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二十四<眞興王>, 姓<金>氏, 名<彡麥宗>, 一作<深麥宗>. 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卽位, 慕伯父<法興>之志, 一心奉佛, 廣<興佛寺>, 度人爲僧尼. 又天性風味, 多尙神仙, 擇人家娘子美艶者, 捧爲<原花>, 要聚徒選士, 敎之以孝悌忠信, 亦理國之大要也. 乃取<南毛娘>‧<姣貞娘>兩花, 聚徒三四百人. <姣貞>者嫉妬<毛娘>, 多置酒飮<毛娘>, 至醉潛舁去北川中, 擧石埋殺之, 其徒罔知去處, 悲泣而散. 有人知其謀者, 作歌誘街巷小童, 唱於街, 其徒聞之, 尋得其尸於北川中, 乃殺<姣貞娘>. 於是, 大王下令, 廢<原花>累年, 王又念欲興邦國, 須先<風月道>, 更下今選良家男子有德行者, 改爲<花娘>, 始奉<薛原郞>爲國仙, 此<花郎>‧<國仙>之始. 故竪碑於<溟州>, 自此使人悛惡更善, 上敬下順, 五常六藝, 三師六正, 廣行於代.(《國史》, <眞智王><大建>八年庚申, 始奉<花郎>, 恐史傳乃誤.) 及<眞智王>代, 有<興輪寺>僧<眞慈>(一作<貞慈>也), 每就堂主彌勒像前發原誓言: 「願我大聖化作<花郎>, 出現於世, 我常親近晬容, 奉以□周旋.」 其誠懇至禱之情, 日益彌篤, 一夕夢有僧謂曰: 「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 得見彌勒仙花也.」 <慈>覺而驚喜, 尋其寺, 行十日程, 一步一禮, 及到其寺, 門外有一郎, 濃纖不爽, 盼倩而迎, 引入小門, 邀致賓軒, <慈>且升且揖曰: 「郎君素昧平昔, 何見待殷勤如此?」 郎曰: 「我亦京師人也, 見師高蹈遠屆, 勞來之爾.」 俄而出門, 不知所在. <慈>謂偶爾, 不甚異之, 但與寺僧叙曩昔之夢與來之之意, 且曰: 「暫寓下榻, 欲待彌勒仙花何如?」 寺僧欺其情蕩然而見其懃恪, 乃曰: 「此去南隣有<千山>, 自古賢哲寓止, 多有冥感, 盍歸彼居?」 <慈>從之, 至於山下, 山靈變老人出迎曰: 「到此奚爲?」 答曰: 「願見彌勒仙花爾.」 老人曰: 「向於<水源寺>之門外, 已見彌勒仙花, 更來何求?」 <慈>聞卽驚汗, 驟還本寺, 居月餘. <眞智王>聞之, 徵詔問其由, 曰: 「郎旣自稱京師人, 聖不虛言, 盍覓城中乎?」 <慈>奉宸旨, 會徒衆, 遍於閭閻間物色求之, 有一小郎子, 斷紅齊具, 眉彩秀麗, <靈妙寺>之東北路傍樹下, 婆娑而遊. <慈>迓之驚曰: 「此彌勒仙花也.」 乃就而問曰: 「郎家何在, 願聞芳氏?」 郎答曰: 「我名<未尸>, 兒孩時爺孃俱歿, 未知何姓.」 於是, 肩輿而入見於王, 王敬愛之, 奉爲國仙. 其和睦子弟, 禮義風敎, 不類於常, 風流耀世幾七年, 忽亡所在. <慈>哀懷殆甚, 然飮沐慈澤, 呢承淸化, 能自悔改, 精修爲道, 晩年亦不知所終. 說者曰, 「未」與「彌」聲相近, 「尸」與「力」形相類, 乃託其其近似而相謎也. 大聖不獨感<慈>之誠款也, 抑有緣于玆土, 故比比示現焉. 至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 凡有媒係於人者曰「未尸」, 皆<慈>氏之遺風也. 路傍樹至今名<見郎>, 又俚言<似如樹>(一作<印如樹>). 讚曰: 尋芳一步一瞻風, 到處栽培一樣功. 驀地春歸無覓處, 誰知頃刻上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