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여러분! 반갑습니다.    [로그인]
키워드 :
한문 
◈ 三國史記 (삼국사기) ◈
◇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二 (高句麗本紀 第十) ◇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0권)     이전 22권 다음
1145년
김부식
1
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二
2
高句麗本紀 第十
 
 

1. <寶臧王>下

4
六年, <太宗>將復行師, 朝議以爲: 『<高句麗>依山爲城, 不可猝拔. 前大駕親征, 國人不得耕種, 所克之城, 實收其穀, 繼以旱災, 民太半乏食. 今若數遣偏師, 更迭擾其疆埸, 使彼疲於奔命, 釋耒入堡, 數年之間, 千里蕭條, 則人心自離, 鴨淥之北, 可不戰而取矣.』 帝從之. 以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爲<靑丘>道行軍大摠管, 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 發兵萬餘人, 乘樓船, 自<萊州>泛海而入. 又以太子詹事<李世勣>爲<遼東>道行軍大摠管, 右武衛將軍<孫貳郞>等副之, 將兵三千人, 因<營州>都督府兵, 自<新城>道入. 兩軍皆選習水善戰者, 配之. <李世勣>軍旣度<遼>, 歷<南蘇>等數城, 皆背城拒戰, <世勣>擊破之, 焚其羅郭而還. 秋七月, <牛進達>․<李海岸>入我境, 凡百餘戰, 攻<石城>, 拔之, 進至<積利城>下. 我兵萬餘人出戰, <李海岸>擊克之, 我軍死者三千人. <太宗>勑<宋州>刺史<王波利>等, 發<江南>十二州工人, 造大舡數百艘, 欲以伐我. 冬十二月, 王使第二子莫離支<任武>, 入謝罪, 帝許之.
5
七年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帝詔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爲<靑丘>道行軍大摠管, 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 將兵三萬餘人及樓舡戰艦, 自<萊州>泛海來擊. 夏四月, <烏胡鎭>將<古神感>將兵浮海來擊, 遇我步騎五千, 戰於<易山>, 破之. 其夜, 我軍萬餘人襲<神感>舡, <神感>伏發, 乃敗. 帝謂我困弊, 議以明年發三十萬衆, 一擧滅之. 或以爲: 『大軍東征, 須備經歲之糧, 非畜乘所能載, 宜具舟艦爲水轉. <隋>末<劒南>獨無寇盜, 屬者<遼東>之役, <劒南>復不預及, 其百姓富庶, 宜使之造舟艦.』 帝從之. 秋七月, 王都女産子, 一身兩頭. <太宗>遣左領左右府長史<强偉>於<劒南道>, 伐木造舟艦, 大者或長百尺, 其廣半之. 別遣使行水道, 自<巫峽>抵<江>․<楊>, 趣<萊州>. 九月, 羣獐渡河西走, 羣狼向西行, 三日不絶. <太宗>遣將軍<薛萬徹>等來伐, 渡海入<鴨淥>, 至<泊灼城>南四十里, 止營. <泊灼城>主<所夫孫>帥步騎萬餘, 拒之. <萬徹>遣右衛將軍<裴行方>領步卒及諸軍乘之, 我兵潰. <行方>等進兵圍之, <泊灼城>因山設險, 阻<鴨淥水>以爲固, 攻之不拔. 我將<高文>率<烏骨>․<安地>諸城兵三萬餘人來援, 分置兩陣. <萬徹>分軍以當之, 我軍敗潰. 帝又詔<萊州>刺史<李道裕>, 轉糧及器械, 貯於<烏胡島>, 將欲大擧.
6
