矣。自當依此行之也。
 
21
一。內禁衛申定其制。今之內禁。乃漢羽林材官之選。而其將領。猶光祿勳也。宜擇任其官。使察領率薦黜之職。其官見官制。衛士。亦定制選入。
 
22
內禁衛士。定其選試入差。原數二百人。每試取五十人。爲額。與選者。皆受田四頃。如世嫡親蔭。原受四頃者。不疊受。
 
23
禁衛選試。卽武選。
 
24
每三年一試取。與薦士量田不同年京及諸道。各分二所。定考官開試。前秋初試。春初會試。幷依今武科例。○工商市井之子。巫覡雜類之子。及公私賤口勿許赴。犯罪徒以上者。負累黜鄕者。無屬籍者。亦勿許赴。必其鄕之朝官進士。若鄕官約正二人以上。保明其不作非義無犯鄕約。然後乃錄名。○在學儒生及凡有職役者。願赴則皆給暇。○凡代射者。代者借者。皆杖一百。身充驛卒。塲中作亂者。依律論罪。皆幷罪保者。○凡誤保者。有官者。則罷職無官者。則黜齋停擧。必啓聞解停。然後乃還參本坐。徇私冒保者。加一等以論。
 
25
初試。每二偶或三偶四偶。入就考官前。講小學及四書中一書。抽籤。粗以上。乃許試。卽於坐前。仍射木箭。復進他偶。亦如之。○此講書。則如今照訖例。只觀其通否。而許試與否而已。勿和會其分數。
 
26
木箭。卽細箭重八錢。二百四十步三矢。凡步射。皆三矢。一矢以上。
 
27
每一矢。及者。給七分。過則每五步。加一分。過五十步。則雖標外。給分。前標。左右相距五十步。後標。左右相距七十步。前後標。相距五十步。
 
28
鐵箭。重六兩。八十步三矢。一矢以上。
 
29
每一矢及者。給七分。過則每五步。加一分。
 
30
片箭。一百三十步二矢。
 
31
每一矢中者。給十分。貫則倍給。○侯廣八尺三寸。長十尺八寸。貫廣二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營造尺下同。
 
32
騎射。卽騎蒭。
 
33
每一中。給八分。四發四中。准五發三中。四發三中。准五發二中。五蒭人。相距名三十步。距馬道十步。○蒭人。用木板爲之。略如虜人形。高五尺。闊一尺八寸。比人稍肥。
 
34
鳥銃。一百三十步。三放。
 
35
每一中。給六分。貫則倍給。○侯廣二尺。長三尺。貫廣五寸。長七寸。
 
36
○今例有騎槍擊毬。無益多繁。可省之。
 
37
講書。初試入格者。會試前期講書。皆臨文。每一書。通。九分。略。六分。粗。三分。
 
38
武經四書。孫子,吳子,司馬法,李衛公問對。○今武經七書中。所謂三略,六韜,尉繚子者。淺陋無取。減去。而定爲四書。中一書。從自望。四書卽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中二書。抽籤小學,大典,紀効新書。以節要下同。幷粗以上。○願加講者。講六經中一書。自望。綱目。每限以十卷。如學中講例。○凡加講者二書。或一書。皆從自望。雖不通。勿削他書分數。
 
39
會試。射藝。同初試。與講書分數。和會以取。○入選者。但書名本衛及兵曺。而無放榜等事。亦禁倡優伎樂戲弄新來之習。犯者。依律論罪。幷削其選。
 
40
此如今武科之制。夫文武。本非二道。古者。養士於學。講習六藝。拔其賢能。量材而任之職。是以。居則爲鄕遂字牧之吏。出則爲師旅禦侮之帥。蓋士皆實學。而不學者。固不可加之軍民之上也。若夫專業彎弓走馬者。是一卒之事。豈可設擧取此等人。任以長人之職哉。武科本作俑於唐武氏。其本末無足論。本國。則武科始於麗末恭讓王時。今廢武科。只於禁衛之選定式。以射藝講書。差其分數。試取之云。
 
41
額數。定以五十人。
 
42
初試。五百人。凡分數同者。以講書別之。會試。則取講書分數多者。
 
43
京城。一百五十四。京畿幷。○各道人。因事來京者。考公文。許赴京試。
 
44
忠淸道。六十。
 
45
全羅道。七十。三濟州。
 
46
慶尚道。八十。
 
47
江原道。三十。
 
48
黃海道。三十。
 
49
平安道。四十。
 
50
咸鏡道。三十六。
 
51
右姑以今例量定。更當詳覈田頃戶口實數。均敷定式。
 
52
卽今武科式年定額二十八人。初試一百九十人內。京城,畿內幷七十。忠淸二十五。全羅二十五。慶尚三十。江原十。黃海十。平安十。咸鏡十人。
 
53
程子看詳條制。謂武學所治經書。有三略,六韜,尉繚子。鄙淺無取減去。添入孝經,論語,孟子,左氏傳。言兵事者。或者曰。減去三略等。添習孝經,論,孟。於事情迂闊。難以施行。程子曰。三略等以爲有取。恐是不曾硏究。其添入孝經,論,孟等。蓋欲武勇之士。能知義理。比之漢明帝。令羽林通孝經。唐太宗。使飛騎受經。尚未足爲迂闊。
 
54
朱子貢擧私議曰。武擧。亦當究其利病。而頗更其制。
 
55
凡衛士。原數二百人。雖過原數。新入選者。則皆屬俟不滿二百人。然後乃補闕。或有闕而無選人應補者。則姑缺之。以待後選。○按大典內禁衛一百九十人。而今則爲六百人。又與兼司僕,羽林衛。通爲禁軍。其數將至千人矣。酌量事宜。則不可過二百人。唐太宗府兵之外。只置百騎。以此觀之。二百人亦多。蓋旣有京軍及上番軍將。則軍衛不患不盛。而將士備親衛者。其數亦已多矣。官給馬甲冑亦官給有常祿。月米一斛五斗,粟米六斗,黃豆九斗。其都試優等者。陞受祿。分三番宿衛。每入番時。一試射。每朔望。遞番當番。一試射。命兵曺官員。試之。本衛將。亦必同坐。連三次居魁者。啓聞叙用。○或自上親試。則下番者。皆會。朝賀時。列階上侍衛。非大朝賀。則只入番者。侍衛。行幸則夾駕。有徵使則待令。春秋都試。陞祿有差。以其射講分數差等。陞祿。從六品一。正七品二。從七品三。正八品四。從八品六。正九品九。從九品十五。加祿一斛者三十。其餘受本祿。凡受陞祿者。後都試間連受。○其都試。無故不參。及不及式者。幷汰去。每歲抄通考其優等者。一人。合兩都試通計。啓聞叙用。於參下西班實職。量材叙用。○若有以材行被薦者。則雖非都試優等。亦叙用。
 
56
此外如兼司僕,羽林衛,親軍衛,別侍衛,破敵衛,壯勇衛,補充隊等雜色名目。雜項試取。悉罷之。
 
57
一。忠義衛忠順衛。合爲一司。修定規制。其官亦有將軍,副將。見官制。其擇任領率等事。俱如上例。
 
58
忠義衛。王子,功臣子孫。屬焉。詳見田制下。
 
59
忠順衛。九品以上及爲選士者之子。屬焉。○右二衛。年二十。不入學校及入學而汰出者。入屬。勿論庶孽。皆司受田二頃。又給二頃夫。爲其保。
 
60
右兩衛士。備戰馬京上番。五百里。十番。千里。十二番。千五百里。十四番。以外十六番。二朔相遞。上番者。又分爲二運。五日迭休。爲親軍宿衛。給番祿。月米九斗,黃豆九斗。番上初。兵曺堂上及本衛將。同坐點閱。並閱其馬合兩衛試騎射。居優者。陞祿有差。○陞祿。從九品。無過二人。加祿二斛者。無過十人。加一斛者。無過二十人。○其馬不合用及試才最劣者。罰棍有差。五下。至二下。每月鍊試。中旬習陣。上下二旬。試射。六月十二月。則停習陣。但一度試射。○兩衛習陣。與上番軍合行之。而別其隊伍。○方入直者。不參試習。○每試。置簿。其五度居魁者。啓聞叙用。啓聞者。必講書。以武選所試中。自望三書。下番在家時。只參本道。春秋習陣。當番前後。各兩朔不參。其參習陣時。則其陣主將。爲領將。○居京者。亦春秋參習陣。不參本邑試才。觀察,節度使巡到。則亦試射。爲各營軍官。及本邑將官軍官者。在任時除本番。
 
61
此外如忠贊衛,族親衛,定虜衛等名色。悉罷之。此等多端名色。今或有或無。今之有者。其苦歇。亦不一。或給保。而不入於兵曺分軍之中。或十番。或十二番。或立番時。又分爲二番。其役不同。而大㮣比正兵差便云。所謂定虜衛者。大典所無。而其後始有之。閑良內禁。被汰者。降屬定虜衛。又正兵取才鐵箭八十步。騎蒭四中者。升屬定虜衛。七番一朔相遞。又分爲三番迭休云。
 
62
或曰。此兩衛者。勿令立番。而收其價布。公私兩便。此則斷不可甚。非所以設立兩衛之意也。或曰。正兵皆定八番。無遠近踈數之異。而獨此兩衛。分踈數何也。曰。軍士定番。自京不遠者京番。各兵營近地。番於兵營。沿邊連接者。番防於邊鎭。本國非比中國。此外無甚懸遠地。故不分踈數。若兩衛。則無論遠近。皆番於京。此所以有踈數之分也。
 
 

1.2. 訓鍊都監

64
一。訓鍊都監。京兵。因今制。修正其規。將帥軍伍之制。大抵因今。而其中可合變通者。亦變通從宜。
 
65
都監之號及將帥官號。宜改之。使同實職。可也。其軍營當在宮城外。因今北營爲可。與五衛軍營。又別出一處。把揔以上。大將薦望。兵曺注擬中軍千揔。則兵曺又以議于政府。落點。哨官。把揔薦保。大將啓差。凡薦保。或有不合者。則主司論改之。把揔。同司將秩。從六品。哨官秩。從九品。其仕滿。並與他官同。哨官雖定秩九品。其七品以下。前資及武選無資者。亦可爲之。依行守之例。其褒貶陞資。則各從其本資計之。
 
66
兵制。砲手,馬隊。皆依今例。但不以外方居民充上。以京近人募定。其保布。定以八疋。准減外方兵額。收其保布。如京兵千名。則減外兵千名。外方兵一戶三保。幷戶保四人。人二疋。則爲八疋。其爲旗揔者。又加一保。爲十疋。○保布。皆二疋。而今京兵保獨出三疋。此爲偏苦。當增其一保。而均出二疋。分春秋支下。以爲衣裝。以經費給月祿。砲手月米一斛五斗。馬隊米一斛五斗。粟米六斗。黃豆九斗。
 
67
或曰。旣以田出兵。則州郡兵額。恰得整齊。而又抽除外兵之額。以爲京兵之保。則未免有缺闕參差之弊。若以田稅作布。准給京兵。則似好矣。曰。國家經費甚繁。皆出田稅。支給其祿。已爲可憂。若又如此。則初雖稱量以定。凶年饑歲。必大有難處之患。斷然不可。於此。亦可見養兵之難。謀國者。不可以不知此。
 
68
按兵農之分。莫大之害也。養兵而少則不足爲有用。多則民先病而國隨潰。此理勢之必然。而唐宋以來。得失昭然可驗者。我國舊無京兵。宣祖壬辰以後。始設京砲。蓋當軍政大壞。國勢板蕩之日。因時變通也。夫京師。居重禦輕之地。雖有番上之軍。而京師亦不可無居守之兵。漢之南北軍。唐之南北衙。蓋此意也。然但當可以備守衛。不可使過多。量其稅入。可養萬兵。則定以四五千。可養五六千。則定以二三千。可也。本國事力。不過養一二千。過此則有害矣。大抵養兵。終必受害。而不無一時之效。唯明者。爲能遠見。凡人溺於目前。故始之開端。終必增益。唐太宗時。只置百騎。武后時。爲千騎。睿宗。增置萬騎。其後遂爲長從彍騎。則天下民兵。不復爲朝廷之有。而唐室因以亂亡矣。人君宜酌定其數。而又明有垂訓。使後世。愼勿復加可也。竊甞聞當初設京兵時以爲輦轂之下。置常屯之兵。事體甚重。雖置大將。而必使大臣之賢者。領其事。如抑成龍李恒福李元翼。皆爲其提調。凡他條目頗詳密。仁祖以後。勳臣相繼爲大將。而宰相皆以職帶軍務爲嫌。故營中事務。將官差除。皆大將專之。而相臣不與知。又當初。只募京人爲兵。而其後。或以外方民戶。充上。今則年年增額。勒定充上之弊。遍於八方。遠地之民。離父母。拋田宅。撤徙京中。寃號極矣。凡軍士保布。例是二疋。而京砲保。則獨納三疋。又爲濫定餘保。廣收價布。保人之老除者。不使本官除代。而必封其頭髮。至京都監。乃許。其間吏胥。阻當索賂之弊。不可盡言。且市人爲兵。古今明戒。戚繼光曰。兵貴精選。第一不可用市井油滑之人。第二不可用奸巧之人。第一可用。只是鄕野老實之人。第二可用。乃經戰之人。戚公眞知言哉。今也率使京兵爲市井。誘以謀利之途。自數年以來。爲大將者。又啓請京兵之爲市井者。不使應市役。故京兵盡化爲市井。而與他市井。紛爭相詰。疾若仇讐。由是。國制日亂。京兵益游惰驕橫。罔有紀極。此皆不可不及時改之者也。
 
69
旗牌官其擇任祿秩。同哨官。將官旗牌官試射講書。以取皆依其例。其旗皷手等差備軍。以廩給元軍於隊伍外別定。祿同他軍。但保布減半。
 
70
凡京兵每月望前試才望後習操六月十二月。則停。
 
71
今每月三旬習陣。而無試才。恐不如望前試才。望後習陣也。
 
72
每孟月試擇其優異者。論賞。擇其特異者。分等論賞。最劣者論罰治罰亦有差。○騎隊馬瘦者。亦有罰。開具射砲分數及賞格數目。啓聞。
 
73
或以爲京兵論賞。不必特賜。宜陞給其祿。至後試。每隨格輪遞爲好。如此亦可。
 
74
每春秋習陣後。(食+高)饗軍士。(食+高)饗所需以軍資田。稅入爲用。每一巡軍士十人。米五斗。定式支下。歲若饑荒。則量宜停減。
 
75
凡軍士賞格(食+高)饗之需。及軍器修補之類。皆取用於軍資田。其置田之規。收稅之式。並詳田制。其數。則隨軍多少。酌量以定。如京兵二千名。則以原稅二千四百斛。地於畿內近邑。畫定一二處。都監不得。別遣監官。但使本邑。一如免稅例上納。此外句管魚箭,鹽盆,鐵冶之類。外方作弊。無窮。悉罷之。若賞格以陞祿。則此軍資田當減定。
 
