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 磻溪隨錄卷之十八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8권 다음
1670년(현종 11년)
유형원
목   차
[숨기기]
 

1. 職官攷說

 

1.1. 外官

3
書武成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蔡氏曰。列爵惟五。公侯伯子男也。分土惟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之三等也。
 
4
○王制曰。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陳氏澔曰。此言田而不言地者。地有山林川澤原隰之不同。若限以地里而不計田里。則井地不均矣。不合於天子。謂不與王朝之會也。民功曰庸。其功勞。附大國。而達於天子。故曰附庸。○鄭氏玄曰。此地殷爵三等之制也。殷爵二等。公侯伯也。周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增以子男。而猶因殷之地。至周公攝政。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禮封國。皆大其地。○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爲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鄭氏曰。此大界方三千里。三三九。方千里者九也。其一爲畿內。餘八各立一州。此殷制也。周公制禮。則九州大界。方七千里。以此設法。○朱子曰。此做箇筭法如是。其實建國。必因山川形勢。無截然可方之理。五國以爲屬。屬有長。十國以爲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爲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爲州。州有伯。八州八伯。屬連卒州。猶聚也。帥正伯。亦長也。凡長。皆因賢侯爲之。殷之州長曰伯。虞夏及周。皆曰牧。
 
5
○周禮。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參之一。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鄭氏曰。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者。土其地。猶言度其地。鄭司農云。其食者半。公所食租稅。得其半耳。其半。皆附庸小國也。屬天子參之一者。亦然。玄謂食者半,參之一,四之一者。王均均邦國地貢輕重之等。其律之也。必足其國禮俗,喪紀,祭祀之用。乃貢其餘。若今度支經用。餘爲司農穀矣。大國貢重正之也。小國貢輕字之也。又曰。武王初定天下。更立五等之爵。而猶因殷三等之地。周公攝政。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制禮封王者之後。爲公及有功諸侯。大者。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大司徒。○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伯。七乃字之誤也。當作十一。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以此。率徧知四海九州邦國多少之數也。周九州之界。方七千里。七七四十九。方千里者。四十有九。其一爲畿內。餘四十八。八州。各有方千里者六。周公變殷制。雖小國。地皆方百里。是每事言則者。設法也。一州之中。以其千里封公。則可四。又以其千里封侯。則可六。又以其千里封伯。則可十一。又以其千里封子。則可二十五。又以其千里封男。則可百。公侯伯子男。亦不是過也。州二百一十國。以男備其數焉。以餘以爲附庸。凡邦國小大相維。大國。比小國。小國。事大國。各有屬相維聯也。王設其牧選諸侯之賢者。爲牧使。牧理之。○職方氏。
 
6
按古者封建之制。天子邦畿千里之內。則有六鄕六遂。鄕遂各置大夫。而畿外。乃以封國。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所謂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也。周禮。說與此差殊。更詳之。其鄕,遂大夫及公,侯,伯,子,男後世之州,縣,守,令。是其職也。畿內之地。亦有公卿大夫士采邑。然但使食其入而已。皆鄕遂大夫。主其政令。畿外侯國。亦有鄕遂。大國三。次國二。小國一。然各使其臣治之。而諸侯。主其政令也。
 
7
○秦滅諸國。以其地爲郡。罷侯置守。
 
8
○漢因秦制。郡置守,後改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主兵馬。秩皆六百石。尉。後改都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六百石。京師所在。則曰內史。後改京兆尹。掌治京師。秩二千石。有兩丞。秩皆六百石。○縣有令長。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爲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爲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
 
9
郡大率統縣十餘。或過之。或不及。秦時四十郡。初幷六國。爲三十六郡。旣而南平百越。又置四郡。漢初。分爲郡國六十六。武帝拓地分疆。以至平帝時。郡國共一百三。漢諸侯王國。與郡間置。王國則置相。比郡守。中尉比郡尉。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平帝時。縣邑千三百一十四。時地界。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里。
 
10
○晉諸郡。置太守。有主簿,功曹,諸吏,諸曹椽。京師所在郡。則曰尹。王國以內史。掌太守之任。漢初諸侯王國。亦置內史。治國民。相統百官。如漢朝制。旣而損諸侯官省。內史令。相治民。比郡守。晉復罷相。置內史。縣皆置令漢縣萬戶以上。爲令減萬戶。爲長。魏世縣皆置令。晉因之。○有主簿,功曹,諸曹椽。凡縣佐。自漢有丞尉及諸曹椽。略如郡員。
 
11
晉。郡國共一百七十三。武帝平吳後。
 
12
○北齊諸郡。大小懸絶。制爲上中下。每等又分爲上中下。爲九等。縣之制。亦如之。是時。梁亦分諸州。爲五品。自晉末。天下分裂。迭相割據。競置郡縣。紛綸甚眾。又以邊境鎭戍。雖領民不多。欲重其將帥。皆建爲郡。郡逾多而戶口日耗矣。
 
13
○隋如北齊之制。又改郡爲州。以太守。爲刺史。有長史司馬及錄事參軍等官。○文帝時。兵部尚書楊尚希曰。今或地無百里。而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而二郡分領。僚眾費多。租調歲減。宜存要去閑。倂小爲大。則國家不虧粟帛。選擧易得賢良矣。帝從之。於是。又改郡爲州。
 