八年夏四月, <唐><太宗>崩. 遺詔罷<遼東>之役.
7
論曰: 初, <太宗>有事於<遼東>也, 諫者非一. 又自<安市>旋軍之後, 自以不能成功, 深悔之, 歎曰: 『若使<魏徵>在, 不使我有此行也.』 及其將復伐也, 司空<房玄齡>病中上表, 諫以爲: 『<老子>曰: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陛下威名功德, 旣云足矣, 拓地開疆, 亦可止矣. 且陛下每決一重囚, 必令三復五奏, 進素膳, 止音樂者, 重人命也. 今驅無罪之士卒, 委之鋒刃之下, 使肝腦塗地, 獨不足憫乎? 嚮使<高句麗>, 違失臣節, 誅之可也. 侵擾百姓, 滅之可也. 他日能爲中國患, 除之可也. 今無此三條, 而坐煩中國, 內爲前代雪耻, 外爲<新羅>報讎. 豈非所存者小, 所損者大乎? 願陛下許<高句麗>自新. 焚凌波之舡, 罷應募之衆, 自然華夷慶賴, 遠肅邇安.』 <梁公>將死之言, 諄諄若此, 而帝不從. 思欲丘墟東域而自快, 死而後已. 史論曰: 『好大喜功, 勒兵於遠者.』 非此之謂乎? <柳公權>小說曰: 『<駐蹕>之役, <高句麗>與<靺鞨>合軍, 方四十里, <太宗>望之, 有懼色.』 又曰: 『六軍爲<高句麗>所乘, 殆將不振. 候者告<英公>之麾, 黑旗被圍, 帝大恐.』 雖終於自脫, 而危懼如彼, 而《新․舊書》及<司馬公>《通鑑》不言者, 豈非爲國諱之者乎?
8
九年夏六月, <盤龍寺><普德>和尙以國家奉道, 不信佛法, 南移<完山><孤大山>. 秋七月, 霜雹害穀, 民饑.
9
十一年春正月, 遣使入<唐>朝貢.
10
十三年夏四月, 人或言: 『於<馬嶺>上見神人, 曰: 「汝君臣奢侈無度, 敗亡無日.」』 冬十月, 王遣將<安固>出師, 及<靺鞨>兵擊<契丹>, <松漠>都督<李窟哥>禦之, 大敗我軍於<新城>.
11
十四年春正月; 先是, 我與<百濟>․<靺鞨>侵<新羅>北境, 取三十三城, <新羅>王<金春秋>遣使於<唐>求援. 二月, <高宗>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左衛中郞將<蘇定方>將兵來擊. 夏五月, <名振>等渡<遼水>. 吾人見其兵少, 開門度<貴湍水>逆戰. <名振>等奮擊, 大克之, 殺獲千餘人, 焚其外郭及村落而歸.
12
十五年夏五月, 王都雨鐵. 冬十二月, 遣使入<唐>, 賀冊皇太子.
13
十七年夏六月, <唐><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右領軍中郞將<薛仁貴>將兵來攻, 不能克.
14
十八年秋九月, 九虎一時入城, 食人, 捕之不獲. 冬十一月, <唐>右領軍中郞將<薛仁貴>等與我將<溫沙門>戰於<橫山>, 破之.
15
十九年秋七月, <平壤>河水血色, 凡三日. 冬十一月, <唐>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爲<浿江>道行軍大摠管, 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爲<遼東>道行軍大摠管, 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爲<平壤>道行軍大摠管, <蒲州>刺史<程名振>爲<鏤方>道摠管, 將兵分道來擊.
16