76
此定軍器所需。只是年例修補而已。若別造軍器。非常計所及。則啓請國儲。爲之亦可。外方營鎭亦然或以爲都監。不必置田。(食+高)饗軍器之類。盡以倉儲計數支下爲當。如此。則凶年難便。未若畫置軍資田之爲善。又以爲定給船隻。依今例使用。或收稅爲好。此則甚不可。蓋都監所掌。但是軍士而已。非放其軍。人或陰入平民。何以能使船。至於收稅。則自有該司。非都監事也。
 
77
○衛士都試式。每春秋吏兵曺堂上官。各一員。與禁衛堂上。合坐試之。
 
78
木箭。一矢以上。
 
79
鐵箭。一矢以上。
 
80
片箭。
 
81
騎射。
 
82
鳥銃。
 
83
講書。粗以上。已上並同武選式。
 
84
右禁衛士。皆參計其射講分數。差等其祿。又歲抄通考。取其最優者。啓聞叙用。其無故不參。及不及式者。幷汰去。曾任衛士。被汰者。亦許同試。百分以上。隨闕還補。
 
85
大典。有京外春秋都試文武官三品以下。軍人閑良。幷試之規。然旣有武選。又有各廳試射。又有春秋習操。則不當。又令都試。依卽今見行例。唯京中有之。而止試禁衛士。可也。
 
86
○將官試射式每朔兵曺堂上。與本司長官合坐。試五衛部將以下。上番哨官。亦同參。都監把揔以下官。○外方同。
 
87
柳葉箭。一百二十步。五矢。
 
88
騎蒭。
 
89
右將官。皆參柳葉箭。五矢三巡。騎蒭五矢一巡。幷計。一矢以下汰去。二矢以上。仍存。十五矢以上。論賞。凡論賞者。皆入啓講書同。又每歲春秋。吏兵曺堂上。各一員。同本司長官。試講四書中二書。武經四書中一書。並自望。紀効新書。不通者。汰去。粗以上。仍存。純通特異者。論賞。凡其賞格。皆量爲賜與。蓋將官。試其軍士。以軍士能否。爲其賞罰殿最。若當身射講。則只別論其最高下者而已。
 
 

1.3. 各道營鎭鎭管

91
一。諸道兵營。審其形便。設於巨邑。挈家久任。今兵營多在一邊。未合事宜。當於近中邑。擇形便設置。凡久任限滿。詳任官條。
 
92
忠淸道洪州。或淸州。
 
93
黃海道黃州。或以下缺。
 
94
全羅道光州。
 
95
平安道安州。或寧邊。
 
96
慶尚左道。
 
97
咸鏡北道鏡城。
 
98
慶尚右道。
 
99
咸鏡南道北靑。
 
100
京畿及江原道監司。兼之。
 
101
今京畿不別置兵使。亦是古制。漢時。郡太守。謂之郡將。亦掌兵之任。而三輔兵卒。則不屬郡守。直屬於北軍。蓋其事理。如此矣。江原道。亦不別置兵使。使監司兼之。而鎭管。分攝其事。如今例。可也。國家江原道。不置兵使。諸道。或置兩兵使。兩水使。蓋皆參其地形事勢之宜也。黃海道。舊亦無兵使。祖宗朝。甞暫設而還罷。宣祖壬辰亂後。置之。至今仍存。論者謂不置兵使。爲是。道小難供。民不能堪。或謂西路咽喉。不可不置。當更審之。如不置兵使。則監營。移設於黃州。似可。
 
102
一。沿邊諸鎭。亦察其要害。皆令得宜水使及僉使萬戶。亦皆挈家久任。今之設鎭。地不形要。數數零殘者。省倂就宜。以其兵。添隷諸鎭。使軍政得宜。緩急可恃。至於權管召募將等小堡。尤宜省之。若其可合候察處。則只節度使分兵戍之。或令其守令差人看守而已。餘詳職官條。
 
103
高麗時田祿生出。按全羅道奏曰。倭寇以來。一道置戍。多至十八所。軍將。虐州郡以立威。役戍卒以濟私。遂使凋弊逃散。及寇至。更徵州郡兵。謂之烟戶軍。未見禦寇。祗以害民。不若罷諸戍。令州郡。謹烽火。嚴斥候。以應變。如不得已。當審其要害。省其戍所。則民力舒而軍餉節矣。今按此言。深獲利害之實。雖不得盡罷鎭將。而委諸守令。不可不擇要害。省鎭堡。非唯舒民力。節軍餉而已。實固國禦敵之道也。
 
104
今海路鎭堡。不設於海邊要害之地。而反處深僻者多。想麗末。倭寇年年侵刦。沿海邑。莽無居人。皆爲虛棄之地。其設鎭堡。不得不因人居相近之地。故如此也。此等處。皆相其要害移設。可也。
 
105
一。各營鎭將。皆定其常祿。今兵水使以至諸鎭將。擧無廩祿。皆令取資於軍卒。所以放軍收布之弊。尤恣極而不可禁也。宜以本處經費。定給常祿。其數見祿制。定其吏隷。今各邑。則有恒定吏隷。而營鎭無之。皆以入番軍士。代執其役。故軍士。率爲吏胥僕隷之任。難可責以鍊習軍藝也。宜定其吏隷。而其吏隷。亦皆有廩。並見職官及祿制條。
 
106
一。諸道州郡兵。申明鎭管之制。
 
107
在宣祖壬辰難後。相臣柳成龍。累請申明鎭管之制。乃上劄論之曰。祖宗之制。八道各官。皆有鎭管。謂之兵馬節制使。立法本意。實非徒然。欲其平時。則鎭管之邑爲主鎭。而檢勑其屬邑。一應操兵訓鍊軍伍之事。皆可治之。有事。則鎭管。又各率其所屬之軍。鱗次整齊。以聽主將約束。其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操縱伸縮。惟將之爲。且一鎭管之軍。雖或奔潰。而他鎭管之軍。各以大兵。次第堅守。或扼其前。或躡其後。或撓左右。賊雖乘勝。不敢容易衝突。其勢然也。姑以慶尚道論之。則東萊鎭所屬十餘邑之軍。勿論公私賤雜類。盡發爲兵。則其數將至於七八萬。假使不幸而敗。又有大丘鎭管之軍。居中遮截。而慶州,晉州之軍。爲左右翼。可以禦賊。不幸而大丘之軍。又不利。尚州鎭管。又以重兵堅守。而忠淸道忠州鎭管。盡率屬邑之軍。把截鳥嶺。爲其後繼。淸州鎭管。又率所屬之軍。進守黃澗,永同,秋豐嶺之間。以爲右翼。以及京畿等邑。一皆嚴兵整待。國家形勢。如重門複墻。賊雖透得一重。又有一重。何至於一旬之間。橫行千里。徑造都城。而若蹈無人之地乎。夫以祖宗經遠之圖。其詳如此。而中世以後。一切廢隳。士大夫。只以琱琢文華粉餙虛談爲務。其於經世之慮。一不加意。不獨此也。又有輕慮淺謀之人。自任己意。盡毁舊制。做出新規。名之曰制勝方略。其初見乙卯倭變。爲此一時救急之策。不知此纔可以應小小之賊。非所以制禦大敵之術。其後兩南監兵使。人人各持所見。而奮其管窺。杜撰添加。渾稱之曰制勝方略。一切通行。國事之所以至此者。雖他事之失甚多。而大㮣制勝方略誤之也。臣請言其故。制勝方略大要。以一道之軍。預爲分屬於巡邊使,防禦使,助防將,兵水使。纔聞賊報。不察賊眾多寡。賊情如何。地勢險易。一例徵發。皆聚境上。故巡邊使所屬之軍。則屯於一處。以待巡邊。使兵使雖欲用之而不得。防禦使所屬之軍。則又屯於一處。以待防禦。使水使雖欲用之而不可。其他助防將兵水使。所屬之軍。無不如此。故每一調發。一道俱動。無復後力。而慶尚道則自聞慶以南郡邑。無一人矣。旣而朝廷遣將於千里之外。不能朝聞夕至。而無將之軍。處處屯聚。無約束無紀律。紛紜暴露於原野之中。一日二日。待將不至。以至於三日四日之久。而賊鋒已迫。饑渴繼之。則鳥驚獸駭。相率而潰散。土崩瓦解。不可收拾。然後所謂京將帥等單騎馳下。已散之軍。藏匿山谷。其誰招集。而賊之先驅。已至於數十里內。不敗何待。方壬辰四月十七日。邊報至京。朝廷遣李鎰。鎰到聞慶。而聞慶已空。到尚州而尚州已空。散卒之來集者。僅數百。部伍未分之間。賊已渡洛東。距尚州十里地矣。夫懲前。所以毖後。鑑古。所以圖今。昔宋末。元兵方熾。而其時有汪立信者。建議請以郡邑。分爲四閫。建帥於其間。而合力防守。其後元伯顔。聞其策。歎曰。此策若用。吾豈至此。至於文天祥。又建白此策於臨安。已危之後。時則已晩。無及立信分閫之計。卽我朝鎭管之法也。其後。又劄論曰。東晉與南宋。其立國江左。則一也。而晉猶能以長江禦劉石。宋不能以禦蒙古。何也。蓋晉有藩鎭之制。合數郡而置一大鎭。使大將領之。兵力不分。故其勢足以當一方之賊。如桓沖,陶侃之類。皆控制千里。宋於立國之初。懲五季尾大之患。罷藩鎭之權。而悉爲郡縣。其衰也。兵分勢弱。賊至一郡。一郡破。至一縣。一縣破。不足以制戎虜內侵之患。故汪立信。建議。請以江淮諸郡。合爲四大鎭。並力禦胡。時不能用。我朝鎭管之制。大㮣有此意。實軍政之大綱也。苟使此制。不墜鎭管。得人各率其屬。平時則依法操鍊。有事則整兵飭旅。各守信地。以聽大將之令。以戰以守。則國家內外之勢。安如盤石。安有土崩瓦解之變哉。
 
108
一。編伍約束。用紀効新書法。戚繼光紀効新書。其編伍等法。至爲精密。但此書本爲軍中。鈐束號令。而非居國制軍規模。事當變通者。須以其意。變而通之。
 
109
一。節度使。緫諸鎭。鎭卽鎭管。一道或二三鎭。或五六鎭。隨其道內鎭數。鎭使兼管郡縣。諸鎭管稱節制使。猶紀効新書。所謂營將也。其餘管內郡守以上。稱僉節制使。縣令。稱節制都尉。會鎭管。則如副將次將。各於其邑。則專主其軍。一鎭所管郡縣。亦不拘定數。但當隨宜。
 
110
守令緫把揔。凡軍制。不置千揔。守令直緫把揔。一邑或一二把揔。或七八把揔。隨軍多少。○鎭管邑。則別置中軍。以佐典營將之事。亦不置千揔。把揔緫哨官每一司。以五哨爲率。而編司之外。若有餘哨。則亦附編於司。若三哨以外。則雖不滿五百人。別置把揔。只隨其邑實數。而不附於隣邑。每把揔下。兼緫騎兵步兵束伍。各哨官。若其邑諸色軍。各自滿司。則各置把揔。哨官。緫旗揔。騎兵,步兵,束伍軍。各置哨官。每哨以三旗爲率。而編哨之外。若有餘零。則亦附編於哨。若六十人以外。則亦別置哨官。或過不及。隨邑實數。不附於鄰邑。與上同。旗揔以下。自依定例。蓋五人爲伍。二伍爲隊。幷隊長爲十二人。三隊爲旗。
 
111
或曰。今例百人爲哨。有哨官。五百人爲司。有把揔。每一千人。有千揔。千揔之上。又有營將。而一道大㮣。分爲五營。此爲整整無奇零不齊之弊。而不一依其制。何也。曰。每邑軍丁。難可恰適。其數若膠守而無變通。則未免哨外餘丁。分編於鄰邑之哨。以至司外餘哨。千揔餘司。莫不分編於他邑。况今軍士名色甚夥。各邑之兵。皆分眾色。而逐色異將。故束伍零數。必附於鄰邑束伍之哨。若司別隊零數。必附於鄰邑別隊之哨。若司至於精抄軍,御營軍,別砲手。各衙門牙兵之類。皆附編於鄰邑。或附鄰邑之鄰邑。卒在此邑。將在彼邑。將卒多不相識面者。且主其兵者守令。而將其兵者其將也。平居敎閱者守令。而臨難領戰者其將也。凡有功罪。將責之守令乎。將責之其將乎。軍制之紊。莫甚於此。按古者卒伍師旅。皆有其數。以成一軍。而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則是不膠定軍數。而隨其國之大小。爲幾軍也。以事理推之其四兩爲卒伍卒爲旅亦是言其常數不必膠定也戚氏紀効新書曰。凡隊長。一隊二伍。五人爲伍也。一隊十二人。卽十人爲什也。每一旗下三隊五隊。皆可三十。爲旗也。一哨官下三旗。以至五旗。皆可百人。爲哨也。一把揔下三哨。以至五哨。皆可五百人。爲司也。一千揔下三司。以至五司。皆可三千。爲營也。三千一營。而四千五千。皆可爲一營。不必拘定數目。但順人土之利。相時措之宜。因兵食之額。要之。不出乎用法。而不泥乎法。是也。兵學指南。亦因此爲制。而曰隊止于三。用陣法也。旗止于三。拘兵數也。哨則四五六皆可。通便宜也。每營。不過五六司。每軍。不過十營。將力。只當止此也。卽什百千萬。緫是一法。擴充變化之耳。非執此爲定法。無復可增損也。由此觀之。則古今兵制。皆不膠定其數也。又所謂千揔者。本非恒定之員。或營將所統。多至十數司。則別置將領以承之者也。或又曰。此則然矣。今一道之軍。率爲五營。前後左右。幷中也。若隨其爲二三營。或五六營。則論以陣法。不幾於未備。而虛其一面乎。曰。凡制軍之法。要使綱紀有定。敎鍊有素。有功有罪。皆其主者當之。如此而已。若其臨時分合。則唯在主將之相宜變化耳。苟爲膠守。而不知合變。則設使五營恰齊。或一營分兵。出去其間。一面亦不免爲虛矣。或又曰。主民與主兵。誠不可二之。而今武夫平居。率多無恥虐民。文士臨陣。有同嬌穉婦兒。奈何。曰。文武。本非二道。古者。卒旅師軍之將帥。皆是族黨,鄕遂之卿士。入則爲字牧之吏。出則爲禦侮之人。蓋士皆實學。而不學者。固不可爲將領也。後世文爲染筆雕琢之業。武爲彎弓麤暴之事而已。此由取人之非其道。而驅一世。使之然也。苟於養人取人二者。無變今之爲尚。何論度數之末耶。
 
112
又按古者方伯。伐罪諸侯。親自提兵。以從金革之事。以此觀之。則各邑長官。不可不親掌。而貳官則只爲佐貳之官。漢時。郡太守。亦謂之郡將。兼領武事。都尉掌佐守。典武職。在侯國。則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此則長官。雖兼領兵事。而貳官。實典武職矣。斷以事理。長官當主兵事。有事變。則長官。領兵以赴。而貳官。居守本城。有故。或上將有令。然後貳官。領兵代行。以此爲定法。可也。
 