14
隋。州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文帝平陳後。
 
15
○唐因隋制。以郡爲州。太守爲刺史。隋末煬帝。甞能州爲郡。刺史爲太守。唐初。復因隋舊。又置都督府。以治之。京及舊都。則置府尹又令近畿之州。爲四輔。其餘爲六雄,十望,十緊及上中下州。縣有赤縣,畿縣,望縣,緊縣,上縣,中縣,中下縣,下縣之差。
 
16
京府尹。從三品。有少尹,司錄,錄事,參軍等官。少尹二人。從四品下。○成都,河中,江陵等六府。只置尹。東西北三都。則加置牧。從二品。居尹上。然多以諸王典之不親事。初。太宗伐高麗。置京城留守。其後車駕不在京都。則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將軍。爲副留守。開元中。以太原府尹。兼爲北都留守。少尹爲副留守。於是。三都皆有留守之號。州刺史。上州刺史。從三品。有別駕,長史,司馬及錄事,參軍等官。別駕從四品下。長史從五品上。司馬從五品下。中州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州佐以下。遞降一等。又減員數。○其置都督府者。都督掌督諸州兵馬。兼判府事。緫十州者曰大都督府。其餘爲中下都督府。大都督府都督。從二品。有長史,司馬及錄事,參軍等官。長史。從三品。司馬。從四品下。其中下二府都督。遞降一等。府佐亦遞降減員。○邊州統馭蕃夷者。置都護府。品秩。與都督同。○縣令上縣令。從六品上。有丞主簿尉丞從八品下。○京縣,畿縣令及縣佐。皆遞陞一等。中縣,中下縣,下縣令及縣佐。皆遞降一等。
 
17
杜佑曰唐州府佐吏。與隋同。有別駕,長史,司馬一員。錄事,參軍事及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等六參軍。在府爲曹。在州爲司。府置二員。州置一員。參軍事。亦有差。大抵皆七品以下。或八九品。又文學一員及醫學博士一員。府州文學。乃從八品。而無所職事。衣冠恥爲之。又曰。錄事參軍。晉置。本爲公府官。非州郡職也。掌緫錄眾曹文簿。擧彈善惡。後世刺史。有軍而開府者。幷置之。隋初以爲郡官,司功,參軍。兩漢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歷代因之。又曰。自漢魏以來。州郡佐吏。自長史,司馬以下。皆刺史,太守。自辟。歷代皆同。至北齊武平中。後主失政。多有佞倖。乃賜其賣官。分占州郡。下至鄕官。多降中旨。故有勑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是之後。州郡辟士之權。浸移於朝廷外吏。不得精覈。由此起也。至隋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咸歸吏部。而州郡無復辟署矣。
 
18
府折衝都尉。掌領兵,上府,折衝,都尉正四品上。有左右果毅都尉及別將等官。果毅。從五品下。中府下府。折衝及將貳。皆遞降一等。凡兵千二百人。爲上府。千人。爲中府。八百人。爲下府。天下諸府。緫六百三十四。○按唐折衝府。隷於諸衛。故唐官志叙於內職。然諸府散在各道。則實乃外官也。但其置府。隨兵定額。故不必一州一府。與漢郡尉之制。異矣。以故今亦不係之州官云。鎭將。掌捍防。上鎭將正六品。下有鎭副,參軍等官。中鎭,下鎭將副。亦遞降一等。凡軍五百人爲上鎭。三百人。爲中鎭。不及者爲下鎭。諸鎭緫二百四十五。此外又有戍。亦分三等。上戍主。正八品。下有戍副。中下二戍。亦遞降一等。凡五十人。爲上戍。三十人。爲中戍。不及者。爲下戍。諸戍緫三百四十二。凡鎭戍之吏。前代皆郡守。擇人以任。自朝廷差遣。始於隋世。唐因以爲制。
 
19
唐。州府二百二十八。縣一千五百七十三。時地界東西九千五百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里。
 
20
○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州縣官制。多紊。諸府牧尹。以皇子兼尹。而不常置。別置權知府。以京朝官充。行牧尹事。府牧尹之下。有少尹,通判,司錄,戶曹,法曹,土曹,司理等官。如開封臨安等府。則官數尤多。諸州縣。依唐有望,緊,上,中,下之差。縣有赤縣,畿縣及望,緊,上,中,中下,下八等而州縣守令。多帶中朝職事官外補。故或帶或否。視是爲優劣。縣令若京朝官。則爲知縣事。其下有丞。主簿尉。若邑大。則置二尉。邑少則或不置主簿。
 
21
○大明之制。有府州縣。
 
22
按自漢以下。以郡領縣而已。隋,唐改郡爲州。而亦以州領縣。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制度多紊。元時有路府州縣四等。以路。領州領縣。而或有以路領府。府領州。州領縣者。又有府與州。不隷路。而直隷省者。至大明。頗更其制。而間亦因舊。大率以府領縣。而又有府領州。州領縣者。
 
23
京府尹。正三品。有丞,治中,通判等官。丞正四品。治中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府知府。正四品。有同知,通判等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知州。從五品。有同知,判官等官。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縣知縣正七品。有丞,主簿。丞正八品。○京縣知縣。正六品。丞及主簿。亦遞陞一品。
 
24
按明制府佐官,通判,推官以下。有經歷,知事,照磨,司獄等六七員。州佐官,判官以下。亦數員。又府,州,縣學敎官。有敎授,學正,敎諭。而訓導則皆有之。然府敎授。乃從九品。州學正以下及訓導。皆未入流。與醫學,陰陽學,僧正,道正。列爲一班。是可慨也。又府縣。皆有水馬驛丞。皆未入流。
 