二十年春正月, <唐>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 得四萬四千餘人, 詣<平壤>․<鏤方>行營. 又以鴻臚卿<蕭嗣業>爲<扶餘>道行軍摠管, 帥<回紇>等諸部兵, 詣<平壤>. 夏四月, 以<任雅相>爲<浿江>道行軍摠管, <契苾何力>爲<遼東>道行軍摠管, <蘇定方>爲<平壤>道行軍摠管, 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 水陸分道幷進. 帝欲自將大軍, <蔚州>刺史<李君球>立言: 『<高句麗>小國, 何至傾中國事之有? 如<高句麗>旣滅, 必發兵以守. 小發則威不振, 多發則人不安, 是天下疲於轉戍. 臣謂征之未如勿征, 滅之未如勿滅.』 亦會<武后>諫帝, 乃止. 夏五月, 王遣將軍<惱音信>領<靺鞨>衆, 圍<新羅><北漢山城>, 浹旬不解, <新羅>餉道絶, 城中危懼. 忽有大星落於我營, 又雷雨震擊, <惱音信>等疑駭引退. 秋八月, <蘇定方>破我軍於<浿江>, 奪<馬邑山>, 遂圍<平壤城>. 九月, <蓋蘇文>遣其子<男生>, 以精兵數萬守<鴨淥>, 諸軍不得渡. <契苾何力>至, 値氷大合. <何力>引衆乘氷, 度水, 鼓噪而進, 我軍潰奔. <何力>追數十里, 殺三萬人, 餘衆悉降. <男生>僅以身免. 會, 有詔班師, 乃還.
17
二十一年春正月, 左驍衛將軍<白州>刺史<沃沮>道摠管<龐孝泰>, 與<蓋蘇文>戰於<蛇水>之上, 擧軍沒, 與其子十三人皆戰死. <蘇定方>圍<平壤>, 會大雪解而退. 凡前後之行, 皆無大功而退.
18
二十五年, 王遣太子<福男>(《新唐書》云<男福>)入<唐>, 侍祠<泰山>. <蓋蘇文>死, 長子<男生>代爲莫離支. 初知國政, 出巡諸城, 使其弟<男建>․<男産>留知後事. 或謂二弟曰: 「<男生>惡二弟之逼, 意欲除之, 不如先爲計.」 二弟初未之信. 又有告<男生>者, 曰: 「二弟恐兄還奪其權, 欲拒兄不納.」 <男生>潛遣所親, 往<平壤>伺之. 二弟收掩得之, 乃以王命召<男生>, <男生>不敢歸. <男建>自爲莫離支, 發兵討之. <男生>走據<國內城>, 使其子<獻誠>詣<唐>求哀. 六月, <高宗>命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 帥兵應接之, <男生>脫身奔<唐>. 秋八月, 王以<男建>爲莫離支兼知內外兵馬事. 九月, 帝詔<男生>授特進遼東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 封玄菟郡公. 冬十二月, <高宗>以<李勣>爲<遼東>道行軍大摠管兼安撫大使, 以司列少常<伯安陸>․<郝處俊>副之. <龐同善>․<契苾何力>並爲<遼東>道行軍副大摠管兼安撫大使. 其水陸諸軍摠管幷轉糧使<竇義積>․<獨孤卿雲>․<郭待封>等並受<勣>處分. <河北>諸州租賦, 悉詣<遼東>給軍用.
19
二十六年秋九月, <李勣>拔<新城>, 使<契苾何力>守之. <勣>初渡<遼>, 謂諸將曰: 「<新城>, <高句麗>西邊要害, 不先得之, 餘城未易取也.」 遂攻之. 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 <勣>引兵進擊, 一十六城皆下. <龐同善>․<高侃>尙在<新城>, <泉男建>遣兵襲其營, 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 <侃>進至<金山>, 與我軍戰敗. 我軍乘勝逐北, <薛仁貴>引兵橫擊之, 殺我軍五萬餘人, 拔<南蘇>․<木氐>․<蒼嵒>三城, 與<泉男生>軍合. <郭待封>以水軍, 自別道, 趣<平壤>. <勣>遣別將<馮師本>, 載糧仗以資之. <師本>舡破失期, <待封>軍中飢窘, 欲作書與<勣>. 恐爲他所得, 知其虛實, 乃作離合詩以與<勣>. <勣>怒曰: 「軍事方急, 何以詩爲? 必斬之.」 行軍管記通事舍人<元萬頃>爲釋其義, <勣>乃更遣糧仗, 赴之. <萬頃>作檄文曰: 『不知守<鴨淥>之險?』 <泉男建>報曰: 『謹聞命矣.』 卽移兵據<鴨淥津>, <唐>兵不得度. <高宗>聞之, 流<萬頃>於<嶺南>. <郝處俊>在<安市城>下, 未及成列, 我軍三萬掩至, 軍中大駭. <處俊>據胡床, 方食乾糒, 簡精銳, 擊敗之.