113
把揔。以已行六品職。有將才者。極擇以授。如無前衘可合者。於曾任鄕官及免番內舍生中。擇有將材者以授。○哨官中。有才能久勤資高者。亦可擇陞。承主將統哨官。考察試鍊。春秋習陣時。領其所司。以赴。把揔有常祿。四孟朔。各米三斛定給。伺候八人。○鎭管中軍。則以四五品前衘。擇授。祿加二斛。在官時。官供定給。伺候十二人。○右雖非六品四五品。而以材能特陞者。待之。亦以六品四五品。如守職官例。前衘官。當復職。則不拘仕滿。若內舍生。則當升貢同在學論。
 
114
哨官。以武選及免番外舍生。有蔭有親世嫡。忠義,忠順衛中。擇材能可任者以授。每月其軍試才時。會本官試鍊。春秋習陣時。各領率其軍。凡哨官祿。四孟朔。各米一斛五斗定給。伺候四人。○步兵哨官。則其兵當番上時。領其兵。赴所上衙門。京則本衛。外則於營門。或諸鎭。以軍禮見主將。仍試射。又試其軍。以其軍能否。爲其功罪。若或庸下。不堪將領之人。則推考其守令。甚則論罪。若果賢能則超用之。幷褒其守令。以爲勸課之地。其於諸衛。則承領於司將。而其軍入直。每領率以入。又自番所。給祿一月米一斛二斗。黃豆九斗。伺候祿米六斗。步兵比他兵。本邑鍊習減半。其哨官伺候之役。亦減歇。其中一名除役。出布資給。帶行伺候。此則以本軍保收米餘糧。給之。○按凡調發及番上。必使其將領率。此係軍政大端。不可不着實定規。况此軍制分番之定。必以全邑全哨。而不使零碎。則尤當如此。然必京各司。皆使徒隷。足備使令。而軍爲軍士之任。不使代執奴隷之役。然後乃得行此。
 
115
把揔。守令薦望。只一望。節度使。更審差授。啓聞。不必除罷。皆啓。只如今啓差例。某人某故。代某人。依薦望差授云云。哨官。把揔薦望。守令差授。報節度使。把揔。以已行六品職者。極擇。哨官。以武選及凡可合人。擇差。非武選及才能著顯者。則試射,柳葉箭,騎蒭。講書四書中二書。武經四書中一書。紀効新書。後。差授。○凡將官,守令。每月試射。春秋。節度使觀察使。亦兼節度。巡到。試射講書。式並如上。又以其軍能否。爲其賞罰。其不恤軍士及講書不通者。汰去。或施罰。其有功能卓爾者。別啓陞擢。陞階。或擢用。唯所當。凡把揔,哨官。每仕滿二周。陞授一階。原無階者。授初階。有階者。從其原階陞授。凡仕滿者。前期兩朔。各邑。報節度使。節度使。會各邑所報。報兵曺。兵曺。啓出資階。送節度使。令送于本邑。○將官。似當有褒貶。而列邑將官能否。節度使。勢所難詳。今之褒貶。直是虛事。是以。亦無所陞黜。宜定以仕滿陞階可也。鄕官之無褒貶。亦然。
 
116
每司把揔。下書記一人,號銃手一人,皷手二人,哱囉大角。手一人,喇叭手一人,摔鈸搖鈴。手一人,小鉦。手一人,認旗手一人,高招手一人,巡視旗手二人,令旗手二人,軍牢六人,馬夫一人,廚役一人。軍牢,馬夫,廚役。皆以其伺候兼之。哨官同。每哨官下。書記一人,認旗手一人,軍牢二人,馬夫一人,廚役一人。已上。俱要軍中實用者也。於本軍隊伍外。別定皆無保。春秋習陣及有軍事時。各執其任。此外則每四時一鍊才。○今例此等差備軍。合於本將官伺候。常時則通輪爲伺候。有事時。令各執其任。夫旗皷等手。常時亦不可不令各習其事。若常時一任閑漫。則臨陣。如何使能合節。且有事時。各執其任。則無餘人矣。豈非苟簡之甚乎。宜各別定之。每一營。卽鎭管邑。旗牌官四人,號銃手三人,哱囉手二人,喇叭手二人,號笛太平簫。手三人,皷手八人,鉦手一人,鑼手一人,五方旗手五人,高招手五人,角旗手四人,認旗手二人,巡視旗手六人,令旗手六人,軍牢十八人。鎭管守令。原兼營將。軍牢。則以其常定使令。兼之。如喇叭手之類。亦原有常立吹手。似當。以此參計而定之。
 
117
旗牌官。掌承主將行令布陣之事。鎭管邑四人,兵營亦四人。郡三人,府亦三人。縣二人,僉使鎭二人。萬戶鎭一人。其擇差。同哨官例。必以諳練營陣者。授之。試四書中一書。武經四書中一書。紀効新書,兵學指南。○軍士中。有能文有材識者。亦許試。擇以陞。○給伺候三人。與將官。同一廳。祿同。哨官。有本番者。在任時。除本番仕滿二周年陞一階。○旗牌官之任甚重。非人人可能。而今人賤卑此官。殊甚不可。必待之一同將官而後。可以得人也。若兵水營旗牌官。則常時亦輪直待令。其祿又當倍各邑旗牌官也。若水營鎭。則每戰船。各旗牌官一人。隨戰船定數。統營七人,水營五人,僉使鎭三人,萬戶鎭二人。○旗牌官。本主將左右之任。故唯營邑有之。而把揔哨官下無之。揆以此例。則水營鎭。亦不當各船有之。然舟師事異陸軍。不可不各有旗牌也。陸軍有將官。而水軍則無將官。據此。亦可見事勢之異矣。紀効新書。各船領將外。各有捕盜官。專管一船之務。此亦陸兵所無也。
 
118
都訓導則罷之。蓋本國舊制。但有旅帥都訓導等任。壬辰以後。始用紀効新書法。設把揔,哨官,旗牌官。而都訓導仍而不罷。今則別無定任。因爲旗牌官之隨從次知。張候而已。各將官。旣有書記旗牌官。又有伺候。至於軍物。常時則有色吏次知。臨操則各授其人矣。都訓導。當罷無疑。
 
119
一。近年添設外方營將。罷之。今設營將。非但各官軍民貽弊無窮。旣有兵使虞候。又有鎭管守令。而又設營將。反爲虛設一贅官矣。是以。近來營將。巡閱列邑。故兵使全廢巡閱。無事坐守。而只爲宴樂之官。事勢然矣。此可見不當設而設之驗也。但當兵使守令。必得其人。以責其任。而把揔以下。亦必愼簡也。○又今監營中軍。當罷之。監司。本緫察而已。兵使。專主練習。則監營中軍。無所事矣。大典。本無之。而近世有之。蓋以監司與兵使。分領道內兵故也。分兵主之。旣非法典本意。中軍當罷之。唯無兵使處。則監營。依今例。有中軍。可也。
 
120
一。各營鎭及邊邑。有常軍處。在率軍官外。又有待變軍官。其餘州,縣。只有待變軍官。皆有定數。
 
121
在率軍官監兵水營。各五人。兩界及統營各十人。月料三斛。西北極邊邑二人。義州,江界,會寧,濟州,東萊等處三人。僉使鎭二人。釜山滿浦等堂上僉使鎭三人。萬戶鎭一人。月料三斛。○凡軍官。以武選前衘。有親有蔭忠義,忠順衛及凡可合人。各其主將擇薦。兵曺考覈啓差。兩界監兵使。則時任內禁衛。亦許在任間。皆除其本番。西北極邊。則文眞通事。濟州東萊等處。則倭通事一人。亦軍官稱號。別爲差送。
 
122
待變軍官監,兵,水營十人。兩界及統營二十人。大府,都護府十人。府八人。郡六人。縣四人。西北極邊邑及東萊,濟州等處。倍之。虞候三人。北兵營及統營虞候六人。僉使六人。堂上僉使八人。萬戶三人。○州,郡。則各其本邑人。營,鎭。則各其近地人。亦以武選,有親有蔭兩衛及凡可合人。擇薦。兵曹差定給。伺候二人。勿論四頃二頃者。一樣給之。無常料。勿使長在官家。每試射。來參於有事務時待令其在任間兩衛之類。則除本番。○待變軍官。與在率軍官同廳。又待變軍官。旣爲定制。有定數。則兩界有土官處。土官罷之。
 
123
一。各邑。皆建鍊武廳。有射圃。凡習武者。皆得隷業於此。皆設鹽硝局。造設局廨。煑取鹽硝。二者。並詳郡縣條。
 
124
一。各營鎭。皆置軍資田。以給軍資。軍士賞格(食+高)饗及軍器措備之類。皆所取用。凡營鎭軍資田數及其置田區畫之規。收稅之式。並詳田制。○各營,鎭軍資田。每年所收元數及各項用下之數。具名目。報觀察使。歲終啓聞。
 
125
一。各邑。則軍資所用。以經費。會減。各營,鎭。畫定軍資田。而各邑以經費會支者。以營鎭軍有常數。而各邑。則不可以定數故也。
 
126
其歲課鳥銃,火藥,鉛九措備。則依今例。定常式。
 
127
大府,都護府。鳥銃。二十四柄。鉛丸。四千八百箇。火藥。九十六斤。
 
128
府。鳥銃。十八柄。鉛丸。三千六百箇。火藥。七十二斤。
 
129
郡。鳥銃。十二柄。鉛丸。二千四百箇。火藥。四十八斤。
 
130
縣。鳥銃。六柄。鉛丸。一千二百箇。火藥。二十四斤。
 
131
右鳥銃每柄。米五斛。鉛丸每百箇。米五斗。火藥每斤。米一斛。
 
132
弓矢槍劍甲冑旗幟之屬。亦量宜定式。今本國軍器,旗幟。例皆麤糙。必使精利鮮明。
 
133
(食+高)饗所入式。見下。
 
 

1.4. 諸色軍士。

135
本國兵制。在大典者。是謂舊制。壬辰倭亂以後。有所添設。謂之新制。近年以來。雜設名色尤多。殆不可悉數。今欲因時立制。宜因舊制。酌以古法而損益之。而新制。則唯存都監,京兵,卽京砲手馬隊。及束伍軍公私賤編伍者。外。近來雜設。如御營軍,精抄軍,新選軍,別砲手,別隊。近來出身甚多。難以猝罷。則姑爲作隊。以待其盡。武學射夫。各廳牙兵。各廳募軍。各廳保奴之類。一切罷之。舊所有甲士,彭排,隊卒,罷陣軍,伴倘等名色。亦皆罷之。所當存者。唯騎兵步兵束伍軍水軍能櫓軍。
 
136
騎兵。
 
137
步兵。此兩者。亦宜名爲騎軍步軍。
 
138
束伍軍。
 
139
水軍。
 
140
能櫓軍。
 
141
此外。又有烽燧軍。各處伺候。各旗皷手及漕卒水夫,牧子,守陵軍等此類。並詳于下。又見其本條。
 
142
凡出丁定軍以田。一夫受田百畒。百畝爲一頃。四頃爲一佃。除大夫士。諸選世嫡有親有蔭及吏胥徒隷。凡有職役者外。騎兵步兵水軍。每四頃。出一名。擇壯健者一人。爲主。戶餘三人。爲保。束伍軍。則每田二頃。出一名。以公私賤爲之。擇一人爲主。戶餘一人爲保。凡軍裝馬匹。皆在其中。鳥銃,鞭棍。則官給。甲冑。則有征行官給。軍士逃故。則繼受其田者代之。或其保中。推一人。爲主戶。而代受者。充爲保。已見田制。○漕卒三頃。出一名。水夫二頃。出一名。烽燧軍,能櫓軍,伺候,旗皷手等。各一頃。出一名。各陵守護軍,牧子之類。皆一頃一名。並詳田制。
 
143
一。凡編隊伍。必以其田里之次。古者。以田賦出兵。故卒伍。定於里軍政。成於郊凡卒伍之人。比閭相保。族黨相救。居處同游。出入同作。死喪同恤。吉慶同樂。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固結。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雖齊桓之師。必如是而後。能霸天下。自田制廢壞。後世制兵。只搜括人丁。隨得充代。是以一邑。則東面之人與西面人。間雜爲編。一道。則南郡之人與北郡人。間雜爲編。雖曰同隊同伍。而形勢不相維。面目不相熟。情意不相孚。奔亡者。匿其跡。遷徙者。容其奸。勢固然矣。平居軍制已紊。緩急。尚何所恃。縱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田制旣行。則騎步束伍軍。皆各以里次。編成隊伍。
 
144
一。凡諸軍民。一身兩役者。悉蠲除之。使各專其職。今軍民無不一身兩役。旣以正軍納布。又爲束伍。或別隊而獨辦軍裝。戰馬或爲官役。而長立公門。各項名色。無不皆然。至有三役四役疊應者。宜一切蠲正。令各職其職。凡萬民職役。皆一依此例。
 
145
一。凡諸軍士。一切勿收價布。皆給保以助。今京外衙門。無不放番收布。故名爲軍士。則便作納布之人。習俗已久。軍士之名。仍成綿布之名稱。曰步兵。則人知爲綿布。而不知本是軍士之名。以至餘丁各色。無不皆然。軍政墜弊。一至於此。宜一切痛革。且今新制束伍別隊之類。皆無保。唯騎步兵名。雖給保。而主保皆收價布。故其實若干立番者。外皆無保。
 
146
我國放軍收布之規。未知起於何時。當初。必以爲安平無事時。多數立番。無益於事。除其番。使歸農業。收其價以補軍需。公私兩便也。然其意已涉苟且。非法之正。唯其本之苟且。故其末之弊。有不可勝言。兵曺計除各處守直使喚外。皆放番收布。本兵如此。外方効而尤甚。執簿計名。月束價布。防軍百人之鎭。則曰此乃月得二百疋之官也。五百人之鎭。則曰此乃月得千疋之官也。除官者。以是施其厚薄。爲官者。以是爲其欣戚。至於親舊。亦以是爲賀慰。是以名雖千軍之鎭。實無一人在鎭者。爲軍士者。日夜憂其綿布之難辦。而不知射御之爲何事。步兵餘丁等各色。因成綿布之名。所謂騎兵。亦只納綿布。無一人有馬。閫帥鎭將輩。只爲妻妾奢靡之資。權門賄賂之費。兵曺。亦若干雜下所謂諸官丘債者。亦本是外方皁隷所納之布。而不干於正兵者。外。盡爲親舊人事酒食燕樂之需而已。其間吏胥。低昂索賄。沒簿奸偸。又無有紀極。軍士旣爲納布之任。而官將吏隷。視軍士爲綿布。因成習俗。故不但放番者收布。番軍所到。觸處侵虐。今兵曺小吏輩。豫請官員。圖得空名闕帖。及番軍將到。則故令違誤點期。執闕收布。到後分軍之際。操縱苦歇。例爲索賂。或諉以直役未及。而執頉收布。或稱以軍裝不好。而執頉收布。如此之類。不可悉擧。至於近時。則非但本司如此。軍分所司之吏。權勢親屬之家。又皆代名受布。而多不立代。此則雖有擲奸。更相囑托。例不執闕。如二十人直役之所。則見存者。不過七八人。故番軍尤苦。遠方軍士。不勝其苦。爭欲稱貸月利。圖納綿布而歸。得一日休息。及其後番。則離鄕去族。逃散四方。及其逃散。則又侵鄰族。而責納其布。鄰族又逃。則又侵鄰族之鄰族。噫。練軍敎士。衛國禦侮。非可寄言。而使無辜萬民。擧皆嗷嗷於水火。此果何樣事爲耶。放番之布。本雖細布二疋。而京番。則兵曺揔府各處。百端侵賂。兵營番。則兵使所用凡百之物。卜駄之價。皆責辦於軍士。而其間吏隷。亦節節索賂。故一歲所費。率不下常布三四十疋。且今民家生子未離乳者。盡充軍役。計名收布。民有三四兒者。則其家一歲所出。將至常布百餘疋。兒未長養。而先爲流離。朝廷雖有待年定役之令。率爲空言。未見一施。此雖守令無良之致。然本無以軍作布之事。則又安有是弊乎。
 