25
衛指揮使。正三品。有指揮,同知,僉事,鎭撫等官。同知。從三品。僉事。正四品。凡兵五千六百人。爲一衛。一衛統五所。天下諸衛。共四百九十三。○按明置衛。與唐置折衝府相近。但唐府則隷於京諸衛。而所領皆番休民兵。此則各統於本省都指揮司。而所領。乃長從不農之兵也。○所千戶。正五品。有副千戶。從五品。凡兵一千一百二十人。爲一所。一所統百戶所。十百戶正六品。領兵一百十二人。
 
26
明。府一百五十。州二百四十。縣一千一百二十七。地界。東西南北。
 
27
丘濬曰。我朝得國之初。郡縣多循勝國之舊。名稱間有不同。疆域則初不異也。方是時流徙。未復人民無定數。今則版籍旣定。生齒日繁。然而郡縣猶因其舊。大小懸絶。多寡絶倫。固有一府統數十州縣者。其最少者。乃至僅有二三縣焉。固有一縣管七八百里者。其最小者。乃至不滿一里焉。設官雖有全減之殊。品及則無大小之異。祖宗官制。固不敢易。而斟酌前代之制。以爲府縣之等。似若可行。臣愚請分府爲上中下三等。州縣之等。亦如之。上縣以編民。百里爲率。百戶爲一里。中縣五十里以上。下縣四十里以下。其縣之過百里者。或陞以爲州。或柝以爲一二縣。縣之人民少者。割附近里分益之。州之人民少者。或降而爲縣。或益之以近民。而府亦然。如此則官吏之所涖者。有繁簡。以此次其殿最。土地之所出者。有厚薄。以此科其財賦。人民之所聚者。有眾寡。以此定其徭役。將見疆域整齊。事力均一。差賦公平。太平之基端在此矣。
 
28
書曰。外有州牧侯伯。
 
29
○王制曰。九州。州方千里。千里之外。設方伯。內一州爲王畿此卽王畿千里之外八州八伯。
 
30
天子使其大夫。爲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幷見上
 
31
按方伯。是其方諸侯之長也。大夫爲監。乃別遣朝臣。往監之者也。古者諸侯。皆世國。方伯專征伐。其勢久權重。易以自專。故天子又別遣監以臨之。是內外相統之意。若後世所謂方伯之任。則皆以朝臣限任之員。非傳國世襲之比。又別置緫兵官以主兵。與古封建時。事勢絶異。不必又遣監察御史以携貳之也。
 
32
○秦以御史。監諸郡。謂之監。
 
33
○漢武帝。分天下爲十三部。部置刺史。漢初。省秦郡監。惠帝遣御史。監三輔。察詞訟。其後諸州。復置監察御史。文帝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職。令,丞相遣史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中。始定十三部。置部刺史。秩六百石。以察擧郡國。大率刺史居任九年。其三輔關內地。則征和以後。罷刺史。屬司隷校尉。察之。
 
34
○成帝時。大司空何武。奏春秋之義。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準。請罷刺史。更置州牧。以應古制。於是。乃罷刺史。置州牧。秩直二千石。位次九卿。哀帝時。朱博。又奏罷州牧。置刺史。
 
35
○晉分州。凡十有九州。置刺史。有別駕,治中,從事,法曹等員。
 
36
○唐分天下。爲十道。置巡察使。尋改按察使。開元中。分爲十五道。改置採訪使。關內採訪使。以京官領之。後改爲觀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卽置節度使。觀察使。有副使,支使,判官,掌書記等官。節度使。亦如是。○觀察節度之外。又有租庸,轉運及鹽鐵諸使。而無適所治。廢置不常。故不列於官志焉。
 
37
○宋分諸道爲十五路。仁宗析爲十八路。神宗又析爲二十三路。初置安撫使,以大府守臣。兼領。轉運使。後又置提點刑獄。凡有四司。曰帥。卽安撫使。曰漕。卽轉運使。曰憲。卽提刑。曰倉。各自建臺。各有椽佐。此外。又有制置宣撫,招討,招撫等使。皆有椽屬。然皆廢置不常。名稱繁甚。不之記。又有所謂節度使。而不以爲外官。只爲加官。以待宗戚及宰相致仕者。蓋宋初懲五代藩鎭之弊。令諸節度使。罷兵家居。而優以祿秩。其後因爲致仕。加官。
 
38
○大明。分天下爲兩京畿及十三省。省本宮禁之稱。舊謂之禁。漢避元后父諱。改爲省。然前世。只稱禁內官署爲省。而無謂外方爲省者。元時。以畿內州,府。直隷中書省。外諸道。各立行中書省。故稱爲省。大明雖更其制。而省字。因仍未革。兩京畿。則直隷六部十三省。皆置布政司。以緫一方。承流宣化之任。又置都指揮使司。以掌軍政。又置按察司。以司憲度三司。同治一城。而又於每歲。遣監察御史。以巡按。布政,按察。皆居任九年。指揮或任之終身。皆率家以居。監察御史。單車來按一歲而更。而監察。實專斷凡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二人。從二品。有左右參政。左右參議及經歷,都事等官。參政皆從三品。參議皆從四品。
 
39
都指揮司。都指揮使。正二品。有都指揮,同知,僉事。及經歷,斷事,都事等官。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僉事正三品。
 
40
按察司。按察使。正三品。有副使,僉事,經歷司等官。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
 