20
二十七年春正月, 以右相<劉仁軌>爲<遼東>道副大摠管, <郝處俊>․<金仁問>副之. 二月, <李勣>等拔我<扶餘城>. <薛仁貴>旣破我軍於<金山>, 乘勝, 將三千人, 將攻<扶餘城>, 諸將以其兵少止之. <仁貴>曰: 「兵不必多, 顧用之何如耳.」 遂爲前鋒以進, 與我軍戰, 勝之, 殺獲我軍, 遂拔<扶餘城>, <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請服. 侍御史<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 帝問: 「軍中云何?」 對曰: 「必克. 昔先帝問罪, 所以不得志者, 虜未有釁也. 諺曰『軍無媒, 中道廻.』 今<男生>兄弟鬩狠, 爲我嚮導, 虜之情僞, 我盡知之, 將忠士力, 臣故曰必克. 且<高句麗>秘記曰: 『不及九百年, 當有八十大將, 滅之.』 <高>氏自<漢>有國, 今九百年, <勣>年八十矣. 虜仍荐饑, 人常掠賣, 地震裂, 狼狐入城, 蚡穴於門, 人心危駭, 是行不再擧矣.」 <泉男建>復遣兵五萬人, 救<扶餘城>, 與<李勣>等遇於<薛賀水>合戰, 敗死者三萬餘人, <勣>進攻<大行城>. 夏四月, 彗星見於畢․昴之間. <唐><許敬宗>曰: 「彗見東北, <高句麗>將滅之兆也.」 秋九月, <李勣>拔<平壤>. <勣>旣克<大行城>, 諸軍出他道者, 皆與<勣>會, 進至<鴨淥柵>. 我軍拒戰, <勣>等敗之, 追奔二百餘里, 拔<辱夷城>, 諸城遁逃及降者相繼. <契苾何力>先引兵, 至<平壤城>下, <勣>軍繼之, 圍<平壤>月餘. 王<臧>遣<泉男産>, 帥首領九十八人, 持白幡詣<勣>降, <勣>以禮接之. <泉男建>猶閉門拒守, 頻遣兵出戰, 皆敗. <男建>以軍事委浮圖<信誠>, <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 密遣人詣<勣>, 請爲內應. 後五日, <信誠>開門, <勣>縱兵登城, 鼓噪焚城, <男建>自刺不死, 執王及<男建>等. 冬十月, <李勣>將還, <高宗>命先以王等獻于<昭陵>. 具軍容, 奏凱歌入京師, 獻于大廟. 十二月, 帝受俘于<含元殿>. 以王政非己出, 赦以爲司平太常伯員外同正, 以<泉男産>爲司宰少卿, 僧<信誠>爲銀靑光祿大夫, <泉男生>爲右衛大將軍. <李勣>已下封賞有差, <泉男建>流<黔州>. 分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餘戶, 爲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 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 擢我將帥有功者, 爲都督․刺史․縣令, 與華人叅理. 以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檢校安東都護, 摠兵二萬人以鎭撫之. 是<高宗><總章>元年戊辰歲也. 二年己巳二月, 王之庶子<安勝>率四千餘戶, 投<新羅>. 夏四月, 高宗移三萬八千三百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 至<咸亨>元年庚午歲夏四月, <劒牟岑>欲興復國家, 叛<唐>, 立王外孫<安舜>(《羅紀》作<勝>)爲主. <唐><高宗>遣大將軍<高侃>爲<東州>道行軍摠管, 發兵討之. <安舜>殺<劒牟岑>奔<新羅>. 