147
一。凡給保騎兵,步兵,水軍三夫。束伍軍一夫。各旗揔加給一夫。○凡保夫。皆歲出米十二斗。或綿布二疋。以助主戶。有閏朔。則加米一斗。○步兵水軍。則三夫內其一夫。米或布。收納本軍定番之所。以爲本軍立番時糧料。○凡保人試才中格者。許屬軍士。軍士濫取保人雜物。違法役使者。論罪。降爲保。○漕卒給保二夫。其保助之例。同上。詳在漕運條。○濟州騎,步兵,水軍。並給二夫。
 
148
今之所謂別隊。卽騎軍也。不給一保。而責以獨辦戰馬。蓋今産業無常。故爲別隊者。或田丁稍實。則其家僮已當保數。故能堪其任。而其貧殘者。皆不勝疲苦。因以奸濫日滋。詞訟益繁。而其爲兵。亦不成模樣矣。田制不行。則百事無一可者也。
 
149
軍士外。凡有常祿者。皆罷給保。如大典所載。宦官,司譯院,典醫監,觀象監,惠民署官員之類。旣定品祿。當罷給保之規。錄事,筭員,畫員,醫生,律生,馬醫,書吏,樂生,樂工,驛吏,匠人之類。亦同。
 
150
一。騎兵給保三夫。自備戰馬。能騎射者。爲騎兵。擇材入屬。習操及從軍官給甲冑。不番上。但令本地鍊習。每月本邑。兩試騎射。春秋都會。鎭管習陣。如今別隊例。
 
151
或曰。騎兵不番上。則無士馬疲飢之弊。其於養兵之道。可謂得矣。然今京城。則旣有京砲馬隊。固不待於外方騎兵矣。至於南方兵營。則只有步兵。而無騎兵。無乃虛疎耶。騎兵。優給其保五六夫。亦使分番。則如何。曰。雖加給保。遠外之人。持馬留防。其喂養之具。蒭糧之費。勢所難支。是以。祖宗朝考馬之法雖嚴。番兵皆借馬代點而已。實則無一持馬者。若責人以所必不堪。而復嚴法而驅之。則是不待寇至。而坐受羸疲之道也。况人兵營。非與賊對壘也。只備不虞而已。步兵之防。已非不足。若有警急。騎兵當與束伍。一時俱集。唯患將不擇人。騎兵不立番。非所慮也。若兩界邊鎭。則騎兵。亦令依步兵例立番。而官給人馬料。以田稅留支。雖南方。若有警之時。則亦依上例立番。可也。如此。則非有士馬壯實。臨難可用。比諸平時。預給加保。其省費。亦萬萬也。且有步兵。而無騎兵。猶謂虛疎。則今之沒數收布。幷騎步無一存者。謂之何哉。
 
152
凡騎兵立番則給料。月米六斗,黃豆九斗。幷支給蒭。若不支蒭。則加月米三斗。
 
153
宋戶馬,保馬法。其名似便。而實不便。非獨煕寧。大明。亦行之。然恐未得爲良法也。蓋戶馬法者。罷國養牧塲馬。而以國馬。從願。給民一戶一匹。或官與其直。令自市開封府界。無過三千匹。外路無過五千匹。免其體量草。加給以錢布。乘越三百里者。有禁。保馬法者。大㮣一體。而三等以上十戶。爲一保四等以下。十戶爲一社。以待病斃補償者。保戶馬斃。保戶獨償之。社戶馬斃。社戶半償之。大㮣皆以官馬責之於民。而令其子養。簿其生死。納其孶駒爲法如是。安得不弊哉。
 
154
一。步兵給保三夫。分番於京都及兵營邊鎭。各有原定。皆以八番。二朔相遞。凡京外定番。各以相近量宜分屬。皆令畫邑原定。勿爲移易。其番次之分。亦以全邑全哨。毋令邑抽其哨。哨抽其隊。以亂其本隊伍。○兩界則專防本道。東萊等處。專防本邑。南方舟師營鎭。則旣有原定水軍。勿令陸軍添防。○凡邊鎭番軍。各以其邑不足。然後幷及他邑。勿爲改換。使有常處。而主客相熟。○凡京外番軍於其番內。又分爲二運。五日相遞。水軍亦然。○凡水陸番軍。五月,六月。當番者。每一月。其保夫。各助耕二日。
 
155
按唐制。番上遠疎近數。率以五百里爲差。而本國地方褊小。各以附近畫番。故皆以八番。而不分踈數。如嶺北等地。或有褊遠處。則五百里外。至千里。定爲十番。爲當。
 
156
○今兵營番軍。一朔相遞。尤多其弊。當一以二朔。
 
157
凡畫定番軍。諸藩鎭。皆量其輕重定之。南方兵營。則其一番數六七百。或八九百。毋過千名。似當西北。則更量宜加數。以定西北僉使,萬戶鎭。雖本邑。亦定常番之軍。亦必以本邑之兵。量宜分定。然後加以外處番軍。似當。○大典。各道要害諸鎭。如泰安扶安等處。皆置防軍。各有常數。今本鎭。旣有原屬水軍。入番以備不虞。不必更以陸軍添防。徒益民弊。當悉罷之。
 
158
一。步兵。除其保一夫收米。番上時。給料。如今御營軍例。而但收一夫米。其二夫。令自捧爲資裝。○番上軍。每人月料。米六斗。○除其保一夫。歲收米十二斗。依常例納京。若諸營鎭本軍定番處。以給其料。而番軍每歲半一上。則所收常有剩。以其剩餘。爲其軍試射賞格,(食+高)饗等費。○凡輸保米直納處。本官親往監納。其船運及作布處。則定色吏領納京。則倉官請兵曺官監收。諸營鎭。則地方官同監以收。其放料時。京則倉官。考兵曺帖監放。外則地方官。每朔親往同坐。點名監放。○三保中定名。一夫收米。而其中願輪推以納者。亦聽。
 
159
凡保夫米百里內。以米直。納其遠處。則水邊邑。納於船所。公減船價。距水路百里外邑。作布或錢。亦公減駄價。
 
160
今番軍雖給保。而保丁不一。多不得收。其貧懶者。則預收用盡。故及其上番。則率皆殘弊。至有凍餓死者。其免死者。亦多用月利。還家。賣盡田牛。以償數倍之直。此所以番軍無不丐乞。而不似人形也。救之之道。無逾於此者。且舊制所無。今有都監京兵。而番兵又准上。則京城之兵。甚眾盛矣。宜定其制。步兵一如今御營軍例。使宿衛鍊習之外。無一分送。各司代執奴役之弊。而罷御營廳。令五衛兵與都監兵。相爲表裡。如漢南北軍之制。如此。則軍無羸弊之患。國有有用之兵。而其規制。亦井然不雜亂矣。今軍民之言曰朝鮮之兵唯御營軍獨脫地獄。能見天日。御營軍之便好。何異行樂。其情戚矣。蓋御營軍別無便好。番上者受料。保丁只納米而不兼束伍兩三軍役。故其羨嘆如此。或曰。各司不爲分軍給役。則使喚守直。無乃闕人乎。曰。各司本有元定僕隷。苟令充數。則自足以使喚守直。以番軍代其役。本出於近世之極弊。此蓋近世。各司僕隷不充。不得已以番軍添配也。各司僕隷之不充。亦以僕隷之任。以身役勒定而無廩料。率多逃散。故漸至不充也。若優廩給。僕隷自充。必革此弊。然後軍士免爲奴役。得鍊軍藝。而各司亦常有官府體面矣。
 
161
或以爲收米給料之法固好。而其本官該司監納之際。不無民弊。而官家。亦未免多事。未若軍保。私自與受之。公私兩便也。此乃知其一。未知其二也。其利害輕重之筭。據事深思之。則可以得之矣。○又論以常情。則保人出米十二斗。比主戶似輕。米六斗。准綿布一疋。又似輕。而累年反覆深思。乃知終不可變。若果變而稍加使重。則民皆受病。主保幷困。而國將疲矣。○或曰。軍士或遠戍。而亦令保夫輸其料米乎。曰。此只論其常法爾。凡軍士。皆畫定番處。而皆從附近。故如是。若遠戍。則沿道之糧。留防料食。皆自國儲給之。
 
162
一。步兵當番。前後各二朔。農節四月至七月當番。則前後各三朔。除本地鍊習。步兵下番者。亦本邑。每月一試才。春秋。會鎭管習陣。若當番。則前後各定朔。以免使之休暇。
 
163
或曰。步兵旣有上番之勞。而下番時。亦赴習陣試射。則似未免爲苦。如何。曰。今之騎步。主保俱兼束伍。已以正軍。往納番布。而歸家。則又以束伍。每旬試點。此其所以爲苦。旣助之優之。而又令習之。豈可以爲苦乎。若一度立番之後。終歲不一鍊習。則是爲不敎之兵。有兵奚用。蓋凡事。莫不有中道。過不及。均爲失也。比之田制什一。天下之中正也。欲重之於什一者。桀也。欲輕之於什一者。貉也。
 
164
一。束伍軍。以公私賤出。定給保一夫。但令本地鍊習。不爲立番。凡入束伍者。公賤則依今例。全減身貢。私賤。亦令減其一疋。保夫同。
 
165
或曰。今束伍軍。充定。尤多騷擾。田制縱未能行。束伍之定。明爲條畫。除朝官,文武科學校生,內禁衛家內仰役者及凡單奴外。畫一充定。則庶無呼王之弊矣。曰。此亦田制行後事。不然。終末由如此。夫搜括人丁。天下之大弊也。大擾大奸。皆在於此。雖欲畫一。其道無由。縱是神明官長。亦無如之何矣。其本旣失。則自軍卒鄕紳。以至朝貴。自吏隷守令。以至緫帥。節節皆有容私之地。夫開奸之路。而欲奸之止。天下無是理也。是以請托賄賂之弊。遍地滔天。試觀今日。不待言知。設令出於必不然。而果得畫一。家內仰役。眾寡難齊。亦非所以齊貧富。定民志。別賢愚。辨貴賤之道也。蓋田制行。則大綱旣擧。萬事至順至易。田制不行。則大綱已紊。萬事至逆至難。何苦而不行哉。外此而論治。非吾之所敢知也。
 
166
或曰。軍士雜色名目。雖皆省罷。然騎兵步兵束伍軍之別。猶未免多端。如何。曰。凡制軍。莫如止存騎,步兩色之爲宜。但奴婢法未改。故不得不別之爾。曰。無論良賤。一體爲騎步正兵。則如何。曰。一體爲正兵。則當一滾作隊。不改奴婢之法。而先爲混淆其間。公私拘礙之事。犯分亂制之害。不勝其煩矣。曰。私賤爲束伍者。雖減身貢。比諸正兵。猶爲偏苦。奈何。曰。此亦奴婢法。不罷之故也。若賤人不定軍。不受田則已。不然。更無他道。本朝舊制。賤人不定軍。及賤人漸多。其勢漸窮。則今有束伍之法。自壬辰亂後始。麗制。雖有賤口不受田之文。非唯理所不當。亦勢所不行者。蓋奴婢。本是同戶作役之人。而本國外居別戶者。皆是奴婢。故如此。况今賤人十居八九。良人僅存一二。若捨賤人。國無民矣。旣不罷奴婢。而又不得不受田出兵。則雖輕於舊。猶未免偏重者。事勢之固然。無可奈何。曰。奴婢之法。其不可革乎。曰。嗟呼未可遽言也。夫以罪沒入者。亦不當罰及於後嗣。况無罪者乎。同是天民。而或無知賤夫而制人死命。設令賢才出於其間。而亦不免爲人廝役者。本國奴婢之法也。此豈天地至公之道哉。然養君子。別小人。亦古今不可廢者。古者封建采地。則卿大夫不患無其養。今之中國。有傭役雇工之俗。故士夫之家。亦有代勞之人。本國則此法行之已久。旣成舊俗。大夫士皆籍此。而家必思所以保其家。然後乃可改革。不然而若一朝猝革。大有所難收殺者。此所以未可遽言也。曰。然則如之何而可。曰。政必因時。爲今之計。當仍今從母法。而均用於良女。卽奴良妻。使有畫一。如是而又有賞擢之典。不廢功能。如軍功及試射。累度居魁者。公賤直免。私賤給代或價。許其免賤之類。如此。則其弊不至今日之甚。奴婢漸少。則雇工漸興。上下漸厚。風俗漸變。中國之法。可推而行之。中國。雖有奴婢。皆以罪沒入及自賣爲傭者耳。無按其族系。世世爲奴之法。而三王之治。亦無不可致者。其說詳奴婢條。
 
167
或曰。四頃內。出一兵。則當每佃。各出一兵耶。曰。如此極善。但受田旣有多少之差。則勢有所不可拘。定一佃者。要不失其同里而已。曰。良賤兵色各異。正兵三保內代受者。或賤人。則奈何。曰。良賤戶保。各以其類爲宜。然或有踰越遠村之弊。則雖賤人。亦可爲正兵之保也。大㮣有田於此。今爲士夫田後代者。或良或賤。不可拘定矣。亦當隨所遇。或除兵。或正兵。或束伍。改標軍案。每俟式年。改修正。但其隊伍戶保之間。則每不失其鄕里之次。爲當。
 
168
或又曰。私賤旣定束伍之後。不許其主。任意捉去耶。曰。此則與今法。別無所異。今法束伍軍及各鎭土兵。其主不得任意捉去。
 
169
一。凡軍士。每月本邑兩度試才。騎兵束伍軍。望前望後。各一度試才。○步兵下番者。一月一度。其當番前後。休暇例。見上。習操同。○習操月及十二月。騎兵束伍軍。停一試。步兵停試。四月至七月。皆停。春秋會鎭管習操騎兵,束伍軍每操。皆赴。步兵下番者。亦赴。京外番軍。每月上下二旬試才。中旬習操。六月十二月。停習陣。但一度試才。○京番軍。方入直者。不參試習。今或於闕內。命試才。○各鎭軍少處。及水軍營鎭。三旬皆試才。○凡京外番軍。每旬試外間。間私習主將時加考察。○凡水軍下番者。各其所屬營鎭。每月一試才。四月至七月及十二月。停。當番前後。各二朔。亦勿試。農節當番。則亦免三朔。已立番。而合赴水操者。免一年試才。詳見水軍下。○凡免試者。自願試。則亦聽。水陸軍。皆同。
 