41
監察御史。正七品。又稱巡按御史。本係都察院官。而開設衙門於各省單車來莅。
 
42
按政敎刑法。本不可分主兩處。旣設布政。以緫一方之政。則又設按察司。未知其爲得也。又迭遣監察。而監察專斷。則布政反近於爲冗官。而非所以設布政之意。蓋本欲相制無偏而已。自生弊矣。王通曰。委任不一。亂之媒也。監察不止。奸之府也。亡秦之道也。苟據實察之。自可見其得失矣。
 
43
都轉運鹽司運使。從三品。有同知,副使,判官,經歷司等官。同知。從四品。副使。從五品。
 
44
按大明設官。雖未能詳。而以傳錄所載考之。內官固簡省。如革去尚書,樞密等雜號。乃卓越前代者。而至於外官。則亦極繁矣。
 
 

1.2. 官數

46
夏。一百二十人。尚書云。夏商官倍。則當二百。鄭玄曰。百二十。
 
47
殷。二百四十人。明堂位二百。鄭玄曰。二百四十。
 
48
周。三千一百九十人。王朝及畿內官。其外諸侯。官數未聞。○明堂位三百。鄭玄曰。三百六十。此蓋擧其長吏言爾。通典曰。周。內官。二千六百四十三人。外諸侯國官。六萬一千三十二人。未知何據。
 
49
漢。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哀帝時。數兼諸府郡國縣邑吏胥計之。後漢。七千五百六十七人。
 
50
晉。六千八百三十六人。
 
51
宋。六千一百七十二人。
 
52
後魏。七千七百六十四人。
 
53
後周。二千九百八十九人。並內官。
 
54
隋。一萬二千五百七十六人。內官。二千五百八十一。外州縣官。九千九百九十五。
 
55
唐。一萬八千八百五人。內官。二千六百二十一。外州縣官。一萬六千一百八十五。
 
56
宋。餘人。宋職官。雖有諸司。互以他官領之。無定員。無專職。節度,使牧,尹。皆爲虛設。而權充之官甚多。又因事添設增損。變易無恒。難以紀數大㮣。宋世官數極繁。
 
57
大明。二萬四百餘人。
 
 

1.3. 品秩

59
周官九命。
 
60
漢。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六等。自上而下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爲十六等。成帝。除八百石,五百石秩。是後又爲十四等。後漢。自中二千石。至百石爲十三等。
 
61
魏。初因漢制。更置九品。一品爲貴。次二品,三品。以至九品。晉,宋,齊。並因之。
 
62
梁。置十八班。以班多爲貴。十八班爲貴。次十七班,十六班。以至二班一班。陳。因之。
 
63
後魏。置九品。品各置從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爲上下階。凡三十等。北齊。因之。
 
64
後周制。九命。每命分爲二。以正爲上。凡十八命。
 
65
隋。置九品。品各有從。自四品以下。每品爲上下。凡三十等。自太師太傅始焉。謂之流內。流內之名。自此始。又有視正二品。至九品者。自行臺尚書令始焉。謂之視流內。又置勳官。自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勤勞。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緫十一等。又置散官。自特進以下七等。以加文武之有德聲者。特進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靑光祿大夫,朝議大夫,朝散大夫緫七等。
 
66
唐。因隋制九品。各有正從。又分文武兩歧。文則自四品有上下。爲三十等。開府儀同三司以下。爲文散官凡二十九階。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特進正二品。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靑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上。通議大夫。正四品下。太中大夫。從四品上。中大夫。從四品下。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議大夫。正五品下。朝請大夫。從五品上。朝散大夫。從五品下。朝議郞。正六品上。承議郞。正六品下。奉議郞。從六品上。通直郞。從六品下。朝請郞。正七品上。宣德郞。正七品下。朝散郞。從七品上。宣義郞。從七品下。給事郞。正八品上。徵事郞。正八品下。承奉郞。從八品上。承務郞。從八品下。儒林郞。正九品上。登仕郞。正九品下。文林郞。從九品上。將仕郞。從九品下。武則自三品有上下。爲三十一等。驃騎大將軍以下。爲武散官。凡四十五階。驃騎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鎭軍大將軍。從二品。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正三品上。懷化將軍。正三品下。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從三品上。歸德將軍。從三品下。忠武將軍。正四品上。壯武將軍,懷化中郞將。正四品下。宣威將軍。從四品上。明威將軍,歸德中郞將。從四品下。定遠將軍。正五品上。寧遠將軍,懷化郞將。正五品下。游騎將軍。從五品上。游擊將軍,歸德郞將。從五品下。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懷化司階。正六品下。振威校尉。從六品上。振威副尉,歸德司階。從六品下。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懷化中候。正七品下。翊麾校尉。從七品上。翊麾副尉,歸德中候。從七品下。宣節校尉。正八品上。宣節副尉,懷化司戈。正八品下。禦侮校尉。從八品上。禦侮副尉,歸德司戈。從八品下。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正九品下。陪戎校尉從九品上。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從九品下。又有勳官。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凡十二等。勳級十有二轉爲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爲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爲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爲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爲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七轉爲輕車都尉。視從四品。六轉爲上騎都尉。視正五品。五轉爲騎都尉。視從五品。四轉爲驍騎尉。視正六品。三轉爲飛騎尉。視從六品。二轉爲雲騎尉。視正七品。一轉爲武騎尉。視從七品。又置勳品九品。自諸衛錄事,五省令,史始焉。謂之流外。流外自此始。勳品。自齊梁。郞有之。
 