二年辛未歲秋七月, <高侃>破餘衆於<安市城>. 三年壬申歲十二月, <高侃>與我餘衆戰于<白氷山>, 破之. <新羅>遣兵救我, <高侃>擊克之, 虜獲二千人. 四年癸酉歲夏閏五月, <燕山>道摠管大將軍<李謹行>破我人於<瓠瀘河>, 俘獲數千人, 餘衆皆奔<新羅>. <儀鳳>二年丁丑歲春二月, 以降王爲<遼東>州都督, 封朝鮮王, 遣歸<遼東>, 安輯餘衆. 東人先在諸州者, 皆遣與王俱歸, 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 王至<遼東>, 謀叛, 潛與<靺鞨>通, <開耀>元年, 召還<卬州>, 以<永淳>初死, 贈衛尉卿, 詔送至京師, 葬<頡利>墓左 樹碑其阡, 散徙其人於<河南>․<隴右>諸州. 貧者留<安東城>傍舊城, 往往沒於<新羅>, 餘衆散入<靺鞨>及<突厥>. <高>氏君長遂絶. <垂拱>二年, 以降王孫<寶元>爲朝鮮郡王. 至<聖曆>初, 進左鷹揚衛大將軍, 更封忠誠國王, 賜統安東舊部, 不行. 明年, 以降王子<德武>爲安東都督, 後稍自國. 至<元和>十三年, 遣使入<唐>獻樂工.
21
論曰: <玄菟>․<樂浪>本<朝鮮>之地, <箕子>所封. <箕子>敎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 設禁八條. 是以其民不相盜, 無門戶之閉, 婦人貞信不淫, 飮食以籩豆, 此仁賢之化也. 而又天性柔順, 異於三方, 故<孔子>悼道不行, 慾浮桴於海以居之, 有以也夫. 然而《易》之『爻二多譽, 四多懼, 近也.』 <高句麗>自<秦><漢>之後, 介在中國東北隅, 其北隣皆天子有司. 亂世則英雄特起, 僭竊名立者也. 可謂居多懼之地, 而無謙巽之意, 侵其封埸以讎之, 入其郡縣以居之. 是故, 兵連禍結, 略無寧歲. 及其東遷, 値<隋><唐>之一統, 而猶拒詔命以不順, 囚王人於土室. 其頑然不畏如此, 故屢致問罪之師, 雖或有時設奇以陷大軍, 而終於王降國滅而後止. 然觀始末, 當其上下和, 衆庶睦, 雖大國不能以取之. 及其不義於國, 不仁於民, 以興衆怨, 則崩潰而不自振. 故<孟子>曰: 『天時地利, 不如人和.』 <左氏>曰: 『國之興也以福, 其亡也以禍. 國之興也, 視民如傷, 是其福也. 其亡也, 以民爲土芥, 是其禍也.』 有味哉, 斯言也! 夫然則凡有國家者, 縱暴吏之驅迫, 强宗之聚斂, 以失人心. 雖欲理而不亂, 存而不亡, 又何異强酒而惡醉者乎?
【원문】三國史記 卷 第二十二 (高句麗本紀 第十)
▣ 커뮤니티 (참여∙의견)
내메모
여러분의 댓글이 지식지도를 만듭니다. 글쓰기
〔한국고전〕
▪ 분류 : 한국역사
▪ 최근 3개월 조회수 : 1394
- 전체 순위 : 35 위 (1 등급)
- 분류 순위 : 1 위 / 298 작품
지식지도 보기
내서재 추천 : 0
▣ 함께 읽은 작품
(최근일주일간)
▣ 자료 세분화
  1. 보장왕하
 
▣ 참조 지식지도
▣ 기본 정보
◈ 기본
  삼국사기(三國史記) [제목]
 
  김부식(金富軾) [저자]
 
  1145년 [발표]
 
  # 역사서 [분류]
 
◈ 참조
 
▣ 참조 정보 (쪽별)
백과 참조
 
목록 참조
 
외부 참조
 
백과사전 으로 가기
▣ 인용 디렉터리

  지식놀이터 :: 원문/전문 > 고전 > 한국고전 > 한국역사 카탈로그   목차 (총 : 50권)     이전 22권 다음 한문 
◈ 三國史記 (삼국사기) ◈
©2021 General Libraries 최종 수정 : 2021년 03월 27일