170
州,郡兵。一月不可過於兩試。凡習操時。試及監,兵,水使,御史巡試。亦計。當其一次試才。可也。
 
171
一。凡試才最優者。論賞。擇其最優者若干人。量宜賞給。有差。最劣者。論罰。治罰。亦有差。罰棍五下。至二下。○騎兵馬不合用者。亦治罰改備。以旬望試者。上旬望行之。以朔試者。孟朔行之。以旬望試。卽水陸上番軍。騎兵束伍軍之類。以朔試水陸下番軍之類。○若監兵水使巡試。則不拘時。必行賞罰。其五度居魁者。每試置簿。○各鎭軍少處。以七度十度差等。爲限。各其營,邑,鎭特補軍官。上番軍。則移其名。使補其邑軍官。雖其本處軍官數已足。亦特補。其有知識可堪將領者。擇啓。察其爲人。又講書。如兩衛例。然後啓聞。量宜叙用。若公私賤。則啓其名。特許免賤。私賤。則以各司奴婢。給其代。或給價布二十疋。
 
172
一。凡(食+高)軍京衛及營鎭番軍。每下朔。凡番軍皆兩朔。習操後。(食+高)饗。各邑及水營鎭。皆春秋習操後。(食+高)饗。凡賞給(食+高)饗之需。京衛及營鎭。以其軍料餘米布。水營鎭。以其軍資田稅入支用。各邑。以本邑經費會減。監兵水使巡試賞格所需亦同此。○不足則以常平米錢。或雜稅會減。○若還上未罷。則其耗穀。亦當支用於此。凡(食+高)饗一次所入。每軍十名。米五斗。爲式支下。凡習操後仍行(食+高)饗爲善而各邑軍。則凡具輸運爲難還本邑行之亦可。
 
173
一。常定試才。必具射砲分數。及賞給所用數目。京五衛。每月啓聞。各邑,各鎭。每四時。報節度使。凡以四時報者每次節孟月會前三朔以報。○各邑則夏三朔無所報。節度使。幷具本營數。啓聞。凡啓本啓御後皆下兵曺。
 
174
或曰。賞格,(食+高)饗。其費極多。安得每爲論賞。每爲(食+高)饗。曰。雖其費多。然皆有出處。各可以支其費。且賞格云者。豈人人而賞之。賞其最優者耳。苟有試才。不可無勸懲也。至於(食+高)饗。尤不可闕。若値凶荒。則習操等事。亦當停減。(食+高)饗。非所論也。
 
175
或曰。五衛及各營鎭賞格,(食+高)饗之資。皆其軍保所納米布。外方營鎭。則自是一司。而倉固同在其處矣。京衛。則衙門有五。若分爲五倉。而各自出納。則事甚決裂。若合爲都倉。而倉官出納。則於臨時賞給等事。又未免牽滯難便。如何。曰。都爲一倉。別有主倉官。而其放料。則各衛軍。每朔。皆就倉以受。若賞給(食+高)饗之需。則兵曺。量分元數。每四孟或春秋孟。預爲出給。各衛使之臨時便宜施行。而具數以啓。且報兵曺。可也。
 
176
試才式。
 
177
各隨其藝。依紀効新書爲之。但騎兵。則騎蒭五矢。步兵。則砲手。鳥銃三放。射手。立蒭五矢。可也。○又勿論諸色軍。自願講書者。聽。紀効新書節要及四書。武經四書中從自願。○此則雖不通。無罰。
 
178
我國舊無鳥銃。乃壬辰亂後。所傳習者也。當時時議。以鍊兵爲非。且謂土風有異。鳥銃非本國所宜。無益於戰陣。柳祖訒上疏極言。又言私賤不可以爲軍。事下廟堂。相臣柳成龍議曰。我國雖以弓矢爲技。然弓矢。乃數十步技。鳥銃。乃數百步技。長短不能相及。與賊對陣。我之弓矢。未至於賊。而賊之銃丸。雨集於我。當此之時。雖以韓,白爲將。不能當矣。若以爲天分區域。才性各異。不可相通。則吳之甲卒。學楚車乘之法。終以是隷楚。何哉。遠者。不論。近世中原。無鳥銃。自倭寇浙江。始得其法。戚繼光以此訓鍊。數年之間。反爲中國之技。遂以勝倭。由是觀之。人性不甚相遠。而所習各異耳。習慣而未成者。非臣之所聞也。其曰。搢紳閭閻。莫不以砲殺手。爲一笑塲。此果然矣。夫人情。狃於安肆。習俗痼於因循。當此危亂之際。尚以前日之陋見。詆訾創見之事。浮議紛紜。喧藉中外。百端沮撓。而有識之士。反爲皷揚波瀾。以助其勢。可乎。我國之於倭。非有開釁之事。特以軍政不修。紀綱毁廢。器械不利。行伍不整。約束不明。士卒。耳不聞金皷之聲。目不辨㫌旗之色。身不知坐作擊刺之爲何事。猝然與强敵相角。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土崩瓦解。以至於此。今於破滅之餘。所當懲創往事。一新頹圮。君臣上下。腐心晝夜。以復讐雪恥爲心。可也。而顧曰。鍊兵非所急。亦見其不通時務也。至於私賤爲軍之弊。自近日之習論之。則誠有如此言矣。若以天下公共之理言之。私賤獨非國民乎。我國本來褊小。其間分爲兩班常人。貴賤有異。而所謂私賤者。日滋月盛。千萬爲羣。一無所役。而良民。則役煩賦重。不能聊生。漸就耗散。中外人物。盡歸私門。家家有公侯之奉。而公室無民。以故先賢。亦欲行限田限奴婢之法。其慮遠矣。今社稷墟矣。生靈盡矣。國家於是。計無所出。收拾數百千之卒。以爲訓鍊禦敵之計。草草補綴。艱虞溢目。有志之士。可以隕涕。而乃有無知輩。往往厭其奴僕之他役。張皇異議。無所不至。其徒循私意。而不念國事甚矣。若以爲賤人不可通仕籍。則衛靑。出於奴僕。日磾。奮於降虜。後世未聞有非之者。且稱其人才爲盛。何耶。三國時。本國三分。高句麗獨有西北一面。而隋,唐之役。遼東,白巖,安市等城。皆有數萬兵。延壽,惠眞。以十五萬兵。救安市。高麗時尹瓘之征女眞。姜邯贊之却契丹。皆用二十萬兵。而我國則自祖宗以來。雖出師甚盛。不過萬餘。此其積衰寢弱之勢。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遇非常之變。不爲變通救時之計。而必曰舊習不可改。眾情不可違。是欲以屐履濟江河也。此可與識者道。難爲俗人言也。於是。宣祖從其議不撓。鳥銃遂爲人人善手。私奴與主異居者。亦作隊伍。名曰束伍軍。
 
179
一。凡軍士。春則依例習操。秋則又兼行打圍。亦限一日。但以講武爲主。過一日。則雖無殺獲。罷陣。其部分賞罰。與習陣無異。當自有其儀。水軍則否。○按今習陣。雖習坐作進退之節。而無實試射御之效。若打圍。則坐作合變。自無不習。而又有着心射御之實。又以其所獲。供祭饗。充公用。行(食+高)賞。而省民費矣。古人事事誠實。本末兼至如此。今縱不能盡如古制四時蒐狩。於春秋。兩習陣中。春則依今例。秋則又兼行打圍。至可至可。如不能則雖間年一行。猶賢乎已。後世上下不信。百事徒尚虛文。若習陣。則在今兵法中。最爲實事。而比諸古人。則未免爲虛文。此中國之所以反爲虜制者也。可勝嘆哉。
 
180
如此。則當擇山原可合處置囿。孟子書。有文王之囿。齊宣王之囿。春秋傳。有鄭原囿。秦具囿者。蓋皆指此也。京及各鎭管處。擇山林原藪。不可耕墾處。但立限界。不禁樵牧遊獵者。凡打圍。只是代習陣試射御而已。愼勿用鷹師網夫。以啓禽荒之弊。但依法結陣。然後部分合圍。乃發騎步殺獲。一日而罷。明日依今例。試射(食+高)賞放軍。
 
181
操鍊規制。見紀効新書水操規制。亦然。
 
182
一。水軍。必以沿海本鎭附近畫定。給保三夫。各其所屬鎭。分番立防。凡水軍。必以沿海居人畫定。蓋海邑。勿論陸軍多少。其地所有營鎭水軍充額後。餘爲陸軍。或其邑沿邊不足。則定以傍邑沿邊。今水軍之久居山郡。根着已固。不可刷還者。水陸軍相換移定。從後移徙者。隨卽刷還其鎭。撫鎭屬等。令受鎭近田。居住鎭下。○漕卒同。
 
183
今山郡水軍,海邑陸軍。人皆知換定之爲當。而漕水軍。世傳其役。故以此爲拘。世傳其役。本弊法。然雖世傳其實。亦無不可換者。特主者。恝視國病民害。而未之行耳。
 
184
今法。水軍漕卒。錮不許赴科。此甚非法。唯其才能而已。豈有錮人之理。當與騎,步兵。一體許其赴選。漕卒。亦依此施行。
 
185
一。水軍。以各其營鎭原屬數。分二運。各其一運內。又分爲三番。以風和風高。定多少立番。詳見下。
 
186
一。水軍。亦除其保一夫收米。立番時給料。官給造船之費。戰兵船新造改槊。皆以經費。官給其價。一應軍器。皆以軍資田所收。鎭將所食。皆有常祿。其造船費數見下。
 
187
一。能櫓軍。亦以海濱本鎭附近公私賤。出定無保。田一頃出一名其專業海利。而不受田者。勿論良賤。幷二人。出定一名。以一名。爲其保歲出米六斗。或布一疋助之。有閏朔。則亦加米五升。不立番。不試才。但一年。一赴水操。不備軍裝。但春秋鎭將。一點閱。
 
188
海邊居人。例多專業漁鹽。不治田者。蓋海利可以寄生涯。亞於田利故也。
 
189
按舊制。國中諸道水營鎭。通計大猛船八十隻。每船水軍八十人。中猛船。九十二隻。每船。水軍六十人。小猛船。二百十六隻。每船。水軍三十人。無軍小猛船。一百五十餘隻。刀居船。不在此數。水軍。四萬八千八百人。分二番相遞。每人。給三保。今則此制廢壞已盡。水軍見存者。無幾。幷三人給一保。名雖給一保。而其保亦同。主戶收布。故不得分毫補助。只以陸軍。輪次添防。兵使畫番三番。一朔相遞。而軍無定所。然此亦同水軍。盡數收布。不立防矣。且令有事變。若兵使領此軍。則各鎭無一人。若各鎭領此。兵使無其軍。大小鎭將。計名收布。爲其妻妾之俸。賄賂之資。略以其餘。雇立若干。鎭底人。爲其目前使喚而已。鎭浦近居閑雜人。謂之土兵。土兵例爲雇代。春秋水操。及使臣巡點時。則借人代點矣。鎭將又例給近居閑人布疋。或有不時巡點。則納以代點。俗謂之鳴代。國家竭軍民之力。防備不虞。而鎭將輩月束綿布鎭中。只有三四雇役者而已。國事至此。可爲痛哭。然上自大臣。至於百執事。人人皆知而不能痛革者。亦有說焉。國制不設鎭將廩祿。戰船改造。軍器修補。皆無財力出處。雖使賢能當之。不得全不放軍收布。旣許放其若干。則貪汚無識之輩。終必盡放而後已。是亦國制之未備也。近年以來。則弊習益甚。水軍尤縮。今則鎭將旣束綿布。而又令水軍。納其糧饌價。戰船新造時。又令水軍。出其價。水操時。又令當番軍每一人。責立兩人以逢點。故水操月番軍。其苦尤甚。而此外京及主營雜支定無節。至於麝香鵰羽等不干於水軍之物。亦皆支定。而水使又加數分定於各鎭。則各鎭又加數徵出其價於水軍。而並徵人情價。如此等事。不可勝數。水軍一年所費。少不下常布五十疋。以故孑遺水軍。日益逃散。至於船數。亦皆減改。試以黔毛浦一鎭言之。大典所載。大猛船一,中猛船一,小猛船二,無軍小猛船四。而今只有戰船一,防牌船一,兵船一,伺候船二。此則未知自何時然也。船數自壬辰亂後如此云。然船制。則今戰船之制。極善。宜從今制。而各船軍數。亦當改定。今宜先定鎭將之祿。造船之費。鎭將祿數。見錄制。造船之費定數。見下。皆自本處經費支下。又定恒留鎭屬人數及料。人數,料數。見祿制。此則恒留任使。如官屬例。水軍必以其邑沿海居人畫定。而於原額內減半爲能櫓軍。所以減半者。今水軍十不存一。而海邊居者。良民絶少。率多公私賤。賤人不得水軍定役。勢難盡充。必欲盡充。其勢將充以遠海不習水之民。而海居習水之人。則反皆遺之。且凡戰船櫓軍。居三之二。正軍僅居其一。設令盡充水軍。太半。爲執櫓之人矣。故減半原額。而其半則以鎭近公私賤及不受田者。編爲能櫓軍。如此。則事甚便當。而及其有難。則正軍櫓軍。俱有其數。別無不足之患。且常時廢農立番者。亦爲減數矣。水軍。給保三夫。而除其一保。立番時給料。依陸軍例。除一保收米十二斗。每番軍一朔給料六斗。分爲二運。而一運內。又分爲三番。相遞。如是則與陸軍八番。少有踈數。而水軍之番。往來便近。且一歲。一赴水操。則苦歇。庶爲相平。水操。則其一運之分爲三者。合赴。若有警。則二運悉數俱起。能櫓軍。不令立番。不備軍裝。不試射。但其鎭將。春秋一點閱。亦分爲二運。遞赴水操。有警俱起。如萬戶鎭水軍。三百人。能櫓軍。三百人。而其水軍三百人內。分二運。則各一百五十人。一運之一百五十人。又分爲三番。十二,正月。三十人。二,三月。六十人。四,五月。六十人立番。而春水操。則右一百五十人及一運能櫓軍一百五十人。合赴。一運之一百五十人。又分爲三番。六七月。六十人。八九月。六十人。十十一月。三十人立番。秋水操。亦如之。如有警。則水軍三百人。能櫓軍三百人。俱赴。其已立番而合赴水操者。除其一年下番試射有閏朔。則水軍三百人。合而加番閏。在風高。則每人立三日。風和。則立六日。每人給料。日二升。以其保閏加米。○其番次。春秋輪換。則依今例。無使偏當農月。○能櫓軍。水操外於搜捕時。或有同使。則輪次無過若干人。而以本鎭軍資給料。船隻。量宜定數。悉復舊制之數。而量宜以定。今所擬定。各營鎭船數。見于下。軍士。旣皆近居。則遞番之除。無勞費。遇警。可以隨令卽集也。今所謂土兵。則自當充入水軍。而其賤人及無田者。當屬能櫓軍。其陸軍添防。則悉罷之。上司主將巡審之時。不徒點閱。而必使試才。以軍士能否。爲其鎭將賞罰殿最。夫如是。則水軍免累番之苦。鎭撫無數易之煩。鎭撫等。常常遞易。而無定人。則凡事無所掌者。而有不識始末之弊。分數旣明。鎭將亦難私自放軍。或有犯者。朝廷亦有罪罪之地。一擧而百度皆得矣。且國家經制旣定。則進上支定等事。自絶於兵鎭矣。今又有京兵衙門所用竹木之類。令諸鎭載送等事。宜一切罷之。如或緊關軍器。則依大同例。會減本邑經費。令本邑賃船。載送爲可。
 