67
按散官。本始於隋。非古有也。至唐則定爲階資。而其階加繁。分爲文武兩歧。夫歧文武爲二。末世之弊也。又有勳品流外。雜名起焉。如是。官紀安得不亂乎。自此以後。至於宋。則又有所謂醫班官階,內侍官階者。破碎之甚。去本益遠。尤無可論也。
 
68
宋因唐季五代之弊。制多仍舊。九品各有正從。亦分文武兩歧。文則自四品以下。有上下文散官二十九階。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特進。正二品。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靑光祿大夫。從三品。正奉大夫。正四品上。中奉大夫。正四品。太中大夫。從四品上。中大夫。從四品。中散大夫。正五品上。朝奉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上。朝請大夫。從五品。朝奉郞。正六品上。承直郞。正六品。奉直郞。從六品上。通直郞。從六品。朝請郞。正七品上。宣德郞。正七品。朝散郞。從七品上。宣奉郞。從七品。給事郞。正八品上。承事郞。正八品。承奉郞。從八品上。承務郞。從八品。儒林郞。正九品上。登仕郞。正九品。文林郞。從九品上。將仕郞。從九品。武則自三品以下。有上下武散官三十一階。驃騎大將軍。從一品。輔國大將軍。正二品。鎭國大將軍。從二品。冠軍大將軍。正三品上。懷化大將軍。正三品。雲麾將軍。從三品上。歸德將軍。從三品。忠武將軍。正四品上。壯武將軍。正四品。宣威將軍。從四品上。明威將軍。從四品。定遠將軍。正五品上。寧遠將軍。正五品。游騎將軍。從五品上。游擊將軍。從五品。昭武校尉。正六品上。昭武副尉。正六品。振威校尉。從六品上。振威副尉。從六品。致果校尉。正七品上。致果副尉。正七品。翊麾校尉。從七品上。翊麾副尉。從七品。宣節校尉。正八品上。宣節副尉。正八品。禦武校尉。從八品上。禦武副尉。從八品。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仁勇副尉。正九品。陪戎校尉。從九品上。陪戎副尉。從九品。後又增損文階。爲二十四階。又改爲三十七階。武階爲五十二階。其階尤煩甚不復紀。又分內侍官班。爲十二階。煩甚不紀。醫官班十四階。自和安成安大夫。至保安郞。又有勳官十二級。上柱國。正二品。柱國。從二品。上護軍。正三品。護軍。從三品上。輕車都尉。正四品。輕車都尉。從四品。上騎都尉。正五品。騎都尉。從五品。驍騎尉。正六品。飛騎尉。從六品。雲騎尉。正七品。武騎尉。從七品。又有流外之格。
 
69
大明之制。亦九品。各有正從爲十八品。正二品以下。亦分爲文武兩歧。文則自從五品以上。每品有二階。正六品以下。每二階。凡四十六階。正一品。初授爲特進崇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加授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從一品。初授崇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加授贈光祿大夫柱國。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陞授資政大夫。加授贈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陞授通奉大夫。加授贈正奉大夫。正治卿。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陞授通議大夫。加授贈正議大夫資治尹。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陞授太中大夫。加授贈太中大夫資治少尹。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陞授中憲大夫。加授贈中議大夫贊治尹。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陞授朝議大夫。加授贈朝議大夫贊治少尹。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陞授奉政大夫。加授贈奉政大夫脩政庶尹。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陞授奉直大夫。加授贈奉直大夫恊政庶尹。正六品。初授承直郞。陞授承德郞。從六品。初授承務郞。陞授儒林郞。儒士出身。宣德郞。吏員林翰出身。正七品。初授承事郞。陞授文林郞。儒士出身。宣議郞。吏員林翰出身。從七品。初授從事郞。陞授徵仕郞。正八品。初授迪功郞。陞授脩職郞。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郞。陞授脩職佐郞。正九品。初授將仕郞。陞授登仕郞。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郞。陞授登仕佐郞。武則從六品以上。每品有三階。正七品以下二階。止於從八品。而無九品。凡四十六階。正一品。初授特進崇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加授贈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從一品。初授崇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加授贈光祿大夫柱國。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陞授金吾將軍。加授贈龍虎將軍上護軍。從二品。初授鎭國將軍。陞授定國將軍。加授贈奉國將軍護軍。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陞授昭毅將軍。加授贈昭武將軍上輔車都尉。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陞授定遠將軍。加授贈安遠將軍輕車都尉。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陞授宣威將軍。加授贈廣威將軍上騎都尉。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陞授顯武將軍。加授贈信武將軍騎都尉。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陞授武節將軍。加授贈武節將軍驍騎尉。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陞授武毅將軍。加授贈武毅將軍飛騎尉。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陞授承信校尉。加授贈承信校尉雲騎尉。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陞授忠武校尉。加授贈忠武校尉武騎尉。正七品。初授忠翊校尉。陞授忠勇校尉。從七品。初授敦武校尉。陞授脩武校尉。正八品。初授進義校尉。陞授保義校尉。從八品。初授進義副尉。陞授保義副尉。
 
 

1.4. 封爵

71
唐,虞,夏。建國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
 
72
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73
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攝政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74
秦。爵二十等。最高徹侯。乃得食縣。其次關內侯。食和稅於關內。餘十八等。大庶長以下。則如吏職。
 
75
漢。國王,國侯,亭侯三等王皆裂地侯。以戶數爲等分人。自此始。漢初。論功封列侯者。凡百四十三人食邑者。除租。每戶一歲。更輸錢二百。後漢亦三等皇子封王。其郡爲國。其列侯。雖冠,鄧元勳。不過四縣。
 
76
魏。王,公,侯,伯,子,男,次縣侯,次鄕侯,次亭侯,次關內侯。凡九等。關內侯。爲虛封自此始。
 
77
晉。有王,公,侯,伯,子,男。又有開國郡公,縣公,郡侯,縣侯,伯,子,男及鄕亭,關內等侯。凡十六等。王大國。二萬戶。三軍。兵五千。次國。一萬戶。二軍。兵三千。下國。五千戶。一軍。兵千五百。其公之制。如五千侯國。侯如不滿五千戶國。並置一軍千人。其伯子男以下。並各有差。不置軍。
 
78
宋齊梁皆因晉制宋至孝建中。凡國官屬。不得稱臣於其主。改稱下官。梁又定制。諸王言曰。令境內稱之曰殿下。公侯言曰。敎境內稱之曰第下。自稱皆曰寡人。已下表疏如臣。而不稱臣。文書下郡官。皆曰告。
 
79
後魏。有王,開國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80
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81
後周定制。爲公,侯,伯,子,男五等。
 
82
隋有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83
唐。因隋制。國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國王。正一品。郡王國公。從一品。郡公。正二品。縣公。從二品。縣侯。從三品。縣伯。正四品上。縣子。正五品上。縣男。從五品上。其食邑。國王。萬戶。郡王。五千戶。國公。三千戶。郡公。二千戶。縣公以下。千五百戶,千戶,七百戶,五百戶。以至縣男三百戶。爲差。然並無其土。唯加實封者。乃給租庸。皇子封國王。太子子及親王承嫡子。爲郡王。諸子爲郡公。以功封者。自唐初。至天寶。實封者百餘人。自至德至大曆。二百六十五人。
 
84
宋因唐制。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國分大次小三等。公二千戶以上。侯千戶以上。伯七百戶以上。子五百戶以上。男三百戶以上。然自唐以來。所謂食邑者。率爲虛設。唯言實封者。歲八有差。至宋並無所給。而除拜之際。猶存名數。徒有食邑之稱。
 
85
明。
 
 

1.5. 設官

87
緫論
 
88
漢初。設官簡約。元成以後。漸多增益。光武中興。建武六年。詔曰。夫張官置吏。所以爲民也。今百姓遭亂。戶口耗少。而縣官吏職。所置尚繁。其令司隷州牧。各實所部。實。謂考覈其實。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者。幷之。於是。倂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89
○晉武帝時。詔曰。朝臣以政之損益。傅咸以爲公私不足。由設官太多。當今之急。在幷官省役務農而已。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中書監旬勖議以爲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淸心。昔蕭曹相漢。載其淸靜。民以寧一。所謂淸心也。抑浮說。簡文案。略細苛。宥小失。變常以徼利者。必誅。所謂省事也。光武幷省縣國。減損官員。所謂省官也。魏明帝遣使者四出。減天下員吏。所謂省吏也。今欲求之於本。則宜以省事爲先。量能授任。委事以責成。若欲省官。九寺可倂於尚書。蘭臺宜付之三府。九寺。謂九卿寺也。漢初。九卿各有所掌。東都以後。尚書諸曹。分掌眾事。九卿殆爲具官。故欲倂之尚書。蘭臺。御史臺也。三府。三公府也。漢丞相。有長史司直御史大夫。有中丞侍御史。掌察擧非法。故欲以蘭臺。付之三府。若直作大例。天下之吏。悉省其半。恐郡國職業。劇易不同。不可以一㮣施之。若有曠闕。皆須更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察也。
 
90
○唐志曰。太宗。省內外官定制。爲七百三十員曰。吾以此待天下賢材。足矣。通典云。貞觀六年。大省內官。定爲六百四十三員。與此有異。其後有員外。特置同正員。至於檢校兼守判知之類。皆非本制。蓋其始。未甞不欲立制度。明紀綱。爲萬世法。而常至於交侵紛亂者。由其時君。不能愼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職業。而卒不能復也。
 
91
○唐睿宗時。監察御史韓琬。上疏曰。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稱其人。須人不虛位。除此之外。使其耕桑。任其商賈。何爲引令入仕。廢其本業。臣愚以爲國家開仕進之門廣矣。皆棄農桑工商而身趍之。常令一夫耕而供數百人食。一婦蚕而供數百人衣。遂使公私。皆無儲蓄。若不釐革。其弊必甚。
 