190
今各邑戰船能櫓軍無保。春秋水操兩赴。而皆自備糧。近年大同設行後。始給糧三斗。
 
191
今定船制。每戰船一隻。則防牌船一隻,兵船一隻,伺候船二隻。○舊制大小猛船制度。齟齬。不堪戰陣。今之戰船防牌等船極好。大猛船十隻。不能當戰船一隻。眞是破敵禦寇之利器。當從今制。戰船卽樓屋。戰艦底長十一把。水使上船。則十二把。防牌船制。如兵船而稍大。有防牌。用以戰於淺港。及平時搜捕常時。則或去防牌。而任使。亦可底長八把。兵船卽載兵器糧裝。以隨戰船者。底長七把。伺候船。卽鼻刀使喚船。不入正船數。內者。底長四把。
 
192
戰船二。每一船。沙工櫓格。幷八十人。砲手射手。幷七十七人。
 
193
水營上船。則諸色軍。幷加定三十人。
 
194
防牌船二。每一船。沙格幷砲射幷
 
195
防牌船。則依今例。留鎭待變。勿赴水操。或有時特令赴操點視。而留兵船。
 
196
兵船二。每一船。沙格幷十五人。砲射幷四人。
 
197
伺候船四。每一船。沙格幷五人。砲射幷二人。
 
198
石以萬戶鎭爲式。僉使則戰船三。如釜山等處。又加一。水使則戰船五。內龜船一統制使。則戰船七。內龜船一。
 
199
卽今原定軍數如此。而水操時。戰船一,兵船一,伺候船二。合以一百五十人逢點。數內射夫二十四,砲手二十四,其餘沙格百二名。此亦依今定數。今船隻之數。諸鎭諸邑。各戰船一,防牌船一,兵船一,伺候船二。而防牌船。例爲留鎭。不赴水操。故因而無防牌船處多。諸僉使鎭中。如防踏加里浦。則有戰船二。水營。則戰船三,龜船一。統營。則戰船四,別戰船二,龜船一云。
 
200
今聞沙格。此數亦爲不足。僅可行船習操而已。今之吏輩。皆受賂減軍。往水營借點。而能運船往來者。蓋因風勢。又合射砲執櫓。又伺候船。則繫於船尾。故能得往來云。○常時軍數。雖似不足。本鎭軍旣分二運。有警悉起。則防牌船充數外。亦可加乘諸船。而有餘矣。
 
201
今各鎭。加定戰船一隻者。只是移各邑戰船也。其第二戰船。則鎭將軍官乘之。如今水營例可也。蓋水使爲大將船。則僉使爲營將船。萬戶爲把揔船。諸鎭第二船以下爲哨官船。統制使爲大將船。則水使爲營將船。次次依上例。唯在臨時。隨宜排定。大㮣雖軍官乘之。若其舟楫。軍器軍士。能否賞罰。皆其鎭將當之。不得委諸軍官。卽今加里浦鎭軍官。乘第二船。故舟楫軍器能否。例責之軍官。而鎭將無與。極爲無理。以軍作布之弊。展轉至此哉。
 
202
船隻新造。改槊支下米磨鍊。每六年。新造。三年。改槊。○如戰船新造價米。四百五十斛。則其中九十斛。以舊退船和賣支計給三百六十斛。餘船倣此。
 
203
新造戰船。四百五十斛卽今三百石。內。三百六十斛。改槊一百五十斛。
 
204
防牌船。九十斛內。七十二斛。改槊三十斛。
 
205
兵船。四十五斛內。三十六斛。改槊十五斛。
 
206
伺候船。十五斛內。十二斛。改槊五斛。
 
207
統營水營上船。則新造四十斛。改槊十三斛加給。
 
208
每限滿以經費會支。若未限滿。而在頉改造。則自本鎭爲之。而必及限。乃受凡船中檣櫓芚索帆席等物。皆入價米中。○此亦三分之一。以錢給之。若凶荒則依例。減十之二。
 
209
今以上。例定各營鎭船及軍數。
 
210
僉使鎭三戰船。每戰船一。有防牌船一,兵船一,伺候船二。則水軍能櫓軍。幷九百人內立番。風和九十人。風高四十五人。
 
211
水使營五戰船。則水軍能櫓。幷一千五百內立番。風和。百五十人。風高。七十五人。此外。又有上船加定軍數。
 
212
統制營七戰船。則水軍能櫓。幷二千一百內立番。風和。二百一十人。風高。一百五人。又有上船加定軍數。
 
213
舊制各營鎭大小猛船。皆有定數。而多寡或不同。其船制。亦與今異。大㮣其軍數。則慶尚右水營。水軍二千人。左水營。水軍一千五百二十人。全羅右水營。水軍一千八十人。左水營。水軍一千一百六十人。忠淸水營。水軍二千二百人。京畿水營。水軍二千四十人。釜山僉使鎭。水軍八百二十人。臨淄僉使鎭。水軍六百四十人。馬梁僉使鎭。水軍一千一百二十人。西生浦萬戶鎭。水軍五百二十人。舒川浦萬戶鎭。水軍七百人。今略載此。以見其㮣。
 
214
兩西嶺北嶺東。則船制不無異同。又當量宜定制。其軍數。亦爲別論。
 
215
或曰。設官。雖有僉使萬戶之差。地形事勢。不一。有萬戶而形勢當重者。有僉使而不甚重者。故大典。亦有萬戶而大猛船二者。僉使而大猛船一者矣。而今一以衙門大小。差其船隻軍卒之數。何也。曰。建官之有大有小者。本以其形勢事任之有重輕也。若萬戶當重。而僉使不甚重者。則是設官之初。失其當也。此固宜改而正之。若其船隻軍數。則當一從衙門之大小也。我國郡縣。亦如此者多。有名爲府使。而至殘邑有縣監。而土地反大者。此皆當從實改正者也。
 
216
或曰。鎭將雖有原祿。吏隷軍卒。雖給常料。法令雖嚴。遠地鎭將輩。終不能保其不放軍。如是則國家徒益其費也。寧減水軍之保。又不給料。而尤寬其番。只可充鎭將使喚而已。如是。則不復別置常料之吏。但令每月試射。春秋水操。而有變收集。則可矣。曰。自古爲國。未甞論不得人之法。夫建官設職之意。備其可爲之具。而責其不能者耳。若預慮其放軍。而幷除番軍。則是全沒設鎭本意。寧不設鎭而待變。遣將之爲省弊也。如此其可乎。且設鎭。而除番軍不給料。則今南方沿邊諸鎭。或有孤串人居稀絶處。西北陸鎭。形勢亦多與此不相遠者。番軍旣除料布。又絶則鎭下居人。亦漸流散。不待十年。各鎭無不益甚凋殘。久則其爲邊將者。皆必益甚庸卑。不過如今鄕曲都將輩而已。反不如今日之猶存其名耳。是徒惜目前之費。而不念國體之虧缺。後日之害也。幸今邊境無事故云。然安而忘危。豈非古人之至戒乎。且今百度弛廢。鎭將不事事故云。然水操鍊試之外。如漕轉護送。把守搜捕等事。其事不一無番軍。以何人爲之耶。
 
217
一。諸水鎭戰船。旣爲定數。則罷今各邑戰船移之。舊制。水軍皆水鎭將領之。而各邑則但主其充定之政而已。恬嬉旣久。邊備日廢。壬辰亂後。添設海邑戰船。蓋不知擇鎭將。整軍制。而徒添格外之設。以亂舊法。是以。今日軍政不一。百弊俱生。各鎭船數軍數。旣爲酌定。則各邑戰船。自當罷之。雖東萊等邑。亦當罷之。以舟師。專委釜山僉使。而東萊府使。則專制兵馬。以專其任也。
 
218
或曰。各鎭雖有戰船。而本邑無戰船。則脫有警急防禦之事。專委於鎭將。而守令束手而已。無乃不可乎。曰。此乃自一邑私視之。故有彼此也。其鎭水軍。皆是本邑之兵。非別兵也。但國家重兵制。故特置鎭將。以專其任而已。今不擇鎭將以責其任。而添設各邑戰船。夫各邑戰船。不置軍。則是無軍之船。置軍。則是分其鎭之兵也。不置將。則是無將之船。置將。則是添一鎭將也。若守令自乘。則是臨亂。輒邑無其倅也。於此。可見其爲屋下架屋也。近世許多新設。事事皆如此。添設各邑戰船。故各鎭之船。未免減數。而所屬水軍。十僅存一。只以兵營所屬陸軍入防。平時則可爲鎭將收布之資。臨亂則兵使領其軍。而各鎭實爲無軍之船。此徒得添船之名。而實減船數。徒有添兵之名。而實減兵數。只亂舊制而已也。又况鎭將。非與本邑。各有地分鎭將所守。皆是其邑之地。若論意外警急。則鎭將之常立番軍者。易以制。而本邑船無番兵。若謂旣從軍之後。復慮其本邑虛疎。則本邑戰船。亦聞警。與鎭將戰船。一時俱赴主營。非留本邑以爲後援也。以彼以此。虛踈之患。非所論於此也。警急之際。鎭將督領舟師。戰於海路。而守令又率陸兵。防禦於海邊。豈謂束手無事乎。且舊制。僉萬戶旣專管水路。故把守搜捕之外。如漕轉護送等事。無不專管。是以善爲護送則有賞。致敗則有罪。今則各鎭不知有其事。而各邑當之。各邑本無立番水手。而及其致敗。則百姓坐受其殃。據此。亦可見法制紊亂之爲害。節節如此。
 
219
一。凡水操。春秋本營習操。間二年一次。統營合操。統營合操。必以春和。全羅右道及忠淸道。則只於本營習操。其試才,賞格,(食+高)饗等事。俱見上。
 
220
聞本國。舊無水操。其全廢軍政可知。今則一年兩水操。或以爲水危道也。或有破船溺眾之患。一年一操。亦不至安而忘戰。每年春則水操。秋則水使巡各鎭。考閱爲當。此亦不無所見。然今各鎭與本營。地不相遠。水軍分爲二運。則已爲一年一操矣。不可更減。且水操時。雖有試射。眾會紛擾。不得專一。水使不可不又爲巡行各鎭。考視諸事。試較技藝也。
 
221
一。諸道漕轉船。水使,僉使,萬戶。各其界內定兵船。護送。入番水軍中量宜定送商船。所過諸鎭將點檢。報主鎭。漕轉海路。分定界地。專委鎭將。勿委其邑。其不謹護送者。鎭將論罪。勿懲於其邑之民。且舊時無水操。故以萬戶。例定漕轉押領官。甚非設鎭待變之意。况今有水操。則尤當永革此規。押領則別有其官。見漕運條
 
222
一。水營鎭。必恒儲所屬原軍一朔糧。凡戰船有動。則量載其糧。卽所謂待變糧。○如萬戶鎭原軍六百名。則爲米三百六十斛。計今各營鎭見在糧儲。而有不足處。則以本處經費充給。永爲恒簿。平時則五六月後。於原數內。每留一半。以其一半。分貸鎭下軍人。待秋還納本數。○如鎭將別以軍資。用餘添補者。則不入此數。○陸軍鎭。則城中當自有本處倉儲。不可以一二朔論也。
 
223
一。凡水陸諸營鎭番軍主將。但使精鍊器械。敎習技藝。監兵水使及巡按之行。不但呼名點閱。必考其器械。試其射砲。以其敎鍊精否。爲殿最賞罰。不使代執奴隷之役。不得斂尺布升粟。使無一毫費力傷産之事。若依舊放軍收布者。其一名以上。皆論以贓律。兵水使鎭將支用雜物及往來夫馬。凡一毫侵及軍士者。皆以贓論。
 
224
靜菴告于中廟曰。成宗朝。尚寬厚之政。至如奸贓之罪。亦或寬之賄賂之行。蓋始於是時也。在世宗朝。則如萬戶等官。亦皆廉潔相尚。士習之邪正。治道之汚隆。因此可見也。今世此弊。雖未至甚。須痛治之。少有所犯。使不得立朝。則人知所畏。而各自砥礪矣。
 
225
一。烽燧軍。以烽燧附近畫定。無保。極邊。每所。三十二人。伍長八人。內地十六人。伍長八人。入番十五日。相遞。沿邊。一番四人。內地。一番二人。伍長。亦以其軍中擇定。同番居宿檢擧。每所。小房板床。各一間。鍋竈水缸碗楪等。皆具。不離居宿。詳見紀効新書及大典。○凡烽燧。非必可置處。則皆省。合於地形便當處。又兼設於鎭堡城堞爲當。西北邊。或人丁不足。則半其原數。而分四番。給番料。人日三升。亦可。大㮣諸烽燧。皆令高深城濠。有變則本軍皆聚合。雖賊至城下。堅守勿散。
 
226
或於烽燧軍原數內。出定若干。爲主戶。其餘爲保。亦可隨地形軍情之宜。而爲之。
 
227
大典烽燧軍。沿邊則每所十人。每人給保二名。伍長。二人。內地四人。伍長二人。分二番。皆以烽燧近處人差定。而今聞各邑。皆以老除病殘軍差定。例多遠居者。諸般苦弊。不可勝言。每所例是十二人。六番一旬。而軍無保率。或有一所至三四十人者。其數不一。舊只有伍長。以其軍士中爲之。今則又加定監官。以免番校生輩。充定。使之同番。而軍與監官。無一人居守云。
 
228
一。諸色軍士。每三年。成籍。京則漢城府成籍。外則本邑成籍。送節度使。節度使合爲都籍。○雖計田出兵。軍籍姓名年歲疤記居住之類。如今例。送兵曺藏之。觀察使營諸鎭。亦藏一件。兵曺緫數啓聞。凡軍籍每三年。改田籍時。成籍。其逐年亡。故繼代。則每年冬。守令報節度使。改付標。節度使以其狀。送兵曺。亦改付標啓聞。節度使。又謄寫別件。送觀察使。亦改付標其新增額者。守令別成冊。送節度使。付錄於本籍之末。送兵曹。簿錄啓聞。又送觀察使。如上例。○雜色軍及牧子同。驛吏卒。則觀察使掌之。漕卒。則轉運使掌之。
 