92
○德宗時。杜佑爲戶部。掌邦賦時。屬河朔用師經費多闕。乃上議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周建六官。各有徒屬。雖上文去質。吏眾事繁。然而條流不紊。職非重設。秦氏立制。多因時宜。漢初沿襲。後漸增廣。光武六年。廢罷四百餘縣。吏職十置其一。魏太和中。分命使臣。省,州,郡吏。正始中。又幷合郡縣等。晉太元六年。省七百餘員。隋開皇三年。廢五百餘郡國家。貞觀初。省內官六百餘員。詳設官之本。爲理眾庶。所以古昔計人置吏。故周官。鄕,遂稍縣畿。約人定員。吏無虛設。自漢魏晉隋。曁于聖唐。皆因戰爭流離。征繕艱勞。卽省吏職。存諸方策。晉荀勖桓溫。俱有此議。息人救弊。何莫由斯。昔皋繇作士。正五刑。今刑部尚書,大理卿。是二皋繇也。垂作共工。利器用。今工部尚書,將作監。是二垂也。契作司徒。敷五敎。今司徒,戶部尚書。是二契也。伯夷秩宗。典邦禮。今禮部尚書,禮儀使。是二伯夷也。伯益作虞。掌山澤。今虞部郞中,都水使者。是二伯益也。伯冏太僕。掌車馬。今太僕卿,駕部郞中,尚輦奉御,閑厩使者。是四伯冏也。古者。天子有六軍。漢家前後左右將軍四人。今則十二衛神策等八軍。凡有將軍六十人也。歷代增益。以至於是。舊名不廢。新職日加。名繁職重。不可遍擧。所以後周。依古周建六官。蓋爲於此。今略徵外官別駕。本因漢。置隋刺史,巡察。若今觀察使之有副使也。參軍。後漢末。置參諸府軍事。若今節度判官也。官名職務。遷易不同。空存虛稱。皆無事實。又司田頃。景龍三年。甞置。無何。以煩冗卻停。倂入司戶。殊爲折衷。誠宜斟酌繁省。詳考損益。欲求致理。必也。正名。神龍中。官紀隳紊。有司務廣集選人。競收名稱。其時無闕注授。於是奏署員外官者。二千餘人。自爾遂爲常制。當開元,天寶之中。四方無虞。百姓全實。大凡編戶。九百餘萬。吏員雖眾。經用雖繁。人力有餘。不足爲憂。今兵革未寧。黎庶凋瘵。數年前。天下籍帳。到省百三十餘萬戶。自聖上御極。分命使臣。按比收斂。土戶與客戶。共計得三百餘萬。比天寶。纔三分之一。就中浮寄。仍五分有二。出租賦者。減耗若此。食租賦者。豈可因舊如一。州無三數千戶。置五六十官員。十羊九牧。疲吏煩眾。顧玆大弊。實思革之。議者多云。尚有跋扈。未應。倂省官吏之後。恐被罷者。仕進無路。別有依託。且縻爵祿。兼示隄防。此乃常情之說。慮非救弊之論。有才者。卽令薦用。不才者。何患奔亡。而况各有姻戚。顧戀家産。後漢建武六年。減縣省官。公孫述,隗囂未滅。魏太和,正始中。則吳,蜀鼎立。晉太元六年。吳國尚在。隋開皇三年。陳氏割據。皆招羅俊乂。志相呑滅。此時猶不慮有失賢資敵。務以救弊爲謀。况今田悅之徒。並是庸瑣。繁刑暴賦。唯恤軍戎。衣冠士人。遇如奴虜者乎。固無足慮端。宜變通。不可因循難改也。
 
93
○憲宗時。同平章事李吉甫奏。今中原宿兵。見在八十餘萬。商賈僧道。不服田畒者。什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勞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輩也。今內外官。以稅錢給俸者。不下萬員。天下或以一縣之地而爲州。一鄕之民而爲縣者。甚眾。請省吏員。倂州縣。減入仕之途。定俸祿之數。帝乃詔。段平仲,李絳等詳定。省倂八百八員。諸色流外千七百餘人。
 
94
○問司徒,司馬,司空三公,三少之官。朱子曰。漢自古文尚書出。方有周官篇。伏生口授二十五篇。無周官。故漢只置太尉,司徒,司空。爲三公。而無周三公,三少。蓋未見古文尚書。但見伏生書。牧誓,立政篇中所說。司徒,司馬,司空而置也。古者。諸侯之國。只置得司徒,司馬,司空,三卿。惟天子方得置三公,三少,六卿。牧誓,立政所說。周家是時。方爲諸侯。故不及三公,三少。及周官篇所說。則周是時。已得天下矣。三公,三少。本以師道。傅佐天子。只是加官。周公以太師兼冢宰。召公以太保兼冢宰。是以加官。而兼宰相之職也。後世。官職益紊。今遂以三公,三少之官。爲階。官不復有師,保之任。論道經邦之責矣。然古者。猶是文臣之有功德重望者。方得加師保之官。以其有敎輔天子之名也。後世遂以諸子或武臣爲之。旣是天子之子與武臣。豈可任師,保之責耶。訛謬傳襲。不復改正。
 
95
○馬端臨曰。古者。因事設官。量能授職。無淸濁之殊。無內外之別。無文武之異。唐虞之時。禹宅揆。契掌敎。皋陶明刑。伯夷典禮。羲和掌曆。夔典樂。益作虞。垂共工蓋精。而論道經邦粗。而飭財辨器。其位皆公卿也。其人皆聖賢也。後之居位臨民者。則自詭以淸高。而下視曲藝。多能之流。其執技事上者。則自安於鄙俗。而難語以輔世長民之事。於是。審音治曆醫祝之流。特設其官以處之。謂之雜流。擯不得與搢紳伍。而官之淸濁。始分矣。昔在成周。設官分職。綴衣趣馬。俱籲俊之流。宮伯,內宰。盡興賢之侶。逮夫漢代。此意猶存。故以儒者爲侍中。以賢士備郞署。如周昌,袁盎,汲黯,孔安國之徒。得以出入宮禁。陪侍宴私。陳誼格非。拾遺補過。其才能卓異者。至爲公卿將相。爲國家任大事。霍光,張安世。是也。中漢以來。此意不存。於是。非閹竪嬖倖。不得以日侍宮庭。而賢能搢紳。特以之備員表著。漢有宮中,府中之分。唐有南司,北司之黨。職掌不相爲謀。品流亦復殊異。而官之內外始分矣。古者。文以經邦。武以撥亂。其在大臣。則出可以將。入可以相。其在小臣。則簪筆可以待問。荷戈可以前驅。後世司文墨者。不復知戰陳。被甲冑者。不復識簡編。於是。制爲左右兩選。而官之文武始分矣。
 
 

1.6. 吏隷附

97
周禮。宰夫。掌百官之徵令。辨其八職。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以徵令。
 
98
吳氏草廬。曰。府。主畜藏文書及器物者。史。主理文辭而述事者。胥。治文書之次。叙謂才智爲什長者。徒。趍走以應呼召者。四者。皆庶人之在官者。
 
99
丘濬曰。府。如今世掌庫藏之吏。史。若今吏典掌文案者也。胥。若今之都吏。所謂一胥則十徒才智。爲什長者也。徒。若今吏卒之屬。
 
100
○王制。制農田百畒。百畒之分。分或爲糞。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爲差也。孟子說。亦與此同。
 
101
鄭玄曰。庶人在官者。謂府史胥徒之屬。官長所除。不命於天子,國君者。賈公彦曰。王制下士。視上農夫食九人。祿足以代耕。則府食八人。史食七人。胥食六人。徒食五人。
 
102
丘濬曰。先儒謂周官。自大宰至旅下士。凡六十三人。而府史胥徒。止百五十人。五官亦然。夫官若是其眾。而吏止若此。其所以省吏員者。至矣。吏省則其祿易給。吏有祿則人知自愛。故當時庶人之在官。凡有秩祿者。無非賢德之人。而漢猶倣此意。佐史有十石之秩。長安游徼吏。有百石之秩。是以。百石吏。皆差自重。賢人往往多出於其間。後世。上自朝廷。下至州縣。每一職司。吏胥不勝其眾。夫官之不勝吏奸。明矣。天下何從而治哉。又周人所以少其吏者。固是使其祿之易給。而人知自愛。亦所以省事也。爲治之道。當委任責成。而歲終。考其殿最。必使案不重校。文不煩悉。然後易以考校。而無紛更蒙蔽之患。苟官不久任。一事而吏眾。則一人之聰明有限。眾人之錯雜難防。天下常多事。而無由擧其要矣。
 
103
○周禮。司隷。掌五隷之法。曰罪隷,蠻隷,閩隷,夷隷,貉隷。辨其物而掌其政令。帥其民而搏盜賊。役國中之辱事。爲百官積任器。凡囚執人之事。邦有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則役其煩辱之事。掌帥四翟之隷。使之皆服其邦之服。執其邦之兵。守王宮與野舍之厲禁。
 
104
丘濬曰。隷謂給勞辱之役者。罪隷者。有罪而役之也。蠻,閩,夷,貉隷。則俘虜而用之者也。今制凡大,小衙門。各設直廳皀隷。於凡職官自一品至九品。又皆給以皀隷。以供使令之用其多寡數隨其品級。以爲等差。此卽役常民而用之者也。若民有犯該徒者。法司。又計其歲月。俾其給役於諸司。卽周人罪隷之餘意。
 
105
按今之皀隷。卽古徒之任也。此當定數於官府。若夫有罪配徒者。則雖名爲徒。近於古之罪隷之意。然其罪犯有輕重。而配釋無恒定。不可入於常數中者也。按古之罪隷。卽今坐大罪爲奴者類。然皆司隷主之。分給諸事之勞賤者。如今尋常罪犯。而輒配送四遠爲徒。又未久而還。乍配乍釋。古豈有是。其爲制本如此。故處之無當。不同於古。亦如此也。○又按左傳。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隷。服虔云。皁。造也。造。成事也。輿。眾也。擧眾事也。隷。隷屬於吏也。皁隷之名。蓋由於此。
 
106
周禮。六官。府,史,胥,徒數。已見上篇。遂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縣師府二十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姑見一二。今不盡載。詳具本經。
 
107
○晉時。郡國萬戶以上。置職吏六十九人,散吏二十九人。五千戶以上。職吏六十三人,散吏二十二人。不滿五千戶者。職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
 
108
高麗顯宗時。定州,縣。鄕吏千丁以上邑。戶長八人,副戶長四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倉正二人,副倉正二人,史二十人,兵史十人,倉史十人,公須史六人,食祿史六人,客舍史四人,藥店史四人,司獄史四人。已上幷八十四人。五百丁以上邑。戶長七人,副戶長二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倉正二人,副倉正二人,史十四人,兵史八人,倉史八人,公須史四人,食祿史四人,客舍史二人,藥店史二人司獄史二人。已上幷六十一人。三百丁以上邑。戶長五人,副戶長二人,兵正二人,副兵正二人,倉正二人,副倉正二人,史十人,兵史六人,倉史六人,公須史四人,食祿史四人,客舍史二人,藥店史二人,司獄史二人。已上幷五十一人。百丁以下邑。戶長四人,副戶長一人,兵正一人,副兵正一人,倉正一人,副倉正一人,史六人,兵史四人,倉史四人,公須史三人,食祿史三人,客舍史一人,藥店史一人。已上幷三十一人。諸防禦使鎭將。縣百丁以上。與三百丁以上邑。同
【원문】磻溪隨錄卷之十八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총서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632
- 전체 순위 : 112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2 위 / 82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1) 한오백년
• (1) 따라지
• (1) 산(山)
• (1) 춘향전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반계수록(磻溪隨錄) [제목]
 
  유형원(柳馨遠) [저자]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 [인물] 유형원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총서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28권)     이전 18권 다음 한문 
◈ 磻溪隨錄 (반계수록)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8월 24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