229
旣爲計田出兵。則今之老殘穉弱苟充之弊。及一族切鄰侵徵之患。自然無矣。且今軍籍令典。不言守令成籍。而節度使成籍。故其間下吏作奸。至有空成冊之弊。宜明著其法。守令成籍。節度使則但因其所籍。而爲總籍也。今乳下小兒。皆編軍籍。歲收價布。又一有逃故。則一族切鄰。盡被侵徵。軍民之苦。有不忍盡言。前輩以爲未滿十六歲者。但簿其名字年歲于別籍。待年入籍。凡逃亡過三年。則使其族鄰。望告閑丁。以充代。勿侵鄰族爲宜。此言甚善。然田與兵。旣爲二途。則下以亡匿掩諱爲事。上以搜括督責爲心。其勢終不得行之如令也。
 
230
一。諸色軍士。皆佩腰牌。一面。書某屬某軍騎兵。則曰騎兵水軍。則水軍。他倣此。年歲容貌居住某郡某面。管某字田。一面烙印。詳見紀効新書。
 
231
一。凡諸色正軍。正軍謂諸色主戶。其保夫則不與。一應雜役。皆免之。頃夫冰丁等役。盡免之。○軍士以上。將官,軍官,內禁衛。皆免一頃之夫。詳見田制。
 
232
一。凡諸軍士。年六十者及有篤疾者。許還田除籍。有子孫親戚者。遞田傳任無子孫。而願守田降爲保者。聽。七十後。給口分田二十畒。還餘田。其二十畒。亦出保米五分之一。身沒後。全給代役者。○官吏徒隷。凡有役者。皆同其無子孫依歸者。給口分。亦皆如例。詳見田制。○旣以田出兵還田除役。則自無冒年圖除。及當免役而不得除之弊。
 
233
凡軍士有父母。而篤疾癈疾及年七十以上者。許爲保夫留養。遭父母喪者。亦許爲保。終三年。
 
234
今軍士老病者。多不得老除。蓋老除人情布。例不下三十疋。難於辦此也。又老除。則卽定烽燧軍。且凡軍士人情所費。不勝其繁。而老殘者。常倍出其布。計其費出。則無異在籍。故不敢願之者。亦多。又身死者。例出物故立案。而物故人情布。亦不下數十疋。貧殘軍士之妻。多不得出案。雖出立案。未定其代。則常徵價布。曾見閭里。有軍士死者。其父欲辦物故人情。東西奔走。經年不得謀葬。而其妻以未納價布。囚禁獄中。被髮悲號者。慘不忍言。
 
235
一。各衙門牙兵。悉罷之。今各衙門。皆有牙兵。盡罷之。○若監司宜有牙兵。則當量定其數。或百人。或二三百人。以附營邑。束伍軍割爲牙兵。一如束伍。鍊習以待之。不可如今散處列邑。只事收布也。然監司實緫兼節度。不必有別色私兵。若謂臨警。節度使領兵赴戰。監司居守本道。亦不可無兵。則在其時。量分營邑兵。自領待變。亦無不可。若干牙兵。本無益於事。而名色多端。實軍政之大害也。監營牙兵。亦可罷無疑矣。至於列邑。則尤無可論也。大㮣牙兵。本舊制所無。而近來添設者也。
 
236
但各邑有城子處。當定給城門軍。每門軍士。十二人。各給三保。分六番。每二人輪直。若邊地。則加數。營鎭。則自有常番軍。○或曰。各邑城門軍。無遠防。乃閑歇之任。而其給保。不減於步兵。何也。曰。此軍亦方入直者外。皆參試射。一同正兵故也。
 
237
一。各營門常立軍牢。罷之。旣有使令量事定數。則又不當異其名號。而有別人也。說見職官吏隷條。唯州縣將官。有軍牢。然亦以其伺候兼之。
 
238
一。各營門旗手等。以附近居人充定。無保。分六番遞立。給番料。月米六斗爲式。自經費給之。○照原有旗幟定數。常時則分六番遞立。只張若干要旗。春秋習陣。及有軍事時。則合番俱起。各執其任。每四時。一鍊才。○今京畿江原兩湖監營。無常立旗手。仍舊似可。
 
239
一。各處伺候。以應爲束伍者。充定。只於有事務時。遞應使令。無常番。春秋習陣時。則俱起。凡將官在家時。則不爲留待。
 
240
一。擧動時。儀仗軍以上。番軍備用。今亦然云。
 
241
一。詔使迎送軍。卽所謂軍儀軍。以一路近邑騎兵。輪行。計日給人馬料。一日。米三升。蒭價米二升。黃豆三升。爲式。自經費給之。量除操試。其人數。則當參商今例。量宜定之。大典。毋過五隊。
 
242
今聞軍儀軍。或五六十人。或百人。無定數云。京畿則以一道別隊束伍軍。輪定。每三人。幷定。一人身去。一人出馬。一人出糧及馬鐵。而差使員下吏,營吏,都訓導等處人情極多。不勝其苦云。
 
243
一。西路擺撥。亦以一路騎兵輪立。一朔相遞。給人馬料。一朔米十二斗。黃豆九斗。以本處經費給之。又給蒭。○一朔相遞當番。前後各二朔。除試射習陣。○每十五里。置一擺撥。每所定以五馬。或有事警。則量宜加立。○擺撥將。則依今例別定。亦給料同上。○北路東路擺撥。則以步軍除上番。二朔相遞。月給料米六斗。其除試射習陣。一依上番例。每所三人。或有事變。則別立騎軍。如西路例。○凡非軍機邊情。不得撥上傳送。違者。論罪。
 
244
如此則路邑騎兵。雖有此役。量其料米給暇。庶與他邑騎兵。苦樂相平矣。又騎兵。卽今之別隊也。然無不可爲擺撥之理。今亦武學別隊輪立云。今西路擺撥。每一所五匹留待。北路無馬。而每二人留待。或有事變。則別立馬。依西例。以騎兵除番兵一朔立番。無馬者二朔。比諸京番大歇。故納賂營吏。而圖立云。
 
245
一。凡興造工役。如公廨墻垣栽植等事。役以僧徒閑戶。不受田無職事者。爲閑戶。閑戶之役。一歲三日。僧徒則量宜役使三日外則亦給糧。或雇人。雇人則從時直給價。堤堰若民利等事。則役以頃夫。除大夫士一頃及諸色正軍卽戶主及吏隷役於官者外。每田三頃出一夫。歲役三日。若役過三日。幷定出夫。如四日則四頃幷定。出一夫之類。此則守令不得擅調。必報觀察使。乃調。詳見田制。唯城池大役。則乃調軍士。計役日數。除其試操番上。非城池大役。則不得役軍士。凡役軍士。必啓稟。乃調。觀察節度使。不得擅調。擅調者。依擅調軍兵律。先計其役之大小。量定該用丁數。只發諸色正軍步兵。則無過三十日。役滿三十日。除一次番上及其間習操試射。騎兵束伍軍。則無過十五日。役滿十五日。除一年習操試射。皆官給料。一旬米三斗。爲式。其保夫之助。則自如常例。其畢役放送時。皆(食+高)饗以送。或有壓折死亡者。則依戰亡者例。恤典。
 
246
按軍士立役一朔。除其二朔之番。又除試操。而有料有保。則軍士役。無所苦矣。或以爲當役。則戶保俱役。而保夫亦計減其半布爲可。此則不審思之言大段不可。其自中分田以役者。則可聽之。又騎兵與步兵。均給三保。然騎兵止役十五日。爲當。
 
247
一。有警則各其節度使。領兵赴戰。觀察使。居守其道。揔督諸務。若兵使敗衊。或事當便宜者。則不在此例。
 
248
或曰。監司雖曰主將。兵使實主其兵。監司則平時旣無主兵。又不可臨難分兵。以何兵赴難。曰。文與武。非二道。民與兵非二人。古者。鄕遂之卿。侯伯之任。居則爲治民之官。出則爲揔兵之將。是以事權歸一。責任不分。但其國家重其任。別置節度使。以專兵政。蓋平時敎鍊者兵使。而及其臨難則監司。分兵各將。非設官之意也。兵使領兵赴難。監司則不離本道。揔領諸務。兼督兵使。若兵使不幸敗衊。則方可收拾以進。領兵先赴。非監司之任。故近來監司例爲先自領兵。擅離本道。論者以爲失其職云。
 
249
一。有警則諸邑正軍守令。領率從軍。貳官與保丁及大小人民。固守其地。擅棄本地者。依律論罪。○軍後有運糧事。則用頃夫閑戶。如地遠或數多。則自當別定軍士。爲之。○今軍士有行。例自本邑運糧。丙子之難。湖南軍士。赴廣州者。一路如公州,天安,水原等處。倉穀甚多。而亦令湖南諸邑。晝夜運糧。未見賊而先潰民力。其無據甚矣。宜亟正其弊。明有著命。凡以國令調發者。軍行所到。例以其處倉儲給糧。或師出境外。及有不得已然後。乃可量便。運其在近倉儲。
 
250
我國前後兵難。守令皆擅離守土。或竄於山。或避於海。八道州縣皆然。以一道。則一道無主。以一邑。則一邑無主。是以。一聞賊至。不待充斥。而擧國先自空虛。朝家無所於命令。戰卒尤無顧忌。惟事潰散。賊騎三四爲羣。橫行八路。恣意蹂掠。而莫或敢誰何。由今之爲。無變今之政。縱令土地之大。過於萬里。人眾之夥。百倍斯今。只益生民之糜爛而已。尚何望捍敵保國乎。宜揭明經法。守令臨難。各固其城。死守勿去。如有拋棄其城者。行法勿貸。然後可免此患。或曰。此信然矣。但今之列邑。殘小者十居八九。地方僅數十里。無人民。無城郭。其有城處。亦低窄如破羊圈。平步可踰。而城中不容一人家者多。時平尚且不成模樣。以此欲守。三尺童子。亦皆笑之。民誰爲恃而與之守乎。且邑宰一動。則更無管者。常時亦多空官。緩急之際。或領兵赴軍。或因公離任。事端非一。如此者。及其還官。則已蕩然無可爲矣。夫責人以所必不能。而又從而戮之。不幾於殺無罪乎。曰。不變郡縣之制。固不可議。此當省幷殘縣。使有邑樣。設置上副官。修繕城池。其無城處。亦待民力稍舒築城。如此而畫爲一定之規。邑皆有城。城必定守。平居無不一一各有定分。臨亂毋或携貳。有功有罪。賞刑必當。則爲守令者。亦知民事國事之爲己憂。而不至如今姑息餔餟。而漠然無意於其職也。誠能邑各有守。複屯相望。則一國形勢。便爲壯固。雖或不幸。而有如壬辰,丙子之變。國家豈至一朝板蕩。戰將雖或一敗。賊亦不敢輕易散掠。如遊無人之地也。曰。是誠至計。但州郡之兵。有警則悉數赴難。而本邑無兵。以何兵而城守乎。曰。正兵。雖皆從軍。其保率倍之及凡大小人民。無非可共守者。豈患無人乎。夫徒戰而無守者。則戰無恃。徒守而無戰者。則守不固。正軍追賊游戰。而保率在處城守。此相爲經緯。迭爲奇正之道也。正軍。保率本民以養兵。兵以衛民。而其臨亂相爲用。亦如此。
 
251
今名爲正軍。無不收布。故雖有給保之名。而實無給保。又以正軍及公私賤。同編爲束伍軍。而束伍軍。則不給保。是以。民皆一身兩役。而無一有保之軍矣。不正斯弊。亦無以言此矣。
 
252
一。漕卒以海濱本倉附近畫定。給保二夫。海南以下。漕運時。又人給米五斗。泗川以下。給米十斗。此只論其番乘船者。分二番遞乘。今水運所屬近畿漕卒。則名以水夫。當同名爲漕卒。亦以江邊本倉。附近畫定。給保二夫。分二番。其制並同。○凡漕卒。並免柴草,冰丁,頃夫雜役。
 
253
或曰。水運漕夫。運路不遠。而亦給二保。何也。曰。運路不遠。故一歲定以再三運矣。其船數人數。旣酌此爲定。給保。則不可減也。
 
254
一。各陵守護軍。以本陵附近畫定。無保。免原稅二斛地。勿論良賤。以本陵附近畫定。免原稅二斛地。如九等頃。則全免其稅。餘爲遞減二等。收稅也。又免柴草冰丁頃夫雜役。○每陵六十人。每五人。相遞立番。遞遷陵則減二十人。亦五人。遞番。以無祭祀。受香祭官支供之事。故減定。每立番者。巡山譏禁。給事齋室。若祭祀時。則合番。先后王妃父母及前代賢王守墓軍同。但無免稅。其數則先后父母二人。前代賢王箕子高麗太祖。則四人。新羅景德王。高麗顯宗。皆二人。今守護軍新陵。七十名。遞遷陵三十名。皆給保二人。復田一結。有陵位田則不給復。陵官供億及祭官支應之需。皆出守護軍。因以侵虐之弊極多。今參奉糧饌,燈油,奴馬所食。皆辦於守護軍。參奉輩。因以侵斂。使之輪載柴炭稿草。納於其家。又私自除役。納壯紙,席子米豆等物。如齊厚陵。則近於開京。故又令納銀兩,鍮器等物。如此之弊。不可盡言。宜明定其規。陵官京祿。月減一斛半。而別以陵所邑經費。兩官幷月給。米三斛,黃豆六斗。以爲糧饌,燈油費及上下番時。奴馬所食。又每歲孟春。都給鋪陳,紙地價米三斛。此則參奉所居鋪陳。又祭官支應米。則量定其數。分春秋。預爲支給。若有別祭。則別會減亭子。閣鋪陳及祭用器物。則皆自經費措備。守護軍。則但使依例立番。祭祀時合番。使喚及祭官。供待而已。此外凡侵漁之事。一切痛革。
 
255
或以爲此等諸需。皆置位田。使之措備。則可除數下之弊。然若置田。則參奉非收稅之官。種種諸弊。不久還生。不可。
 
 

1.5. 復戶

257
○復戶。大典復戶條。大小老人及內禁衛別侍衛之類。皆定率丁幾口。或田幾結。復戶。蓋率丁免其家丁。而田結則只免雜賦。不免常稅也。此法校士內禁以上所受田。皆免出兵。則已爲復其家丁矣。若田則常稅外。元無雜賦。軍士以上。又除頃夫之役。卿大夫老致仕者。則亦量免其田稅矣。更無所事於復戶。况此法應除免者。則皆得畫一除免。非如今法之有法而無實也。法典復戶。雖定丁口。而民家丁口官不能的知。故下未免添欺。而上未免疑詰。是以。法不能盡施。其復田結者。只免雜役。而所謂雜役者。其支定各邑則依舊。而蠲復其戶。故復戶者多。則他戶代受倍役。所以事多礙弊。此皆易於立文。而其實難施。此等復戶。今皆絶無施行者。凡今所謂諸項復戶。皆不當擧論。而唯事係特典。若死於戰陣者。及外夷歸附人之類。乃可別爲條制也。
 
258
戰亡及因公身死者。限三年。免原稅二十斗地。視其事之大小輕重。量宜定之。若將領之死於忠節。當在國家褒典者。又不可以此論也。
 
259
外夷歸附人。今稱向化。限十年。免出兵。限五年。免原稅二十斗地。若其酋領。則當量度事宜。別加優典。又不可以此論也。
 
 

1.6. 本國古今軍數附

261
本國壬辰宣祖二十五年。倭難以前。軍數。
 
262
京外騎,步正兵。十八萬餘人。戶保幷不滿四十萬。出趙重峯上疏及芝峯類說。
 
263
忠順,忠贊,定虜三衛及水軍數。未詳。按大典。水軍元額四萬八千八百。未知其時能充與否。
 
264
卽今京外三衛及騎,步正兵。水束伍別隊諸色軍數。今庚子年。兵曹都案數下。束伍諸色軍。則壬辰亂後添設。以公私賤充定。而三衛及騎步兵戶保。亦皆疊爲別隊束伍軍。故三衛及騎步兵之數。亦重入此數內。
 
265
漢城府
 
266
三衛。合二百二十二。
 
267
保。六十八。
 
268
騎,步正兵。五百四十。
 
269
保。一千二百七十三。
 
270
京畿開城府幷。
 
271
三衛。一千八十三。
 
272
保。三百三十五。
 
273
騎,步正兵。四千七百。
 
274
保。一萬二千三百八十九。
 
275
水軍
 
276
束伍諸色軍。二萬六千八百十二。
 
277
江原道
 
278
三衛。三百八十四。
 
279
保。一百八十九。
 
280
騎,步正兵。三千八十七。
 
281
保。八千六百四十一。
 
282
水軍
 
283
束伍諸色軍。五千八百六十六。
 
284
忠淸道
 
285
三衛。八百四十七。
 
286
保。七百七十六。
 
287
騎,步正兵。七千一百三。
 
288
保。一萬七千三百二十五。
 
289
水軍
 
290
束伍諸色軍。二萬一百四十二。
 
291
全羅道
 
292
三衛。四百八十二。
 
293
保。一百九。
 
294
騎,步正兵。一萬一千二百七。
 
295
保。二萬六千七百七。
 
296
水軍。二千二百八十八。
 
297
束伍諸色軍。二萬七千八十二。
 
298
濟州三邑全不上番。
 
299
三衛。四十七。
 
300
保。六十四。
 
301
騎,步正兵。八百二十。
 
302
保。一千九十六。
 
303
水軍。三百七十二。
 
304
保。七百四。
 
305
束伍諸色軍。三千四百。
 
306
慶尚道
 
307
三衛。五千一百二十二。
 
308
保。五百二十五。
 
309
騎,步正兵。九千七百二十一。
 
310
保。二萬八百九十。
 
311
水軍
 
312
束伍諸色軍。三萬五千二百三十二。
 
313
黃海道
 
314
三衛。四百九十九。
 
315
保率。二百九。
 
316
騎,步正兵。六千六百七十五。
 
317
保。一萬六千一百九十。
 
318
水軍
 
319
束伍諸色軍。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二。
 
320
咸鏡道全不上番。
 
321
三衛。一千六。
 
322
保率。一千五百四十。
 
323
騎,步正兵。七千七十九。
 
324
保。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八。
 
325
水軍
 
326
束伍諸色軍。一萬四千七百十二。
 
327
平安道全不上番。
 
328
三衛八百三十二。
 
329
保率。一千二百六十二。
 
330
騎,步正兵。五千二百四十三。
 
331
保。九千十八。
 
332
水軍。
 
333
束伍諸色軍。一萬四千五百一。
 
334
已上三衛。一萬五百二十七。戶保率。幷一萬五千六百四。
 
335
騎,步正兵。五萬六千一百七十五。戶保。幷十八萬三千二百五十八。
 
336
水軍
 
337
束伍諸色軍。十六萬一千九百二十八。
 
338
栗谷告于宣祖曰。我國法制。多所欠闕。只設兵使水使僉使萬戶權管等官。而無廩養之具。使之辦於士卒。邊將侵漁之弊。濫觴於此矣。法制漸弛。貪暴轉盛。加以銓選不公。債帥接武。公言曰。某鎭之將。其直若干。某堡之官。其價若干。彼輩徒知割剝軍卒。以發其身而已。又何慮哉。士卒苦於留防。願納綿布。以免戍役者。必悅而從之。其留鎭者。則必督以難堪之役。責以難辦之需。使煎熬於膏火之中。人非木石。孰不愛身。見免戍之人。偃臥其家。莫不歆羨。亦效其爲。若戍役多免。鎭堡將空。則必誘近處居民。使於摘奸之時。假名代點。巡察之官。只閱其數而已。孰問眞贗。免戍雖便。綿布難備。故數度留防。家已懸磬。不能支保。逋亡相繼。明年按簿督戍。則本邑必以一族應役。一族又逃。則侵及一族之一族。禍患蔓延。無有紀極。將至於民無孑遺。而彼所謂債帥者。方且志滿。氣得稇載。還家驕其妻妾。而貧者以富。行賂權門。又圖陞授。而賤者以貴焉。今之議者。不思矯革此弊。而徒以軍額未充爲憂。臣愚以爲假使軍額悉充。此弊未革。則不過添邊將綿布而已。於防備何與哉。此一弊也。水陸之軍。不必留防於所居之地。或赴於數日之程。或赴於千里之外。至有不習水土。多發疾病者。旣怵於將帥之侵虐。又困於土兵之陵暴。羈旅寒苦。飢飽失時。南軍之戍北邊者。尤甚羸瘁顚頓。面無人色。此等若遇虜騎。雖欲逃避。亦不可得。坐受魚肉。况可望控弦而禦敵乎。臣聞黃海騎兵之戍平安者。一行之費。必不下三四十疋綿布。夫三四十疋。乃村民數家之産也。一往。必破數家之産。安得不窮且逃也。此二弊也。六年成籍之法。廢而不行。癸丑年。搜括於久廢之餘。奉使之臣。以嚴急幹辦爲能。州縣承風。猶恐不及。只念搜括之或遺。不計苟充之貽患。丐乞之人。無不備數。鷄犬之名。亦得載錄。不出一二年。太半爲虛簿矣。于今二十餘年。又擧大事。軍額之闕。甚於癸丑。閑丁之鮮。亦甚於癸丑。搜括雖巧。豈能造無麵之不托哉。今之所刷出者。非童稚則乞人。非乞人則士族也。閑丁之實者。有幾人乎。今雖籍軍。不日又成空簿矣。該曺非不聞見。而方且硏硏。然以必充爲說。其不度理勢甚矣。此三弊也。內外良役。名目甚眾。不可枚數。而其中所謂皁隷羅將諸員者。最其苦役也。此亦以綿布償役而已。其所屬之司。旣以他人代立而不時。侵督邸吏。償債邸吏。出息以納。而歷筭所費。徵其三倍於當身。故一人每應三人之役。有所不支。例徵一族。此四弊也。凡此四弊。及今不救。數年之後。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伏望殿下。更張舊制。創立新規。凡兵水營及鎭堡所在處。必以其邑簿外之穀。量宜優給邊將之糧。其邑之穀不足。則收旁邑之穀。必使邊將。有以自奉所需無闕。而嚴明法制。尺布斗米。使不得斂於軍卒。只使精鍊器械。敎習騎射。兵水使及巡按之行。不徒呼名點闕。必閱其器械。試其騎射。視其訓鍊能否。以爲殿最。若如前斂債放卒。而發覺。則治以贓律。僉使萬戶權管等。不論南北遠近。皆附軍職。使妻子。受祿以資生。初授之時。必擇其人。而旣授之後。五考五上。則由權管而陞萬戶。由萬戶而陞僉使。由僉使而授東班六品之職。五考之內。若居中者。則平遷他鎭。不得陞授。使之自惜前程。有所勸勉。若其留防。則必領其邑之卒。其邑之卒不足。然後乃定于旁邑。而留防所在處。則諸色良役皆廢。只存留防之役。使無遠赴之勞。而分番迭休。其在鎭之時。亦無一毫費力傷財之事。其應鎭將之使令也。不過搬柴運水而已。他無所與。使得專意於操弓習射焉。若黃海騎兵。北戍之役。則命罷勿爲。若虞邊備之踈。則命沿邊守令。敎民習射。三月一試。矢數多者。厚其賞給。二度居魁者。復其家口之役。若五度居魁者。軍卒則特補軍官。擇其中有知識可堪領眾者。啓其名于該曺。使補權管。以試其可用與否。若公私賤。則啓其名。特許免賤。私賤則優給其價于本主。夫如是。則五度居魁者。其出甚罕。而邊民盡化爲精兵矣。脫有邊警。則人各自救。孰不力戰乎。上番之軍。有司亦時試其武才。其中最優者。啓達論賞。五度居魁。則特補所居。近處。鎭堡軍官。使有鍊業之志。至如籍兵。務得實軍。不爲苟充。閑丁。未滿十五歲者。但鋒其名字年歲于別簿。使之待年入籍。傭食丐乞人。則一切刊落。列邑軍簿。姑存舊額。但錄幾名未充。而命守令休養生息。勞來不怠。而隨得隨補。不限年月。期以悉充。且於六年。例必改籍。俾無倉卒騷擾之患。若虞軍卒不足。不能應諸處之役。則上番之軍量減。其數猶不足則防歇之處量減。其數猶不足則南方冬月之留防量減。其數猶不足則步兵之納價布者。除其半以補留防之闕。留防旣無侵暴之害。則步兵亦不至如避豺虎矣。若所謂皁隷羅將諸員等。則不必各有所屬。悉廢其名。皆變爲步兵。納價布于兵曺。兵曺量各司立役之數。以給價布。則邸吏免不時之侵督。民間無三倍之暴斂矣。軍政善策。此其大略也。凡此五者。安民之目也。大㮣如斯。其詳。在殿下博咨規畫而已。
 
339
又曰。養兵。以養民爲本。不養民而能養兵者。自古及今。未之聞也。夫差之兵。無敵於天下。而卒僨其國者。由不養民故也。今之民力已竭。四方蹙蹙。若有大敵。則雖使諸葛坐謀。韓白領眾。亦無如之何矣。此由諸色軍士。苦歇不均。歇者稍保。而苦者必逃。逃則侵毒一族。展轉蔓禍。甚至於一村皆空。故也。臣意別擇賢能設局。委以軍籍推移苦歇。式均其役。而軍士逃亡。過三年者。則更括閑丁。以充其代。必使諸色軍士。皆得支保。而無侵徵一族之患。則設局之後。任事者。可以講究矣。
 
340
栗谷按海西時。道內山郡水軍。則願爲陸軍。沿海陸軍。則願爲水軍。啓請換定。遞任後。交代者。還罷之。○栗谷告宣祖曰。今國中戰馬最貴。儻有調發軍馬之事。只有步卒而已。彼騎我步。何以相敵。今之島馬有籍而無其實。歲損月耗。假使不至故失。散處諸島無異野獸。緩急無以爲用。臣意京外武士善騎射者。試其才。取其優等者。使往牧塲。本道都事今按此。是虞候之任。及本邑監官同監。使武士就塲中。自擇壯馬之可合戰用者。以入格之次分給。而鋒其年齒,毛色,大小,高低尺寸之數。爲三籍。一上于兵曺。一上于司僕寺。一留于本官。使之善飼自騎。每年冬。京則司僕寺。外則本邑。察其肥瘠。以行賞罰。若馬斃則告官。檢馬屍。若死於五年之。內則量徵其價。若死於五年之。外則不徵其價。臨事變則按籍收取。以爲戰馬。若其人。從軍則許令自騎。如是則島馬不積於無用。而臨戰有馬矣。至如廣貿唐馬胡馬。亦以此法。分授武士。則業武者不患無馬。而國有緩急之資矣。
 
341
重峯東還封事。論操鍊之法曰。國家閱武之法。歲不累擧。雖或爲之。而行伍不明。旗皷不整。見者歎其若兒戲。平時如此。臨敵安措。上番軍士。雖有中日習射之規。而爲訓鍊官員者。例收闕紙一卷而已。絶無敎以控弦之法者。京衙若此。外方何責。臣竊念我朝。雖欲日日操鍊。而勢有所不能者。蓋中國兵制。內外之軍。俱有餘丁五人。官給馬價。銀十五兩。馬主死。則令出半價。以給餘丁之代者。而官又給其半價。又給糧布。人一日銀二錢半。冬則給布一疋。○自秋至春。月給馬料三戔。甲冑弓矢槍劍。皆出於官。故軍馬甚整。而器械精備。以之日閑戰陣。而軍無所憂矣。我朝士卒。止有一二保人。而或不能備馬裝器械。無不自具。點考之時。例借於人。而或有借不得者。以數斗米與吏。則以無爲有。別侍衛入番者。雖有其祿。而不卽出給。孟冬當受者。至春未受。外方之軍。出番後。難於留待。當受四石者。賣捧一石而歸。口尚患飢曷。能留馬于京。以待習陣乎。其捐糧雇馬。勢所必至也。東俗責辦飮食之弊。無處不然。而軍卒尤甚。有新來知面鄕味等例。不知其數。不待列將之徵虐。而爲其屬牌頭掌務之所侵費者。賣田破家。而猶不足。先革此弊。然後軍憂少紓矣。營鎭奴婢甚多處。可以供薪水。應廚役。亦可以分軍官之馬直。而私放其役。以徵衣服之資。必以軍士。充其薪水廚厩之役。其苦難堪。故倍價雇人以代之。其不代立者。則或結鬃笠。或結魚網。奚暇操弓矢哉。必使軍士不代奴婢之役。然後可以專力射御矣。若於此等之弊。不爲區畫。而徒勤操鍊。則軍怨日滋。反有以害之也。
 
342
西厓戰守機宜曰。兵法喫緊頭腦。唯在於束伍。所謂束伍者。分數是也。故先儒云。韓信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孫子曰。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我國將帥。無一知其束伍分數之法。而每患軍卒之善潰。嗚呼。惑之甚也。夫束伍者。如衛統部。部統旗。旗統隊。隊統伍之類。是也。蓋軍兵或千或萬。至於十萬百萬之多。苟非分數之法。爲之緊束。而井井不紊。其何能一一行其號令。而運用之也。若分數旣明。則如目之隷綱。一綱足以統萬目。如枝之附根。一根足以連萬枝。故一司統五哨。則所號令者。只五人而已。一哨統三旗。一旗統三隊。則所令只三人而已。一隊統二伍。則所令只五人而已。故所統愈眾。則所分愈細。所分愈細。則所察愈精。此軍法之綱領也。故在平時。以此御軍。則將卒相維。易於鍊習。臨敵。以此趍戰。則臂指相須。不容先役。如此。可謂節制之師矣。今之爲將者。無一人識得此意。凡所謂朝官兩班稍解操弓者。名曰軍官。聚在帳下。備其左右應對使喚之任而已。至於軍卒。則皆各官臨時起送。本不知戰陣之事。又無隊伍旗哨之。所隷。紛紜雜沓。喧嘩紊亂。手足耳目。不知所措。而倅然驅之於矢石爭死之地。求其力戰勝敵。不亦難哉。束伍之法。在紀効新書者。極爲明備有志之士。苟得是書。而依倣慕傚。其於行軍制敵之道。思過半矣。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二十一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2
- 전체 순위 : 112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1) 이미 16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21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